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好作品可以创造“好档期”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好作品可以创造“好档期”

来源:人民日报2025-05-15 09:30

  对话人:王 隽(上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支菲娜(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

  记者 任姗姗 刘 阳

  在《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等影片的带动下,今年的中国电影市场火热开局,一季度全国电影票房达244亿元,同比增长约48%,创下历史新高。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活动上,《生还》《枪神》《731》《群星闪耀时》《刺杀小说家2》等即将上映的影片主创,与观众面对面。有了“开门红”,如何实现“节节高”?我们邀请业界和学术界人士一同探讨。

  记者:“哪吒”的成功,说明观众需要好看的电影,也提升了观众对国产片的期待。面对我国14亿多人口、超9万块银幕的超大规模市场,如何推出更多好看的电影来满足观众?

  王隽:不论有没有“哪吒”,我们都面临这个问题。信息时代,内容依然是电影最核心的竞争力。创作者跟观众在一起,讲有时代感和当下性的故事,观众才会与作品在一起。

  上影成立75周年之际,我们制作了4分钟短片《电影万岁》,集纳100多部不同时期的上影代表作,有的影片也许票房成绩并不出众,但时间的流逝没有消减它的艺术性、引领性。我们重视市场,同时不能唯市场论。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一票难求”,不正是因为集中呈现了类型丰富、内容多元的电影?去年底,上海影城设立“经典影厅”,主打的也是主题性强、多元多样的经典作品,让更多精彩的电影进入电影院,需要持续地探索。

  支菲娜:关键还是精品数量和内容质量。春节之后,饺子导演宣布“闭关”,在新作面世前不再参加任何活动,一心专注创作。演员张译在获得华表奖优秀男演员奖后,也宣布暂时息影充电。慢下来,沉淀下来,回到为观众创作的初心上来,精品才可能锻造出来。深入生活,永远不会过时,而浮躁永远是创作的大敌。

  不少“温暖现实主义”的作品,得到观众的积极响应。我理解,提取现实中的温暖,需要创作者潜心挖掘社会热点背后的大众关切,也要认真研究大众审美的变化。切不可将“温暖的现实主义”变成“温吞的现实主义”,加滤镜的故事,不太可能留住人心。

  记者:在告别“最强春节档”之后,我们先后迎来“清明档”“五一档”,每个档期都有近10部新片上映。在传统的档期之外,如何让更多好电影连接更广大的观众?

  王隽:大档期未必都是好档期。就像餐饮、购物,任何一种消费的达成,都需要依赖于场域或者生态。一年有52个周末,每个周末都需要好电影。让电影时时刻刻围绕在观众身边,让观众一有空闲就能看得见、获取得到,才能建立起稳定而广大的连接。

  电影与观众的适配度也很重要。创作、发行、放映的不同阶段,制片方、出品方和观众之间,都需要更精准地适配。分线发行、分区发行、分众发行,尤其要求影院经理做好“绣花功夫”,找到适合自己影院的营销路径。比如,社区型影院可以研究周边居民的构成和社区特点,找到与观众适配的内容,再通过点对点的方式触达观众。

  《好东西》选择了一个“冷门档期”上映,做了很多线下铺陈,比如,找到电影里若干处在上海拍摄的场景作为打卡点,通过私域传播,带动一些观众“二刷”“三刷”。这说明,电影宣发要依靠大数据,但不能迷信大数据,宣发更走心,离观众才更近。

  支菲娜:好作品可以创造“好档期”。观众不会为了“不喜欢”的电影买单,而好作品之外,有更多“新玩法”创造出来,电影院的聚客能力才会不断增强。

  我们还需要正视行业发展趋势和内外环境的变化,适当管控影片成本。比如,成功的大制作影片是靠优秀扎实的剧本、精良的制作和用心打磨,而不是靠高片酬、高成本堆出来。剧本不扎实就匆匆上马,用“炫技”、过度宣发的方式掩盖内核不足,这样的作品不可能打动观众。电影也是“青春经济”,年轻创作者的持续加入能为电影创作带来活力。我们应该让讲故事的人、讲故事的方式和故事的内容加速迭代,用年轻观众喜欢的方式来响应年轻人的需求。

  记者:前不久,“中国电影消费年”启动,从“电影+”的消费热潮中,我们看到电影对消费的积极带动作用。“电影+”最关键的要素是什么?我国电影经济还有哪些新空间有待开掘?

