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双线叙事,成败就在一线间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双线叙事,成败就在一线间

来源:北京日报2025-03-11 10:10

  华明玥

  “看过《180天重启计划》了吗?那可有几分像剧版的《好东西》!”

  这句推荐,让我迅速去观瞧这部由李漠导演的“女性主义新作”。果然,这部家庭轻喜剧的第一集剧情就石破天惊:高龄孕妇吴俪梅(吴越饰),与疑似怀孕的女儿顾云苏(周雨彤饰)在孕检门诊偶遇,顾云苏担心母亲的安危,脱口而出的话却像讥嘲:“这年龄怀孕像老房子着火,怀的不是孕,是一个雷!”48岁的吴俪梅也不甘示弱,反唇相讥女儿与男友分手后才测出怀孕,是打算“变废为宝”。一个反常规的亲情故事由此展开:28岁失业又失恋的女儿,在查出“两条杠是乌龙事件”后选择回家,陪妈妈走过怀孕到生产这段时光。

  这部剧的开场,充满了《好东西》的况味:灵动中满含倔强,温情中遍布尖锐,叛逆中又不乏互相心疼。从目前播出的剧集看,吴俪梅、顾云苏母女所有的选择,核心思想都来自这样两句话:“女性可以拒绝以爱为名的任何控制。”“不是自己挣的东西,我统统不要。”主创认为,这种女性主义的骄傲,将是“重启人生”的点火器。主题的“叛逆”就决定了一部分剧情非常人能理解。比如,开场后没多久,顾云苏被上司男友临时告知,他将升迁异地,希望带着她一同离开,顾云苏觉得自己“被安排”“不受尊重”,就选择在男友的欢送会上发酒疯,并宣布分手和辞职。观众惊呆了:港剧在几十年前就教导我们“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这样的金玉良言都被今天的刚直女孩忘了?又比如,年轻时,作为家庭主妇,吴俪梅忽然选择与事业有成却有些大男子主义的前夫离婚,白手起家却选择净身出户抚育孩子,观众也很不明白她的选择:哪怕要一部分婚后财产,也用不着过这种吃不起两个鸡蛋的苦日子,这到底是惩罚了谁啊?而吴俪梅在48岁这年怀孕后,老母亲马不停蹄赶来照顾,可吴俪梅始终别别扭扭,一言不合就表达自己的不适,连观众都在弹幕上为老母亲抱不平:“文学编辑就是矫情啊!”

  怎样将女主们的反应合理化?主创依赖双线叙事,通过闪回,去呈现类似的遭遇在不同时期的女主心中的波澜,来分析她的内心为何一瞬间“起了毛”。就拿顾云苏和秦宇轩堪称“炸裂”的分手戏来说,男友单方面决定去上海发展,顾云苏不愿跟随,拒绝就好,两人的矛盾似乎远没到当着同事借酒发疯的地步。但紧接着,剧情切换到另一条时间线,带着我们走进顾云苏缺乏安全感的童年——某一天,年幼的她突然被告知父母要离婚,她将跟妈妈离开。原来,如今的男友让她又见“最后一刻被通知”的惶恐,她的破防就有了依据。再比如吴俪梅与老母亲的别别扭扭,通过双线叙事回头看,也有了某种情绪上的支撑——吴俪梅结婚那天,兴高采烈地站在门口迎宾,可一贯看不上女婿的母亲却在一旁冷嘲热讽,说她将来肯定得后悔。这扎在心里的一根刺,就成了吴俪梅对母亲别扭态度的由来。

  当然,双线叙事也有过犹不及的一面。在闪回频繁时,每过10分钟,就有吴俪梅28岁的部分与当下剧情来回穿插,这很容易让剧情有破碎感。加上青年吴俪梅也选了周雨彤来演,她以当时流行的大波浪配上巨大的耳环、鲜艳口红搭配复古港风裙装,与顾云苏的打扮形成对比,但周雨彤的演技依旧没法让人很好地区分这两个人物。尤其是看到周雨彤刻意模仿吴越特有的两边歪头的表情,以及声音夹起来说话,观众会觉得剧情好“悬浮”——吴俪梅一直用清脆圆润的夹子音说话,从未有过改变,难道她二十几年来一直走得很平顺,被保护得很好?虽然吴俪梅一直排斥为了孩子奉献一切,独自养育顾云苏时依然要去舞厅跳舞,但在选择净身出户后,为了买鱼省两块钱,她也是忍着鱼贩子的白眼,非要等翻肚皮的鱼彻底咽气——这种单亲妈妈成长中的心酸,与如今物质条件好、充满松弛感的周雨彤可不一样。年轻演员应该明白,吴俪梅在独自抚育女儿的过程中也粗哑过、暴躁过,放下过娇俏与脆生生,到了48岁,她恢复了天真烂漫的情态,是因为在第二段婚姻里得到了别样的滋养。演员既然要一人分饰两角,一定要演出母女俩28岁的反差,才扎实而有说服力。

