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在舞台向阳生长(艺近人和)
首页> 文娱频道> 演出 > 正文

在舞台向阳生长(艺近人和)

来源:人民日报2025-07-24 09:34

  李凯旋

  她从小失去听力,但在舞蹈中找到了生命的旋律;他被意外夺去双臂,却无碍歌声回响天际……舞台上,一幕幕演出,讲的是一个个向阳生长的故事。成立13年,四川残疾人艺术团已在各地巡演600余场。曾经迷茫落寞的少男少女在这里成为舞者歌手,找到热爱的事业,学会了自信地笑。他们缺憾的人生,因舞台而圆满。

  成都市温江区,一场特殊的舞蹈正在排练。现场很“吵”,老师用力擂鼓打出节奏,感知到震动,听障舞者们才能整齐动作;鼓声一停,一片寂静,只剩手语与表情的沟通。

  听障演员表演舞蹈《声生不息》。四川残疾人艺术团供图

  这台节目是《千手观音》,排在队伍最前面的舞者名叫袁莹。6岁那年,她在电视上看到《千手观音》,对舞蹈产生兴趣。“听不见,讲不出,就用舞蹈表达心情。”在手语老师的帮助下,袁莹和我“聊”起来。

  对舞蹈的热爱贯穿她的童年。16岁时,袁莹通过四川残疾人艺术团的选拔考试,她欣喜不已,“我终于能一直跳下去了!”进入艺术团,她却觉得“跟不上”。与声隔绝,听障舞者很依赖舞台各方向的手语指挥,袁莹生怕跳错,上台便紧盯着指挥,免不了动作生硬。

  “职业演员不仅要有热爱,更得对观众负责。”袁莹一边苦练基本功,一边摸索着“秘诀”:把音响开到最大,从震动中观察舞曲的节奏。不知不觉间,她心中有了律动,“就想象与节目融为一体,用余光瞄一下指挥就足够了。”

  艺术团将她学舞的经历创作成舞蹈《舞之梦》。“作为领舞去跳自己的故事,真的像做梦一样。”袁莹跟随艺术团巡演到中国香港、新加坡,还在电影《不说话的爱》中饰演了角色。

  因脑瘫导致双下肢瘫痪,郭振宇被困在轮椅上。他从小爱唱歌,9岁第一次登台演出,中学时把当地的演出参加了个遍,考上大学音乐系……音乐支撑着他完成了许多本以为不可能的事。

  “其实建立自信很难。”回想起来,郭振宇觉得自己在极力证明,就算站不起来,也可以唱得很好。艺术团给了他磨炼心境的舞台。许多歌唱家、音乐老师前来指点,郭振宇开始明白,表达感情才是演唱的关键,他努力地调整唱法。

  坐直身子,郭振宇即兴唱了起来。“母亲甜甜的乳汁谁能忘怀,母亲暖暖的怀抱谁不感慨……”一首耳熟能详的《母爱》,他的声音加了一点温柔婉转。“我是把对妈妈说的话,也说给你听。”

  “在音乐世界里,我从来都不是残疾人。”艺术团歌手吴刚这样想。他双手截肢,表演时只能用机械手握住话筒,被粉丝称作“钢铁战士”。除了跟随艺术团表演,他还把精力放在录音棚里,已经唱了接近300首原创歌曲。很多人并未见过他的样貌,但早就听过他的声音。

  “走进录音棚,声音是唯一的尺度,没有人会在意你是否残疾。”吴刚热爱与健全人同台竞技。有演出方听了他的歌慕名找来,可看到他又萌生退意,他总豁达地说:“谢谢你们肯定我的音乐。”

  吴刚一直记得,当他在一所大学校园里唱响《孤勇者》时,台下学生们一浪涌过一浪的喝彩。“我缺了双手,但音乐给了我自信与热血。”

