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迎风而立,中国电影思辨更需思变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迎风而立,中国电影思辨更需思变

来源:文汇报2025-01-02 10:02

  ■记者 王彦

  2025年第一天,国家电影局发布数据:2024年中国电影总票房425.02亿元,总观影人次突破10亿。

  有人说,数据的公布颇有几分“靴子落地”意味。因为早在一个多月前,年度大盘缩水超百亿、观影人次下滑超2亿,都是可预见的走势。

  也有人无问西东,只管向前。比如,跨年夜的电影院打工人拼了。有元旦档诸片配套电影内容带来瓜子场、泡泡场、樱花雨场,也有影院自掏腰包采购礼花、手鼓、明信片乃至排演节目花式整活。大家使出浑身解数,所图无非是给观众一次满意的观影体验。谁都知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社交打卡式观影也支撑不起全年KPI。但电影人没有离场,谁说这不是全球电影寒潮里的一股暖意?

  过去的一年,市场起风、风向在变。冬天到来前,中国电影人就达成一份共识,改变迫在眉睫——只有好内容回归,观众才能回归,信心才会回归。只是确定的大命题下,仍有许多悬而未决的支线课题待解。2025年,迎风而立的中国电影,思辨更需思变。

  破除档期依赖vs只有春节档,分众值得被看重

  贾玲以影史第一位女性导演的身份登上年度“销冠”宝座,这是龙年春节过后就能提前展望的事。《热辣滚烫》斩获34.6亿元,在年度总票房的大盘里占比超8%。

  事实上,同档期赢家不止一家。2024年票房前五影片里,包括贾玲作品,共四部出自春节档。《飞驰人生2》以33.98亿元居于年度次席,排名第四和第五的《第二十条》《熊出没·逆转时空》分别获得24.54亿元和20.06亿元。只有《抓娃娃》从夏天突围,带走33.27亿元。

  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2024年在内地上映的新片总数506部;2024年中国电影市场观众总基数4.3亿;喜剧类型贡献了全年36%的票房。具体到年度前五的作品,1%的座次影片票房之和,超过全年总票房的三分之一,前五都有喜剧因子。观众基数庞大,蛋糕分配的结果显而易见,赢家通吃,春节档独大,喜剧丰收。以至于影院经理们的江湖戏言大有一语成谶的势头,“春节合家欢,开张吃一年”。

  面对电影院实际的生存问题,“档期依赖症”还要不要治?“只有春节档”和“只有喜性消费”的背后,结构性问题还能不能缓解?

  诚然,放眼全球市场,喜剧被偏爱是普遍事实。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笑是刚需,不落俗、不装疯卖傻、不堆砌网络段子的喜剧电影更是市场尖货。于是,把讽刺矛头对准职场生态,以“错位喜剧”调侃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年会不能停!》,在上一轮跨年档成了“打工人嘴替”,携“不说人话”、语言空转的职场新词,得到观众共鸣,走出市场长尾效应。春节档的喜剧混战里,张艺谋也用喜剧外衣包裹了严肃的社会话题。他用生活流喜剧的柔软身姿,调和了“大过年看审案”的紧绷感。当故事在情绪的步步升华里成功输出“法不能向不法低头”的正向价值,《第二十条》找到了商业电影与现实主义之间的平衡点。

  只是,打工人喜剧的题材保质期总有时间,愿意不断尝试新风格的张艺谋只有一个,能集齐喜剧表演分寸拿捏得当的一众实力派更非易事。多数时候,优秀的喜剧文本难觅,不冒犯观众的表演尺度难得。好比领衔票房的《热辣滚烫》和《飞驰人生2》,两部喜剧虽都够励志,却也都缺少一层与普通人的连接,功亏一篑。就连沈腾、马丽搭档出马的《抓娃娃》也难称完美喜剧。影片本意讽刺“没苦硬吃”的内疚式教育观,但渲染富豪生活的夸张设定和强行大团圆的结局都大大削弱了作品的力量。

  要满足4.3亿中国电影观众的多元需求,喜剧不是万能,春节档也不可能真正包圆一年。“熊出没”系列用接连多年努力证明,主打“大手拉小手”的家庭观影人群,深耕IP、持续创新,每年春节都有“稳稳的幸福”。《好东西》重新定义了新时代的两性关系,新一代女性导演对现代都市生活新颖而深刻的认知与把握,赢得忠实拥趸;《周处除三害》突破“复仇爽剧”的套路,暴躁乖戾的表皮下,饱含对生活意义和人性内核的反思;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从历史中打捞真相,不仅赢得内地破亿元票房,还在国际市场收获认可。这些上映在寻常周末、中等成本电影的成功再次证明,不同地域观众的偏好,为中国电影多元化发展提供了丰厚土壤;青少年、二线城市、都市女性、纪录片爱好者等分众的需求,值得被看重。而相比春节档假日“笑一阵子”,中国电影市场的理想模型,不仅有头部大作品,还应有日常细水长流。

