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文化新观察|突破“爽感至上”,微短剧如何探索精品化之路?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电视资讯 > 正文

文化新观察|突破“爽感至上”,微短剧如何探索精品化之路?

来源:新华网2025-04-15 10:35

  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近日发布的《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半年增长率高达14.8%;仅半年时间,微短剧独立应用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从90分钟涨到101分钟,已追平即时通讯。

  在这场由移动互联网催生的视听艺术变革中,以内容简、时长短为主要特征的微短剧日渐崛起,同时也面临质量参差不齐、位列行业“鄙视链”底端的困境。近两年来出现的一批优秀作品持续引发业内关注:如何突破“爽感至上”的创作逻辑,引领微短剧行业不断探索精品化路径?

  从“悬浮”落回“现实”

  老奶奶变身豪门当家人,把孙子介绍给帮助她的普通女孩;古代贵女被丈夫嫌弃,转身却和皇帝谈上恋爱;“霸总”偶遇女孩一见倾心,替她打脸“奇葩”亲戚……在短视频平台主导的微短剧市场中,大部分作品呈现出“爽感至上”的悬浮化倾向。

  “这些由影像编织的‘白日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心理慰藉和情绪舒缓的作用,但往往难以为观众提供有价值、持久的情感思考及与现实生活的有效连接。”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员张国涛说,改变悬浮化倾向,观照现实,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有助于引领微短剧向着精品化方向发展。

  在主管部门推动下,越来越多微短剧呈现出现实主义倾向:《大妈的世界》将镜头对准中老年女性群体,用讽刺幽默的手法展现日渐被忽视的人生景色;《牌局》通过罗生门式的推理故事,探讨校园霸凌、原生家庭等社会议题;《秋天日记》聚焦女性和家庭议题,展现生活中多样的情感关系和人生智慧……

  海报由剧方提供

  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微短剧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一种形式,同样承担着以艺养心、以文铸魂的功能,同样要遵循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原则。

  扎根宁波三个月,深入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经济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创作的《宁波144小时》展现宁波从传统渔村到现代化港口的发展历程;深入湖南益阳清溪村,创作的《有种味道叫清溪》在美食和美景中展现乡村魅力;逛遍成都,挖掘真人真事,构建真实生活场景和细节,创作的《家里家外》激活地域文化和情感记忆……

  “微短剧创作者应将镜头埋进生活的褶皱里,找准社会痛点,捕捉真实生活本身的戏剧张力,把时代情绪转化为有温度的影像,只有真问题真思考才能引发真共鸣真感动。”爱奇艺执行总编辑王亮说。

  向千行百业要题材

  刚刚启动的微短剧《延乔兄弟》以20世纪20年代为背景,展现了以陈延年、陈乔年为代表的年轻共产党人坚持真理的钢铁意志、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缺乏革命历史题材精品微短剧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延乔兄弟》编剧龙平平说,“革命历史题材微短剧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历史,是用艺术的方法来展现历史,揭示历史规律。”

  海报由剧方提供

  当前,平台主导的大部分微短剧集中在“下沉市场”青睐的复仇、赘婿、逆袭、豪门等“爽感”题材,极大制约了微短剧精品化发展路径。

  “微短剧创作应该勇敢跳出舒适圈,视野更加开阔。”王亮说,“题材蓝海永远藏在未被讲述的真实里。”

  传统文化也是微短剧题材创新的重要突破口。《一梦枕星河》以苏州的发展变迁为背景,融入苏绣、宋锦、缂丝、评弹、昆曲等非遗;《逃出大英博物馆》采用文物拟人化手法,讲述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化身可爱女孩与海外工作的中国媒体人携手踏上归家之旅的故事。

  去年以来,在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推动下,一批微短剧带动了取景地的旅游热:《恋恋小食光》中观众随美食主播一起踏上寻访陕西美食之旅,《孤单旅行团》赋予了桂林自然美景治愈心灵的力量,《回到崇礼》激发观众去崇礼滑雪的热情……

  今年初,广电总局宣布实施“微短剧+”行动计划,除去年已启动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微短剧里看品牌”外,又增加“跟着微短剧学经典”“跟着微短剧来科普”“微短剧里看非遗”等创作计划,将微短剧与其他领域或行业相结合,带动微短剧内容提质升级并赋能千行百业。

  把握“加速”“竖屏”“AI”美学

  契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微”文化语境和“短”时长概念,“加速美学”“竖屏美学”“AI美学”等日益成为微短剧精品化创作的关键词。

  ——“加速美学”讲究快节奏、高密度的叙事方法。

  “现在大家习惯在一倍的时间里干两倍甚至三倍的事,铺垫过长的剧难以吸引受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冷凇说,紧凑快速的审美体验给微短剧创作带来的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超越吧!阿娟》讲述小镇青年来到大城市开设舞狮馆的经历,将小人物成长与非遗传承相结合。该剧每集时长5分钟左右,以情节密度高、叙事节奏快成为实践“加速美学”的典型案例。

  “一般的微短剧是把故事情节打成极限的压缩包,优质的微短剧是把故事情节极度浓缩后,在主题内涵层面再解压缩,在价值立意层面扩容和晕染开。”中国电视艺术交流协会影视艺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周蓉说。

