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用中国表达焕活世界经典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用中国表达焕活世界经典

来源:人民日报2025-10-10 09:59

  马 菲

  金秋时节,戏剧《哈姆雷特》正在北京首都剧场上演。空荡的舞台中央,一个工业风浓郁的废弃剧场呈现在观众眼前。哈姆雷特、奥菲利亚身着兼具宫廷风格与现代审美、以黑白灰为主调的服装,穿梭于嵌有悬梯、滑竿、秋千的巨大二层金属装置中,极简的舞美设计,冷峻的金属质感,令这部莎士比亚的不朽经典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以下简称“北京人艺”)创新阐释外国经典剧目的再度启航之作。

  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是《哈姆雷特》的导演之一,在他看来,新版《哈姆雷特》的题眼是“选择”,这是当下观众能与剧中人发生情感连接与心灵共振的基点:你要如何直面现实,又要如何在困境中做出选择?

  传承经典,同时融入与时代共鸣的更新思考,融合与传统接续的艺术风格,探索更具表现力的戏剧语言,是北京人艺多年来在艺术道路上的执着追求。

  《哗变》剧照,冯远征(左)饰演魁格。

  “骆驼坦步”——

  经典剧作代际传承

  “我们排演外国戏,不是模仿外国人,而是要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诠释人类共通的命题。”在冯远征看来,北京人艺在排演世界经典剧目时,始终坚持对原作精神内核的深度挖掘与忠实呈现,同时通过本土化的语言和表演,架设起外国作品与中国观众之间的情感桥梁。

  上世纪80年代,北京人艺推出一批颇受欢迎的“洋戏”,如《推销员之死》《洋麻将》《哗变》等。在表演形式上,演员们不刻意模仿外国人,不戴假发,不粘夸张的胡须和鼻子;在语言风格上,翻译家力求翻译本土化,不用倒装句,将拗口台词译得更“接地气”。在这些方面,《哗变》堪称翘楚。

  《哗变》是美国剧作家赫尔曼·沃克根据自己1952年获普利策文学奖的小说《凯恩号哗变》改编,上演后在纽约百老汇大获好评。1988年,艺术家、翻译家英若诚将这部戏翻译成中文,北京人艺请美国导演查尔顿·赫斯顿执导,艺术展现了军事法庭审判的完整过程。用北京人艺表演艺术家朱旭的话来说,这是“一部犯忌的话剧”,全靠演员坐在那干说。

  1988年,《哗变》在北京人艺首演。它以法庭审判为主线,用极少的舞台调度,通过高密度台词编织叙事线索。英若诚在翻译时曾说,这部戏全靠语言展示人物和戏剧的内涵。北京人艺版《哗变》演出了原作精髓,这场法庭辩论大戏逻辑缜密、酣畅淋漓,在老一代表演艺术家的准确演绎下,成为话剧舞台上的教科书与试金石。

  2006年的复排版本中,冯远征饰演魁格。他说,我演了这么多年的戏,《哗变》最让我如履薄冰。事实上,近20年岁月打磨,一场接一场戏的扎实磨炼,第二代《哗变》演员们的台词已褪去技巧的痕迹,在不断的重复中走向重生,演员与角色,最终相互成全。

  冯远征说,《哗变》是北京人艺外国戏的里程碑,也是北京人艺戏剧精神与表演艺术代际传承的象征。“在复排时,我们既充分吸收1988年版本的精华,也积极思考,根据时代变化主动求变。例如,《哗变》剧本中有一句话,‘我们这舰上一年到头能打几回牙祭?’‘打牙祭’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的四川话,英若诚老师在翻译时用了非常中国式的语言表达,当时的观众一听就明白。但今天的年轻观众可能对这种说法有点陌生,我们就把台词改为‘一年到头能改善几次伙食’,这样更直接,更容易被理解。”

  去年10月,北京人艺赴上海巡演,《哗变》连演3场,一票难求。从1988年由朱旭、任宝贤等老一代艺术家首演,到2006年由第二代演员接棒复排,《哗变》成就两代演员在经典剧目中的历史对话,也展现北京人艺坚守经典的薪火传承。

  《哈姆雷特》剧照,演员开场进行现代舞表演,第一排(中)为奥菲利亚。

  “龙马风神”——

  创新焕发经典新生

  重排《哈姆雷特》是冯远征多年以来的心愿。但他也认为,仅以“复仇”为主题阐释《哈姆雷特》,或许已缺乏足够的当下性。“我们不能平铺直叙地复述一个古老故事,而是要去思考它在当下排演的意义,透过我们的解读引发观众思考。”于是,这次排演采用主题先行的方式,提炼出“选择”这个更贴近现代人生活核心的主题,“我们不过度解读剧中每个人的选择,而是用舞台表现让观众感受内心的碰撞,进而思索自己的人生选择。”