  名导效应vs名望失灵,平视才能得大势

  “名导滑铁卢”“舆论修罗场”,很遗憾,两大争议性的关键词是2024年盘点时,网友们送给名导演、大导演集体的。

  虽说不唯票房论英雄,但陈思诚执导《解密》、徐峥执导《逆行人生》、乌尔善执导《异人之下》、胡玫执导《红楼梦之金玉良缘》、陆川执导《749局》等,都遭到不同程度的市场冷遇。这一届电影观众不太信奉名导效应,相反,有些成名已久的导演在互联网“舆论修罗场”中名望失灵、伤痕累累。

  大导演为什么不灵了?

  最犀利的观点恐怕是“旧票根找不到新知己”。“张北京”在去年国庆档遇冷就是一例。导演宁浩与葛优搭档,怎么看都是“喜剧高配”,可《爆款好人》却是票房的失意者。“国民度组合”刷不出存在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从前些年的爆款《我和我的祖国》衍生而来,出租车司机“张北京”的新篇,仍是京味喜剧与时代故事的结合。新故事里,“张北京”一夜走红网络,看起来紧跟“时事”,可在Z世代聚集的B站,UP主们一针见血:“网红崛起、流量造假、人设崩塌等,片中所提确是今日事,但电影拍得轻浅,没有对时代情绪的真正洞悉与呼应,反而显得落伍。”

  “煽情过度”的现实主义则是又一种失灵。《逆行人生》从中年人的职场与生活双重变故讲起,看起来,直戳当代人痛点。而主人公转身投入的外卖行业,又是如今灵活就业大军的重要组成。两边加持,似乎是与生活休戚相关的“天选题材”。可惜,终止房贷也许不会让现实中人获得幸福,放弃治疗也不会让多年的糖尿病患者不药而愈。团圆式的大结局很美,但对比不切实际的幻想,观众更在意——让骑手不得不超时、超负荷劳动甚至冒着违章和车祸风险的算法,为什么最终被电影描绘成“为了当单王的热血励志拼搏”?假如不能真正地理解困境、体恤难处,谁说这不是创作者的傲慢?

  更糟糕的境况恐怕是名导演们在互联网上与网友大战几个回合。

  一方面,“电影产业链各环节应当凝聚团结向上的行业力”——类似的呼吁在近年的电影舆论场屡屡被提及。打败一部电影的并非另一部,而是整个行业所面临的“争夺注意力”困境。因而,电影营销互下“黑手”、裹挟着非理性粉丝互相“拉踩”,已从曾经的市场“黑天鹅”事件演变为反复出现的“毒瘤”。尽快建立良性、健康的电影评论生态,是电影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但硬币的另一面同样不容忽视,过去的手段、方法、套路失灵的同时,名导、大导的“权威消解”也正在发生。与其说是观众的观赏习惯和心理更迭了,毋宁看成,部分创作者缺乏足够真诚的创作态度渐渐劝退观众。谁是真正的观察者、聆听者,谁带着真诚的平视目光,观众一目了然。即便不能即刻洞悉,但互联网时代,口碑发酵只需半天光景,没有人能侥幸投机。

  情绪电影vs作者电影,不跟风才有清风徐来

  2024年,如何攻克“低欲望观影”,业界、学界反复论证。新娱乐形式的竞争、头部电影的表现乏力、网络舆论的复杂生态等多重夹击下,一些创作者认可——得情绪价值者得市场。

  2023年《消失的她》《孤注一掷》等作品在市场上大获成功,或许从某种程度上为这种论调提供了“信心”。但随着越来越多人跟风仿效“炸裂”的情绪、极致的表达,思考到底哪些细节桥段可以收割情绪价值、点燃话题的爆发性传播,那么电影本身的艺术质量和水准难免偏航。

  好在,改变的风信已来。

  贺岁档开启时,港片的回暖与作者电影的集体回归,都值得一书。《焚城》《年少日记》《白日之下》《破·地狱》《我谈的那场恋爱》《九龙城寨之围城》等港片陆续公映,口碑不俗。这些作品都从本土生活、本土文化里汲取素材,呈现出明显的关注现实、去类型化的趋势。“港片已死”已是伪命题,香港电影人用脚踏实地的创作,让“港片复兴”被强势看见。与此同时,《雪豹》《倒仓》《老枪》《回西藏》《走走停停》《乘船而去》《再会长江》《女人世界》《出走的决心》《只此青绿》《最后的告别》《小小的我》等带有鲜明作者烙印的小众作者向电影,在传统文化、中式美学、家庭记录、生命课题、草根叙事等不同领域凝聚了观众共识。

