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挖掘原著内核 创新当代改编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挖掘原著内核 创新当代改编

来源:北京日报2025-01-07 09:13

  记者 王润

  2025年是剧作家曹禺诞辰115周年。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曹禺的众多经典之作不仅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多面,还以其独特艺术魅力,持续影响后世戏剧创作。随着时代发展,如何在尊重经典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当代改编,也成为当代戏剧人的使命。

  新年伊始,王可然导演的《日出》和李六乙导演的《雷雨》两部经典名剧先后搬上北京舞台。在对作品进行当代性创新改编的同时,二人不约而同遵循了曹禺的创作态度,实现曹禺的戏剧追求。经典新排的再次出发,既体现了对曹禺先生的尊重,也表现出文学精神的回归。

  2024年12月31日至2025年1月2日,由王可然导演,何赛飞、赵文瑄、徐俐、张粟、李宗雷等主演的央华版《日出》在北京艺术中心戏剧场完成跨年首演,并将开启全国巡演。这是钟爱曹禺作品的央华戏剧继《北京人》《雷雨》后推出的第三部曹禺名作改编的话剧。

  1月8日至12日,由李六乙导演,胡军、卢芳、李红、苗驰、李小萌等主演的曹禺名剧《雷雨》,又将作为香港艺术节委约作品在国家大剧院首演。

  改编曹禺作品,如何能更好地诠释大师的原著内核,成为戏剧创作者的聚焦点。曹禺曾在《日出》跋中明确表达对自己作品被随意删减的不满,认为这是对作者创作意图的误解和破坏。“我常诧异《雷雨》和《日出》的遭遇,它们总是不得已地受着人们的肢解。以前因为戏本的冗长,《雷雨》被斫去了‘序曲’和‘尾声’,无头无尾,直挺挺一段躯干摆在人们眼前。”曹禺还曾表示:“《日出》不演则已,演了,第三幕无论如何应该有……”

  同为剧作家,曹禺之女万方对改编父亲作品有着深刻的感受。她和父亲的心愿一样,都渴望看到真正读透剧本、理解原著精神内核、具有深厚艺术造诣功力的导演,以他们的理解、经验以及高超的导演能力,来呈现曹禺先生的剧作。在她看来,王可然、李六乙两位热爱曹禺作品的导演此次的改编可谓真正实现了父亲生前的心愿。

  新版《日出》大胆改编赋予更多人文关怀

  “我特别赞赏王可然导演对《日出》的改编。”万方曾参与电视剧版和歌剧版《日出》的改编,也与王可然合作多次,此次担任央华版《日出》的文学总监、戏剧构作,充满默契的二人有不少大胆改动。“这次创作过程中,我们共同讨论了《日出》中‘黄省三’这个人物,导演提出一个设想——把‘黄省三’和‘翠喜’这两个底层小人物一起放到第三幕。”万方介绍,“我认为这是非常成功的一笔改编,不仅增强了戏剧的冲突和张力,还赋予了作品更多的当代性和人文关怀。我是这个戏的戏剧构作,于是我执笔把这场戏写了出来。”

  新版《日出》的角色也注入了更多新意。万方表示:“央华版《日出》中的李石清,是我以往从没见过的李石清。但我觉得这一版把这个人物的阴暗心理、压抑性格还有狡猾奸诈都挖掘出来了,最后他的那种大爆发,绝对超出了现实主义风格,但恰恰把这个人物最骨子里的东西表现出来了,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一种表现形式。”万方补充道,央华版《日出》增加了很多喜剧元素,“我觉得悲喜交加,确实才是戏剧的最高境界。”

  对名作的大胆改编,让王可然收获颇丰。“改编经典作品不是简单的复制或模仿,而是要在理解原著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创造出新的艺术生命。”王可然说。

  新版《雷雨》实现作者夙愿恢复“序幕”“尾声”

  李六乙执导过众多戏剧经典,他在戏剧上体现的独到思想和美学精神,常令人耳目一新。他曾排演《原野》《北京人》《日出》《雷雨》等所有曹禺代表作,此次的诠释更是备受观众期待。

  这次执导《雷雨》,李六乙秉承“回到曹禺、回到文学、回到戏剧本身”的艺术理念,追求的不仅是一次对原著的再现,更是意在反思与重建中国戏剧美学形态,力求建立属于这个时代的“表演哲学”。

  李六乙透露,这一版《雷雨》去掉了“鲁贵”这个角色,但把很多版本都删去的原著“序幕”和“尾声”加上了。“《雷雨》的‘序幕’和‘尾声’对曹禺先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他表示‘想送看戏的人们带着一种哀静的心情回家’,并希望能有导演用番功夫来解决‘序幕’和‘尾声’的问题。”此次,李六乙不仅恢复了“序幕”和“尾声”,还带领全剧组逐字逐句地从“序幕”中研究和分析人物。

