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北京日报讯(记者高倩)“正月阳雀飞上崖,三月桃花心中开”,伴着“三月桃花心中开”的合唱,壮丽的史诗画卷与音乐一起铺展开来……日前,国家大剧院原创中国史诗歌剧《长征》迎来第13轮演出。自2016年首演以来,每逢《长征》上演,只要能抽出时间,著名作曲家印青一定会坐在台下观看。
歌剧《长征》的酝酿前后历时约4年,2013年,剧本递到了印青手中。“从军50多年,我对红军的历史非常有感情。”但最初的热情很快随着创作展开而冷静下来,印青越写越觉得这是一部“不太好写”的歌剧。《长征组歌》、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脍炙人口的民歌《十送红军》等描绘长征的作品深入人心、珠玉在前,歌剧《长征》该用“什么风格、什么精神、什么样式”,印青一时间很难抉择,整整一年时间,他没有动笔,而是去翻看大量书籍影像,其中,4本工农红军的歌曲选集给了他非常重要的启发。
“逐首读过这些歌曲,我发现大部分作品非常乐观,歌词特别接地气。当时的红军歌曲,音乐水平不像现在这么专业,大部分是老曲新编,填词非常有趣。”印青介绍,这些歌曲中很少流露悲惨或低落的情绪,有些时候甚至称得上俏皮。邹静之对剧本的处理也宛若散文诗一般,选取瑞金、湘江、遵义、雪山草地、胜利会师几个节点,以点串线带面地连缀两万五千里的浩瀚行走,遣词用句非常诗意。于是,歌剧《长征》的基调确定下来,它是悲壮、磅礴、凄美、浪漫的。
“写《长征》时,我经常会吃完晚饭坐下来,一直写到凌晨六七点钟。”印青算过,《长征》的谱面有7000多个小节,而一首普通的歌曲仅有四五十个小节,“写完钢琴谱,再做配器,这个过程花了两年时间。”
9年来,《长征》每轮演出几乎场场售罄的票房佳绩,让印青与所有创作者深受鼓舞和触动,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向着舞台经典的方向扎实前进,“更多的原因在于中国人对长征的记忆和缅怀从未中断过,对长征精神的认同和传承也从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