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沪语电影,能成为银幕新风尚吗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电影动态 > 正文

沪语电影,能成为银幕新风尚吗

来源:解放日报2024-12-30 10:17

  2021年底,一部全程采用沪语对白,充满上海市井烟火气和现实生活意趣的电影《爱情神话》在上海刷屏朋友圈。去年底,根据金宇澄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改编、王家卫导演的剧集《繁花》成为荧屏爆款,再次带起沪语热。

  日前,一部由上海班底打造、讲述上海市井生活的沪语新片《菜肉馄饨》在市中心菜场悄然开机。出品人、制片人顾晓东表示,《繁花》《爱情神话》等作品的成功给了他们很大激励。他手中还有好几个相同题材的优秀剧本,希望能形成IP系列,开拓沪语生活片的新类型。

  如今,大银幕上的上海元素正越发丰富精彩,近期上映的《爱情神话》“平行篇”《好东西》、动画电影《雄狮少年2》都把上海作为重要的描述对象,后者也使用了大量沪语台词。

  在电影投资愈发谨慎、观众口味日益多元的当下,有浓郁地域色彩的电影能否打开全国市场?沪语电影能成为未来大银幕流行风尚吗?

沪语电影,能成为银幕新风尚吗

《雄狮少年2》海报

  记者 钟菡

  方言能加分

  但只是锦上添花

  在电影里要不要讲方言,很多人都很矛盾。感性上,大家大都喜欢这种有特色、接地气的表达方式,但理性上又不免为这种“喜欢”操一把市场的心。

  上海影迷蒙克就有着这样的矛盾心态:“沪语肯定是加分项,但是相比粤语,沪语还是太小众了,接受度还不高。比如近期上映的港片《破·地狱》,大部分观众都会愿意去看粤语版,因为更原汁原味,而《繁花》虽然沪语版、国语版都有,可能也就上海观众会选沪语版。”

  外地观众到底喜不喜欢在电影里听到上海话?一位北京观众表示,自己看《爱情神话》时,像在看外语片一样,几乎全程在盯字幕,“到了饭桌上的精彩戏份时,眼睛有点忙不过来,既想看演员表演,又想看他们到底说的啥”。但她同时也觉得,电影如果不是使用上海话,会缺少现在的韵味。

  影迷“各种布丁”来自山西,最近看了有不少沪语台词的《雄狮少年2》,评价是“喜欢、真实”。“我之前来上海旅游,发现电影里的角色在普通话中带一点上海方言或者口音,和我现实中碰到的上海人很像,很有代入感。”他觉得,以上海为背景的电影使用上海话是加分项,其他影片亦然。“电影体现出符合拍摄环境的语言特色,会让人物、故事变得更加合理,也会让观众觉得舒服。要说反例,某位导演拍的‘环大陆犯罪片’,在东南亚环境下,很多演员张口浓郁的北京腔、东北话,听着就让人出戏。”

沪语电影,能成为银幕新风尚吗

《爱情神话》海报

  不过,他并没有看过《爱情神话》和《繁花》,“我们这里《爱情神话》的排片很少,当时正好工作忙,过了几天想去看时已经没机会了,很遗憾”。他认为,影响排片的不是方言,更多是宣传力度不够,“比如胡歌的《走走停停》、朱一龙的《人生大事》都是方言电影,但宣传力度大,一样有很多排片”。

  据统计,《爱情神话》约有1/4的票房来自上海本地,《好东西》则希望能吸引更多上海以外观众的关注。影片将主要角色设定为新上海人,采用普通话对白,在不少人看来,也是一种走向全国市场的选择。两部电影的票房有直观对比。据灯塔专业版数据,《爱情神话》最终票房为2.6亿元,《好东西》票房目前已超过7亿元。

  此前上海浦东图书馆“影海书香”活动中,有观众提问导演邵艺辉,《爱情神话》是否更文艺、《好东西》更商业。她表示,这是自己的主动选择:“第一部的文艺和讲沪语有很大关系,它注定不是一个广泛的受众群体。第二部因为是讲山西人在上海的故事,首先一定得说普通话。只要她的话是普通话,就会显得好像更商业,或者受众面更多一点。”

