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秦腔,不再是爷爷奶奶辈的娱乐,而是年轻人追捧的“新国潮”。
在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间,在庙会集市的喧嚣人群中,秦腔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浓墨重彩的扮相、跌宕起伏的剧情,穿越数百年时光,成为镌刻在西北人基因里的文化印记。
如今,撞上朝气蓬勃的Z世代,它又在大学校园、短视频平台、沉浸式小剧场焕发生机。
一个00后告诉记者,他在秦腔“欢音”的明快洒脱里、“苦音”的深沉悲悯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朴素情感,“正是这种共鸣,让秦腔生生不息”。
传统艺术滋养青春校园
3年前,在西北师范大学举行的社团纳新活动上,18岁的新生马小娟被展台上摆放着的头面、戏服所吸引。小时候和家人看戏的记忆涌上心头,她决定重新“解锁”秦腔。
今年,升入大四的马小娟已是独当一面的表演者。秦腔,成为她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西北师范大学秦腔艺术团滋养着她。在这个走过18个年头的兴趣社团里,每年都会有100多名年轻人带着好奇、热爱,和秦腔“结缘”,既学戏、演戏,也承担妆造、演出筹备、宣传等工作。
大多数人没有戏曲基础,学校给予支持,不仅开设了秦腔选修课,还邀请甘肃省陇剧院副院长、一级演员窦凤霞授课。艺术团成员“以老带新”,从学几个身段、练一段戏曲操开始,让大家感受秦腔的“过瘾”。
团建时,马小娟和同伴在KTV唱《三滴血·祖籍陕西韩城县》,视频发到艺术团“青春秦韵”抖音号上,有两万多次的转发。
2400多条评论里,有人给出专业意见,更多的是鼓励,“现在的年轻娃娃都会唱秦腔了”“这牛皮得很”“我们西北人有自己的Livehouse”。
日常,艺术团在校内大大小小的活动中亮相,大学生们也主动走出校园,传播秦腔文化。
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美术专业的张勇勇在艺术团待了7年。他说,当为来校参观的外国教师表演秦腔时,不少人停下脚步,学了起来,“靠着简单的英语单词和肢体动作,互动交流”。
去年12月,张勇勇等人和秦腔“顶流”安万同台演出,得到“继续加油”的勉励。
“看到台下人头攒动的情形,心里又自豪又悲伤。”张勇勇说,刚上场,看到观众中老人居多,他有点惆怅。
“调调一响起”,张勇勇的心定了。“秦腔表达着西北人的豪迈,表达着西北人的柔情,塑造着我们的价值观。秦腔不会后继无人!”
如今,西北师范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兰州财经大学等多所高校都有戏曲爱好者团体,在校学生以及毕业生常常互相交流、联袂演出。
“秦腔让我们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也让我们愈发懂得传统艺术的价值。”张勇勇举例,他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聚焦清代宫廷戏画,秦腔的表演美学让他深受启发,“戏曲讲究‘站如松、行如风’,这种形体要求,在戏画中被艺术化夸张,两者相通,给人以美的享受。”
更多的“美”在日常,张勇勇说,他和小伙伴排练《庵堂认母》时,每次唱到最后一句,扮演“母亲”的同学总会情难自禁,落下眼泪。
镜头记录乡愁和坚守
“雨下了3天,舞台搭了两天,观众在雨中守了3天,演员冒雨彩排、如期演出——这就是西北人对秦腔深入骨髓的热爱。”不同于艺术团成员的登台演出,兰州现代职业学院融媒体技术与运营专业毕业生杨帆(化名)将镜头对准这门传统艺术。
“手机屏幕淋坏了,可是秦腔让我提气提神。”他说。
26岁的杨帆持续记录秦腔好几年。去年7月,他再次以老家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的“喜相逢”剧团为“主角”,拍摄了毕业作品。
杨帆觉得,秦腔就是他的乡音、乡情和乡愁。他喜欢这个场域,“村里过两天要唱戏,给表兄弟传个话,‘来、来,来看戏’,那时候,戏美,见到想见的人更美。”
杨帆心里,秦腔是一种大众传播,它的媒介是戏曲、是舞台。因为它,熟人相见、陌生人相识,“人与人之间是热闹的”。
镜头里,“喜相逢”剧团经营者李浩强想把秦腔传承下去。他喜欢的也是乡亲们聚在一起,有说有笑、互相问候的感觉。
“秦腔是乡村社会的‘情感黏合剂’”,这个早年辍学,干过厨师、做过婚庆、跨界秦腔行当干了11年,酷爱写诗的“斜杠”创业者总结说。
李浩强不会唱戏,刚有成立剧团的想法,便遭到了一致反对。为了心里的“执念”,他咬牙坚持——四顾茅庐请专业院团的退休导演出山,做自己的“主心骨”;为了跑演出,在下了冻雨后结冰的道路上开车,险些坠沟;在暴雨中,眼巴巴看着舞台被吹翻;新冠疫情期间,演艺行业经历“寒冬”,不少人改行,他自掏腰包,保障演员的基本工资。他说:“大伙儿是一路走来的兄弟,都爱秦腔。”
