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华戏曲 澎湃青春力量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中华戏曲 澎湃青春力量

来源:人民日报2025-01-14 09:40

    北京京剧院编剧、导演李卓群爱跨界——

  用音乐剧讲戏曲的故事

  记者 潘俊强

  近日,讲述昔日京城戏班故事的沉浸式音乐剧《金风玉露》在北京湖广会馆的百年戏楼里唱响。这部剧由北京京剧院编剧、导演,85后李卓群编剧、执导,“这是我从业12年来第一次跨界,用音乐剧讲戏曲的故事”。

  沉浸式音乐剧《金风玉露》剧照。受访者供图

  “戏曲是历史的,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瑰宝,要珍惜和传承好;戏曲又是时代的,只有打上时代印记,才会有蓬勃的生命力。”一次次创作经历,让李卓群对如何传承弘扬戏曲艺术有了自己的理解。

  在创作中,李卓群在遵循戏曲艺术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金风玉露》就是一次尝试。这部为湖广会馆量身打造的音乐剧,故事是梨园题材,剧中有15段戏曲唱段,巧妙融入昆笛、京胡、琵琶、唢呐等戏曲音乐元素,传统与现代水乳交融,戏曲也以全新模样呈现在观众面前。

  “以其他艺术门类展示戏曲艺术,是传播、普及、弘扬戏曲的重要方式。”李卓群说,越来越多的多门类艺术同台演出,可以让创作者打开视野,让观众感受艺术交汇的魅力、感悟戏曲之美。

  小剧场京剧《惜·姣》把与主人公相关的折子戏有机整合,塑造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同时再现如今舞台上罕见的跷功绝活;表现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一生的北京曲剧《九重阙》,创造性地以20余支传统曲牌辅以现代流行音乐配器,精细调和传统与时尚;京剧《鉴证》中,一段四三拍的西皮圆舞曲出现在舞台上,展现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流……李卓群的创作,总能给观众带来惊喜。“不同的时代,无论是艺术表现形式,还是观演模式都有区别。只有与时代同频共振,戏曲才会受到人们的欢迎。”李卓群说。

  四川成都市川剧研究院演员李玲琳不怕苦——

  创新中不失“本真”

  记者 游 仪

  戏台上,锣起琴响,水袖轻舞;灯光下,座无虚席,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在四川成都川剧艺术中心,成都市川剧研究院95后青年演员李玲琳身穿戏服,站肩、滚杖、踢圈,将川剧《白蛇传》中的白素贞演绎得形神兼备。

  李玲琳演出剧照。受访者供图

  与川剧结缘那年,李玲琳刚满10岁。多年来,下腰压腿,每日练功,这样的日子很辛苦,但李玲琳并不怕苦。在她看来,戏曲传承就得打牢基本功。

  2019年,成都市川剧研究院排演经典剧目《白蛇传》,白素贞一角交由李玲琳扮演。在川剧界,《白蛇传》是公认的高难度大戏。剧中,白素贞这一角色包含青衣、花旦、武旦等不同行当,通常需要两三个演员共演,能一人演完整场的演员在川剧界可谓凤毛麟角。对年轻的李玲琳来说,这部戏充满挑战,“这出戏文武兼备,很考验演员的功底,不仅要唱,还得会翻,甚至要连续转圈。当演到白蛇快被铙钹收服时,有一个蛇缠腰的动作,要像蛇一样在地上翻滚。”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在技巧、唱腔等方面下了不少苦功夫,最终独立完成了《白蛇传》的全本演出。有观众“点赞”她饰演的“文白蛇”扮相柔美、唱腔悦耳,“武白蛇”身手矫捷、干脆利落。

  如今,川剧也不断推陈出新,与其他艺术形式碰撞交流,李玲琳也不断突破自我。“我们最近在排一部现代戏,正在打磨剧本、唱腔。相较传统戏曲而言,现代戏会更注重对话的真实性和情感的细腻描写。”谈及传统与创新,在李玲琳看来,青年演员要在传承经典剧目的基础上,寻求技艺与时代元素的融合,只有深入理解传统,才能在创新中不失“本真”。

  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演员李霄雯爱挑战——

  让越剧更有新鲜感

  记者 顾 春

  “刚从北京回来,演出《钱塘里》《五女拜寿》两出戏,接下来还要排演新戏。”这两天,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尹派小生李霄雯的日程表排得很满。

  李霄雯是一级演员,也是浙江省舞台艺术“1111”人才培养对象,更是观众口中的“小李公子”。“能获得年轻粉丝的喜爱,好剧本、好形象和好表演缺一不可。”李霄雯说,能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走进剧场,离不开越剧院的不断创新。

  李霄雯演出剧照。浙江小百花越剧院供图

  以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为例,舞台样式、唱腔设计、表演风格和过去相比有很大不同。无论是演员和观众零距离的表演形式,还是将戏曲与武术、舞蹈相结合的设计,舞台上的各种创新提升了表演的情境感,尽可能让观众感受演员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