  邵艺辉曾坦言,《爱情神话》在剧本阶段曾因为题材等问题被大部分投资方拒绝,“因为没看过类似的,所有的公司都喜欢根据历史成功案例去判断当下,票房预测也是”。但也因此,让她更为感激两部影片的出品方上影、麦特的支持:“他们尊重创作,也让创作者得以遵从自己的本心。”

  顾晓东也表示,讲沪语又是老年题材的作品在市场上很难获得投资方看好,《菜肉馄饨》能一路走到开机很不容易。“大多数人最初看到剧本时,都以为是文艺片。但我们不想界定自己是文艺片或者商业片,它会是一个讲上海市民生活的好看的电影。”

  “上世纪90年代流行过京味电影,从王朔的电影开始,到冯小刚、葛优的贺岁喜剧。这几年好像轮到沪语电影起来了。对于中国电影而言当然是好事情。多样性,始终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要求。”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认为,方言电影其实也是电影的一种创新手段,当下观众口味日渐多元,创作上实现多样化,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多样化。

  无论是《爱情神话》还是《好东西》,也许每多一个“历史成功案例”,就能给同样关注生活、关注本土的影片多一个市场机会,激励更多的后来者。正如石川所说,沪语电影能否成为流行,需要有力量的作品带动,“上海这一波沪语热,也是因为近两年《爱情神话》《繁花》带起来的。说方言,不代表电影就能在本地市场有反响,关键还是靠作品过硬才行”。

  对于观众而言,电影好看才是第一位的。“《破·地狱》我觉得粤语会更好,但国语版也不错,因为电影本身就好。《雄狮少年2》不用上海方言也是好电影,加了上海话,更加贴近真实。”“各种布丁”觉得,方言能为电影加分,但只是锦上添花,“同样是加0.5分,从2分到2.5分改变不了烂片的事实,但从9分变成9.5,就会步入影迷心目中的‘神作’殿堂。”

  背靠长三角市场

  沪语电影有优势

  《爱情神话》也许是离观众最近的一部沪语电影,再往前,很多人想到的还是1994年的《股疯》。石川介绍,其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戏剧大师黄佐临、严恭等老一代导演就拍过滑稽戏改编的《三毛学生意》《满意不满意》《如此爹娘》等方言电影,当时还一同做过普通话版本在全国发行。谢晋的《大李小李和老李》也曾做过面向上海市场的沪语版。《股疯》同样有普通话版本。

  “方言电影一段时间内鲜见,和上世纪50年代开始到90年代的一条不成文规定有关。由于当时全国推广普通话,一般全国发行的电影都要求用普通话对白,再加上以前技术限制没有字幕,其他地区观众欣赏方言电影有困难。进入新世纪以来,普通话在全国得到普及,字幕技术更是无处不在,电影这方面的约束也比较少了。”

  无论是《雄狮少年2》还是《爱情神话》,沪语台词都是用普通话写的,需要演员二次创作时发挥能动性。《雄狮少年2》导演孙海鹏介绍,为了保证沪语的原汁原味,电影中张瓦特、小雨(王朝雨)、黄阿姨等上海角色的配音演员都是找的上海人,甚至是素人,因为这样呈现会更加自然。有些词换成沪语会不顺口,演员在配音时也提供了大量修改意见,让台词听起来更自然、地道。

  如何让上海观众、外地观众都满意,也需要创作团队仔细考量。“我们对配音演员的要求是:第一,原汁原味地说;第二,不影响外地观众理解。为此很多台词要分析其重要性,不是那么重要、不影响整体剧情的用上海话,很重要、听不懂会影响理解的,就用带口音的普通话。”孙海鹏说。

  在《爱情神话》中,邵艺辉同样有类似的考虑。“我几乎没有在台词里写上海话的梗,最多像‘十三点’这样。就像看外国电影时,即便有很多俚语不懂,也可以通过上下文语境推测出含义。在信息传达和接收上,外地观众和上海观众不会有差别。”

  同样是方言电影,蒙克并不喜欢《走走停停》,电影中周野芒、胡歌、金靖等几位主要演员都是上海人,却要说四川方言,让他始终抱有一丝怀疑。对于沪语电影,他也是同样的观点:“方言、城市特色要与故事情节完美融合,方言也要是演员的母语才好。”

