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抗战期间,戏剧是号角,是武器,更是慰藉人心的良药。作为戏剧人,我们不仅要致敬抗战英雄和英雄的中国人民,更应从抗战历史孕育的铮铮铁骨和不屈精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只有怀揣着这样崇高的信念打磨创作,淬炼品格,才能让今天的舞台始终有生气、有骨气、有志气。若能用戏剧艺术赋予英雄“新的生命”,何尝不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
——濮存昕(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
我是军人的后代。父辈讲述里的烽火岁月,成为我深入骨髓的记忆。这让我对抗战题材作品有着更切身的感受。今年,我们重排经典话剧《屠夫》,透过每个饱受战争创伤的普通人,更深刻地揭示战争的残酷:既碾碎生活,也扭曲人性——谁才是真正的“屠夫”?!上演《屠夫》,是以当代视角呈现经典,更是替我们的前辈、我们的先烈,将那份对战争的警醒、对和平的珍视,好好讲给今天的人听。
——冯远征(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
她们是母亲,是妻子,是女儿,更是战士!《八女投江》中的冷云、《铁道游击队》中的芳林嫂、《吕梁英雄传》中的吴秀英,我有幸在这些舞剧中饰演过一系列抗战女性英雄。她们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保家卫国的重任:冷云宁死不屈,芳林嫂机智勇敢,吴秀英大义凛然。每次上场前,我都要问问周围的人:“军帽戴正了吗?”演革命战士,细节很重要!每一次起舞,都是对抗战精神的接续传承,对抗战历史的庄重回望,对抗战英雄的真诚致敬。
——山 翀(中国歌剧舞剧院艺术总监)
在我的家乡沈阳,“誓死不做亡国奴!”发出了反抗侵略者的“先声”。创排杂技剧《先声》,演员们演英雄、学英雄:酷暑之日,200多个舞台灯的烘烤,演员们穿着厚厚的服装,还没上台,打底衫就已湿透。近100天的排练,没人喊苦叫累。再华丽的杂技技巧,也只能还原抗战悲壮的一角。舞台上那腾跃的身影与滚烫的情感,时刻提醒着我们:铭记历史,让伟大抗战精神成为照亮未来的“先声”。
——安 宁(沈阳杂技演艺集团董事长)
2005年,我执导的舞剧《南京1937》上演,张纯如的父母和弟弟专程前来观看;2017年,我执导的《记忆深处》上演,张纯如的父母对我说,“要让张纯如的精神一直延续”;今年,我们推出了《记忆深处》国际版。面对沉重的南京大屠杀,《记忆深处》以张纯如女士为线索,救护者、幸存者、施暴者、忏悔者等彼此独立的典型事件相互印证,共同指向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惟愿,那些为救护生命、揭露真相、捍卫正义挺身而出的人们不再感怀至憾!
——佟睿睿(一级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