  2024年,《钱塘里》荣获第十七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李霄雯在其中扮演主角——都市女白领陆亚飞。这是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建立以来首次创排的现代戏。“以前我饰演传统小生,扮相大多为俊俏公子,表演带有很深的程式痕迹。”李霄雯说,这次饰演都市女性,需要重新揣摩唱腔、动作、神情、仪态,极具挑战性,“一开始找不到驾驭角色的角度。”李霄雯的办法是,把陆亚飞当成真实的自己,在生活中琢磨人物形象、揣摩角色心理。到了舞台上,李霄雯饰演的都市女性,举手投足帅气、潇洒,让人眼前一亮。至今,这出戏已经上演70多场,获得广大戏迷的热捧。

  “守正创新是新时代的越剧人必须秉承的精神。”李霄雯想通过灵活多变的表演方式,推动传统越剧表演创新出彩,不断给观众带来更多新鲜感。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探访北京怀柔琉璃庙镇救援一线

  • 浙江舟山:做好台风过境后防范应对工作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六方金刚石的形成条件极为苛刻,人工合成最大难点在于高温高压下六方金刚石的形成能量高于普通金刚石,因此高温高压产物常以普通金刚石为主,而难以得到六方金刚石。
2025-07-31 10:27
当机器人不再只限于执行预设操作,而是能够具备自主思考和判断,具身智能或许将会很快在更多的社会生活场景中投入应用,为人类的未来社会开创更多可能性。
2025-07-31 10:23
当前,高校应以人民为中心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奋力构建以人工智能为支撑的人才自主培养新生态,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出更多高质量人才。
2025-07-31 10:20
“我们使用导航软件时,经常用到的信号灯倒计时读秒功能,正是基于北斗高精度定位‘透传’的实时位置服务数据实现的。“北斗+人形机器人”“北斗+农机”“北斗+打桩机”……北斗系统持续赋能千行百业,在多个领域实现深度应用与创新突破。
2025-07-31 10:15
7月30日15时49分,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八甲火箭”)托举卫星互联网低轨06组卫星直冲云霄,将其精准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7-31 04:55
科技浪潮下,侨界青年索华也带来创业项目——基于燃气低碳催化的粉末喷涂线研发和产业化,顺应新能源与“双碳”目标趋势。
2025-07-30 09:41
中国国土南北跨越纬度近50度、东西跨经度60多度,带来气候多样性,适宜不同品种的蔬菜、水果生长。答:“十四五”以来,在消费升级与供应链创新的双重作用下,我国果蔬产业发生着诸多变化。
2025-07-30 09:40
面对激荡的国际竞争局势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唯有主动拥抱变革,让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充分浇灌产业创新的“广阔田野”,方能赢得战略主动、制胜未来。
2025-07-30 05:00
前不久,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和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至此,我国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增至25项,继续领跑全球。
2025-07-30 05:00
29日12时11分,双曲线一号遥十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将搭载的恩施硒都山泉号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7-30 05:00
北京时间7月27日18时03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5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7-29 10:17
鸟类因误判透明或反光的玻璃而撞击建筑物,被称为“鸟撞”,是威胁鸟类种群的重要因素之一。
2025-07-29 04:40
日前从江西铜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自然保护区与井冈山大学蜘蛛生物学研究团队开展蜘蛛资源本底调查中发现蜘蛛新物种——广丰合跳蛛。研究成果在国际期刊《生物钥匙》上发表。
2025-07-29 04:40
近日,该中心与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唐安军教授团队,在巫溪县白果林场发现近危物种长叶山兰,这是在阴条岭发现的又一新纪录种。
2025-07-29 04:40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健康管理成为一种新的生活风尚,帮助人们提高健康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但当人们对健康数据的关注逐渐演变为时刻紧盯、过度解读时,这一数字化工具,反而可能催生不必要的焦虑,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被数据所“绑架”。
2025-07-29 04:40
上海开普勒机器人有限公司专注于将人形机器人应用于智能制造、仓储物流、智慧巡检等工业场景,以满足实际生产需求。展望未来,人形机器人将提高生产力,与人类高效合作,可能为许多行业带来革命性变革,创造新的价值定位和商业模式。
2025-07-28 09:28
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彭志辉就带着机器人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人机对话”,展望了具身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
2025-07-28 09:28
在产品研制阶段,科研人员重点针对能量高效汇聚—传输、月壤致密化输运等问题,开展了关键技术攻关。
2025-07-28 09:27
当日下午抵达位于青海省境内的长江源区通天河直门达河段,进行了多学科采样观测,这意味着2025年江源综合科考正式启动。
2025-07-28 09:25
研究团队历时5年,通过对近4.7万份田间数据的深度挖掘,构建了涵盖2191份全球小麦种质的“综合抗源”核心资源库。以此为基础,团队首次绘制出覆盖431个遗传位点的小麦基因组抗条锈病基因全景图,清晰展现出抗性基因在全球麦区的时空分布特征。
2025-07-29 04: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