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微短剧冲击下,长剧的韧性与创新——上半年国产电视剧扫描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微短剧冲击下,长剧的韧性与创新——上半年国产电视剧扫描

来源:文汇报2025-07-03 09:26

  嘉宾:李京盛 中国广播电视艺术资料研究中心研究员

  戴清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

  主持:邵岭 文汇报记者

  2025年已经过半,回顾上半年电视剧的创作和播出,题材多元、类型丰富成为突出特点。众多剧集以差异化的内容和多样的艺术探索,为观众提供了新鲜的审美体验,以自身亮点成就了收视热点。与此同时,也有一些问题值得业界和研究者关注,比如对“电影化”的过度追求。

  我们邀请两位多年深耕电视剧研究、在业界和学界都具有声望的专家学者,共同分析探讨上半年国产剧的特点、亮点、疑点与难点,以及对今后创作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编者

  主持人:先请两位专家谈谈上半年国产剧呈现出怎样一个发展趋势?给两位留下的整体印象如何?

  李京盛:对于当下电视剧创作而言,2025年应该说是很具有挑战性的一年:一方面是微短剧风头正健,在与之争夺观众、市场和资源;另一方面,是观众审美趣味迭代的加快、新的科技力量也在迅速地影响和改变着电视剧创作与制作的原有模式;同时,创作者自身也面临着资金压力、内容突破和手法创新等急需“自我革命”的艰巨任务。这些因素都在某种程度上,似乎给长剧集创作者带来了一种焦虑。

  但是从今年上半年的实际情况来看,从播出数量到作品质量,从题材类型到叙事角度,从制作品质到创新追求,国产剧都不乏可圈可点之处:现实剧、年代剧、悬疑涉案剧、古装剧、历史传奇剧、法制剧、革命剧、谍战剧等等品类齐全,且各自都有其亮点与热点。可以说,长剧依然稳健地占据着主流的市场地位,大盘基本稳定。

  戴清:我跟李老师有相同的感受,今年上半年的长剧市场,在依然能感受到微短剧带来的不安和焦虑的同时,也维持了比较稳固的基本盘。这一方面是观众仍然有追看长剧的愿望和惯性,另一方面也和长剧创作者在作品中体现出了种种新意有关。总体来说,我也不太相信微短剧能够在短时间里把长剧打垮,因为它们的确在创作上还有积累和进步的空间,所以长剧的基本面在相当长的时间还是会占据优势的。

  主持人:两位专家都说到了亮点、热点和新意,有哪些具体作品给你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它们对于未来国产剧的创作具有什么样的启示意义?

  李京盛: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不少,我特别想先说两部作品。

  一部是讲述破获盗挖文物案的《护宝寻踪》,该剧改变了以往盗墓题材所惯用的离奇险怪灵异的商业噱头,而以文物保护、考古、打击文物走私和年轻考古工作者的成长为主题,可以说是对以往旧题材的“更新换代和改造”。一部是《人生若如初见》,这部剧以独特视角和手法,将晚清至民国初这段复杂历史的兴衰成败之因果,熔铸于对历史兴衰的喟叹与人生命运的悲欢聚散之中。大概也正是由于这段历史的复杂和作品对这段历史的独特艺术解读,该剧在观众中也引发了一定的争议。这两部剧题材虽然并非热门,但却有着突破“庸常熟路”和“不凑题材热闹”的勇气,从长剧创作的内容拓展和主题深耕上,既具艺术匠心,也有当下意义。

  上半年还有两部革命题材剧《我叫张思德》和《潜渊》,虽说数量不多,但这两部剧的播出,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革命历史题材剧在创作播出上的“不缺位”状态。特别是《我叫张思德》在题材上对真实人物力求故事化表达的创作思路,对今后革命题材创作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此外,还有年代剧《六姊妹》和《北上》,古装剧《藏海传》和《长安的荔枝》,都市职场剧《蛮好的人生》等,也都构成了上半年剧集播出市场的亮点与热点。这些剧集的播出,都显示了长剧创作者在常规题材领域内,努力尝试突破与创新的勇气和成果。

