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一封家书”联动两岸情,2025《辽视春晚》用年代金曲诠释家国同源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综艺看点 > 正文

“一封家书”联动两岸情,2025《辽视春晚》用年代金曲诠释家国同源

来源:光明网2025-02-04 13:26

  在2025《辽视春晚》的舞台上,组歌《故乡情》一经播出,就用满满的“回忆杀”深深触动无数观众的心弦。这个节目的表演者,不仅有来自沈阳的中国流行音乐殿堂级歌手李春波、艾敬,还包括来自沈阳籍演员秦昊和他的“沈阳媳妇”伊能静这对夫妇组合。随着《一封家书》《艳粉街的故事》《流浪的小孩》以及四人合唱的《沈阳啊沈阳我的故乡》依次上演,荧屏内外的观众无不被这些盛满回忆与感动的旋律深深陶醉,也沉浸在想家、思乡的共同情绪中。

  作为从辽宁沈阳走向全国的顶级歌手,艾敬的《我的一九九七》和《艳粉街的故事》都是其家喻户晓的代表作。她用富含诗性的歌词讲述了儿时家乡的幸福回忆,在低吟浅唱中完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时代叙事。而李春波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凭着代表作《小芳》《一封家书》风靡全国,其中《一封家书》更是因作品表达了游子对父母的思念之情而引发无数人的情感共鸣。每每旋律响起,便能把时光瞬间拉回到那个还在用书信传递情意的年代。值得一提的是,正是有感于这首歌中蕴含的巨大的情感力量,辽宁卫视在今年春运开始后的第一时间发起“用一封家书唤游子回家”活动,并迅速引发全网关注和广泛参与,赢得无数网友的情感共鸣,斩获全网大量热搜,相关话题阅读量破亿……每个参与者都在用书信的方式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祝福,也进一步加深了观众对作品及节目主题的理解和认知。

“一封家书”联动两岸情,2025《辽视春晚》用年代金曲诠释家国同源

  “一封家书”不仅联动着故乡情,也联动着两岸情。初次登上家乡舞台的“影帝”秦昊,与爱妻伊能静携手演绎的《流浪的小孩》更是将节目推向情感高潮。祖籍山东的伊能静,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是成名的偶像歌手,后来又跨界影视和文学创作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她虽然生在台湾,但近年来却始终将事业重心放在了内地,最后还成了一位“沈阳媳妇”。这种“根在内地、情系宝岛”的特殊身份,也让她对两岸关系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他们的结合本就是“两岸一家亲”的生动体现,他们的歌声更是唱出了跨越海峡的深刻内涵。伊能静更是在录制结束后发布了一条微博,分享春节探亲计划的同时,再次表达了“两岸一家亲”的真挚情感。

“一封家书”联动两岸情,2025《辽视春晚》用年代金曲诠释家国同源

  在压轴环节中,四位嘉宾又共同演绎了最具经典意味的年代金曲《沈阳啊沈阳,我的故乡》,不仅让无数观众在歌声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城市记忆,也把整场晚会的气氛再次推向至高点。当他们纵情高歌“社会主义高楼大厦,矗立在古老的沈阳”时,那一刻他们与家乡、与祖国永恒的血脉连接让每一位观众都收获了满满的感动。能够通过一组金曲的演绎,实现从个人情感到家国情怀的升华,不仅让这个满溢着故乡情、家国情的节目成为《辽视春晚》历史上的又一经典时刻,也在用这样的方式为经典作品赋予全新的时代注解。

  所有流浪的脚步,终将找到心灵的故土。2025《辽视春晚》通过组歌《故乡情》传达出游子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也温情诠释了“家文化”的深刻含义。这种对于文化同源的精神溯源,和对于祖国统一的热切向往,不仅构成了整个节目的艺术灵魂,更凝聚着海峡儿女跨越地理阻隔的心灵共鸣,和两岸人民渴望祖国统一、期盼民族复兴的共同心愿。

