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新年,为什么要听华尔兹?
首页> 文娱频道> 音乐资讯 > 正文

新年,为什么要听华尔兹?

来源:北京日报2025-01-16 12:35

  高建

  每到辞旧迎新的时刻,各大艺术机构都会策划出品类繁多的新年音乐会。远超常态体量的供给必定对应着旺盛的市场需求,许多平日里并不太关注古典音乐的朋友也很愿意在新年时刻走进音乐厅,为生活增加一些充满艺术气息的仪式感。粗略浏览一下市场上的新年音乐会曲目构成,便会发现以约翰·施特劳斯家族作品为代表的各类舞曲,特别是圆舞曲作品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这便让我们好奇:为何一定要在新年奏响和聆听圆舞曲?

  这个问题的直接答案并不复杂,因为“新年音乐会”这一概念的确立、推广和深入人心,都离不开维也纳爱乐乐团每年元旦在金色大厅奏响的音乐盛会。这一从1939年起延续至今的艺术传统在过去半个世纪借助发达的传媒体系覆盖全球,影响了几代乐迷。作为毫无争议的新年音乐会范本,既然“音乐之都”维也纳的艺术家们选择了施特劳斯家族的圆舞曲,其他乐团效仿也就顺理成章。但如果我们再追问一句,维也纳拥有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等无数“城市音乐英雄”,维也纳爱乐乐团为何在新年时节对施特劳斯家族的圆舞曲情有独钟呢?这或许就需要简单追溯一下维也纳与圆舞曲的渊源了。

  圆舞曲起初作为一种流行于德国、奥地利部分地区的乡村三拍子舞蹈,在18世纪中叶进入人们的视野,它的原文“Waltz”(中文直译为“华尔兹”)源自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Volte”(意为“旋转的舞蹈”)。法国《通用大辞典》对此的解释颇为生动:“这是一种‘圆’舞,跳舞时一对舞伴‘围绕’着自己,同时也围绕着舞厅旋转,就如同地球自转和绕着太阳公转一般。”但这种一对舞者相拥旋转的舞蹈类型在一段时间内为贵族社会所不屑,因为当时欧洲宫廷所崇尚的是更为板正、拘谨和优雅的小步舞曲,乐迷们在海顿、莫扎特作品中经常听到四平八稳的小步舞曲乐章便是所谓贵族气质的彰显。当时间进入19世纪,欧洲的艺术审美伴随着社会剧变而发生转变。此前的法国大革命深刻撼动了贵族保守酸腐的趣味,城市中产阶级对艺术提出了全新的诉求,贝多芬震撼磅礴的交响曲、李斯特炫目花哨的钢琴独奏、罗西尼饱含嬉笑怒骂的市民歌剧全部应运而生,而大众深度参与的市民舞会也让以“蹦擦擦”为节奏特点的华尔兹迎来了黄金时代。

  据学者考证,1837年的维也纳城大约有三十七万常住市民,经常参加舞会的人竟然接近十万。每一年的开端,从哈布斯堡王朝皇室在霍夫堡举办的皇帝舞会持续到三月份的歌剧舞会,维也纳人昼夜不停地在飞旋的舞步中欢庆着新年。老约翰·施特劳斯和好友约瑟夫·兰纳凭借非凡的艺术才华和敏锐的市场直觉,成为了维也纳舞会音乐创作的领军人物,他们的光芒又很快被后辈小约翰·施特劳斯盖过。擅长一边演奏小提琴、一边指挥的小约翰统领着施特劳斯家族的六支管弦乐队,不但穿梭在维也纳的每一座舞厅,还在意大利、法国、俄罗斯和遥远的美国收获了无数鲜花与掌声。在施特劳斯家族浩瀚的作品名录中,我们随处都能看到作曲家们为皇室贵族成员庆生祝寿、游乐园开张、行业协会周年庆典、少年艺术团体成立而写作的大量作品,“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盛景就这样成为现实。诺伯特·林克在《约翰·施特劳斯》一书中评价,“约翰·施特劳斯的天赋让全世界的人能够轻而易举地随时踏进音乐的殿堂”,可谓一语中的,艺术性和通俗性如此自然地携手走到了一起。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维也纳人为何将华尔兹与庆祝新年紧密相连了。