  王隽:影片只是构建IP的第一步,IP不断被激活、深化、衍生、焕新,电影经济由此产生。从世界电影工业来看,IP衍生创造超出影片票房5倍、10倍的成功案例并不鲜见。不论对上下游关联行业的带动,还是促进电影业的营收,电影经济都有很大发展空间。目前我们对于电影经济的测算,还缺少专业、权威、系统的统计。

  激发电影消费,既要“打开”,也要“走出”。一是打开院线发行的多种可能,让更多作品触达观众;二是走出影院的传统经营模式,让看电影不仅指“停留在影厅里的2个小时”,而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与美食、旅游等不同领域的连接中,形成新的电影场域,从看电影变为体验电影,由单部作品生长出文旅生态。

  支菲娜:从《芙蓉镇》《哪吒2》到《去有风的地方》《我的阿勒泰》,所有“影视+文旅”的成功案例,都是建立在成功的影视作品之上。作品是最关键的“1”,有了这个“1”,才有无限附加的那些“0”。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三届链博会迎来公众开放日

  • “和平颂”美术作品展在京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从意大利实验室到西北农学院,从抗战时期到和平年代,周尧用70年时光让中国昆虫学从5%的定名权走向自主。
2025-07-18 09:06
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今年6月,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到15.3件,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预期的12件目标。
2025-07-18 09:04
而在此次观测中,天文学家发现,在HOPS-315及其周围的原始星盘中,不仅存在固态的结晶矿物,还存在气态的一氧化硅。
2025-07-18 09:04
旨在充分发挥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推动“溯源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使计量成为促进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催化器和引擎。
2025-07-18 09:04
该所作物耐逆性调控与改良创新团队日前联合国内外研究机构,构建了首个水稻的多器官单细胞多组学图谱,
2025-07-18 04:30
太阳是地球气候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其活动通过总辐射、紫外辐射、高能粒子沉降等多种形式影响地球大气。近年来,我国夏季降水雨带呈现出持续北移的趋势。
2025-07-18 04:30
人机语言交互的“温度”,其核心在于能否实现情感共鸣、文化适配与价值传递。语言不仅是信息符号,更是心灵沟通的桥梁。为冰冷的代码注入人文温度,需在技术突破与设计理念上双轨并进。
2025-07-17 04:30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团队,基于海洋沉积物中的黑碳记录,重建了过去30万年以来东亚北部的古火演化历史,结合欧洲、东亚、东南亚及澳大利亚区域的记录以及考古遗址大数据,发现现代人类大规模用火始于约5万年前。
2025-07-17 04:30
在飞行器大家庭中,有一类特别的成员——翼伞。它们没有刚硬的机翼,却凭着一片巨大柔软的“翅膀”,借助风力优雅地翱翔于天际;它们结构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空气动力学的精妙智慧。翼伞是融合古老降落伞原理与现代智能科技的独特柔性无人飞行器,包含翼、控制系统、负载,如果加上推力系统,就可化身为伞翼无人机。
2025-07-17 04:30
近年来,移动电源行业呈现出较为迅速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移动电源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
2025-07-17 03:55
由该院枸杞科学研究所联合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编制的《枸杞属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获得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通过。
2025-07-17 04:00
武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等单位,在单细胞水平上成功解密了拟南芥叶片衰老的过程。
2025-07-16 10:44
不只是产量最大,“深海一号”大气田还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7-16 10:42
我国正研制《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该标准是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从“样板间”走向宏大队伍的基础。
2025-07-16 10:39
七月下半月和八月上半月是我国主汛期的最重要阶段,应急管理部指导各地加强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队伍建设,开展广泛培训,目前总人数已达115万人。
2025-07-16 10:25
为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2025-07-16 10:23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2025-07-15 04:10
现阶段,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人工智能关键硬件与开源软件储备不足、人工智能在重点行业领域应用率偏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短缺且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问题。
2025-07-15 04:10
2025年可谓人形机器人的“破圈”之年。从蛇年春晚舞台的机器人扭秧歌,到北京亦庄的机器人马拉松,再到浙江杭州的机器人格斗赛……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迈向各类“应用场”。
2025-07-15 02:55
科考船在狂风巨浪中剧烈摇摆,寻找渺小的目标如同大海捞针。回收沉睡海底半年的海底地震仪,是这次出海科研任务中最艰难的一环。“快看!在那儿!”随着一声疾呼划破沉寂,
2025-07-15 02: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