  上海演员多,对于拍摄沪语电影而言是一种优势,但很多上海演员其实并不擅长用上海话演戏。《爱情神话》《繁花》中的不少演员就表示,自己还是第一次用上海话演戏,一开始会有些生疏。正如胡歌所言,“读小学时班上一直推广普通话,从小到大很少有机会讲上海话”。为了拍好《繁花》,他还通过知名沪语博主徐祥、上海小马哥的视频学习了很多上海话的讲法。

  2018年,石川在为《大李小李和老李》沪语版寻找配音演员时,就发现了这一问题。当时,徐峥、郑恺等上海演员在配音时都说“没有用方言演过戏,不知道该怎么表达”。除了词语表达习惯的转换外,有时配音中还涉及不同年代口语习惯的变化,因此,找内行人当顾问很重要。石川请来滑稽戏名家钱程坐镇把关,今年沪语配音版《乌鸦与麻雀》同样由他担任语言顾问。

  钱程认为,上海话说得地道或者不地道,在剧情当中得有内在理由。“比如《三毛学生意》中的理发师说话都带苏北腔,因为1949年前,上海有扬州‘三把刀’的说法,理发师行业大部分人都是苏北人,方言背后得有这样的生活逻辑支撑。”

  在一些创作者看来,演员用母语表演,会更有亲切感、真实感,方言台词能更好地体现上海的市民生活,上海话里的很多幽默细节也很难用普通话来替代。至于说得是否地道,未必是电影的第一追求。《爱情神话》播出时,曾被一些观众挑剔,台词中有些地方“洋泾浜”。邵艺辉特地说明,《爱情神话》不是沪语教学片,“语言是服务于故事的,首先要把故事讲清楚,意思表达准确就可以。在上海,每个区的口音也有区别,这是一种真实状态,没必要追求所有人口音一致”。

  《菜肉馄饨》用了一水的上海演员,名单里不乏茅善玉、徐祥这样的上海话推广者,但顾晓东也认为,拍摄中相比计较沪语说得是否标准,更为重要的是真实感和生活化。“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其实大家的上海话有各式各样的说法,我们片子里的年轻角色上海话说得也都不太灵,但这就是现实。”

  近年来,上海电影市场领跑全国,电影票房、放映场次、观影人次、影院数量、银幕数量、座位数量等各项市场数据多年保持全国城市第一。全国第一大城市票仓的地位,也给了电影人探索沪语电影的底气和信心。

  在电影发行上,《菜肉馄饨》将深耕上海市场,努力挖掘本土票房潜力;同时会制作普通话版本,向全国推广。“当下上海正在全力打造电影之城,在城市票仓上有很大的容量值得探索。我们希望立足上海市场,继而走向长三角市场,再推广到全国市场。电影里的情感内容是共通的,相信在上海能够热卖的话,也会被全国观众认可。”顾晓东说。

  “要做方言电影,方言所在区域的市场得够大才行。”石川认为,沪语电影不只有上海观众,苏浙地区的观众都能接受,这也是沪语电影相比其他方言的优势之一。上海及所在的长三角区域,无论地理范围、人口,还是城市生活的多样性和繁荣程度,都足够养活得起一定成本的沪语电影。与此同时,制片方不妨同时拍摄普通话版本,实现区域市场和全国市场的全覆盖。“像《繁花》这样表演时使用上海话,后期配音制作普通话版本的作品也获得了市场成功,验证了这种模式的可行性。”

  上海是多样化的

  容得下各种想象

  《菜肉馄饨》剧组基本是上海班底,从制片人、导演、编剧、美术、录音、造型到出品人等都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组服上也写着“上海电影”。顾晓东说:“我们想提醒大家,要传播上海电影文化,传承上海电影的精神。”

  在他们看来,能拍一部这样的沪语电影,是特别高兴和欣慰的事情。剧组开会时,导演吴天戈对工作人员说:“不要忘记,大多数人都是在拍自己的家乡。我们要满怀感情,同时也告诫自己,不要太沉浸在里头。作为一个创作者,太钻进去了,会被自己的经验局限住。有时还要稍稍跳脱一点,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观察生活。”

沪语电影,能成为银幕新风尚吗

《好东西》海报

  从上世纪90年代的《孽债》《股疯》《夺子战争》,到现在的《爱情神话》《繁花》《好东西》,人们印象中真正有上海味道的影视作品似乎有很长时间的空白,上海往往成为职场剧、爱情片空泛的背景板,成为一个符号化的都市代名词。有人觉得,方言电影重新兴起的背后,是一股青年导演开始回归本土、关注故乡的潮流,一部部深入上海城市肌理和市民生活的电影,也让这座城市在银幕上更加真实、可感。