“民营剧团生存不易,没有固定经费,全靠演出质量和口碑赢得市场青睐。”李浩强介绍,目前,“喜相逢”剧团固定演员月薪在4000元以上,临时演员一天能挣500-600元,他盈利不多,但能让演员安心唱戏,他就觉得值得。
在李浩强的影响下,他的儿子、出生于2006年的李睿鑫对秦腔产生浓厚兴趣。在中职读书时,他凭借秦腔特长参加技能大赛,斩获省级三等奖,并因此在职教高考中加分,进入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李睿鑫感激秦腔,更感激父亲的坚守。他说,自己最拿手的角色是《二进宫》里的须生杨波。戏里,杨波派义子领兵保国,戏外,父亲言传身教,让他懂得男子汉的责任和担当。
现在,李睿鑫成了父亲剧团的“宣传大使”。他利用新媒体技术,拍摄剧团演出视频、剪辑演员幕后花絮,发布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吸引更多年轻人了解秦腔故事。
让更多年轻人共情
即使传统秦腔有着传承美感,是黄土高原上的精神图腾,但在年轻人眼里,秦腔要火起来,必须“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原汁原味,接近基层、接近它原本的观众;另一方面,守正创新,吸引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在西北师范大学秦腔艺术团,大学生们尝试将秦腔与话剧、朗诵、舞蹈等形式结合,还模仿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改编的秦腔版《上春山》。
杨帆认为,秦腔传播需要创新表达。“很多人觉得秦腔‘土’或者听不懂,其实是没找到合适的打开方式。”他举例,有网友会剪辑秦腔的经典片段,与其他剧种对比,或者用新的视角解读剧情,亦或讨论“催婚”“内卷”等话题,“用轻松的方式,释放秦腔的魅力”。
带着有关秦腔创新的思考与实践,甘肃省首部实验戏曲《长相念》,于10月底顺利完成今年在甘高校巡演,并将亮相第十二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等全国性展演平台。
该剧以“孟姜女哭长城”传说为创作蓝本。编剧、导演、甘肃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刘板元坦言,起初,她担心年轻学子对戏曲“无感”,首场演出时,依托高校团委组织观看。随着演出推进,作品口碑不胫而走,“每个学校的最后一场都会爆满,来晚的同学站着也要看完”。
更令刘板元欣喜的是观众的反馈:“演出过程中总有人掏出手机,记录精彩片段。”
谢幕后,观众主动与她探讨剧情,在社交平台分享感悟,有的还撰写了专业剧评。
这些真实的回响让刘板元坚信:年轻人并非不爱秦腔,他们需要的是“能看懂的故事”与“有共鸣的表达”。
在她看来,传统戏曲曾以“忠孝节义”承载大众美育功能,而当下时代正经历着生活形态、思想观念与科技应用的变迁。“如果戏曲作品固守旧观念,便难以与现代人产生共鸣。”
刘板元希望借《长相念》搭建情感联结的通道,让观众随演员的表演同频共振,“舞台上的孟姜女,也许就是你自己”。
如何在“守正”与“创新”之间取得平衡,是贯穿创作始终的命题。刘板元举例,为了打破秦腔“吼唱”的刻板印象,她请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资深作曲家薛天信助力,通过对传统唱腔的细腻打磨与旋律的现代化提纯,使音乐在保留秦腔高亢苍凉精髓的同时,流淌出更贴近当代审美的情感韵律。
剧中,演员走下舞台与观众近距离互动。这一设计,令习惯程式化表演的戏曲演员一时难以适应。直到首演时看到观众的热烈回应,他们才逐渐松弛,并在后续场次中主动加入即兴发挥。排练时,刘板元也会用“导演”称呼每位演员,激发集体创造力。
她透露,剧中一段原本采用京剧数板的段落,因演员调整改为说唱,后又融入电音等元素,意外成为在高校演出的“名场面”。“沉浸式的观演也是小剧场的魅力——不是单向的展示与接受,而是共同的思考与感受。可以说,观众间接参与了这部实验戏剧的塑造。”
创新之路亦伴随争议。有同行认为“秦腔不能这么改”,担忧流行元素的融入会消解传统;也有业内人士提出“小剧场形式不符合秦腔的大气特质”。
面对不同声音,刘板元清醒而坚定:“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坚守传统、传承经典是责任,探索创新则是为了吸引更多关注、培育更多年轻观众。”
“让年轻人爱上传统、走进剧场,是我作为创作者最真切的愿望,也是我们这代戏剧人的使命。”刘板元说。王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