  国家大剧院自2021年起便推出了“新春华尔兹”演出品牌,由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吕嘉执棒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奉献精彩的圆舞曲作品,除了施特劳斯家族所代表的维也纳风情之外,中国、俄罗斯、捷克、挪威等国家风格多元的舞曲作品都曾在这场演出中亮相,《春节序曲》作为每年不变的保留曲目更是在新春佳节之际为广大观众送上祝福。2025年1月25日、26日,“新春华尔兹”将再次在大剧院的舞台上奏响,在童声合唱领域享有盛誉的北京爱乐合唱团也将重磅加盟,在中国传统的新年到来之际再次聆听美妙的华尔兹,想必别有一番精彩。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开往春天的列车

  • 污水变资源 微藻“显神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能源局20日发布的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4.0亿千瓦,同比增长14.5%。
2025-03-21 03:40
今年前两个月,我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6%和9.1%,有力支撑工业经济实现稳步向新向好发展。
2025-03-21 03:40
2024年12月16日,中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3-21 10:12
一颗青梅、一杯酸奶、一碟陈醋、一缸酸菜……中国人的餐桌上,常能看到酸味的身影。夏季气候炎热,人体出汗较多、胃口可能变差,适量食用酸味食物可以起到开胃、收敛止汗的作用。
2025-03-21 10:11
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的一项开创性研究首次直接观察到了DNA开始解旋的瞬间,揭示了使细胞能够准确复制其遗传物质的基本机制。
2025-03-21 10:09
根据新一期《自然》杂志发表的气候科学研究,2023/24年海洋表面温度的大幅上升虽然是异常现象,但用气候模型预测时并不全然意外。
2025-03-21 10:07
液体粉笔的研发让师生免受粉尘之扰,如今湖北应城市黄滩镇刘垸村粉笔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村民眼中的夕阳产业焕发新生。实践证明,深耕技术创新,用好技术赋能,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还能提高产品品质和性能,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2025-03-20 09:54
今年春节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研究员黄家兴就跨越3000多公里,从北京来到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开启新一年的追花之旅。跟着帮扶团队,蜂农李光强学到了真本事:以前有蜜就割,蜜蜂饿肚子出逃;现在留蜜补蜜,提高采蜜效率。
2025-03-20 09:53
对人性温度的感知,对多元价值的判断,对公共利益的坚守,这些人类独有的认知维度,是AI无法替代的核心价值。
2025-03-20 09:52
从燧人氏钻木取火,到墨子提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朴素理论,再到牛顿用棱镜分解白光揭示光谱的奥秘,光始终是科学与技术演进的见证者。进入21世纪,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迎来了全新维度——光经济。
2025-03-20 09:49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在国家卫生健康委19日举行的“时令节气与健康”发布会上,专家提醒,春分时节,昼夜平分,公众要注重规律起居、保证睡眠、均衡寒热饮食、适时添减衣物。
2025-03-20 09:40
近日,国内首款碳-14核电池原型机“烛龙一号”发布,这标志着中国在核能技术领域与微型核电池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5-03-19 10:24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日公布2024年全球知识产权申报统计数据。中国申请量为70160件,同比增长0.9%,仍是申请量最大的来源国。
2025-03-19 10:20
先优化人员分工,过去按天计工时,改为了以量计价,鼓励村民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用人成本降低了20%。
2025-03-19 10:19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
2025-03-19 10:15
首次揭示了植物新型广谱抗病天然产物——芥酸酰胺及其抗病机制和化学防御策略,对于开发新型绿色无害农药、减少细菌病害、保证植物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25-03-19 10:14
包括加快人工智能(AI)大模型迭代升级、推出AI应用新产品、加快开源步伐等,进一步竞速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赛道,优化人工智能落地应用体验。
2025-03-18 09:13
上海、浙江、广东、四川等地中小学也在积极开发人工智能教育资源、构建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并已取得一定成效。
2025-03-18 09:13
日前,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及合作者在重离子治癌微观机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3-18 01:55
日前,记者从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保护区与湖北博得生态中心科研团队在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时发现一个蜘蛛新种——官山伪遁蛛。
2025-03-18 01: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