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这位虚拟偶像何以成为“实力派”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这位虚拟偶像何以成为“实力派”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07-28 09:44

  苗 春

  7月19日下午,国家体育馆副馆2025年洛天依全息演唱会北京站现场,上千名观众挥舞荧光棒,与洛天依齐声合唱《上山岗》等歌曲,场面之热烈不亚于真人巨星的演唱会。一位通过电脑软件合成歌声并被赋予二次元形象的虚拟歌手,为什么能让年轻人倾注真实情感呢?

  洛天依的演唱会之所以能让人沉浸其中,离不开全息投影、实时动捕等技术的突破和革新,但正如演唱会主办方所说,他们希望“观众忘记技术存在,只记住心跳加速的瞬间”,真正打动观众的,并非炫目的科技,而是技术所承载的情感共鸣。“Z世代”成长于数字时代,他们对“真实”的定义与老一辈不同,一个能唱出他们心声的虚拟形象,哪怕没有血肉之躯,依然可以成为他们的情感寄托。演唱会上,当洛天依说出“会永远为你们唱下去”的承诺时,现场响起炸雷般的欢呼。虽然说话者是没有自主意识的程序,倾听者却收获了真实的情感慰藉,因为对他们而言,重要的不是载体是否“真实”,而是体验是否“真挚”。

  虚拟歌手洛天依。哔哩哔哩供图

  更重要的是,洛天依的歌大多由粉丝共创,这种UGC(用户生成内容)模式让观众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当年轻人在演唱会上合唱自己参与创作的歌曲时,他们获得的不仅是娱乐体验,更是一种归属感。

  洛天依是个“永远15岁,永远不会塌房”的偶像。这种“稳定性”满足了粉丝对安全感的需求。他们并非分不清虚拟与现实,而是选择在一个可控的“数字乌托邦”中安放情感。

  虚拟偶像还打破了传统偶像工业的垄断。粉丝不必再被偶像经纪公司的“人设”束缚,而是可以通过二次创作赋予偶像新的生命力。这种自由度,让虚拟偶像成为粉丝表达自我的重要媒介。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不断为洛天依注入自己的理想人格,洛天依的歌词“I'll do my own way(我会按自己的方式来做)”恰是“Z世代”追求个性的宣言。

  更有意味的是,现场也有一些中年人,应该是从2012年洛天依出世起追随至今的老粉,某种程度上,他们是在借洛天依保鲜自己的青春记忆。当现实中的同龄人已进入百事缠身的中年,这个被技术凝固的15岁少女,成了中年粉丝存放自己初心的“数字琥珀”。由此,虚拟偶像引发了代际共鸣,超越二次元亚文化的范畴,成为跨越年龄层的情感媒介。

  洛天依的名字来自“华风夏韵,洛水天依”,是国风虚拟偶像的典型代表。洛天依的曲风中,古风歌曲占据重要地位。这些融合传统元素与现代电音的创作,既是年轻一代对文化的创新诠释,也是他们在全球化语境下寻找身份认同的尝试。当全息技术将《大哉乾元》的磅礴与《戏游九州》的婉约呈现在舞台上,当《万古生香》唱响时凤凰翩然飞舞,当《歌行四方》中身穿各种民族服饰的洛天依格外娇美,“Z世代”看到的是属于自己的“中国风”——既尊重传统,又充满现代感和未来感。

  虚拟偶像的崛起,绝非简单的技术奇观,而是数字时代文化消费的必然趋势。自2012年诞生以来,洛天依从最初的声库工具,逐步发展为拥有万首原创作品的“国民级”虚拟歌手,其成长轨迹印证了虚拟偶像产业的蓬勃发展。放眼全球,从日本的初音未来到美国的Miquela,虚拟偶像正在教育、医疗、文娱等领域展现独特价值。“Z世代”将虚拟偶像视为创作伙伴、文化符号乃至情感容器,这种需求不会因技术进步而消退,只会不断催生新的人机关系范式。毕竟,人类从未停止在工具中表达自己——从石器时代的壁画到AI时代的全息偶像,我们始终在技术中投射最本真的人性。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世界机器人大会周末人气旺

  • “动车医生”战高温斗酷暑 为暑运保驾护航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研人员最近在引力波天文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发现:双黑洞并合事件可能发生在第三个致密天体的“眼皮子底下”。
2025-08-11 09:56
日前从安徽省林业局获悉,安徽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创历史新高。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20日,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扬子鳄产卵超3800枚,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超1920条。
2025-08-11 09:53
近年来,我们团队聚焦海洋多场环境耦合机制、多体结构相互作用、多尺度耦合效应等难题,开展深度产学研用合作,研发多款海工装备。
2025-08-11 09:45
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实现蛋白质定向进化,使其具有新功能或改进功能至关重要。为此,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开发了一个可以加速蛋白质进化的合成生物学平台T7-ORACLE。
2025-08-11 09:43
近日,科学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与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发布《传承与创新:解码中医药科学发展轨迹》报告。
2025-08-11 09:41
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摇篮,但里边有不少危险而又昂贵的设备,可能对科研工作者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如何织密安全防护网?
2025-08-08 10:2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可闭环生物回收的纤维素基介电薄膜,能够提高电子器件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减少电子废弃物。
2025-08-08 10:16
日前,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团队与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团队合作,在可见光集成光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研制出一套新型可见光矢量光谱分析仪。
2025-08-08 10:12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林木细胞遗传研究组近日提出了研究裸子植物生长停滞可塑性的独特模型。这一成果填补了人们对裸子植物发育可塑性认识的空白。
2025-08-08 10:11
8月6日,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在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的地外天体着陆试验场圆满完成,此次试验是我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器地外天体着陆起飞试验。
2025-08-08 10:09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凯丰团队采用胶体量子点溶液作为增益介质,通过法布里-珀罗谐振腔耦合及双脉冲泵浦设计,开发出连续稳定工作10天以上、能量转化效率大于17%的量子点液体激光器。
2025-08-07 10:18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深入解析了中亚野猪种群在跨越欧亚大陆百万年的迁徙历程中适应环境的独特遗传密码,为理解大型哺乳动物如何应对环境变化提供了全新视角。
2025-08-07 10:18
无论是钢琴家指尖流淌出的动人旋律,还是外科医生在显微镜下的精准操作,甚至是母亲为孩子系鞋带时的温柔细致……
2025-08-07 03:40
月球,地球最亲密的邻居,它的“婴儿期”是什么样的?为破解这个谜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王水炯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秋立研究员团队合作
2025-08-07 03:40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2025-08-07 03:40
长期以来,石油衍生塑料的污染问题,特别是微塑料对食物和水源的有害影响,一直困扰着人类。研究人员设计了利用恶臭假单胞菌等菌株,将二氧化碳、木质素和食物垃圾等废物转化为生物塑料的方法。
2025-08-06 09:38
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副教授林玉峰与合作者揭示了地球磁场发电机对地核流体黏度的不变性,并发现早期地球模型可产生与现今观测高度相似的地磁场结构和强度。
2025-08-06 09:35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万建民表示,纹枯病是威胁全球水稻生产的重大病害,年均造成产量损失10%至30%。
2025-08-06 09:33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灾害性天气的突发性、极端性、不确定性愈加明显,特别是进入汛期,突破历史纪录和传统认知的灾害频繁发生。
2025-08-06 09:25
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日前联合发布《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4)》,公布2024年中国渔业水域水质、沉积物、浮游生物等18项指标的生态环境监测情况。
2025-08-06 09: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