  戴清:从去年开始,我们一直在说微短剧的强反转和强戏剧性如何吸引观众,一段时间里确实让长剧的创作者慌了手脚,感觉好像都要往这个方向走。但是去年有《我的阿勒泰》这样的剧集展现出对于慢美学的追求,今年我们继续在长剧领域看到了强烈的艺术探索精神,感受到创作者们并没有慌不择路、自乱阵脚。除了大家谈得比较多的《黄雀》之外,王宝强的《棋士》在角色设置上带有比较强的新意,徐兵的《在人间》以意识流讲述一个多重人格的故事,也表现出很强的探索性。这些都释放了明确的信号,长剧如果能够始终保持在叙事手法、精神蕴含、表现题材等方面的求新求变的意识。这就是长剧能够吸引观众的内在的动力。

  主持人:从类型上看,悬疑涉案剧在今年上半年的数量之多、密度之大、热度之高,似乎前所未有。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李京盛:的确,从年初的《漂白》,再到紧接其后的《黄雀》《沙尘暴》《棋士》《乌云之上》《无尽的尽头》《借命而生》《刑警的日子》《完美的救赎》等等差不多有十多部,构成了2025年上半年的一大播出景观。

  总体上看,这类剧以其强烈的剧情吸引力和其鲜明的类型化特征,在播出市场占有一定的强势地位,有些剧也因其精良的制作、缜密的逻辑推理和对犯罪这一社会问题的深刻剖析而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对人性的认知。

  但也有些剧因其对犯罪分子的刻画和对犯罪过程的过度展示而受到观众的质疑。因此,它们既是2025上半年剧集播出的热点和亮点,也同时成为了在今后的创作中值得研究的疑点和难点。

  比如仅仅为了故事的吸引力而故意打乱时空、以“碎片化”和多时空拉锯的叙事效果,来制造所谓的悬疑;在涉案内容和尺度上缺乏“边界感”,社会效应大打折扣;过度追求“电影化”表达,过度追求画面质感和氛围营造而忽视了在内容层面上的丰富和深刻等。

  电影导演执导电视剧是最近几年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特别是王家卫的《繁花》给中国电视剧带来的震撼力和创新力,让很多人都把电影化当作电视剧提升艺术质量的一个方向,却忽视了电影化提法本身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疑惑。电视剧需要学习借鉴电影对镜头的讲究,对光影效果的追求,但如果把电影的镜头语言过度运用在电视剧的拍摄和表现上,会抬高电视剧这种大众文艺的观看门槛,导致一部分观众弃剧。

  因为电影和电视剧有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叙事方法和观看情境,电视剧盲目追求电影化并不可取。甚至在这里面还隐含着一种艺术的鄙视链,认为电影比电视剧高级,原本只是不同的艺术门类,却有了高低贵贱之分。

  戴清:李老师说的我很认同。

  电视剧影像水平(成熟的视听语言、精致而非粗糙的拍摄制作水平)提高是基本构成,也是题中必有之义。但是,电影的风格是很多样的,有《盗梦空间》式的、《星际迷航》式的,也有写实色彩鲜明的《少年的你》,或融入中华美学的《小城之春》,在电视剧《北平无战事》《琅琊榜》《繁花》等中都有显现,电影化不是只有意识流或诗化电影一途。

  再有,电视剧影像特色尤其需要考虑电视剧的大众传媒艺术的叙事容量、接受环境、受众审美和电影之间的差异,不能因为追求电影化而伤害叙事表达,造成影像挤压叙事、影像过度的形式追求伤害叙事表达。把过多的精力用在追求电影化,而不是把剧本搞扎实,会适得其反。电视剧的创作很多时候就是戴着镣铐跳舞,创作者需要意识到,在作者性和大众性之间应该有某种平衡和协调。如果过于任性,是会伤害电视剧的艺术表达的。

