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微短剧创作莫以荒诞换流量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微短剧创作莫以荒诞换流量

来源:河北日报2025-06-26 09:24

  张晓华

  近日,一部微短剧因出现“一胎生99子”的离谱剧情引发热议。根据这部古装微短剧剧情设定,女主角临盆时遇“天降祥瑞”,随即诞下99个孩子。有网友评论:“微短剧已经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知天地为何物了”“真是导演敢拍、演员敢演、观众敢看”……目前,这部微短剧已被平台下架,此前已累计播放超4500万次。(据《工人日报》6月19日报道)

  微短剧作为新兴的网络视听业态,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人次,半年增长率高达14.8%,微短剧独立应用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达101分钟。随着市场的爆发式增长,越来越多创作者看到微短剧的发展风口,纷纷加入这一赛道。与此同时,粗制滥造、重复套路、荒诞低俗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并不断引发热议。

  从“霸道总裁爱上我”到“一胎多宝”,从“穿越逆袭”到“系统开挂”,剧情越来越离奇,设定越来越夸张……荒诞微短剧泛滥的背后,是各方对流量经济的盲目追逐。一些投资方片面追求播放量和转化率,一门心思赚快钱,忽视内容带来的社会影响与公众反馈。主创团队被流量捆绑,不想着如何打磨作品,一心只想吸引眼球。平台则依赖“完播率”“点击量”等流量指标推荐内容,对荒诞离奇的情节视而不见,助推“猎奇即爆款”的恶性循环。

  表面上看,荒诞微短剧似乎只是茶余饭后“图一乐”的娱乐产品,但其潜在危害不容小觑。对青少年观众而言,长期接触这类反常识、反逻辑的内容,可能导致认知偏差,模糊现实与虚构的边界。对社会文化环境而言,这种“越雷越火”的创作风气会拉低整体审美水平,挤压优质内容的生存空间。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作品在荒诞外衣下夹带私货,宣扬封建迷信、物化女性等落后观念,不仅损害了行业生态,更对文化环境和社会风尚造成了不良影响。

  微短剧剧情节奏快,戏剧冲突强烈,情绪带动性强,符合当下部分受众碎片化娱乐的需求。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就可以肆意放飞自我。文化产品不是简单商品,微短剧等影视内容也须承担社会责任,特别是在公众价值观塑造方面,更要慎之又慎。今年3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曾下发管理提示,明确指出微短剧创作不能一味求爽,不能百无禁忌,不能脱离现实。

  微短剧要实现健康发展,必须重建创作的价值坐标。投资方需回归内容初衷,摒弃“流量至上”的短视思维,将内容质量和社会影响纳入评估标准。创作者应当认识到,真正的爆款不是靠猎奇取胜,而是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刻洞察与艺术提炼。像《胡同儿》《家里家外》这样扎根市井生活的微短剧,虽然没有离奇设定,却因真实感人而获得口碑流量双丰收。平台方则要加强内部审核,优化推荐机制,增加内容质量权重,而非单纯追逐互动数据。

  微短剧本应成为文艺创新的试验田,而非荒诞故事的垃圾场。此次“一胎生99子”剧情引来网友辛辣吐槽,作品被平台下架,无疑给微短剧创作带来警示:靠挑战底线获取的流量终将是昙花一现。在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创作自由不等于胡编乱造,艺术想象不能脱离基本逻辑。只有回归讲好故事的初心,在有限的篇幅中展现无限的人生智慧,微短剧才能从小屏走向大时代,从流量狂欢走向艺术长青。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出席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

  • 习近平观看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文艺晚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什么鼓励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具体如何操作?
2025-08-21 09:51
一项近日发表于《科学》的研究发现,在血液中循环的血小板会吸收肿瘤细胞释放的DNA片段,从而成为液体活检的重要DNA库。
2025-08-21 09:48
在地球的深海热泉、湿地,或者动物肠道和沉积物等环境中,生活着一群“无氧居民”——厌氧微生物。
2025-08-21 09:46
上半年,我国煤炭产量稳定增长,煤炭进口同比下降,煤炭供给比较充足。
2025-08-21 09:42
当前仍有很多因素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维修服务技能人才培养,导致了技能人才短缺问题。
2025-08-21 09:41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张伟团队联合德国、美国等国科研人员,首创室温催化转化技术,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2025-08-20 09:47
南京大学研究团队与国际合作者在82光年外的唧筒座天区发现了一个极其罕见的两级四星系统,这是相互环绕的一对超冷褐矮星与一对年轻红矮星。
2025-08-20 09:44
走过70多年,沈阳机床矢志攻关高端机床,其突围历程给人不少启示。
2025-08-20 09:39
2016年,四处“求医问药”的马朝东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手中接过“药方”——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带病滁菊植株进行离体脱毒与再生。
2025-08-20 09:34
西湖大学工学院姜汉卿实验室研发的新一代软体机器人,首次让昆虫尺度的软体机器人在复杂户外环境中实现完全自主运动。
2025-08-20 09:32
科学家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全碳分子——环[48]碳(C48)。
2025-08-19 09:46
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刘凯团队开发出首个N型热电弹性体,即“热电橡胶”,为柔性电子学和可穿戴设备的能源采集技术提供了新方案。
2025-08-19 09:44
作为全球最具危害性的恶性入侵杂草之一,薇甘菊以惊人的繁殖速度和强大的环境适应性,严重破坏了亚洲、太平洋地区及中国华南地区的生态。
2025-08-19 09:43
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产销量、充电桩数量均居世界第一。
2025-08-19 09:41
记者从国家数据局获悉:中文数据在国内大模型的训练性能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5-08-19 09:35
大约4亿年前,脊椎动物的活动范围仅限于海洋,鱼类尚未进化出适应陆地行走的四肢。”  2016年,Szrek和同事曾报告在圣十字山脉发现类似化石,他们认为这些痕迹属于一种正在捕食的古代肺鱼。
2025-08-18 10:28
8月15日,在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期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主席王金南代表学术界发布了“生态文明领域20项重大科技成果”。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应用于我国70%以上海上风电项目,大力推动我国海上风电技术和产业从“跟跑”到“领跑”。
2025-08-18 10:28
研究人员指出,决定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重要因素,是电池的正负极能够容纳多少锂离子,目前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不高的主要症结就在于此。“这足以证明离域电解液显著提升了电池性能,特别是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方面的优越性。
2025-08-18 10:26
一张植被图可以反映一个地区植物群落的状况,是做好保护和发展工作的一个基础。3.7万多个野外调查样点支撑的新图,为青藏高原变暖、变湿的趋势提供植被地理学证据,进一步夯实了保护和发展的根基。
2025-08-18 10:25
从“暴雨引发山体滑坡”的伪造视频到“核电站泄漏”的AI生成新闻稿,“AI谣言”表现形式多样,让不少群众一度信以为真。某科技论坛上,一名网友上传教程:用开源AI模型,输入“生成一张某市发生恐袭的图片”,30秒即可获得以假乱真的画面。
2025-08-18 10:2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