  双线叙事,既可能很讨巧,也可能短板频出。不可否认,《180天重启计划》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就像《好东西》贡献了王铁梅、王茉莉和小叶的铁三角一样,这部剧也贡献了吴俪梅、顾云苏、外婆这两对非传统母女组成的铁三角,这当然让电视剧赢得了热辣滚烫的话题性。从《好东西》开始,将有关女性觉醒的严肃议题,包裹在机警、诙谐、幽默的轻喜剧表演中,就成为一种讨人喜欢的现实主义表述方式。《180天重启计划》也在这条路线上努力尝试。为了拉满戏剧张力,主创不惜将“单亲家庭+重组家庭+高龄产妇”这样的设定集中在吴俪梅一个人身上,并用大量的闪回去展现其内心世界的复杂性。但就目前播出的剧集看,双线叙事太过稠密,令剧情有“掰碎了解释”的拖沓感,而这种内心分析的拖沓,与女主不计后果的爽感选择组合在一起,反而令剧情充满矛盾。要知道,讲述成年母女“被迫同居”180天的故事,触发代际价值观碰撞、家庭亲密关系的界限感等议题的讨论,其前提是,把“家常感”做到十分,才能令人信服啊。(作者为散文作家、影评人)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我国迄今发现时代最早的竹简在湖北展出

  • “大地绘彩——2025年农民画大展”在国博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将于10月31日至11月1日在韩国庆州举行。
2025-10-29 10:12
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戎利建研究员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纯净化制备技术,成功实现了高纯净吨级哈氏合金C276的工业化生产。
2025-10-29 09:36
截至今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达5.15亿人,普及率为36.5%,仅上半年,用户规模就增长了2.66亿人。
2025-10-29 09:35
当掌勺者从有体温的师傅变成由代码驱动的机器,以人和环境为核心的传统监管模式也面临着新情况。
2025-10-29 09:35
今年年产量首次突破150万吨,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这标志着我国页岩油开发从技术探索迈向规模化、稳定产出的新阶段。
2025-10-29 09:33
相信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临睡时刻,总觉得口干舌燥,害怕会频繁起夜,但又忍不住想大口喝水。每当此时,一些人不免会担心,是不是身体出什么问题了?
2025-10-29 09:32
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文发布。
2025-10-29 09:31
资料图片  深秋,去往宁夏吴忠市盐池县马儿庄村的乡道上,簌簌黄叶生出几分萧瑟。张文攀摄/光明图片  如今,马儿庄村有滩羊养殖专业合作社8家,全村滩羊年饲养量5万只,远高于封山禁牧前。
2025-10-28 08:57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摆在新时代医学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卓越”与“有温度”相辅相成,互相支撑,共同构筑新时代医学人才的素养基石。
2025-10-28 08:55
肿瘤细胞会通过细胞内部、细胞间、不同组织乃至器官间多个层面的复杂机制,躲避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这一过程被称为“免疫逃逸”。研究团队表示,使用国内外均已上市的偏头痛治疗药物CGRP抑制剂,可阻断感觉神经介导的“肿瘤-TDLN通信”,显著增强免疫治疗疗效并抑制癌痛,从而实现抑瘤与镇痛的双重作用。
2025-10-28 08:52
我国下一代光伏技术取得新进展,南京大学谭海仁团队和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常超团队联合运用太赫兹技术,对全钙钛矿叠层光伏电池内部载流子输运行为实现精准、无损探测。
2025-10-28 08:48
科技赋能是本次火炬传递的一大亮点,在传递过程中,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低空飞行器等将进行火炬传递或串联路段,凸显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产业优势,以创新性和未来感的尝试展示科技与体育的深度融合。
2025-10-28 08:46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区27日完成全系统发射演练,各系统完全满足发射要求,神舟二十一号具备发射条件。
2025-10-28 08:44
研究证实,熊蜂能够通过观察同伴的积极状态改变自身的行为决策,呈现出类似“情绪传染”的现象。
2025-10-27 10:35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团队研发出一款名为“交通安全副驾”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能够精准预测交通事故风险。
2025-10-27 10:34
近段时间,国产算力的竞争日趋激烈。
2025-10-27 10:33
24日至26日,以“汇聚天下英才 共创美好未来”为主题的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在浙江省温州市举行。
2025-10-27 02:40
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有一座特殊的“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它是全国327座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唯一的科学家纪念馆。三层楼的建筑,让无数人致敬仰望、驻足流连。
2025-10-27 02:40
记者从在山东东营市召开的2025中日韩澳候鸟保护工作组会议上获悉:我国鸟类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白鹤、青头潜鸭、黑嘴鸥、中华凤头燕鸥、朱鹮等多个濒危物种种群数量实现稳定增长,2024年、2025年同步监测越冬水鸟数量连创历史调查监测新高。我国连续6年开展“清风行动”,相关违法案件数量和违法犯罪人员数量明显下降,鸟类等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2025-10-24 10:21
光明日报银川10月23日电 记者张文攀从宁夏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多年来,宁夏始终把防沙治沙作为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工作,荒漠化和沙化土地连续25年实现“双缩减”,率先在全国实现了“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2025-10-24 09:5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