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全国教育大会“要坚定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如何“赓续文化基因”已升华为一个关乎民族精神命脉与国家文化安全的深邃命题。赓续文化基因并非简单堆存历史残留物,而是指对中华民族集体潜意识中潜藏的文化密码进行活态传承。这些密码规定了我们的审美范式、伦理道德乃至交往方式。在当今现代社会的激荡下,如何有效辨识、破译并转化文化资源为可持续的创意能量?这一问题在全球文化趋同加速、地方性知识系统日渐流失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而其答案,既非深藏于博物馆的故纸堆,亦非学院话语的抽象理论,而是蕴含在乡土的气息、生命的活力之中,鲜活地流动于大地上的仪式、声腔、技艺与故事里。这个大基因库中,最为本真、最为活态的东西,就是民间艺术。依托湖南省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与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南岭走廊民间艺术虚拟仿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阶段性成果,我们把中国南方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生态作为镜像,通过湖南湘南学院的地域文化实践,较为系统地揭示民间艺术与高等传统文化教育之间的一种双向构建的“互构逻辑”,并由此探索这种“互构逻辑”在回应文化传承之问以及重塑新的大学精神方面有着怎样巨大的潜能。
与“文化遗产”相对应,文化基因不是一套凝固的符号,而是可变的“语法”,是规约文化表达的一套法则,而每一次的具体实现都给这一套语法增添新义。要破解这一套语法,就需回到这一套语法的活态语境——民间文艺。南岭走廊位于广西、湖南、广东、江西四省的交汇处,因相对封闭的地理隔绝和多民族杂居的历史沉淀成为保存文化基因多样性的“生态博物馆”,这里的民间文艺是娱神娱人的审美活动,但更是维系社会运转、传递在地知识、形塑整体人格完整的文化机制。
以郴州临武县的传承仪式戏剧为例,作为“戏剧活化石”的临武傩戏,其文化基因的编码是立体的、多元的,表层展示的功能,主要是在前现代社会,以高度程式化的仪式,赋予不确定的生活世界,一个可靠的意义系统,并承载着乡村矛盾的“安全阀”和集体情绪的“净化器”功能。戴上敬畏、神秘的“一张脸”的“师公”从凡人升格为神圣的媒介,其过程,正是中国式“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的落实。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临武傩戏的戏剧内容就是社区的一部分“口述伦理法典”。展演的地方故事、英雄传奇,反复体现着“忠孝节义”“善恶有报”等儒家文化与乡村民俗文化的合一。这种合一,不是经由说教化的方式,而是由全村民共同参与、并在情绪强烈的仪式体验,将外在的社会规范,内化为自我的道德戒律与情感结构。应该说,临武傩戏传承的是一套有关宇宙秩序、族群伦理、生命归途的完整文化基因。
如果说临武傩戏基因编码注重的是社会伦理维度的话,南岭花瑶挑花艺术则属于族源记忆与生命美学的视觉“基因文本”:瑶族妇女反面刺绣、正面成花的绝技本就是一种哲学隐喻:在“背面”生活的劳碌、繁琐却对应“正面”秩序、灿烂;其图型谱系,诸如记录民族始祖的盘王犬纹、描写迁徙路线的山水日月纹等纹样,更是从单纯的纹饰功能而跃进到无文字时代的一种族群历史、身份的视觉编码:一个纹样就是一个故事,一件挑花衣便是一部浓缩的族群迁徙史及创世神话图。它内蕴的是不屈服于命运、在苦难面前仍坚持生命秩序与形式美感的不懈奋斗精神品质。然而,无论是傩戏师徒传承还是挑花母女传承,都存在着同样的问题——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的城镇化背景事实上抽空了他们赖以生存的社区土壤与传承链,这些散落南岭走廊大地的“基因碎片”,无论是嘉禾锻技艺中的“格物”“工匠”,还是桂阳湘昆里的文人风雅与地方声腔杂糅,这个异质、流动、文化的基因矩阵又面临着被现代性挤压与断链的威胁。
一所真正扎根大学精神,必是浸润着地方血液的大学。湘南学院的探索,实现了大学文化角色的一次深刻变革——从地方的“他者”转变为地方的“赋能者”。通过文化生态的建构,这不仅是高校服务社会的范式突破,更是一次伟大的教育范式革命,其核心就是民间艺术与现代教育艺术的“互构”。
这种互构首先是以“田野”为基点的课程再造,该学校美术与设计学院国家级一流课程“传统村落和民居建筑”和省级思政课程“民间美术研究”的突破就在于——打通教室“四堵墙”,将教学场景从课堂延伸到正在被遗忘的湘南大地的古村落,让学生们不再是被动接受教育,而是主动“发现知识”,用脚板、画笔、测图仪器与那些饱经沧桑的建筑以及非遗传承人直接对话,这种“体感”式的学习彻底改变教与学的关系,让整个教学的过程不再是教师中心的知识传授,而是以学生为中心、以真问题为导向的探索式知识学习。当你去寻找数字复原一个藻井的装饰图像时,不是教学生做藻井,而更是对一种“师承”的知识传授方式的体认。这样“体感式”教育,将文化基因传承从文本冷冰冰的记忆,回归到生命体验的温度之中。让学生们更加具有学习中的体验感与真实感,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文化”基因的传承。
