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故宫老戏本在申城舞台展现独特魅力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故宫老戏本在申城舞台展现独特魅力

来源:文汇报2024-12-13 09:01

  ■记者 王筱丽

  斗拱梁柱、黄边绿瓦飞檐,故宫内唯一的皇家戏楼——畅音阁仿佛被“平移”到上海北外滩友邦大剧院。前昨两晚,上海昆剧团与故宫博物院共同出品的《太和正音——故宫昆曲萃集》(第一季)上演。这台大戏从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典籍瑰宝中,撷取节令时序的华章,凝结在黄浦江畔,以雅正的昆曲古调,吟唱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我们以‘在故宫修文物’的工匠精神打造这部作品,用戏曲的形式激活传统,展现传承好中国的节令文化。”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表示。

故宫老戏本在申城舞台展现独特魅力

《长生殿·重圆》剧照。  

  两大“国宝”的双向奔赴

  2019年,上海昆剧团首次踏入故宫的大门,开启了互访之旅。五年来,在深耕院藏戏曲精华的基础上,上海昆剧团与故宫博物院终于共同推出这部心血之作,并特邀著名导演田沁鑫担任总导演。

  故宫博物院精心组建文博顾问团队,为演出提供了坚实而深厚的学术支撑,保障剧目创排在尊重历史的同时,又能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上海昆剧团发挥行当齐全、文武兼备之优势,集结“五班三代”的强大演出阵容,《江州送酒》和《长生殿·重圆》分别由“梅花奖”得主吴双、黎安、罗晨雪领衔主演,余彬、胡刚、张前仓等倾情出演,为演出增色添彩。《中秋奏凯》则由“昆五班”青年演员张艺严、钱瑜婷、马填钦等主演,勇挑武戏大梁。

  登台的三出戏各具看点——《江州送酒》首次在昆曲舞台上呈现陶渊明形象,改编巧妙地将原作的两折并为一折,并在情节、人物、结构、主题等方面进行优化,使作品更具戏剧性和喜剧性;《中秋奏凯》包含大量武戏,上部分展现少年英雄沙场抗敌,下部分表现他奏凯归来;《长生殿·重圆》相较于上昆四本《长生殿》中的《重圆》更加完整,从容展开月殿华美的图卷,展现帝妃复杂而深刻的内心世界,保留了《重圆》的核心旋律《霓裳羽衣》及昆曲历史上的大场面名曲——众天女的【羽衣第三叠】。

  “此次《重圆》展现了唐明皇和杨贵妃见面前后的14个曲牌,这在以往的《长生殿》舞台上是没有出现过的,更加接近洪昇的原著。”此次担任《长生殿·重圆》一折艺术指导的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张静娴说,“旧曲新唱、熟人生面,会带给观众更多的新鲜感。”

  深挖传统节令里的戏曲之美

  传统节令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寄托着国人千百年来的家国情怀和美好期许。中国戏曲和传统节令紧密相连,节令承应戏作为节令文化的一部分,沉淀和传承着民族的文化基因。据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孙召华介绍,清代自乾隆以来,凡遇元旦、立春、寒食、端阳、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节令都演相应的戏曲,这些剧目不仅展现了清代宫廷的文化生活,也为了解和研究戏曲艺术提供了宝贵资料。

  上海昆剧团在挖掘故宫博物院的剧目资源时,将节令承应戏作为连通古今的重点进行深入探索,从故宫博物院院藏的11498册、6467部、3200余种清宫戏本中,精心挑选了以“中秋”与“重阳”两大节令为主题的三出剧目。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大量清宫戏曲文物,是反映清宫演剧活动的珍贵实物遗存,对于传统戏曲艺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2014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宫廷戏曲研究所,致力于戏曲文献文物的整理研究和出版传播工作。“上海昆剧团此次复排老戏本,让文物活化,来到观众们身边,这是博物馆和戏曲院团共同的文化使命。”孙召华对记者说。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子午工程二期通过国家验收

  • 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通过国家验收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能源局20日发布的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4.0亿千瓦,同比增长14.5%。
2025-03-21 03:40
今年前两个月,我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6%和9.1%,有力支撑工业经济实现稳步向新向好发展。
2025-03-21 03:40
2024年12月16日,中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3-21 10:12
一颗青梅、一杯酸奶、一碟陈醋、一缸酸菜……中国人的餐桌上,常能看到酸味的身影。夏季气候炎热,人体出汗较多、胃口可能变差,适量食用酸味食物可以起到开胃、收敛止汗的作用。
2025-03-21 10:11
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的一项开创性研究首次直接观察到了DNA开始解旋的瞬间,揭示了使细胞能够准确复制其遗传物质的基本机制。
2025-03-21 10:09
根据新一期《自然》杂志发表的气候科学研究,2023/24年海洋表面温度的大幅上升虽然是异常现象,但用气候模型预测时并不全然意外。
2025-03-21 10:07
液体粉笔的研发让师生免受粉尘之扰,如今湖北应城市黄滩镇刘垸村粉笔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村民眼中的夕阳产业焕发新生。实践证明,深耕技术创新,用好技术赋能,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还能提高产品品质和性能,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2025-03-20 09:54
今年春节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研究员黄家兴就跨越3000多公里,从北京来到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开启新一年的追花之旅。跟着帮扶团队,蜂农李光强学到了真本事:以前有蜜就割,蜜蜂饿肚子出逃;现在留蜜补蜜,提高采蜜效率。
2025-03-20 09:53
对人性温度的感知,对多元价值的判断,对公共利益的坚守,这些人类独有的认知维度,是AI无法替代的核心价值。
2025-03-20 09:52
从燧人氏钻木取火,到墨子提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朴素理论,再到牛顿用棱镜分解白光揭示光谱的奥秘,光始终是科学与技术演进的见证者。进入21世纪,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迎来了全新维度——光经济。
2025-03-20 09:49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在国家卫生健康委19日举行的“时令节气与健康”发布会上,专家提醒,春分时节,昼夜平分,公众要注重规律起居、保证睡眠、均衡寒热饮食、适时添减衣物。
2025-03-20 09:40
近日,国内首款碳-14核电池原型机“烛龙一号”发布,这标志着中国在核能技术领域与微型核电池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5-03-19 10:24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日公布2024年全球知识产权申报统计数据。中国申请量为70160件,同比增长0.9%,仍是申请量最大的来源国。
2025-03-19 10:20
先优化人员分工,过去按天计工时,改为了以量计价,鼓励村民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用人成本降低了20%。
2025-03-19 10:19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
2025-03-19 10:15
首次揭示了植物新型广谱抗病天然产物——芥酸酰胺及其抗病机制和化学防御策略,对于开发新型绿色无害农药、减少细菌病害、保证植物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25-03-19 10:14
包括加快人工智能(AI)大模型迭代升级、推出AI应用新产品、加快开源步伐等,进一步竞速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赛道,优化人工智能落地应用体验。
2025-03-18 09:13
上海、浙江、广东、四川等地中小学也在积极开发人工智能教育资源、构建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并已取得一定成效。
2025-03-18 09:13
日前,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及合作者在重离子治癌微观机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3-18 01:55
日前,记者从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保护区与湖北博得生态中心科研团队在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时发现一个蜘蛛新种——官山伪遁蛛。
2025-03-18 01: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