  李老师前面还讲到时空的碎片化、多时空拉锯,我们做了一个研究,从2019年开始,非顺时序叙事手法的运用和观众的口碑形成了一种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观众还是比较喜欢这种叙事手法的。这就形成了一股风气,好像不这么玩儿就落伍了。

  但实际上,非顺时序叙事对于编导的要求非常高。我们说形式和意味要彼此交融,要像阳光从窗子里照进来,而不是把窗框做得特别炫,结果把阳光挡住了。类似《漫长的季节》《沉默的真相》这样,就是通过非顺时序叙事增进了内容的表达。包括《开端》,从故事的角度来讲,就是一个汽车爆炸案,但是通过非顺时序叙事,通过每一次的时空穿越,把公交车上每一个人的生活境遇一点一点地揭示出来,从而使得整个故事有了现在这样巨大的张力。但还有一些作品在这方面表现拙劣,就会过犹不及。

  李京盛:随着大众对电视剧故事内涵丰富性需求的提升,以及对故事讲述手法趣味性和多样性要求也在提升,不断改变讲故事的方式,确实可以让故事更有魅力,让故事所要传达的价值观更容易被接受。为此而吸收借鉴一些其它艺术门类的手法,也是一种艺术创新的渠道。

  但如果只是想用讲述形式上的花哨来掩盖故事内涵和新鲜度的不足,那还不如老老实实回到传统,用线性叙事把故事讲好,一样可以成就经典,就像《人世间》。

  主持人:我们注意到,几位久负盛名的资深导演纷纷在今年上半年推出新作,比如高群书的《刑警的日子》,刘江的《绝密较量》等,但观众反响似乎有些不及预期。有一种声音说他们的手法过时了,但究竟是不够新,还是不够好?

  李京盛:观众对颇具艺术功力和影响力的资深导演的新作,一般都会寄予厚望,这也是出于对他们艺术造诣的肯定和对以往作品的信任和喜爱。

  《绝密较量》属于当代国安谍战剧,这个题材本身就有很大的创作难度,一方面其内容对于创作者而言就是陌生的,需要花大量时间去体验生活;其次还有很多涉密内容是无法表现的,这就让创作者放不开手脚去进行大胆的艺术想象和呈现。另外这部作品还承担着一个创作初衷,就是警示大家,即便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也要增强国家安全意识,间谍很可能就在你身边。有些观众可能是以国外的一些商业“间谍片”的类型来对标中国的当代国安题材剧,但我们不可能像“007”系列、“碟中谍”系列那样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地去虚构故事,那样就偏离了创作初衷,也不符合中国国情。

  戴清:同样是刘江导演的作品,《绝密较量》与《黎明之前》相比,确实当代国安剧更难写,更难出新。谍战剧里,敌人在明,我在暗,主动性在我手里;现在则是敌人在暗,我们被他们的行动牵着走。所以近年来,《于无声处》《浮出水面》《暴风眼》《特工任务》《绝密较量》等国安剧在总体的精彩、好看程度上不及《暗算》《潜伏》《黎明之前》《伪装者》《叛逆者》《追风者》等谍战剧,和题材定位有很大关系。国安剧拍摄难度更高,也有保密要求等复杂因素的制约。

  《刑警的日子》和高导早年的《征服》相比,在表现刑侦涉案内容上,是有进步的,比如更平实细密,不夸张,不耍酷,不渲染反面角色的魅力,我觉得这些都是优长。当然它和《我是刑警》定位是不同的,《我是刑警》写一个刑警到刑侦专家,同时为刑警这个警种立传,为刑侦技术写史,大案要案冷案积案多,占84%,小案占16%,主要涉及的案件性质不一样,比重不一样,叙事结构、重心也就不一样。《刑警的日子》更重刑警们的工作生活日常,写日常中的惊险和坚守,题材定位不同、各有特色。

