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跟头翻不动了,脑子不能老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跟头翻不动了,脑子不能老

来源:北京晚报2025-02-25 10:45

  记者 王润

  2025年江苏卫视春晚的舞台上,75岁的姜昆戴着喜庆的红围巾登场,与戴志诚、高晓攀、刘钊、贾旭明共同表演了群口相声《精准推送》,以辛辣幽默的讽刺手法,揭露大数据时代诱导消费的网络陷阱,戳中观众的笑点与痛点。观众纷纷感叹:“那个味儿又回来了!”近日记者走进了他位于北京东南五环的工作室——昆园学堂,听姜昆聊相声,聊生活。

  台上捧出“带刺的花朵”

  2024年7月,姜昆召集了一批年轻曲艺创作者,希望以传统相声的创作方法和艺术特色,创作一部有内容、有趣且对生活有启发的新相声。团队最终选定“大数据时代网络陷阱”这一全民痛点为题材,姜昆在其中扮演一位被“大数据套路”步步引诱的消费者,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叹:“这不就是我爸我妈我二大爷的经历嘛!”

  姜昆带领年轻演员们重拾“针砭时弊”的传统,巧妙平衡讽刺的尖锐与节庆的欢乐,就是想用《精准推送》这样的作品证明:扎根生活、直面时代的讽刺相声从未离场,如同“带刺的花朵”,既有批判的锋芒,又要绽放艺术的美感。

  他坦言,年龄大了,体力精力不如从前,但对于创作,他仍心有不甘:“翻跟头是翻不动了,但脑子不能老。对艺术的高度、表演的认知,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理性了,这方面我还是挺有信心的。”

  老猫房上睡,一辈传一辈

  1950年出生于北京的姜昆,从小酷爱艺术,多才多艺。在艰苦的北大荒,他凭借对文艺的热爱,成为宣传队骨干,并遇见了与其相伴一生的艺术形式——相声。他和师胜杰一起表演创作,被马季一眼相中,调入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在侯宝林、马季、李文华这些前辈艺术家的指导和带领下,姜昆逐渐形成了自己别具特色的相声风格。

  从1983年担任首届央视春晚节目主持人并表演了若干节目,到72岁时第22次登上春晚舞台,姜昆的相声承包了太多人太多年的快乐记忆。20世纪80年代,他凭借《虎口遐想》《电梯奇遇》等一系列新颖的作品,开创了“新相声”风潮。如今,他已是相声界的前辈,指着昆园学堂满墙照片中的一张大合影,他感慨道:“你看这一大群人,现在只剩下了快90岁的郝爱民老师,还有石富宽老师和我……”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姜昆从老一辈身上,学到的不仅是如何翻抖包袱、创作的要领、表演的技巧、上台的台缘,“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整个相声事业的责任心,他们在文化上的自尊和自信,传给了我们这一代人,永远不会忘。”

  “他们这些前辈,从不嫌弃后辈,总是带着年轻人一起进步。后来我也是学着他们的样子,去发现和培养年轻人。”姜昆说,“相声界流传着一句老话,叫‘老猫房上睡,一辈传一辈’。老一辈传给我们的,潜移默化中‘熏’出来的,我们也希望让下一代继续学到。”

  笑声是最好的跨文化桥梁

  在曲艺出海方面,姜昆也是先行者。中国曲艺家协会的同事透露,他经常早上六点多就起来学英语。在日本演出时,他和搭档戴志诚临时创作,将自己会的日语改编成相声段子。“这些都需要平时有积累。人家说你是语言艺术家,你不能只会逗个乐。”

  在他看来,文化自信首先要有文化自尊,要尊重和继承好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珍宝,“像游戏《黑神话:悟空》、电影《哪吒》系列的火爆出圈,都让人拍手叫好。在对外交流方面,如何向世界亮好中国的文化名片是一门学问,需要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我们还得花心思好好研究。”姜昆说:“笑声是最好的跨文化桥梁,我希望把中国的欢笑洒向世界,把世界的欢乐引进中国。”

  既有书卷气又有烟火气

  生活中的姜昆既有书卷气,又有烟火气。受父亲影响,姜昆自幼研习书法字画,如今身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不仅写得一手好字,而且妙笔丹青,画的侯宝林、马三立,生动传神。

  音乐是姜昆的另一份热爱。在奔赴北大荒的前一天,他和朋友们写下一首旋律动人、饱含深情的歌曲。在宣传队时,只要有机会接触乐器,他就如饥似渴地学习,手风琴、扬琴、笛子都能演奏。如今,他还经常与朋友们一起弹弹琴、唱唱歌、作作曲,这是他最喜欢的放松方式。