  建团13年,演员们一茬茬更替。团里有一条规矩:成为彼此的眼睛、耳朵和手脚。演员们组成一个个小队互相帮助,老师们自发学习了手语,后来出行时,大家协调得像是“一个人”。艺术团还成立了特殊艺术指导委员会,许多艺术家、高校教师加入进来,为表演“点睛”。

  从2016年到2020年,艺术团带着《励志自强脱贫奔康》主题演出,走进四川省80多个贫困县。在川西高原上的若尔盖县演出时,许多演员出现高原反应,猛吸几口氧气,又坚持上台。

  四川省残联通过定期购买演出服务、给予艺术团大力支持。如今,主动找上门寻求演出的企业、单位多了起来,艺术团的“金招牌”越擦越亮。

  艺术带来了一道光,将团员们的前路照亮。“希望每个演员都能在舞台上找到一轮太阳,骄傲而奋进地生活下去。”四川残疾人艺术团团长王健说。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党建引领温暖新就业群体

  • 又到初秋赏荷时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大多数地区在处暑节气时仍有高温天气出现。北方地区昼夜温差扩大,易出现“一场秋雨一场凉”。
2025-08-22 10:12
当罗斯海冰架上最后一抹极昼阳光悄然隐去,南极的冬季正式到来。冰原之上,完成微电网系统、氢能源系统、通信系统等建设任务后的秦岭站,如一艘灰色的方舟稳稳矗立。
2025-08-22 10:12
一部“电影”让我们一窥人类发育中一个鲜为人知的里程碑事件——新形成的胚胎附着在子宫内膜上的瞬间。
2025-08-22 10:11
嫦娥六号采样点所在的阿波罗盆地直径约540公里,位于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内部,是该区域最大的次级撞击构造。
2025-08-22 10:11
手术机器人被誉为机器人产业“皇冠上的明珠”,作为医生的“辅助工具”已完成了数百万次微创手术。
2025-08-22 10:10
为什么鼓励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具体如何操作?
2025-08-21 09:51
一项近日发表于《科学》的研究发现,在血液中循环的血小板会吸收肿瘤细胞释放的DNA片段,从而成为液体活检的重要DNA库。
2025-08-21 09:48
在地球的深海热泉、湿地,或者动物肠道和沉积物等环境中,生活着一群“无氧居民”——厌氧微生物。
2025-08-21 09:46
上半年,我国煤炭产量稳定增长,煤炭进口同比下降,煤炭供给比较充足。
2025-08-21 09:42
当前仍有很多因素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维修服务技能人才培养,导致了技能人才短缺问题。
2025-08-21 09:41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张伟团队联合德国、美国等国科研人员,首创室温催化转化技术,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2025-08-20 09:47
南京大学研究团队与国际合作者在82光年外的唧筒座天区发现了一个极其罕见的两级四星系统,这是相互环绕的一对超冷褐矮星与一对年轻红矮星。
2025-08-20 09:44
走过70多年,沈阳机床矢志攻关高端机床,其突围历程给人不少启示。
2025-08-20 09:39
2016年,四处“求医问药”的马朝东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手中接过“药方”——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带病滁菊植株进行离体脱毒与再生。
2025-08-20 09:34
西湖大学工学院姜汉卿实验室研发的新一代软体机器人,首次让昆虫尺度的软体机器人在复杂户外环境中实现完全自主运动。
2025-08-20 09:32
科学家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全碳分子——环[48]碳(C48)。
2025-08-19 09:46
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刘凯团队开发出首个N型热电弹性体,即“热电橡胶”,为柔性电子学和可穿戴设备的能源采集技术提供了新方案。
2025-08-19 09:44
作为全球最具危害性的恶性入侵杂草之一,薇甘菊以惊人的繁殖速度和强大的环境适应性,严重破坏了亚洲、太平洋地区及中国华南地区的生态。
2025-08-19 09:43
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产销量、充电桩数量均居世界第一。
2025-08-19 09:41
记者从国家数据局获悉:中文数据在国内大模型的训练性能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5-08-19 09:3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