  主持人:考察上半年的电视剧,另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是,整部作品评分并不高,但其中有高分元素的表现,并因此获得了市场热烈的反馈。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戴清: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到中学时有些偏科的同学,总体成绩平平,但有一两门特别亮眼,往往会比那些成绩总体可以、但每门都比较均匀没有特别突出的学生更受老师和同学们的重视,我觉得这二者的情形很相似。当然我们追求全流程各环节强强结合、且每个环节都很优秀,但这种理想状态还是较少、甚至是可遇不可求的。

  另外,在注意力稀缺的融媒环境中,媒介争夺的是观众的“有效可支配注意力”,在这种情形下,有亮点、特色鲜明,有特别出彩之处,比中正平和更容易胜出和吸引观众。

  像职场剧《蛮好的人生》,虽然豆瓣评分不是很高,情节反转很多,有些微短剧化,比如打脸、摇人。但它的特色和优长鲜明。特别是孙俪,把胡曼黎演得太鲜活了。这个人物,失婚失业、卖车卖房,都市中产女性的倒霉事儿,都让她碰到了,但一方面是她坚韧的生命力让人刮目相看;另一方面是她内心的善良和自尊,比如为薛晓舟打抱不平,痛批有钱任性的小艾总,自有一股内在力量令人肃然起敬和拍手称快;还有他们二人在艰难中做人的义气,都让人感动。

  还有古装剧《折腰》,评分也不高,但是年轻人比较喜欢。有江山美人,有家族世仇,最终通过爱情来超越,加上演员的表演,使得整部剧有特色,有亮点。实际上,在没有特别多创新的时候,能把一些元素做到极致,其实就是创新。《折腰》就是这样,总体上,它跟之前《长风渡》这一类的剧很相像,但就是在演员表演、在情感张力、在国仇家恨的表现等方面,做到了极致。

  主持人:对于下半年的待播国产剧,两位专家有什么样的期待?

  戴清:下半年,随着一些新的题材类型的陆续亮相,比如革命历史题材、科幻题材等等,我还是比较看好国产剧的整体表现的。

  李京盛:2025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因此,革命历史题材剧的播出重点会集中在下半年。目前已知的就有《阵地》《归队》《八千里路云和月》以及《我们的河山》等,都很让人期待。另外,历经八年创作的历史大剧《太平年》据悉也将在下半年播出,这将会让沉寂多年的历史正剧再次展示出其独有的魅力。

  另外,2025年上半年播出的作品,除了前面说到的一些亮点和热点之外,还有一些值得创作者和业界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比如大部分作品在题材内容手法上还是延续着以往的路数和风格,缺乏对主题的深度开掘和题材上的新鲜感;过于追求服化道和故事环境的精致和逼真程度,而忽视了在内容层面上对作品的深刻性和丰富性上的努力,特别是有些古装剧,一味地刻意去还原形式感的古风古韵,在满屏的古色古香中,更透出了内容上的单调和苍白;现实题材的当下热度感有所缺失,大部分现实题材剧都走向了“年代叙事”,讲到当下生活时,就只剩下最后一集来结尾。期待在下半年播出的剧集中,能够看到国产剧更好的表现。

  总体而言,观众对精品佳作的热情期待,是长剧长久发展的内在动力与信心。理想的状态是,长剧和微短剧各有各的赛道,各有各的精品,让观众能够有更多选择。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中央歌剧院《卡门》唱响沙特