然而,将高度灵韵和非规则式的民间艺术,置于极度结构化、程式化的现代高校课程当中,同样蕴含着极大的张力与挣扎。这就关联到另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大学的介入在何种程度上才能指向民间艺术的“魂”而非“形”?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许多民间技艺的关键在于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体知”——匠人在经年累月的与材料、工具的协商中形成的身体直觉是不可能被“课程化”与“学理化”的。然而,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特别是文创产品开发)中,大学师生主导的创新行为,在试图平衡文化“原真性”与市场“商业性”时,常不自觉地简化或误读民间艺术丰厚的文化底蕴。这种对“原真性”的无意偏离,本质上是一种“善意的文化剥削”。更隐蔽的挑战,是话语体系的障碍。“大学话语追求的是普遍的、逻辑的、可陈述的,民间艺术的话语体系是本土的、经验性的,甚至是不自觉的,如何在这两个话语之间建立起‘翻译’机制,而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降维’式的阐释,才是真正平等对话的隐性之痛。”湘南学院人就是在这样的挑战下,不断进行反思与应对,不断强化对“互构逻辑”的认知,通过“工作坊”的设立、项目评审中文化人类学家意见的引入等,努力在现代体制之刚性与传统技艺之韧性之间找到有价值的平衡点。
也正是由于这种不断地探索与思考,湘南学院的科研范式也实现了从“为地方做研究”到“与地方共成长”的转变。该院校成立的“南岭走廊民间艺术虚拟仿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名家’工作室”等的运行机制都是“共建”,并不是大学单方面的“空中楼阁”,而是大学师生、当地政府、民间传承人、乡村居民等多主体的“文化共同体”,比如说针对郴州桂东县寨前镇开展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方案的设计并不是设计师闭门造车,而是经过大量的与村民的访谈、社区的议事会等等共同完成的,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了倾听、商议与共情,懂得了设计必须尊重地方文脉和村民需求,这种“参与式设计”的训练比任何课堂教学更能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跨文化沟通能力。大学的智识资源为地方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地方社会所展现的文化与社会实践,也让大学教育拥有了最新鲜的“活教材”,使大学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无缝对接。
湘南学院的案例,就是一颗种子,就是太阳,它告诉我们,在大写“延续文化基因”的意义上,一条植根于地方大学,结合民间艺术与当代教育的路,可取可走。其内在逻辑,是超越线性、单向度的“保护”或“利用”的动态互惠文化体系。
要使这样一种探索,从个案行为,扩展为一种制度的整体实践。更需要我们的顶层规划和观念解放。一方面重新定位,就是要重新定位地方大学特别是应用型大学的时代使命,就是要在教学和科研之外,明确它“作为地方文化发展的灵魂引擎”的第三类使命,就是要把这第三类使命,作为大学安身立命之根本,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副业”,充分体现到大学评估、资源配置、学科建设之中。
首先,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课和教。这包括鼓励高校打破固有的院、系、学科边界,开设更多的“文化遗产管理”“人类学设计”“区域文化与环境发展”等学科交叉的专业和课程群。更重要的是以田野考察、项目实验、乡村服务为主要形式的探究性学习的“点”,从少数精英课程,拓展为更多的专业,尤其是人文社科及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的“面”。这需要从教学、学分、成绩评价等一系列制度安排上做出颠覆性的变革,尤其是改变单一的“论文”评价标准,需要建立一系列可操作、被认可的多元评价标准,如,成功举办和实施了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一项文化遗产展陈、编写一套地方大中小学生的乡土文化教材、帮助一项民间艺术申报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实践性成果获得学术性期刊论文等同等价值及权重。
其次,构建稳定有力的“大学-地方”文化合作生态是关键。“大学-地方”文化合作不应停留在“项目委托”或松散的“友好共建”上,而应形成长效机制:由政府牵头,成立大学学者、非遗传人、乡村代表、企业家参与组成的“地方文化发展委员会”,统筹规划本地文化传承和建设。通过在文创产品开发合作中明确知识产权,让民间非遗传人平等分享利益从而激发参与的内生动力。让真正的传承人走进大学,让大学“驻校民间艺术家”制度,让他们的“体知”和大学的“言知”交相辉映。
最后,这一切最终要落在“人”的培育上。我们要呼唤并培育新的学者,培育新的教师。他们不仅是自己领域的专家,也是自己土地的专家;他们不仅能够发表国际水平的文章,更愿意将他们的学用在我们乡村真正的需要上;他们是架起书斋与田野的桥梁,他们是指引“传统文化的时代”的航标。只有我们的整个高等教育制度,源源不断地输出这样的人才,中华文化的基因传承才有着最坚定的人才根基与最美好的未来。这,或许是我们大学能够为民族文化复兴做得最根本与最长远的事情。
说到底,解码和延续中华文化基因是一场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创造力的伟大远征。在这场远征中,民间艺术是深藏富矿的“密码本”,以大学为阵地的现代教育,是这支部队的“破译大军”,当两者在相互尊重、相互建构中并肩远征,我们守护的就不仅是过去的记忆,更是一个民族面向未来的蓬勃不息的文化生命。
作者:李丽珍,湘南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廖保华,湘南学院党委宣传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