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尊重艺术规律 引领创作风气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尊重艺术规律 引领创作风气

来源:人民日报2025-09-23 09:04

  叶 燕

  戏剧节改革向行业传递出强烈信号:戏剧创作应当突出人民性与艺术性,回归本体,尊重艺术规律,努力扭转“唯奖项”“唯题材”的错误倾向

  “能否淡化一些报告剧的色彩?”“能否跳出真人真事的制约,有更高级的艺术真实的呈现和追求呢?!”在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剧目评论会上,评论家、剧作家王俭针对刚刚看过的一部新创剧目,当面向该剧主创提出了13个犀利问题。这“十三问”剔肤见骨,在创作者心中引发了震荡,这也是本届戏剧节厉行改革的一个缩影。

  图为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参演剧目《前哨》剧照。尹学峰摄

  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的精彩剧目正在浙江杭州上演。本届戏剧节共入选42部作品,包括29部参演剧目、1部特邀剧目和12部展演剧目,涵盖了20个戏曲剧种以及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滑稽戏、木偶戏等不同戏剧门类。在剧目征集环节,戏剧节就强调尊重戏剧艺术创作规律,发扬“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放宽入围剧目搬上舞台的时限;重申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优先选择深受观众喜爱、演出场次多的剧目;倡导正确理解“主旋律”,一切表现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的作品都为时代所需……戏剧节改革向行业传递出强烈信号:戏剧创作应当突出人民性与艺术性,回归本体,尊重艺术规律,努力扭转“唯奖项”“唯题材”的错误倾向。

  戏剧界有句老话“好戏都是改出来、磨出来的”,舞台精品“七稿八稿、十年八年”才是常态。好的剧目不仅要“磨”,而且要在持续的演出中“磨”。为了刹住“为评奖而创作”、评奖之后就束之高阁的急功近利风气,纠正新戏创作“狗熊掰棒子”的不良现象,本届戏剧节剧目遴选不再局限于“新戏”的范畴,而是鼓励持续打造、不断演出、新老并进、统筹兼顾。演出剧目中既有如河北梆子《宝莲灯》、京剧连台本戏《七侠五义》、瓯剧《杀狗劝夫记》、歌剧《原野》等上演多年或经典重排的优秀剧目,其中《宝莲灯》已演出1600余场,也有如京剧《齐白石》、舞剧《骑兵》等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等国家级奖项后持续演出提升的精品好戏,更有如昆剧《世说新语》、婺剧《三打白骨精》、越剧《我的大观园》等近年在观众中引起热烈反响的新戏。无论新戏老戏,都提倡不断打磨、精益求精。戏剧节前,在温州举办的剧目提升会上,专家们对42台剧目从创作源头到舞台呈现进行全方位讨论;在戏剧节展演期间,还通过“一剧一评”,为参演剧目把脉支招,促进作品越磨越精。

  文艺评论和文艺创作历来被誉为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当下,许多戏剧评论缺乏学术品格,一味“抬轿子”“说好话”,不仅不能引领创作,反而干扰视听、混淆概念、阻碍创作,为业界所诟病。为此,戏剧节期间特别举办了“有真知·讲真话——改进戏剧评论工作专题座谈会”,直指“人情评论”“红包评论”“小圈子评论”,“捧杀”“棒杀”,“假话、空话、套话”,“不懂装懂、无的放矢”,“生搬硬套理论”“评论八股”等不良现象,倡导有真知、说真话、讲道理,弘扬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批评精神,鼓励有朝气、有锐气、接地气的戏剧评论。风气正才有面貌新,专家与院团主创面对面交流,逐一点评,好处说好、坏处说坏,不矫饰、不回避,提出中肯的建设性意见,受到院团的支持和欢迎。在一次次的评论会上,可以鲜明感受到,一批具有广阔视野、敢讲真话的中青年戏剧评论人才正在崭露头角。