  “各种布丁”今年看了至少有30场电影,目前最喜欢的是《好东西》。尽管影片发生在上海,但并不影响他的共情共鸣。“《好东西》从头到尾我都很喜欢。台词、剧情、表演等方面的很多小细节都可见用心构思,可说是金句频出。嘲讽、黑色幽默都是很温和的,看着很舒服。”

  “沪语电影兴起,和方言所在地的文化自身魅力有关,像《爱情神话》《好东西》里上海‘梧桐区’的生活方式,其实对全国的文青、白领都很有吸引力。”石川说。

  很多人觉得,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年轻人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趋同,也导致城市背景的电影地域感减弱。邵艺辉曾在上海生活7年,在她看来,《好东西》中的情感关系尽管在北上广深等大都市都成立,但上海有更独特的味道。“其实我在写的时候,也在想,如果不是上海可不可以?当时我主要也生活在北京,但我总感觉,不在上海,好像差点意思。上海更适合生活、谈恋爱,更具有包容性。我的这两部片子里其实都没啥大事发生,都是为了呈现一种生活的流动感。”

  在电影《雄狮少年2》中,不仅出现了大量沪语台词,也出现了外白渡桥、豫园、城隍庙、锦江乐园、弄堂等细节逼真的上海城市街景和地标建筑。影片创作团队主要来自广东,但对上海元素的把握相当精准,令沪上影评人感到惊艳。

  孙海鹏认为,既然背景选在上海,还原上海就是一个制作团队必须也是应该做的事情,“你必须得把它呈现好,这是一个硬指标和基础工作。最后能得到上海朋友认可,我们也很开心。”他表示,一个广东团队要拍好上海,用的是“笨办法”,一步一步地采风,多往外白渡桥、锦江乐园摩天轮等电影中的取景地跑一跑,仔细拍摄各种各样的细节,然后回到广州,在创作中还原出来。

  《雄狮少年2》的编剧张挺长期生活在上海,丈夫也是上海人,很多生活细节的还原得益于她的亲身经验,她也对电影中在上海的取景地提出建议。比如小雨、阿娟谈心的重头戏发生在锦江乐园摩天轮,这个很少登上大银幕的上海地标就是她向导演推荐的。“作为外地人,我知道城隍庙、外白渡桥,但之前完全没听说过锦江乐园,而一问上海朋友,他们全都知道,这太有意思了。我了解到锦江乐园摩天轮也是一两代上海人的记忆,亮灯的时候很浪漫,也特别符合影片想要的氛围。”

  这种异乡视角也给电影里的上海带来别样的呈现和新鲜感。比如,电影里“上海格斗之夜”武术比赛的举办地放在虹口体育馆,如今这里的门牌已变成“上海精武体育馆”。孙海鹏表示,选择虹口体育馆,因为在《霍元甲》里出现过虹口道场,给自己一种武侠的感觉。“一听到虹口,我就会想起霍元甲、陈真,当时来上海寻找适合做比赛场地的场景时,就决定是它。”

  石川认为,挖掘地方文化资源,跟创作者是不是当地人没有太大关系,比如《股疯》导演李国立就是香港人,邵艺辉则来自山西,山西导演贾樟柯也执导过上海题材纪录片《海上传奇》。“拍好上海,前提是对上海的城市生活有自己独特的感悟。”

  今年6月,《弘扬城市精神 打造电影之城上海市电影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发布,持续推进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建设,吸引更多电影人来沪拍上海。年初,导演陈可辛在上海拍摄了电影《酱园弄》,他认为,上海既有本土色彩,也有国际化的包容,始终为影视业带来一份不一样的力量。

  几部沪语影视剧走红后,未来是否该呼吁更多导演去深入还原式地拍上海?“未必。”石川认为,银幕上以上海为故事发生地的作品众多,比如《变形金刚2》《碟中谍3》《007:大破天幕杀机》等不少好莱坞大片也在上海取景,在《她》中,上海作为一个未来主义色彩的城市出现,不止一位国际导演说过,上海既有西方文化,又有东方韵味,是一个交融之地,可以满足各方面的想象。

