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暌违五年《洋麻将》重登人艺“牌桌”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暌违五年《洋麻将》重登人艺“牌桌”

来源:北京日报2025-06-05 10:25

  记者 王润

  一桌,二椅,两位老人,十四把扑克牌。整个演出,虽然只有一个场景,两个演员,却有万千人生况味在油画质感的舞台上静静流淌,也让台下的观众为之捧腹和心酸。6月3日,由唐烨导演,濮存昕、龚丽君主演的话剧《洋麻将》,暌违观众五年之后,在曹禺剧场开启新一轮演出,也为即将到来的北京人艺73周岁生日献礼。

  《洋麻将》剧照。 李春光摄

  开创人艺“两个人的话剧”

  这部被称为“最话剧的话剧”的《洋麻将》,由美国剧作家D.L.柯培恩创作,曾缔造了在百老汇上演516场的戏剧奇观,并于1978年夺得美国普利策戏剧奖。1985年,由著名华裔影星卢燕翻译,夏淳导演,于是之、朱琳、谢延宁(芬西雅B制)主演的《洋麻将》首演,开创了北京人艺大剧场舞台上“两个人的话剧”的先河。2014年,唐烨导演携手濮存昕、龚丽君这对在北京人艺合作时间最长的“黄金搭档”,将该剧以新的版本搬上舞台。

  《洋麻将》的主角,是养老院里两位无人探望的老人,偶然相遇的他们,为排解孤寂开始玩一种叫“洋麻将”的扑克牌。14把牌,每一局都是对两个人心理性格和生存境遇的一次揭示。而牌桌上的碰撞,也是两位孤独老人与世界最后的交锋。

  曾是两位主演“最难的戏”

  当年,濮存昕和龚丽君面对这部经典之作,曾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当时濮存昕还在主演《阮玲玉》和《窝头会馆》两部大戏,又要投入《洋麻将》排练,身体严重透支,高强度的工作让他的心脏不适,嗓子濒临崩溃,内心也陷入困境:“排到一半的时候,走不下去了,觉得自己没有那金刚钻儿,就不该揽这个瓷器活儿!”

  而龚丽君则背负着更沉重的痛苦——排练期间她的父亲突然离世,她回大连奔丧不到五天便返回排练场,几乎三天没有睡觉。严重失眠的她曾说:“这简直是我二十多年来遇到的最难的戏!想起来就觉得心慌,睡不着觉。”

  对濮存昕和龚丽君构成最大挑战的是剧中人和他们俩巨大的性格差异。濮存昕曾说:“我和龚丽君都是性格温良、与世无争的人,但在这个戏里,要把两个被生活抛弃了的老人的粗俗、内心的怨恨演出来,才能有力量。”

  从最初一骂人就脸红,到后来与人物融为一体,彼此在默契中越来越找到感觉,两位演员逐渐将人物演出了自己的风格。今年《洋麻将》的首场演出,就带给观众一场炉火纯青、直击心灵的戏剧盛宴。

  剧终时还在戏里

  和之前演出的造型不同,濮存昕这次没有把自己化装成秃头谢顶、又老又丑的怪老头,但从他裹着粗糙睡衣出现在舞台上的一刻,就已经让人相信这是一个性格孤僻、脾气古怪的老人;而他一言一行中带出的幽默感,发每一张牌的处理都不一样,透出人物的性格和心情,更让台下不时爆发出笑声。龚丽君也一改舞台大青衣的端庄美丽形象,以一头白发的老太太形象出场,举手投足之间都能让人感受到这是个有故事的人物。

  随着两个人开始打牌,濮存昕扮演的魏勒和龚丽君扮演的芬西雅之间你来我往的对手戏,就越来越火花四溅,也激起台下观众强烈反应。当芬西雅被魏勒刺激得头一次骂出脏话时,全场立刻爆发出热烈的笑声掌声;而当她给了魏勒一个响亮的大耳刮子时,整个剧场都安静得令人屏息。

  剧终时,如潮的掌声喝彩声响起,濮存昕扔掉拐杖,与旁边的龚丽君相视而笑;还在戏中的龚丽君眼中立刻涌出了泪花。台下的观众都被这感人的时刻深深打动,散场后很久都舍不得离去。

  “珍惜陪你打牌的人”

  演员李林看完戏后难抑激动之情,感慨道:“什么叫高段位的话剧表演?这就是!戏不是演出来的,而是从演员与角色的双重交织中流淌出来的!钝剑无锋、大巧不工,就是这二位艺术家在这出戏的真实写照。”

  一位曾经看过这版《洋麻将》11年前首演的资深戏迷表示:“这一轮演出更精彩更好看了!感觉两个人物都已经化在两位艺术家身上!他们的嬉笑怒骂,都那么细腻有趣,让这部戏的味道更加耐人寻味,真是太绝了!”

