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用文艺力量书写家的故事,2025《辽视春晚》即将温暖上演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综艺看点 > 正文

用文艺力量书写家的故事,2025《辽视春晚》即将温暖上演

来源:光明网2025-01-27 17:03

  时代的飞速发展,让太多东西都在改变。可对于每个中国人而言,回家过年,却是那个始终不会被替换的强烈心愿。正因如此,当2025《辽视春晚》大声喊出“回家过年”的创作主题,就像是在观众的耳边投下一颗威力巨大的情感炸弹,让人分分钟就想踏上归途,也对这台晚会有了更多的期待与关注点。

  今晚7:30,承载着这些希望与等待的2025《辽视春晚》,即将再一次与全国观众见面。无论是那些精彩纷呈的歌舞创意融合表演,还是引人捧腹的小品相声,又或是那些创意迭出的巧妙串联,整台晚会都秉承着“以情动人,以文铸魂”的创作宗旨,用文艺的力量抒写家的故事,用创作触摸时代的发展变化,用内容勾勒社会的全新改变,唱响时代声音、凝聚民族精神,为这个春节留下更多温暖的回忆,也着力呈现新时代下的繁荣发展、创新进步和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画卷。

用文艺力量书写家的故事,2025《辽视春晚》即将温暖上演

  让“故事”与“思想”深度融合,将时代话题植入节目创排中

  用欢乐与感动为观众输出情绪价值,将寓意深刻的主题主线、时下热点等宏大叙事巧妙融入于节目创排中,从不同视角展现奋斗风貌、诠释奋斗精神、传递奋斗能量,在风趣幽默接地气的鲜活故事中,融入家国情怀与时代洪流,让“故事”与“思想”深度融合,一直都是《辽视春晚》语言类节目的鲜明特色。多年来,这些语言类节目不仅将东北大地上孕育出的精神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也留下了无数个经典瞬间。当众多金句热梗从人们的口中脱口而出,就像是摁下了穿梭时空的按钮,瞬间就能让人想起这个舞台上的一个个画面。2025《辽视春晚》也将延续这一传统,务求在花样翻新的语言类节目中,继续扎根于这片土地独有的热情、豪迈、幽默、淳朴的性格特质,也向全国观众生动展现辽沈大地浓烈、悠长、耐人回味的火热生活。

  在浓浓人情味与烟火气的映照下讲好辽宁故事,成为今年《辽视春晚》语言类节目的创作基调。变身麻辣教师的郭冬临与跨界演小品的张鹤伦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赋诗成性”的宋晓峰会总结出哪些夫妻间的相处之道?初次跨界小品的徐志胜在与蒋诗萌的合作中会呈现出怎样的作品?《办公室的奇幻之旅》将会如何呈现打工人最真实的精神状态?《白蛇传2025》又会用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去讽刺当下短剧的魔改乱象……这些取材丰富、内容多样的作品,折射出的都是新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新议题,也必将在输出笑声与温馨感受的同时,将更多回味和思考留给观众。

  每一座城市的日新月异,和每一个奋斗者的砥砺前行,都是一个浓缩的符号,和一个时代的坐标。2025《辽视春晚》还将用更多的优秀作品,去刻画辽宁人民乐观向上、有责任有担当的真实面貌。在小品《天地寒 人心暖》中,宋小宝、杨树林、文松将会讲述一个诙谐且温暖的故事,呈现出东北人特有的古道热肠。作为辽宁代言人的冯巩,在与闫学晶、王振华的新一轮合作中,将如数家珍般地将这片土地颂扬。从历年《辽视春晚》不难看出,这些作品不仅有着诙谐幽默的故事讲述,也能在欢乐共振中托举出一个个内涵深刻的创作主题,让情怀、温度、共鸣、陪伴成为情绪的底色,从时代的视角出发,勾勒着这片土地乐观向上的精气神和携手向未来的共同祈愿。

  让“初心”与“情感”同频共振,在烟火气中寻找创作落点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辽沈大地灿烂丰富的文化元素,伴随时代发展不断迸发出新的活力。2025《辽视春晚》也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于辽沈大地上寻文脉来处,于诗情歌舞中看万 里河山,在一招一式的精进中探求艺术真谛,在浮光掠影的映照下触摸五千年文化脉络。当个体的文化审美与家国的共同价值相融相通,也就在情感内核上实现了节目与观众之间的共情、共鸣与共振。

  从“文化出圈”到“文化出海”的进阶过程中,2025《辽视春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极具地域色彩的元素、符号与形象巧妙融合,再转化为节目中的一个个创意巧思,坚持用作品说话,强调以艺术创新激发全球华人引以为傲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

  开场歌舞《金蛇狂舞向北方》将以更加开阔的艺术胸怀和更为高阶的艺术水准,用歌曲、舞蹈、武术、戏曲、古典、流行体育、文旅、非遗等诸多创作元素符号串联起东北地域文化这一主线,将抽象的民族精神投射到具象的演员、道具和舞美设计等各个细节上,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科技与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丰硕成果,全面展现辽宁文体旅融合的丰富内涵和强大魅力。

