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音乐是情感表达的媒介之一,人们可以通过创造旋律来传递情感内涵。音乐情感分析能辅助学生深入解读音乐作品的旋律和节奏语言,促使学生实现从听觉享受到心灵触动的转变,也能让学生更直接地感受到作曲家在音乐中融入的丰富情感,进而生成情感共鸣,调动其参与学习活动感知音乐情感的积极性。
高校音乐教学的核心目的是让学生理解音乐情感的表达逻辑和传递规律,但以往高校音乐教学通常依赖教师的主观描述,导致学生难以建立起音乐元素和情感内涵间的具象关联。聚焦深度学习需求开展音乐情感分析,可通过旋律特征折射真实情感,直接强化培养学生音乐情感理解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的核心目的。考虑到音乐的非语义特征,从情感分析的角度切入音乐教学,能让学生深入感知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审美价值及审美趣味。再者,因为音乐的运动轨迹与人类心理、情绪、运动相关联。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学生的音乐审美活动也会通过听觉联想产生类似的情感体验,所以音乐情感分析也就搭建了学生个人理解与音乐内涵间的桥梁。例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主题就是几个强音,使人产生被命运狠狠击中的情感联想,也能形成强有力的心理波动;又或是肖邦的《C小调夜曲O48 Number 1》, 也是用中等或偏弱的强度演奏,营造静谧安静的心境,使人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夜色当中。因此,基于情感分析的高校音乐教学,能帮助学生从个人情感理解的角度出发,理解音长、速度、节奏。
情感表达是高校音乐创作练习的灵魂所在,旋律、音符都承载着创作者内心真实的情感内涵与思想认知,也是其与世界对话的主要桥梁。然而,传统高校音乐创作教学常令学生陷入思维困境,很难在形式与情感间寻求完美平衡。基于音乐情感分析,可辅助学生在获取音乐创作灵感的同时发展艺术创造能力。在创作初期,学生需要聚焦情感目标,系统分析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再利用人工智能获取声学特征库,形成音乐创作起点。在创作期间则通过实时上传作品片段,以人工智能反馈情感识别结果并获取优化提示,如目标情感为温暖,但实际识别为平淡,建议通过提升音色明亮度加入轻微力度起伏变化调整。
抒情、豪迈、自由、严肃、优美、热闹等看似简单的情感形容词,其背后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对不同国家音乐作品的情感分析,能进一步突出文化背景解读,从而在深度学习当中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文化背景和文化内容的理解,最终培养学生文化理解素养。以我国琵琶曲《柳丝》和莫扎特音乐作品《我去向何方》的情感分析对比为例,琵琶曲《柳丝》是一首典型的陕西民间音乐作品,歌曲朗朗上口、旋律起伏恰当,整体情感基调为与好友分别时十分不舍的场景。因此整首歌曲的节奏也意在打造一种浓浓不舍的离别之情。歌曲《柳丝》主题源自宋代诗人赵长卿《减字·花木兰咏柳》,因此整首歌曲的旋律和节奏也偏向淡雅朴素,在整首乐曲里,呈现着作者对挚友的浓浓思念之情以及对过往回忆的怀念。而莫扎特音乐作品《我去向何方》则是一首音乐会咏叹调,目的是为了在音乐会舞台上演唱,所以整首歌曲有着完整的叙事情节。在演唱这首作品时,不仅需要有情感抒发技巧,更要具备表演技巧。《我去向何方》受西方启蒙运动影响,在传递随性自然个人情感的同时,也关照人文情怀和人类大爱。将女主角的情感作为整首歌曲的主要线索完成创作和延伸,表达了对小人物的尊重和关照,且传达了莫扎特本人对人与人之间平等地位的感知。这首乐曲不仅描写着主人公在爱情中的迷茫之情,更有无助、焦灼、不安等情绪。以上两首音乐作品的对比分析,能够看出中西方音乐作品在情感表达方面的差异,即因创作背景、文化背景不同,所传递的情感内容以及在传递情感内涵时的音乐表现技巧也各不相同。
情感表达是音乐本身的核心价值之一。基于深度学习的情感分析,能帮助学生在精准定定位艺术语言和情感主题的基础上,深化对乐曲背后文化内涵的解读,借此培养学生艺术创造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同时有效破解高校音乐教学难点。
(杜靓 湘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