  ——“竖屏美学”探索适应手机竖屏的镜头语言。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建议,微短剧创作要找到传播载体特性,即探索什么内容最适合手机表达,什么样的艺术方式和美学呈现是手机独有的。

  “和观看电影电视剧的横画幅不同,大部分用户观看微短剧是通过手机竖屏,‘竖屏美学’就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家里家外》导演杨科南发现,竖屏呈现人物状态和情绪最有优势,但融合人物和场景叙事比较生涩,可以借鉴竖版电影海报研究一套与手机竖屏相适应的镜头语言。

  ——“AI美学”强调技术应用与艺术表达的恰当融合。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视听新媒体中心副召集人许文广认为,人工智能为微短剧创作带来海量的创意和丰富的想象力,能突破人类艺术创作的想象局限,将传统的形象进行陌生化处理,创造出大量视觉奇观。

  《中国神话》以美术、分镜、视频、配音、配乐等全流程人工智能技术,拓展人们对神话的常规想象,展现民族精神的时代回响;《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应用大模型、扩散模型等10余种人工智能技术,重构4000年前古蜀文明,让文物“活起来”……

  海报由剧方提供

  有专家告诫,虽然人工智能技术甚至“比创作者更懂创作”,但从根本上来说,微短剧创作仍离不开人的审美和感性经验,技术手段尚无法完全决定微短剧作品的质量高低。

  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副司长杨铮说,推动微短剧迈向精品化之路和高质量发展,应摒弃流量至上思维,深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和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生动讲述,以微而不薄的创作态度实现短而不浅的艺术追求。(白瀛、尹思筠、袁秋岳)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AI带你畅游中国!“俑”闯60项世界遗产

  • 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感受科技之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上海开普勒机器人有限公司专注于将人形机器人应用于智能制造、仓储物流、智慧巡检等工业场景,以满足实际生产需求。展望未来,人形机器人将提高生产力,与人类高效合作,可能为许多行业带来革命性变革,创造新的价值定位和商业模式。
2025-07-28 09:28
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彭志辉就带着机器人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人机对话”,展望了具身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
2025-07-28 09:28
在产品研制阶段,科研人员重点针对能量高效汇聚—传输、月壤致密化输运等问题,开展了关键技术攻关。
2025-07-28 09:27
当日下午抵达位于青海省境内的长江源区通天河直门达河段,进行了多学科采样观测,这意味着2025年江源综合科考正式启动。
2025-07-28 09:25
英国《自然》周刊网站指出,招募研究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是中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3月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研发投入已超过7800亿美元,达到美国96%的水平,10年前这一比例为72%。
2025-07-28 09:24
艾玛口中的“邦邦车”,是一台由中国企业邦邦机器人独立生产研发的智能辅助出行机器人。爬坡、颠簸路况行进、刹车制动……走进位于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的邦邦机器人研发中心,不少新产品正在进行多环节测试。
2025-07-28 09:24
盛夏时节,数千名科技精英正在浙江湖州西塞科学谷潜心攻关。作为湖州“五谷丰登”计划的首个“创谷”项目,西塞科学谷开园3年来累计引进省内外科技团队近40个、汇聚科技人才2600余名,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
2025-07-25 10:05
一台银灰色人形机器人在汽车生产车间内沉稳行进。2024年,深圳机器人产业集群企业数量达74032家,机器人上市企业34家、独角兽企业9家。
2025-07-25 10:05
24日中午12时许,“新舟”60民用搜救机顺利起飞,经过1小时20分飞行并完成预定验证科目后,平稳降落在西安阎良机场,顺利完成首次飞行。
2025-07-25 10:01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时强调:“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2025-07-25 02:55
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的驱动下,人工智能正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治理等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025-07-25 02:55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对约4.36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腕足动物化石居群展开深入研究,首次揭示了这些远古海洋底栖生物如何利用刚毛来维持彼此间的“社交距离”
2025-07-24 03:15
在广袤的田野上,每一抔泥土都隐藏着一个微观的奇妙世界——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
2025-07-24 03:15
雄伟的跨海大桥、海中的钻井平台……人类的脚步正延伸向深海。
2025-07-24 03:15
“孙女给我请了一个24小时‘家庭药师’,就在我的手机里。边聊天,边指导我用药,省心安心、方便管用!”视频中的高奶奶高兴地说。
2025-07-24 03:15
“中试”即中间试验,是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跨越至生产线的关键桥梁。中试成功与否,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2025-07-24 03:15
8月1日—8月30日,为市民带来国防科普与沉浸式军事体验的盛宴。
2025-07-23 15:19
如果未来20年我们能造出通用量子计算机,它将提供一种革命性的计算能力。
2025-07-23 09:20
在广州,年过八旬的老太太小心地穿上助行外骨骼机器人,在设备辅助下轻松登上楼梯。曾经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正发生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
2025-07-23 02:40
“智能电网可接纳高比例新能源”“地下空间深度开发与空中慢交通系统立体分流”“太空超大型设备实现在轨制造”“生态标签农产品比例提至40%以上”“脑机接口技术为脑功能损伤患者的康复带来福音”……
2025-07-23 02: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