  作为今年辽视春晚舞台上的又一重要看点,舞蹈《簪花仕女图》将辽宁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簪花仕女图》高度还原为具象化的舞台场景,包括华丽的服装、高耸的云鬓、硕大的簪花甚至是仕女斜刺向上的“蛾翅眉”,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还原。当这些从千年古画中“复活”的仕女们翩翩起舞,观众会瞬间产生穿越千年时空的错觉,仿佛自己也能与千年前盛世魂梦相牵。这样一个饱含着历史厚重感与东方美学神韵的高品位节目,不仅会让观者为之震撼,也必将唤醒基于中国传统绘画这一文化符号的民族自豪感,让全世界再次震撼于中国艺术精品的高深造诣,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时代魅力。

  同样看点十足的,还有《郎朗和他的朋友们》。节目将通过中外顶级音乐家和舞蹈家的协同合作,展现古典音乐与现代艺术的相遇、碰撞、融合与共生,在中外融合的精彩演出中展现国际间的文化交融之美。

  如果说浓厚的文化味是2025《辽视春晚》最深沉的创作底色,那么温暖相聚的情感力量,则是这台晚会最能打动人心、引发共情的一抹亮色。饱含着对乡音乡情的眷恋与牵挂,秦昊、伊能静这对演艺伉俪,将携手阔别已久的经典歌手李春波、艾静,共同在家乡的舞台上唱起《故乡情》,也表达着他们对过年回家、团圆幸福的一份期盼;胡海泉、梦然、孙涛、赵达、王小玮、冯晓泉、曾格格等明星共同献唱的《同一个祝福》,也将用爱和温暖点亮时代精神,唱出期盼阖家团圆、共迎新一年的朴素愿望;还有那首《辽视春晚》原创歌曲《我要回家》,以跃动的旋律礼赞千年传承的家文化,用歌曲传达出海内外辽宁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与热爱。

  对每一个满怀期待的观众而言,《辽视春晚》是欢笑也是感动,是温暖也是陪伴,是留恋也是回忆,更多的还是像与一位亲朋老友般的情感羁绊。今晚19:30锁定辽宁卫视,2025《辽视春晚》将把所有的期待化作守正中的创新与突破,以及用创意赋能视听美学的极致表达,让每一个观众看到热辣滚烫的辽宁情怀,和基于文化底色的一份自信。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开往春天的列车

  • 污水变资源 微藻“显神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能源局20日发布的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4.0亿千瓦,同比增长14.5%。
2025-03-21 03:40
今年前两个月,我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6%和9.1%,有力支撑工业经济实现稳步向新向好发展。
2025-03-21 03:40
2024年12月16日,中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3-21 10:12
一颗青梅、一杯酸奶、一碟陈醋、一缸酸菜……中国人的餐桌上,常能看到酸味的身影。夏季气候炎热,人体出汗较多、胃口可能变差,适量食用酸味食物可以起到开胃、收敛止汗的作用。
2025-03-21 10:11
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的一项开创性研究首次直接观察到了DNA开始解旋的瞬间,揭示了使细胞能够准确复制其遗传物质的基本机制。
2025-03-21 10:09
根据新一期《自然》杂志发表的气候科学研究,2023/24年海洋表面温度的大幅上升虽然是异常现象,但用气候模型预测时并不全然意外。
2025-03-21 10:07
液体粉笔的研发让师生免受粉尘之扰,如今湖北应城市黄滩镇刘垸村粉笔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村民眼中的夕阳产业焕发新生。实践证明,深耕技术创新,用好技术赋能,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还能提高产品品质和性能,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2025-03-20 09:54
今年春节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研究员黄家兴就跨越3000多公里,从北京来到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开启新一年的追花之旅。跟着帮扶团队,蜂农李光强学到了真本事:以前有蜜就割,蜜蜂饿肚子出逃;现在留蜜补蜜,提高采蜜效率。
2025-03-20 09:53
对人性温度的感知,对多元价值的判断,对公共利益的坚守,这些人类独有的认知维度,是AI无法替代的核心价值。
2025-03-20 09:52
从燧人氏钻木取火,到墨子提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朴素理论,再到牛顿用棱镜分解白光揭示光谱的奥秘,光始终是科学与技术演进的见证者。进入21世纪,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迎来了全新维度——光经济。
2025-03-20 09:49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在国家卫生健康委19日举行的“时令节气与健康”发布会上,专家提醒,春分时节,昼夜平分,公众要注重规律起居、保证睡眠、均衡寒热饮食、适时添减衣物。
2025-03-20 09:40
近日,国内首款碳-14核电池原型机“烛龙一号”发布,这标志着中国在核能技术领域与微型核电池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5-03-19 10:24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日公布2024年全球知识产权申报统计数据。中国申请量为70160件,同比增长0.9%,仍是申请量最大的来源国。
2025-03-19 10:20
先优化人员分工,过去按天计工时,改为了以量计价,鼓励村民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用人成本降低了20%。
2025-03-19 10:19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
2025-03-19 10:15
首次揭示了植物新型广谱抗病天然产物——芥酸酰胺及其抗病机制和化学防御策略,对于开发新型绿色无害农药、减少细菌病害、保证植物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25-03-19 10:14
包括加快人工智能(AI)大模型迭代升级、推出AI应用新产品、加快开源步伐等,进一步竞速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赛道,优化人工智能落地应用体验。
2025-03-18 09:13
上海、浙江、广东、四川等地中小学也在积极开发人工智能教育资源、构建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并已取得一定成效。
2025-03-18 09:13
日前,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及合作者在重离子治癌微观机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3-18 01:55
日前,记者从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保护区与湖北博得生态中心科研团队在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时发现一个蜘蛛新种——官山伪遁蛛。
2025-03-18 01: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