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田野之上》,对当代中国乡村的崭新“凝视”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田野之上》,对当代中国乡村的崭新“凝视”

来源:解放日报2025-02-20 10:02

  ■石川

  由解读中国工作室、腾讯视频、上海广播电视台、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学习出版社联合出品,上海广播电视台真实传媒有限公司承制的6集纪录片《田野之上》,为观众讲述了一组当代中国乡村的动人故事,是一部展现当代中国乡村新图景的时代影像志。

  一

  近些年,随着自媒体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乡村生活场景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那些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故事,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它熟悉,是因为我们中的许多人本身就来自乡村。那里是我们的钓游之地,也是我们的精神故乡。平日里,我们通过各种媒体,看到许许多多关于中国乡村的景观和图像;节假日,我们有机会走进乡村,穿过田野,以各种方式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说它陌生,是因为我们在乡村中的短暂远足、踏青,留给我们的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式的体验,那与真实的乡村生活有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说白了,在许多城里人眼中,乡村与田野只不过是一道似是而非、虚幻而模糊的风景。这一点,正是《田野之上》开篇所要告诉观众的议题。

  纪录片第一个场景,在上海的一个书场。十几位主创人员,正在观赏题为《一粒米》的评弹表演。他们留给观众一个问题,我们每天一日三餐,淘米煮饭,可谁能说清楚一两稻米究竟有多少米粒?主创用电子秤称出一两米,将米平摊在桌上,一颗一颗地计数。得出的结果是,一两米包含1936颗米粒。一两大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早已司空见惯,却鲜有人去深究具体的米粒数量。而这种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态度,大约正是远离乡村和田野的我们,看待乡村和田野的常见方式。因而,我们对于乡村和田野的想象常常有偏见和误解。比如,被浪漫化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世外桃源,或者被污名化为一种灰色黯淡的穷乡僻壤。

  二

  或许是为了消除这种误解和偏见,打破人们对于中国乡村的固有印象,《田野之上》的主创决定用这部纪录片把中国当代乡村最真实、最生动的一面呈现给观众。

  为此,他们开启了一段自驾十万八千里的漫长历程,遍访全国100多个乡村,并在驻村采访过程中,总结提炼出包括粮食种植、畜禽饲养、人才下乡、生态农业、乡村教育、文化传承等在内的11个选题。这些选题不仅体现了创作者观察、体认当代中国乡村的一种视野和心得,同时也紧扣当前国家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宏观战略。在纪录片中,他们把这一历时一年多的田野调查、拍摄和记录,称为一种对当代中国乡村的“凝视”。因为,他们相信凝视能产生意义。甚至认为,这种由凝视而产生的意义,能为观众绘制“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一块版图”。

  是的,打破人们对中国乡村的刻板印象,重新认识当代中国乡村振兴的崭新现实,不仅是当代中国社会一项迫切的文化任务,也是生活在当下的中国百姓应该面对的一场感官和心灵的双重“洗礼”。

  最近这五六年,我有比较多的机会走进苏浙沪一带的农村,发现不论是乡村景观、农业生产,还是农民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都早已不复往日的模样。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大多数人关于中国农村的记忆和想象,可能还停留在过去的某一时刻,早已脱离了当下中国乡村波澜壮阔、日新月异的发展现实。那么,这会不会只是苏浙沪经济发达地区的局部现象?抑或因为个人眼界、认知的局限所形成的一种主观错觉?

  《田野之上》恰好为此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思想辩证。摄制组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从最北边的“中国粮仓”北大荒,到最南端的广东佛山古村落儒溪村;从最东边的山东潍坊、寿光,到最西边的云贵川青;再到位于中南部的江西上饶。别的先且不论,单说这拍摄地点之广泛,跨越地域之辽阔,涉及内容之丰富多样,就足以让此纪录片具备了一种远超个人眼界和经验的客观理性说服力。

  纪录片的外拍起始点是江西上饶一户稻农的春播劳作。为什么从这里起步?因为上饶仙人洞地区的洞穴遗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的具有栽培特征的水稻遗存。时至今日,这里的稻农采用的依然是顺应农时、畜耕手播的原始方式,维系着千百年来世代相传的古老种植传统。也在此时,镜头忽然一转,在没有任何转场和铺垫的情况下,将拍摄现场直接跳到千里之外的北大荒。这里有千顷沃土,万亩良田,耕种方式也实现了机械化和现代化,仅用少量的人力即可管理数以千万亩计的高产农田。编导就是想用这种貌似突兀的剪辑手法,将传统小农户与国有现代农业并肩而立。这呈现给观众的,不仅是当代中国农耕文化的多样性,也凸显了乡村振兴所倡导的“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更好地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的战略意图。

  三

  《田野之上》的选题、结构、叙事背后,大多隐含着这一创作思路,即从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高度来观察、捕捉当下中国乡村发展实况的不同侧面。比如第二集,纪录片将发生在几个不同地域的乡村故事串联、穿插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七巧板拼图式的散点透视,由此烘托出一个共同主题,那就是鼓励农户发挥主观能动性,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多样化方式,共同拓展生态农业的新型发展思路。比如,纪录片展示了广西养鸡户的山林散养法,山东养猪户的发酵床养殖技术,阿拉善、若尔盖草原的牧民依靠种植梭梭树等沙生植物来防风治沙、恢复植被的典型个案。