  • 电影《日掛中天》主创亮相威尼斯电影节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植物在漫长的适应性进化过程中,催生出丰富多元的物种谱系。9月2日,《细胞》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宁国贵团队的一项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月季香气基因起源的新机制。
2025-09-05 10:06
今年8月,中央网信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为医疗科普立了“规矩”。
2025-09-05 10:02
数字经济时代,算力是如同水、电一样重要的基础资源。我国算力发展情况如何?未来着力点在哪儿?
2025-09-05 09:54
算法技术的赋能强化了传统意识形态风险,算法的自我进化制造了意识形态黑箱,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和优化治理智能算法技术意识形态风险的新路径。
2025-09-05 09:48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孙道远教授、毛竹教授团队联合国外学者在行星科学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该研究首次在地球以外的行星中确认了固态内核的存在。
2025-09-05 09:41
据世界气象组织2日发布的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最新通报,拉尼娜现象有可能从今年9月起回归并影响未来数月的全球天气和气候状况。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而厄尔尼诺现象则是指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升温的现象。
2025-09-04 09:47
这种说法缺乏科学依据。
2025-09-04 09:44
正确掌握储存技巧和使用习惯,才能发挥冰箱的功能,保障家人饮食健康。
2025-09-04 09:39
这不是惊悚小说,也不是玄幻剧,而是世代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和海洋巨兽的别样相遇——这是鲸和海豚的骨头。从意外搁浅偶然获得,到渔业生产相对频繁打捞,闽南的“新鱼骨庙”(阴庙)呈现出和历史上的鱼骨庙截然不同的样貌。
2025-09-04 09:37
9月3日,某潜艇支队某艇员队组织收看阅兵仪式直播,铿锵有力的步伐、全新亮相的装备、转型跨越的成就,让他们动容,更让他们振奋。南昌舰的入列,标志着海军驱逐舰实现由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首次突破万吨级设计,在航母编队体系作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5-09-04 09:32
日前,我国科学家近日成功研制出超宽带光电融合集成系统,首次实现全频段、灵活可调谐的高速无线通信,有望为未来更畅通可靠的6G无线通信提供保障。为此,北京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历经4年,自主研发出超宽带光电融合集成系统。
2025-09-03 10:01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牵头完成的“基于耐盐植物和土壤调理剂的滨海盐碱地高效利用技术创制与应用”项目获2024年度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为滨海盐碱地的综合治理与高效利用提供了新方案。基于各项研究,团队开发了4种抗盐剂、2种盐碱地土壤调理剂等盐碱地培肥改良系列产品,为盐碱地快速培肥和障碍消减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5-09-03 10:01
9月1日起,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修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正式实施。新国标进一步增强了电动自行车的智能化功能,增加了北斗定位、通信和动态安全监测功能。
2025-09-03 10:00
作为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增设的群众赛事项目,被称为“空中F1”的无人机竞速备受瞩目,该项赛事决赛举办地深圳近日也掀起了无人机竞速热潮,市民和游客在公园里就能过一把“飞行瘾”。据介绍,深圳中心公园位于深圳核心区域,无论是深圳还是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无人机爱好者,都能轻松快捷到达这里。
2025-09-03 10:00
油菜、白菜、甘蓝、萝卜是大众最熟悉的十字花科作物,也是食用油和蔬菜的主要来源,然而它们都受到同一种毁灭性病害——根肿病的威胁。基于GSL5功能研究和团队所创制的材料,他们还揭示了有趣的病菌与寄主的互作关系,即病菌致病和寄主抗病反应机制。
2025-09-03 10:00
点击羽绒服胸前的按钮,2秒即可速热,实现四档温度调节……1日,在哈尔滨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现场,一款造型时尚的智能温控羽绒服吸引不少观展者驻足围观。
2025-09-02 10:23
当地时间9月1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最新报告显示,今年的全球创新指数(GII)集群研究将风险资本交易活动作为一项新指标。全球创新指数集群排行榜于2017年创设,通过三项核心指标,识别世界级创新活动在当地的集中程度。
2025-09-02 10:21
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昨起实施。为保障新国标在本市顺利推行,近日,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召开在京销售电动自行车生产经营企业约谈指导会。为保障新国标平稳落地实施,本市市场监管部门将强化监督抽检,保障本市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安全。
2025-09-02 10:18
会空翻、格斗,能叠衣、调饮,善聊天、“思考”……前不久举行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各类机器人本领“进化”、各显神通,展现了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如今,从旅游出行的智能助手,到工厂培训的“最强大脑”,再到装备升级的有力支撑,人工智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25-09-02 10:15
零碳园区的建设,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节能降碳,光靠“外套保温”不够,在园区地上、地下,还有“血液循环”系统来“保持恒温”。
2025-09-02 10: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