  姜昆还喜欢下厨烹饪,曲艺界很多人都吃过他拿手的炸酱面,他说:“烹饪和艺术一样,都讲究火候和仪式感。”

  “对同道心存平实,于艺术怀抱忠诚。”七旬老将,依然坚定地走在带给观众欢乐的相声之路上。

  特别鸣谢:中国曲艺家协会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甘肃榆中:基础设施抢修有序推进

  • 大山深处的“守光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摇篮,但里边有不少危险而又昂贵的设备,可能对科研工作者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如何织密安全防护网?
2025-08-08 10:2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可闭环生物回收的纤维素基介电薄膜,能够提高电子器件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减少电子废弃物。
2025-08-08 10:16
日前,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团队与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团队合作,在可见光集成光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研制出一套新型可见光矢量光谱分析仪。
2025-08-08 10:12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林木细胞遗传研究组近日提出了研究裸子植物生长停滞可塑性的独特模型。这一成果填补了人们对裸子植物发育可塑性认识的空白。
2025-08-08 10:11
8月6日,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在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的地外天体着陆试验场圆满完成,此次试验是我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器地外天体着陆起飞试验。
2025-08-08 10:09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凯丰团队采用胶体量子点溶液作为增益介质,通过法布里-珀罗谐振腔耦合及双脉冲泵浦设计,开发出连续稳定工作10天以上、能量转化效率大于17%的量子点液体激光器。
2025-08-07 10:18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深入解析了中亚野猪种群在跨越欧亚大陆百万年的迁徙历程中适应环境的独特遗传密码,为理解大型哺乳动物如何应对环境变化提供了全新视角。
2025-08-07 10:18
无论是钢琴家指尖流淌出的动人旋律,还是外科医生在显微镜下的精准操作,甚至是母亲为孩子系鞋带时的温柔细致……
2025-08-07 03:40
月球,地球最亲密的邻居,它的“婴儿期”是什么样的?为破解这个谜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王水炯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秋立研究员团队合作
2025-08-07 03:40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2025-08-07 03:40
长期以来,石油衍生塑料的污染问题,特别是微塑料对食物和水源的有害影响,一直困扰着人类。研究人员设计了利用恶臭假单胞菌等菌株,将二氧化碳、木质素和食物垃圾等废物转化为生物塑料的方法。
2025-08-06 09:38
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副教授林玉峰与合作者揭示了地球磁场发电机对地核流体黏度的不变性,并发现早期地球模型可产生与现今观测高度相似的地磁场结构和强度。
2025-08-06 09:35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万建民表示,纹枯病是威胁全球水稻生产的重大病害,年均造成产量损失10%至30%。
2025-08-06 09:33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灾害性天气的突发性、极端性、不确定性愈加明显,特别是进入汛期,突破历史纪录和传统认知的灾害频繁发生。
2025-08-06 09:25
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日前联合发布《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4)》,公布2024年中国渔业水域水质、沉积物、浮游生物等18项指标的生态环境监测情况。
2025-08-06 09:22
林炳亮:基孔肯雅病毒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引发人际传播,也不会通过咳嗽、打喷嚏等传播。林炳亮: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的传播途径一样,都是由伊蚊传播,因此防控措施也一样。基孔肯雅热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并做好防蚊隔离。
2025-08-05 10:16
黄皮、龙宫果、嘉宝果、蛇皮果……不少爱吃水果的消费者发现,无论是在线下超市里,还是在线上购物软件里,市面上出售的新奇小众水果越来越多了。泰国的榴莲、山竹都是很热门的水果,我们在泰国采购过程中发现,当地的榴莲果园里会混种一些龙宫果的树木。
2025-08-05 10:15
》显示,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恢复态势总体向好,完整性指数持续提升。
2025-08-05 10:14
近30年来,程芳琴带领团队聚焦煤、电、冶等产业中产生的工业固废处理处置问题,致力于工业固废的低碳化、高值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通过“预处理活化—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的技术链条,让工业固废逐步从环境负担转化为可利用资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2025-08-05 10:13
物理学家利用一种仅几千克重的装置从核反应堆中捕获了中微子,这种装置的重量比标准的中微子探测器小几个数量级。Scholberg的COHERENT探测器首次利用了一种名为相干散射的现象,即中微子与整个原子核发生“散射”,而不是与构成原子的粒子发生散射。
2025-08-05 10:1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