  在舞台上,伴随着哈姆雷特脑海中破碎的记忆,故事情节前后倒置,甚至时空交叠。通过戏剧的跳进跳出和电影蒙太奇手法的运用,戏剧张力不断凸显,让演员与观众借助舞台共同完成一次对经典的探寻、一场对生死意义的求索。

  尊重原作是基础,中国视角、审美意趣和当代关切的融入更赋予经典作品新的生命。这两年,北京人艺的外国戏创新排演佳作连连。

  去年,北京人艺再度排演法国作家莫里哀的经典喜剧《悭吝人》,将这部最能体现古典主义性格喜剧特征的“老”故事讲出了新面貌。一个剧团赶着小马车来到小镇,演出一部名叫《悭吝人》的戏。通过“戏中戏”的方式,演员们走入观众席互动,打破传统观演关系,把舞台的延伸性做到极致。剧中层出不穷的笑料和包袱,更让观众在会心的笑声中,与创作者和演员携手完成这趟喜剧之旅。

  “北京人艺终于年轻了!”有观众看完《悭吝人》后发出这样的感慨。但冯远征眼中的北京人艺从来不是一个因循守旧的剧院,“70多年的历史孕育出北京人艺特有的风格,我们从未停止创新,中国第一部小剧场话剧就诞生在这里。”

  对话剧这一舶来品进行民族化与本土化的创新改造,一直都是北京人艺艺术探索的核心内容。冯远征说:“我们致力于将民族文化的精髓融入戏剧创作。演员不仅接受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在发声方法上也广泛借鉴曲艺、戏曲等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同时还要求演员进行中国民族舞形体训练。毫无疑问,北京人艺具有开创精神,它开创了中国话剧民族化的道路。”

  幕起幕落间,《哗变》对人性与秩序的深刻探讨,《悭吝人》对人类贪欲的辛辣讽刺,《哈姆雷特》对复仇的挣扎与选择……这些来自不同时代和国度的经典剧目,都在北京人艺舞台上焕发新的生命力。“2025北京人艺国际戏剧邀请展”即将于10月11日拉开帷幕,正在上演的《哈姆雷特》是今年的开幕大戏。冯远征希望,通过这部戏与国际戏剧同行展开一次真诚的对话。

  采访结束时,冯远征说:“‘龙马风神,骆驼坦步’,首任院长曹禺先生的题词充分诠释了北京人艺的守正与创新。剧院如同一座文化交流的实验室,通过排演世界经典,我们既让中国观众领略世界戏剧精华,也展现北京人艺理解阐释外国经典的能力,这是中国艺术家融通中外的文化自信。”以上图片均为北京人艺提供

  (白洋对本文亦有贡献)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哈尔滨湿地秋韵美

  • 十五运会火种采集仪式在即,高清大图看圣火装备细节!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甲烷的“寿命”与浓度变化的规律性,指向一个结论:火星上必然存在持续产甲烷的源头,且其“产量”会随季节变化。蛇纹石化反应虽能解释甲烷的持续存在,却无法说明其浓度的季节性动态变化,难以单独作为火星甲烷的主要来源。
2025-10-09 10:18
国庆假期,中国科技馆推出“双节共欢聚,科技乐翻天”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华夏科技学堂国庆特别活动、特效影院VR大空间沉浸体验、人工智能互动应用,与新开放的海洋展厅一起,为观众打造一场科普盛宴。
2025-10-09 10:17
对采集的891份浮选样品进行分析与鉴定,共获得约3.2万粒炭化植物遗存,发现的农作物种类有粟、黍、水稻、大豆与小豆。研究团队对东亚地区140余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小豆遗存进行比较,发现黄河流域、日本与韩国的小豆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差异明显的演化轨迹。
2025-10-09 10:16
”  一次和邻村牧民闲聊时,王海强得知有人靠卖草捆赚钱,心思顿时活络起来。据统计,今年科右前旗像王海强、宝音这样以卖草为主的牧民有150余户,草产品销售总额预计突破2000万元。
2025-10-09 10:15
10月8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现场,屏幕显示奖项得主头像和姓名。据诺奖官网介绍,北川进1951年出生于日本,为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理查德·罗布森1937年出生于英国,为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奥马尔·M·亚吉1965年出生于约旦,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2025-10-09 10:11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
2025-09-29 09:22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27日在海南海口开幕。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策划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议、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2025-09-29 05:25
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28日正式投运,可将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输电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0万千瓦,对于提高西藏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9 05:25
日前,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这场十年一届的盛会首次在亚洲举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汇聚共识,共同探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2025-09-29 05:25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25-09-29 03: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