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跟头翻不动了,脑子不能老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跟头翻不动了,脑子不能老

来源:北京晚报2025-02-25 10:45

  记者 王润

  2025年江苏卫视春晚的舞台上,75岁的姜昆戴着喜庆的红围巾登场,与戴志诚、高晓攀、刘钊、贾旭明共同表演了群口相声《精准推送》,以辛辣幽默的讽刺手法,揭露大数据时代诱导消费的网络陷阱,戳中观众的笑点与痛点。观众纷纷感叹:“那个味儿又回来了!”近日记者走进了他位于北京东南五环的工作室——昆园学堂,听姜昆聊相声,聊生活。

  台上捧出“带刺的花朵”

  2024年7月,姜昆召集了一批年轻曲艺创作者,希望以传统相声的创作方法和艺术特色,创作一部有内容、有趣且对生活有启发的新相声。团队最终选定“大数据时代网络陷阱”这一全民痛点为题材,姜昆在其中扮演一位被“大数据套路”步步引诱的消费者,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叹:“这不就是我爸我妈我二大爷的经历嘛!”

  姜昆带领年轻演员们重拾“针砭时弊”的传统,巧妙平衡讽刺的尖锐与节庆的欢乐,就是想用《精准推送》这样的作品证明:扎根生活、直面时代的讽刺相声从未离场,如同“带刺的花朵”,既有批判的锋芒,又要绽放艺术的美感。

  他坦言,年龄大了,体力精力不如从前,但对于创作,他仍心有不甘:“翻跟头是翻不动了,但脑子不能老。对艺术的高度、表演的认知,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理性了,这方面我还是挺有信心的。”

  老猫房上睡,一辈传一辈

  1950年出生于北京的姜昆,从小酷爱艺术,多才多艺。在艰苦的北大荒,他凭借对文艺的热爱,成为宣传队骨干,并遇见了与其相伴一生的艺术形式——相声。他和师胜杰一起表演创作,被马季一眼相中,调入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在侯宝林、马季、李文华这些前辈艺术家的指导和带领下,姜昆逐渐形成了自己别具特色的相声风格。

  从1983年担任首届央视春晚节目主持人并表演了若干节目,到72岁时第22次登上春晚舞台,姜昆的相声承包了太多人太多年的快乐记忆。20世纪80年代,他凭借《虎口遐想》《电梯奇遇》等一系列新颖的作品,开创了“新相声”风潮。如今,他已是相声界的前辈,指着昆园学堂满墙照片中的一张大合影,他感慨道:“你看这一大群人,现在只剩下了快90岁的郝爱民老师,还有石富宽老师和我……”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姜昆从老一辈身上,学到的不仅是如何翻抖包袱、创作的要领、表演的技巧、上台的台缘,“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整个相声事业的责任心,他们在文化上的自尊和自信,传给了我们这一代人,永远不会忘。”

  “他们这些前辈,从不嫌弃后辈,总是带着年轻人一起进步。后来我也是学着他们的样子,去发现和培养年轻人。”姜昆说,“相声界流传着一句老话,叫‘老猫房上睡,一辈传一辈’。老一辈传给我们的,潜移默化中‘熏’出来的,我们也希望让下一代继续学到。”

  笑声是最好的跨文化桥梁

  在曲艺出海方面,姜昆也是先行者。中国曲艺家协会的同事透露,他经常早上六点多就起来学英语。在日本演出时,他和搭档戴志诚临时创作,将自己会的日语改编成相声段子。“这些都需要平时有积累。人家说你是语言艺术家,你不能只会逗个乐。”

  在他看来,文化自信首先要有文化自尊,要尊重和继承好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珍宝,“像游戏《黑神话:悟空》、电影《哪吒》系列的火爆出圈,都让人拍手叫好。在对外交流方面,如何向世界亮好中国的文化名片是一门学问,需要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我们还得花心思好好研究。”姜昆说:“笑声是最好的跨文化桥梁,我希望把中国的欢笑洒向世界,把世界的欢乐引进中国。”

  既有书卷气又有烟火气

  生活中的姜昆既有书卷气,又有烟火气。受父亲影响,姜昆自幼研习书法字画,如今身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不仅写得一手好字,而且妙笔丹青,画的侯宝林、马三立,生动传神。

  音乐是姜昆的另一份热爱。在奔赴北大荒的前一天,他和朋友们写下一首旋律动人、饱含深情的歌曲。在宣传队时,只要有机会接触乐器,他就如饥似渴地学习,手风琴、扬琴、笛子都能演奏。如今,他还经常与朋友们一起弹弹琴、唱唱歌、作作曲,这是他最喜欢的放松方式。