  此外,导演还将绝大多数《雷雨》版本中删掉的台词恢复,比如繁漪的一些独白、周朴园和儿子的对手戏等。“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不同时代的需求和艺术观念,对剧本进行删减,我认为是合理的。但这一次我们重读剧本时,发现很多过去演出版本中删掉的台词非常重要,其重要性不亚于‘让天上的雷劈了我吧’这样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段落。”李六乙表示,“我们认为这是回到曹禺,回到文学的一个前提。”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浙江磐安:赶制春茶

  • 春风春景里的摄影热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监测,截至2024年年底,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12.75万吨,较2023年增加0.72万吨,增长5.98%,较2002年保护初期增长49倍;
2025-04-11 03:45
中央气象台预计,4月11日至12日,随着新一股较强冷空气东移南下,我国中东部地区将出现强风、降温、沙尘天气,华北将出现历史同期罕见持续性大风,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东部将出现暴雪,南方将出现今年以来最强风雹天气。
2025-04-11 10:23
我国科学家利用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背面样品,首次获得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小于2微克/克,为认识月幔水的时空演化提供了关键约束。
2025-04-11 03:45
自然资源部10日发布公告:经国务院批准,高纯石英矿成为我国第174号新矿种。据悉,这一矿种于2020年至2021年被发现,
2025-04-11 03:45
为实现长期心电智能监测,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无运动束缚的动态12导联心电系统(以下简称“MU-DCG系统”),实现了无感化佩戴、抗运动伪影以及低功耗原位实时信号处理的优势集成。
2025-04-11 03:45
一根细细的纱线,一头连着福建首个规模超万亿元的纺织鞋服产业;另一头牵动5位院士的心,带动多项高性能纺织面料技术取得突破,为国内一家锦纶龙头企业及上下游企业新增产值逾10亿元……
2025-04-10 10:13
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在赋能千行百业、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利用AI进行违法犯罪、AI数据权属争议等新问题也随之出现。透过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司法案例,看司法机关如何通过积极稳妥审理相关案件,运用法治方式厘清法律边界、做好规制监管、强化司法指引,护航人工智能向上向善。
2025-04-10 10:11
医生身处临床服务、保障人民健康第一线,能切实了解病患需要、诊疗现状、技术进展,也是最容易做创新、出成果的。
2025-04-10 10:07
近日,该所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首次实现对流动水体中高风险抗生素、农药残留等新发污染物的实时、在线、动态监测。
2025-04-10 03:55
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部分。其中,小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发育、免疫监视及退行性病变等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自1919年被发现以来,小胶质细胞一直被认为仅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部。
2025-04-10 03:55
业内有这么一句话:“世界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 之所以发生如此巨变,离不开一批批农业技术人员的辛勤努力,其中有个闪亮的名字,人们不会忘记——“中国长绒棉之父”陈顺理。
2025-04-09 09:54
在现代化工中,90%以上的生产过程需要催化剂的参与。 团队研制了世界首套双光束原位透射红外光谱,在催化反应中发现了新机制。
2025-04-09 09:54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席鹏教授团队联合河北大学高保祥教授课题组,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近红外荧光探针HBimmCue,实现了对线粒体内膜环境的高分辨率、高亮度动态观测。
2025-04-09 09:53
千松坝林场位于河北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成立20多年来,林场建设者们通过推广林草间作、林牧结合等多种模式,完成造林工程逾百万亩。2013年开始,千松坝林场在大滩镇小北沟村荒山上植树造林,生态环境的改善,带动了旅游、餐饮、民宿等发展。
2025-04-09 09:53
润滑材料在飞机的诸多部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如发动机、起落架、舱门、尾翼,以及液压系统等部位都离不开高性能润滑材料的支持。为我国一款重要飞行器研制高性能润滑剂是乔旦接到的第一个重要任务,而她也因此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025-04-09 09:50
啃下硬骨头的不是蛮力,而是创新力,思维创新、技术创新是突破极限的关键驱动力 如今,在无垠大海,在广袤荒漠,能源装备今非昔比,能源技术突飞猛进,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我们这一代人责无旁贷,更有底气。
2025-04-09 09:47
打开手机刷短视频、通勤路上听播客、睡觉前追微短剧……网络视听已如空气一般,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每一刻。加强对低俗、恶俗、违法内容的监管,严厉打击版权侵权行为,为创作者提供更加安全的创作环境。
2025-04-09 09:46
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需要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支撑作用。推动跨学科、跨地区、产学研协同攻关,凝聚农业科技创新合力,关键在于加快建立协同化农业科技创新组织机制。
2025-04-09 09:44
清明时节,浙江杭州、福建武夷山等地的春茶采摘进入旺季。 在不断拓展下沉寄递服务网络的同时,快递企业还持续提升科技发展水平,加大对无人机、无人车等智能装备的应用,助力全社会物流成本的有效降低。
2025-04-08 10:03
俗话说:“绿肥种三年,瘦田变肥田。近日,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西南丘陵山区农机与电动装备创新团队成功研发出高效机器采收装备,解决了这一难题。
2025-04-08 10:0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