  更为有趣的是,在这些故事中编导们甚至闯入镜头,与拍摄对象一起互动共情,出人意料地上演了一幕幕生动诙谐的乡村戏剧。比如第二集结尾,编导在猪圈中装扮成猪八戒的模样,与发酵床养猪法的首创人李云凤一起,热情四溢地表演了一段风趣活泼、动感十足的“八戒说唱”。类似例子也出现在第四集结尾,河南许昌假发工厂的女工们,喜气洋洋戴上自己亲手编制的假发,在生产车间里上演了一场T台风尚秀。这种场景和手法,看似与纪录片客观纪实的原则有些格格不入,事实上,却揭示出主创团队试图在美学观念上将“直接电影”与“真实电影”两种不同纪录片风格彼此融合嫁接的一次创新尝试。

  一般意义上,“直接电影”更强调镜头以旁观者身份展开中立、客观的拍摄记录,要求应尽量减少对拍摄人物和事件进程的人为干预;“真实电影”则侧重创作者对事件与对象的主动参与,用创作者的主观视角来揭示和阐明事物的真相和逻辑。显然,后者让纪录片蕴含了更多创作者自身的情感投入和情绪价值,也许这正是本片编导真正追求的东西。

  纪录片第一集末尾,将镜头对准了行驶在四川大凉山深处的“慢火车”。在高铁早已四通八达的今天,这种慢慢腾腾的绿皮火车,带着观众仿佛穿越了历史隧道,回到那些曾经的场景。这里的“慢火车”之所以还没被时代所淘汰,是为了方便山里人进城赶集而提供的特殊服务。车厢里的乘客,除了走出大山的少数民族同胞,还有数不清的背篓、箩筐、蛇皮袋,以及满坑满谷的鸡鸭和跳上桌面的山羊。火车不仅行驶速度缓慢,就连每人26.5元的票价也维持了漫长的25年。不提速,不涨价,也许就意味着一种对“缓慢”、对“过去”、对“传统”的一种包容和礼遇。因为,中国式现代化从不相信社会达尔文主义。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并不意味着,有了新的就必然抛弃旧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道德准则是“一个都不能少”,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即便是那些看上去落伍的、缓慢的传统农业,也不应被置于现代化的对立面,而是要让它搭上“慢火车”,用一种更适合它的方式,逐步跟上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步伐。

  (作者系上海戏剧学院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解放日报》(2025年2月20日 09版)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铁路物流运输助力春耕生产

  • 辽宁营口:“北粮南运”运输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最近,全国多地将DeepSeek等人工智能系统应用于政务和公共服务。
2025-02-20 14:40
DeepSeek引发的冲击波仍在持续:不仅多个平台宣布接入DeepSeek,各个行业也密集搭上这趟“快车”。2月4日,DeepSeek系列大模型正式上线昇腾社区,开发者可一键获取DeepSeek系列模型,并支持昇腾硬件平台上开箱即用。
2025-02-20 10:02
近日,全国首套大型智能化森林火灾救援处置训练设施顺利通过最终验收,在国家西南应急救援中心正式交付使用。
2025-02-20 02:50
19日,科学家们在国际学术期刊《天体物理杂志快报》发布了“天关”卫星的最新发现。
2025-02-20 02:50
夜幕低垂,驾车穿行在贵州兴义环城高速公路的隧道中,柔和光线如点点星光洒下,为隧道披上一层温暖的光纱,照亮往来的车辆。
2025-02-20 02:50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推进科技创新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整合科研资源和力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优化创新生态,力争在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上取得新突破,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2025-02-20 02:50
在万里风沙线上筑起“绿色长城”
2025-02-19 09:48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天院)研制的直升机航空大地电磁探测系统,成功应用于高原铁路建设工程。
2025-02-19 09:47
由南方科技大学、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与清华大学联合组成的研究团队于2月18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线上发表研究成果。
2025-02-19 09:45
18日从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在科技人才培养、科技期刊建设、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国际民间科技交流、规范学术团体治理等领域取得进展。
2025-02-19 09:44
2025年开年以来,人工智能(AI)技术继续保持迅猛发展的态势。
2025-02-19 09:42
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全链条国际竞争优势凸显,优势企业梯队进一步壮大,产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2025-02-18 09:33
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自2024年12月25日起施行。宣传贯彻科学技术普及法座谈会17日在京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蔡达峰出席会议并讲话。
2025-02-18 09:32
迈着深深浅浅的步子走进葡萄园,脚下,枯叶作被覆盖着泥土;头顶,休眠的葡萄枝上零星挂着卷曲的叶子。果农们在葡萄架下来回穿梭,剪刀在手中翻飞,老练地修剪着葡萄枝条,随后,有条不紊地完成着开沟、窝肥、清园等“冬管清单”。
2025-02-18 09:32
2月13日,北京儿童医院,13位知名专家对1位8岁男孩的疑难病例展开缜密讨论。主持人是北京儿童医院院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倪鑫,专家们则来自神经外科、肿瘤外科、口腔科等科室。
2025-02-18 09:28
2024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名单上,河南农业大学“‘醛’球无敌”博士后科研团队的《木制细胞低碳增强结合关键技术》项目赫然在列。团队负责人彭万喜难掩笑意:“自2021年在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拿金奖后,我们团队就荣誉不断。这背后,是国家对甲醛防控治理的日益重视。”
2025-02-18 09:27
重塑金身,树皮、籽壳和叶脉中的杜仲胶可作为首选材料。
2025-02-18 08:56
农业农村部近日制定印发《全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2024—2028年)》,要求聚焦十大重点领域,加快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2025-02-17 10:16
2024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达725.3百亿亿次/秒(EFLOPS),同比增长74.1%,增幅是同期通用算力增幅(20.6%)的3倍以上;市场规模为190亿美元,同比增长86.9%。
2025-02-17 10:14
我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全球访问量突破2000万次,刷新了我国自主量子算力服务规模纪录。
2025-02-17 10: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