(张文)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清洁能源赋能绿色低碳发展

  • 春到沙湖迎客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于3月27日至31日在北京举办,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年度主题。其中将举办碳达峰碳中和科技、世界绿色设计等论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2025-03-28 03:30
日前,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沧渊号”成功下线,将承担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工程左线掘进任务。大海古称“沧渊”,海太长江隧道横跨长江入海口,全长39.07公里,其中过江隧道长11.185公里,最大埋深超75米,计划于2028年建成。“沧渊号”开挖直径达16.66米,整机总长176米,总重量超5650吨,再创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新纪录。
2025-03-28 04:00
3月27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正式宣布启动带光联调,这标志着HEPS装置建设进入冲刺阶段。HEPS是设计亮度世界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也是我国第一台高能量同步辐射光源。截至2025年1月,经过多轮束流调试,HEPS储存环束流强度达到40毫安以上,发射度降低到93皮米弧度。
2025-03-28 04:00
3月27日,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主题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在北京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拉开帷幕。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名嘉宾齐聚一堂,共议前沿科技趋势、共享创新思想、共谋发展机遇。
2025-03-28 03:30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660项,包含2万多项指标,涵盖全部340余种食品类别。
2025-03-28 04:00
记者日前获悉,自去年10月全球洲际间断分布的5种崖柏属植物全部落户重庆市开州区崖柏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以来,科研团队已成功繁育崖柏实生苗30万株,崖柏扦插苗20万株,
2025-03-27 04:00
职业技能培训对劳动者提技增收、缓解就业矛盾意义重大。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工作,2024年印发《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要求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2025-03-27 05:10
长期以来,天气预报主要依赖于传统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型。随着AI技术的突破,气象领域开始应用AI技术提高天气预报以及气候预测水平。2023年,《科学》杂志将“AI辅助天气预报的发展”评为世界科学十大进展,同年我国主导的AI大模型在精细化天气预报中的应用,更被评为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之首。这些里程碑既展现了大气科学与AI融合的潜力,也为应对极端天气和防灾减灾创造了新机遇。
2025-03-27 05:10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迭代并被应用到各行各业,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人工智能的发展越快,公众的期待与担忧越是急剧上升。如何平衡推进人工智能应用与治理,如何缩小科技发展带来的数字鸿沟,成为今年论坛上嘉宾热议的焦点之一。
2025-03-27 05:10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聚焦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关键点,通过标识提醒用户辨别虚假信息,明确相关服务主体的标识责任义务,规范内容制作、传播各环节标识行为,将于2025年9月1日起施行。如何让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亮明身份”,不再“真假难辨”?如何破解人工智能安全治理难题?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2025-03-27 05:10
当前,人口老龄化问题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蔓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必须面对的共同挑战。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预计2050年全球60岁以上人口数量将达21亿,其中包括4.26亿8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养老领域,养老机器人不仅可以减轻社会和家庭照料老年人的负担,还可支持老年人享受高质量的居家生活,因此智能养老机器人正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技术手段。
2025-03-27 05:10
目前,中国电信积极探索中央企业和国家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范式,打通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通道,推动量子技术产业化发展。
2025-03-26 10:28
至此,中国空间站舱外航天服已经圆满保障空间站任务以来的19次出舱活动,使用年限次数超出“3年15次”的寿命设计指标。
2025-03-26 10:27
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加速“出海”“出圈”,让更多澳大利亚华商和杨东东一样,开始将目光瞄准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积极寻找投资机会。
2025-03-26 10:27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旅需求正从“看山看水看风景”向“品文品魂品生活”转变。比如,逛博物馆,青铜器的精美纹饰固然能够吸引人的兴趣,但观众更希望了解青铜器纹饰背后的礼制密码;去故宫旅游,飞檐斗拱彰显的传统建筑之美固然让人欣喜,但榫卯结构背后的“天人合一”哲学更引人深思。山水器物背后的文化密码,具有一定的隐匿性,不易被直接观察和理解,而数智技术为游客了解这些文化密码提供了一把钥匙。
2025-03-26 04:45
记者从25日召开的中央企业“人工智能+”媒体通气会上获悉,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持续深化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专项行动,着力提升中央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力。截至目前,中央企业在工业制造、能源电力、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行业布局应用人工智能,科研、生产、客服等方面降本增效明显。
2025-03-26 04:45
25日,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以下简称“细胞谱系设施”)在广东广州国际生物岛正式启动建设。这一设施是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2025-03-26 03:45
1956年,27岁的林皋带领年轻教师和同学们从零开始,通过自行设计制作的激振和测振仪器设备,在我国率先开展大坝抗震试验。
2025-03-25 09:10
2024年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比上年增长1.3%。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方面,《报告》指出,推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5-03-25 09:09
在应用数学中心,来自东南大学通信、网络安全、电子、医学、制药等约10个学科的科研团队经常汇聚一堂,寻找交叉融合的合作点。
2025-03-25 09: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