  “很多电影尽管没有深入发掘上海本土文化,但上海作为著名国际大都市,可以有不同角度想象上海的方式,上海也容得下各种想象。”石川认为,一种类型火了之后,创作者更要避免重复、跟风,形成刻板化的呈现。近期许多热播影视作品都集中在上海“梧桐区”,但观众并不只想看“梧桐区”,上海各个局部的生活也是很丰富多彩的。比如金宇澄的《繁花》中没有写到的五角场,近年来在城市白领中流行的“彭浦第一炸”夜市排档等,都是影视剧中值得挖掘的上海城市空间。“上海人不一定都住老公寓、老洋房。要拍好上海,创作者需要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寻找最有感受的角度,而不要被一些概念约束。上海的生活是多面向的,要善于发现别人没讲过的新鲜角度。”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回放:“巳巳如意中国年”短视频征集活动分享交流会

  • 多彩开学第一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全链条国际竞争优势凸显,优势企业梯队进一步壮大,产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2025-02-18 09:33
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自2024年12月25日起施行。宣传贯彻科学技术普及法座谈会17日在京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蔡达峰出席会议并讲话。
2025-02-18 09:32
迈着深深浅浅的步子走进葡萄园,脚下,枯叶作被覆盖着泥土;头顶,休眠的葡萄枝上零星挂着卷曲的叶子。果农们在葡萄架下来回穿梭,剪刀在手中翻飞,老练地修剪着葡萄枝条,随后,有条不紊地完成着开沟、窝肥、清园等“冬管清单”。
2025-02-18 09:32
2月13日,北京儿童医院,13位知名专家对1位8岁男孩的疑难病例展开缜密讨论。主持人是北京儿童医院院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倪鑫,专家们则来自神经外科、肿瘤外科、口腔科等科室。
2025-02-18 09:28
2024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名单上,河南农业大学“‘醛’球无敌”博士后科研团队的《木制细胞低碳增强结合关键技术》项目赫然在列。团队负责人彭万喜难掩笑意:“自2021年在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拿金奖后,我们团队就荣誉不断。这背后,是国家对甲醛防控治理的日益重视。”
2025-02-18 09:27
重塑金身,树皮、籽壳和叶脉中的杜仲胶可作为首选材料。
2025-02-18 08:56
农业农村部近日制定印发《全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2024—2028年)》,要求聚焦十大重点领域,加快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2025-02-17 10:16
2024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达725.3百亿亿次/秒(EFLOPS),同比增长74.1%,增幅是同期通用算力增幅(20.6%)的3倍以上;市场规模为190亿美元,同比增长86.9%。
2025-02-17 10:14
我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全球访问量突破2000万次,刷新了我国自主量子算力服务规模纪录。
2025-02-17 10:14
一部优秀的动画片,需要艺术和技术的高度合一。而《哪吒2》在本土先进动漫制作技术的托举之下,实现了这种合一。它的成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电影科技硬实力的并肩胜出和双重出圈,昭示着文化与科技碰撞产生的巨大张力。
2025-02-17 10:12
科普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科学技术计划项目,除涉密项目外,应当结合任务需求,合理设置科普工作任务,充分发挥社会效益。
2025-02-17 10:11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科普团队成立于2000年,旨在面向公众传播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
2025-02-14 10:26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2025-02-14 10:24
《自然》杂志13日报道我国发现迄今唯一确切的侏罗纪鸟类——政和八闽鸟。
2025-02-14 10:23
在当前的极寒天气下,机器狗更灵活、可携带更多仪器,巡检质效显著提高,让赛事电力保供更安心。
2025-02-14 10:22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现行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达26293亿元,助力我国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5-02-14 10:11
独脚金是寄生在高粱上的一种植物,能导致高粱减产甚至死亡。近日,我国科学家首次从高粱中发现两个关键基因,敲除后,高粱对独脚金的抗性显著提高。
2025-02-14 10:04
基于AI大模型及领域数据资源,构建基于PC端和手机端应用的科特派数字人“小科”,为用户提供随时在线、多终端访问、7×24小时全天候资源对接,全方位服务于北京城市科技创新与管理。
2025-02-13 09:36
新时代以来,我国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力推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2025-02-13 03:40
新年伊始,DeepSeek成为“热词”,其在各领域的应用也引发思考和讨论。在科研领域,人工智能驱动科学研究的新科研范式随之到来,对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提出了更急迫的要求。
2025-02-13 03:5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