  这样一部表现老年人境遇的作品同样吸引了很多年轻观众,不少观众在演出后纷纷在网络平台分享他们的感悟。有观众表示:“让人恐惧的不是衰老,而是那种走下坡路和无人关心的孤独感。人生如牌局,打得不好,不能只赖运气不佳。但至少有人陪你打牌,就是值得珍惜的啊!”

  该剧本轮演出将持续至6月17日。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抵达阿斯塔纳 受到热烈欢迎

  • 科学报国正当时|从日常用品到尖端科技,高分子材料如何改变世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水利部近日印发《关于积极探索和规范推进黄河流域跨省区用水权交易的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流域跨省区用水权交易作出总体安排和部署。
2025-06-16 09:55
可仅通过一个人的呼吸模式识别其身份,准确率高达96.8%。不仅如此,鼻部呼吸的这些“指纹”还能揭示个体的身体与心理健康状况。
2025-06-16 09:52
2023年5月,依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建设的“文物领域核技术应用与装备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正式获批。
2025-06-16 09:50
6月14日,在中核集团秦山核电内,经重水堆辐照过后的钇-90玻璃微球顺利出堆,经检测,该批钇-90玻璃微球比活度等参数满足设计需求。
2025-06-16 09:50
新农人之“新”,不仅是身份上的“新来”之意,更在于他们的技能、理念、思维之新。
2025-06-16 09:49
2025年3月,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二期正式通过验收,建成了国际上综合实力最强的空间天气地基区域监测网络。
2025-06-13 09:45
前不久,一场人形机器人格斗擂台赛引发了全球关注。
2025-06-13 09:44
系外行星大气研究对理解行星形成、演化和宜居性具有重要意义。
2025-06-13 09:38
地磁暴,是由太阳表面活动引起的地球磁场全球性剧烈扰动现象。据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消息,受5月31日太阳爆发活动影响,北京时间6月1日14时至2日14时,先后出现了6小时特大地磁暴。
2025-06-13 09:37
中外科学家团队在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取得四足类足迹的重要发现,首次记录了华南白垩纪地层的哺乳形类及恐龙足迹组合。
2025-06-13 09:35
“如果你是一名文科生,将有机会学习数学和计算机,将来可能成为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生”,这是不久前,复旦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布会上传出的消息。
2025-06-12 18:17
一种新的神经细胞网络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2025-06-12 09:52
这一机器人仿生手灵感源于人类手部的生物智慧。
2025-06-12 09:46
冬虫夏草学名叫“中华线虫草”,其实是一种寄生蝙蝠蛾幼虫的真菌。线虫草在白垩纪就已经寄生蚂蚁的基干类群,学会了“操控蚂蚁”,而这类寄生蚂蚁的线虫草,正是如今最繁盛的一支。
2025-06-12 09:43
来自NASA的3位科学家分析了2020—2024年间坠落地球的523颗“星链”卫星在不同太阳活动水平的轨道变化。美国《商业内幕》网站报道称,很多科学家担心“星链”卫星可能会以人们尚不了解的方式破坏大气层。
2025-06-12 09:40
天气越来越热,我们中医院急诊西北角的药膳坊门前,同样“火热”。现在,“中医药+餐饮”在很多地方越来越火,药膳面包等产品吸引了很多消费者,也带动了更多人了解中医药知识和养生理念。
2025-06-12 09:37
中毒、缺氧、病原体侵袭……这些突如其来的“变故”会诱发生命应激反应。
2025-06-11 09:27
传统人工智能研究聚焦于物体识别准确率,却鲜少探讨模型是否真正“理解”物体含义。
2025-06-11 09:26
为满足小农户的粮食干燥需求,该所联合国内多家单位研制出智能化可移动牵引式烘干机。
2025-06-11 09:25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以满足企业绿色用能需求、提升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纳水平为目标,建设绿电直连项目。
2025-06-11 09:2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