  姜昆还喜欢下厨烹饪,曲艺界很多人都吃过他拿手的炸酱面,他说:“烹饪和艺术一样,都讲究火候和仪式感。”

  “对同道心存平实,于艺术怀抱忠诚。”七旬老将,依然坚定地走在带给观众欢乐的相声之路上。

  特别鸣谢:中国曲艺家协会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黄河内蒙古包头段已进入开河期

  • 贵州榕江:花田间 秀盛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最近的科技新闻中,人工智能依然备受关注:能看会写的AI医生、灵活拧螺丝的机器人、会自己“脑补”物理规律的视频生成模型……
2025-03-17 08:57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工智能驱动未来发展是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引发广泛关注。
2025-03-17 02:10
番茄像葡萄一样成串生长,可以揪着吃。走进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镇北京京农智慧农业有限公司的智慧温室产业示范园,无土栽培串收番茄,经过一系列改良升级,正走向千家万户的餐桌。
2025-03-17 02:10
在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有3个“80%”令人瞩目:80%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是民营及中小企业,8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是民营及中小企业,80%以上的发明专利、创新成果和新产品来自民营及中小企业。
2025-03-17 02:10
从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悉,该院陈贵林教授团队发现,甲虫与蚂蚁合作,共同完成了荒漠生态系统中药用寄生植物锁阳种子的传播,从而首次揭示了锁阳种子的传播机制,为荒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新的证据,也为保护和管理锁阳种群提供了新的视角。
2025-03-17 02:10
当前,泰国经济处于缓慢复苏阶段。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报告指出,尽管泰国经济增长略好于预期,但整体增速仍然低于东盟邻国。面对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泰国亟须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自身经济韧性,以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2025-03-17 02:10
据《自然》杂志近日报道,美国新兴技术观察站(ETO)一项分析报告发现,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大部分芯片设计和制造研究方面的基础研究,有望为未来的计算硬件奠定基础。
2025-03-14 09:46
车市竞争从价格战转向智驾战。近期上市的几款新车上搭载或升级智驾功能,包括15万元级的深蓝L07,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表示:“今年8月将智驾覆盖到10万元级车型。“比亚迪多款车型搭载了基于地平线征程6M的天神之眼C高阶智驾系统。
2025-03-14 09:39
此项研究中,团队将金属熔化,并利用团队前期制备的高质量单层二硫化钼压砧进行挤压,实现了多种二维金属的普适制备。
2025-03-14 09:38
近日,来自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陈喆研究员团队,联合浙江大学化学系白宏震、汤谷平教授及海洋学院王楠副教授团队,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2025-03-14 09:38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白洋团队13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发表成果,构建首个作物根际细菌基因组数据库以及作物根际病毒基因组数据库,
2025-03-14 04:10
我出生在安徽寿县农村,幼时目睹父老乡亲缺医少药的困境,长大后便下定决心做一名医生,治病救人。
2025-03-14 04:25
2025年3月13日是第20个世界肾脏日,本届主题是“您的肾脏还好吗?早检查,保健康”,旨在呼吁全社会关注肾脏健康,提高对慢性肾脏病的早期认识,强调了早期发现和干预对肾脏健康的重要性。
2025-03-13 09:15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获悉,该所王占彪研究员团队定量解析了童装、针织衫、工作服、T恤和作训服等棉质纺织品“从种子到成衣”全阶段的碳排放情况,即碳足迹,并提出对应的具体“减碳”策略,为我国棉花纺织服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路和线索,也为全球棉花纺织产业减排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环境科学类国际期刊《资源、保护与回收》上。
2025-03-13 04:40
刚开学,我和学生聊天,询问他们假期有啥进步。有学生说深入钻研了英语六级通关秘籍,自信本学期六级必定取得高分;有学生讲潜心研究了高压绝缘,C刊论文胜券在握;
2025-03-13 05:15
这个春天,越来越多“Z世代”新农人走进田间地头,带来春耕新气象。如今,他接到了3000多亩农田的服务“订单”,周边农户都乐意把农田托付给这个老练的“新农人”来打理。
2025-03-13 09:01
在总结11个术前免穿刺手术案例的基础上,邢念增在国际上首创“前列腺癌免穿刺理念”。
2025-03-13 09:01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能够推动数实深度融合,释放需求潜力,提升产出效率,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提高。
2025-03-13 09:00
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2025)虽已落幕,但引发的思考和争论仍在持续。
2025-03-12 10:11
龙泉又多了一张新名片——汽车空调热管理产业,全市不到30万的人口中,就有近2万人从事汽车空调行业。
2025-03-12 10:0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