  2024年第四季度,观众更发现,一些早在流媒体上线的经典老片重映后,也不乏知音继续埋单。2024年,超30部影片在内地重映,其中“哈利·波特”系列八部连映,连续56天跻身单日票房前十。新海诚电影《你的名字。》重返内地市场,票房亦突破亿元。而《这个杀手不太冷》《如父如子》等并不以强视听效果为卖点的经典佳作,同样能吸引旧雨新知。

  至少好消息是,并非“观众不愿看电影了”,只要有好电影在,进影院观影依然是重要的线下文娱消费。有些创作逻辑是颠扑不破的:先有质量上乘的电影内容,才会有口碑与票房;先有公认的艺术价值,才会有强大的传播效应。新的一年,与其执着找到“爆款何为”的标准答案,不如放弃幻想,回归表达,不跟风才有清风徐来。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广交会参展企业超3.2万家创历史新高

  • 2025湾区半导体产业生态博览会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分辨光谱成像芯片“玉衡”,实现了亚埃米级光谱分辨率、千万像素级空间分辨率的快照光谱成像。
2025-10-16 09:50
10月13日至15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在大连举行。近日,天津市河东区大王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了天津市国产九价HPV疫苗的首针接种,而这背后,离不开专利技术的支撑。
2025-10-16 10:06
10月的上海淀山湖波光粼粼,岸边的东方绿舟国防园已万事俱备,只待“2025年全国青少年智能无人系统应用大赛(IUSAC2025)”拉开帷幕。
2025-10-16 09:48
到2027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3亿千瓦的公共充电容量,满足超过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实现充电服务能力的翻倍增长。
2025-10-16 09:48
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超高速实时示波器正式发布,其带宽突破90GHz、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标志着全球电子通信产业迎来超高速信号“中国标尺”。
2025-10-16 09:44
在15日举行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25年年会开幕式上,生态环境部部长、国合会中方执行副主席黄润秋表示,要以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为牵引,深化美丽中国建设推进落实机制,分级分类推进美丽中国地方实践。
2025-10-16 10:02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钱毅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粮食储运等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26个部级粮食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百余个地方研发创新平台。
2025-10-15 10:49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4日表示,中国机器人正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逐步从实验室走进工厂生产线和各国百姓家。林剑介绍,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此前发布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在役工业机器人存量突破200万台,居全球首位。
2025-10-15 10:45
约两年前,谷歌旗下深度思维公司宣布,借深度学习技术发现220万种新型晶体材料。科学家期待借助AI,设计出可规模化生产、真正影响日常生活的先进材料,让AI在材料科学领域的价值真正落地。
2025-10-15 10:44
盼望北极熊出现,是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进入北极圈后的心愿。午后,按照防熊预案部署,考察队决定使用直升机对其驱离,以保证冰面作业人员安全,快速完成冰上作业任务。
2025-10-15 10:40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已有超6000台无人配送车投入规模化应用,为100多个细分场景用户交付上亿件订单。随着智能技术与现代物流深度融合,在城乡经济循环中,无人配送车有了更多打开方式。
2025-10-15 10:20
不久前的国庆中秋假期,人形机器人俨然成为多地商场、工厂、医院甚至众多家庭的“明星”。这款名为Galbot的人形机器人来自银河通用,已正式“入职”该智慧工厂,承担自动质检、零部件分拣与搬运等复杂任务。
2025-10-14 09:57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
2025-10-14 09:56
最长主跨跨径、最高主塔塔高、最大锚碇基础、最大主缆规模、最多车道数量……狮子洋大桥集齐了双层悬索桥的多个世界第一。
2025-10-14 09:55
13日18时0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三十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10-14 09:53
日前从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获悉,龙骨坡遗址第5轮发掘获得的粪化石中,有几枚被确认为剑齿虎粪化石。
2025-10-14 09:51
十多位国内外医学“大咖”在接受“新华深读”栏目采访时表示:结节检出率升高,核心原因是检查设备精度的显著提升,让过去难以发现的微小结节“无所遁形”。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体检普及度的提升,甲状腺、乳腺及肺结节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2025-10-13 10:26
现有将聚合物转化为金属或陶瓷的技术,往往会导致材料多孔、强度不足,而且部件会出现严重收缩,导致变形。这种3D打印工艺实现了从“制造零件”到“生长功能”的跨越,有望为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2025-10-13 10:24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9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拍摄到两个黑洞相互环绕运行的无线电影像。由芬兰图尔库大学天文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瞄准一个异常明亮的星系核心中心区域名为OJ287的类星体,成功拍摄到其中两个黑洞相互绕行的珍贵画面。
2025-10-13 10:2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