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方标军
历经5年打磨,民族管弦乐《江河湖海颂》日臻成熟。作品根植于江苏独特的地理风貌,以“水”为主要意象,传递“百川归海”的自然哲思,借水的流动与包容,奏响一曲文明颂歌。当乐声叩击心灵,观众不仅能感受到江河湖海的奔流,更仿佛听见文明的回响。
民族管弦乐《江河湖海颂》海报。资料图片
作品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以音乐语言对“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等中国传统哲学观念进行当代转译。各乐章既有长江、黄河般的磅礴气势,亦有太湖、西湖般的诗意境界。彭家鹏以精准的指挥语言,平衡各声部的层次与张力,既保持传统民乐韵味,又凸显交响化的宏伟气势。在他执棒下,乐团演绎复杂的节奏叠置与音色对位,通过细腻的音色控制与动态对比,将“水”的万千形态与哲学内涵表现出来。
丰富的传统音乐元素,像一条主脉串起各乐章组成的“多样水系”。在“江”章节中,古筝与琵琶以轮指技法,结合低音声部的持续音型,营造“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历史纵深;“河”乐章用二胡群如泣如诉的旋律,勾勒黄河作为母亲河的沧桑与奉献;“湖”部分依托箫、笛等吹管乐器,写意描绘江南湖泊的烟波浩渺;终章“海”调动全乐团音响资源,展现大海的浩瀚与包容。如此结构,承袭交响音乐的严密逻辑,更延续了中国传统音乐写意传神的美学特征。
在音乐语汇层面,苏州民族管弦乐团秉持中西合璧的理念——立足民族调式与传统音色,大胆融入现代作曲技法。表现波涛汹涌,不仅运用传统“滚奏”“轮奏”,更创造性地使用音簇、微分音等现代手法,拓展了民族乐器的表现力。同时,柳琴、中阮等中音乐器承担起丰富的和声功能,低音笙等低音乐器构建出坚实的音响基底,使整个乐团声场层次更加立体。
值得称道的是,主创们勇于尝试从“苏州的”到“中国的”再到“世界的”审美跃升。“湖”乐章里,评弹的节奏特征与昆曲水磨调的旋律韵味,重组于现代交响音乐中。于是,苏州不仅是小桥流水的江南故里,更象征着胸怀江河湖海的中华文化。而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峻背景下,作品中既有对水之丰沛的赞美,也暗含对水资源珍贵的提示,以中华美学的方式演绎、呼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就观众感受来说,《江河湖海颂》平衡了“可听性”与“艺术性”。作品既有激动人心的旋律段落,也不乏哲思深度;既满足专业听众对技术创新的期待,亦为普通观众带来审美愉悦。这一平衡使作品有望走出专业音乐厅,走向惠民演出现场,实现艺术服务人民的价值追求。
以水为媒,以乐为舟,《江河湖海颂》完成了一次从形式到精神的跨越。它不只是一曲“水的礼赞”,更实现了“颂的升华”——为中华民族管弦乐的颂歌体裁面向世界、展示自我增添了一抹亮色。
(作者为江苏省艺术评论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