  戏剧源于人民、依靠人民、属于人民,中国戏剧节坚持“人民的节日”定位,搭建人民的戏剧盛会。一方面坚持题材类型多样化,以多元的故事题材、丰富的呈现样式、鲜明的时代精神,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坚持文艺惠民,最低票价50元,共计推出1万张惠民票,让市民尽享家门口的好戏大戏。戏剧节还推动戏剧文旅深度融合,开展了戏剧“快闪”、戏剧进校园活动,推出文旅消费优惠等多项举措。戏剧节期间,杭州化身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剧场”,形成处处有戏、广泛参与的生动局面。

  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尊重艺术规律、锐意改革创新、引领创作风气、坚持为民惠民,切实发挥了行业风向标作用。期待在新气象新风貌带动下,戏剧界继续校准创作方向、凝聚创作共识,守正创新、精益求精,努力打造新时代新经典,不断开拓戏剧艺术新境界。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福建:渔船进港人员上岸 应对台风“桦加沙”

  • 丰收的喜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记者陈晨22日从水利部获悉,全国耕地灌溉面积达10.86亿亩,2025年耕地灌溉面积上夏粮产量占全国夏粮总产量的88.85%。截至目前,我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已达6.38亿亩,较“十三五”末提高12.5%,其中,滴灌、微喷灌面积突破1亿亩,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降至342立方米,较“十三五”末降低4%。
2025-09-23 10:18
9月23日,我们迎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就推动种业自主创新全面突破作出多项部署,为推动我国种业振兴指明了方向。
2025-09-23 10:16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具体来说,人工智能对提高就业质量带来的机遇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能够创造更多高质量新职业新岗位。
2025-09-23 10:15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家长作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第一责任人”,其认知与行为正经历从“重治疗、轻预防”到“主动防控、科学干预”的根本性转变。
2025-09-23 10:13
由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浦江创新论坛于22日发布《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
2025-09-23 10:13
今年5月29日,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开启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311P主带彗星是运行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小行星带中的小天体,同时具有传统彗星的物质构成特征和小行星的轨道特征。
2025-09-22 10:06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研发出能够在人体血液环境中实现即时强效黏合的骨胶水材料,为粉碎性骨折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模式。
2025-09-22 10:06
如何加快提升食品安全与健康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更加丰富多样、更加营养健康的食品,值得每一位食品从业者思考。
2025-09-22 10:00
20日,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雪山牧场,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15米口径亚毫米波望远镜正式启动建设。
2025-09-22 09:59
我国是蔬菜消耗大国,人们对蔬菜的需求无外乎绿色、安全、营养,解决这些诉求要依靠农业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推广应用。
2025-09-22 09:55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2.68%;研发人员总量位居世界第一。
2025-09-19 09:59
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仿真技术,开发数字化、智能化评估工具,突破青少年国防素养评估的时空限制和算力瓶颈。
2025-09-19 09:56
大质量恒星是指质量大于8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它们往往形成于大尺度、复杂且高度动态的气体环境中,在宇宙演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2025-09-19 09:53
近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本次任务中的一颗卫星使用了全球首款卷式全柔性太阳翼。
2025-09-19 09:48
秋日的阳光遍洒层层山峦,照得坡地上整齐排列的深蓝色光伏板熠熠生辉。
2025-09-19 09:38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张炜进团队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9-18 09:52
工业遗址与科幻主题联动,带来现实与想象交错的奇妙感受;科技手段还原知名IP场景,让游客沉浸到小说里的名场面;利用独特地质地貌,打造“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来一场新鲜、有趣的科幻游,成为不少人出游的选择之一。如何做好科幻与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供给?各地因地制宜进行了探索。
2025-09-18 09:50
记者17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部署在四川省资阳页岩气田的2口评价井测试产量均超百万立方米,其中资页2-501HF井试获日产气140.7万立方米,刷新我国页岩气测试产量最高纪录。
2025-09-18 09:44
当今中国,科学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与路径,科学教育的潜力将变成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实力。
2025-09-18 09:43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
2025-09-18 09: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