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二十四时舞》——舞出苗族文化的生命活力
首页> 文娱频道> 演出 > 正文

《二十四时舞》——舞出苗族文化的生命活力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12-02 09:35

  宋 薇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12月02日 第 07 版)

  舞剧《二十四时舞》表演现场。出品方供图

  日前,《二十四时舞》在湖南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上演。该剧由国家一级导演李世博执导,湘西武陵山民族文艺传习中心与湖南省民族歌舞团有限公司联合出品,是一部以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元素、以岁时更替为线序编创的民族舞剧。

  二十四时,既是一日之轮回,亦是一年更迭之基本单元。在古老苗歌的悠扬旋律中,苗族先祖秋公秋婆将象征日与月的鼓缓缓推上天空,自此昼夜交替、四季轮转,时间的长河开始流淌。鼓,于苗人而言,是部落的精神象征符号。此外,击鼓还兼具振奋士气、激发斗志、传递信息以及娱乐竞技等多重功能。

  《二十四时舞》对“鼓”的运用堪称精妙。当巨大的鼓面开启内置灯光,在火红与月白之间交替变幻,舞者们或双手推鼓,或立于鼓上,或背靠鼓艰难前行,此时的苗鼓仿佛化作时间的轴线,喻示着岁月的流转与光阴的飞逝。当激昂宏大、震撼山河的苗鼓声轰然响起,女舞者们在苗鼓上纵情起舞,苗族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期许自然流淌。而当头戴牛角的男舞者屹立于象征日月的苗鼓之上,刚劲有力的舞蹈动作与偾张的肌肉线条相互辉映,力与美的完美融合得以彰显。在虚实相生的舞台情境中,苗族先民的无畏与坚韧被具象表达。

  舞剧分为“冬至·藏”“立春·启”“惊蛰·动”“夏至·长”“大暑·褪”“赶秋·实”6个篇章,通过讲述不同节气下的苗家故事,展现苗族人对生的欢悦、对死亡的敬重,诠释劳作的价值、爱情的力量,传递具有浓郁苗族特色的宇宙观、时间观、命运观与生活观。

  苗族的生活观积极奋进,男子以奋斗为志,女子以绣花为业。舞剧中雄浑刚健的龙头舞、灵动轻盈的“点荡动律”银饰舞、婀娜多姿的“摆胯动律”裙摆舞,无不展现出苗族人对生活的热忱与积极进取的态度。

  舞剧着重刻画祖孙两个角色,象征苗族子孙的世代延续,表达苗族人民文化传承的生生不息。舞剧的祖孙叙事线自孙子趁与爷爷嬉戏玩闹时偷走牛角号,费尽心力却无法吹响起始,历经爷爷悉心教导孙子吹响牛角号,再到孙子拼尽全力仍无法挽留爷爷离去,悲痛万分地接过牛角号,直至爷爷的喜丧礼上,孙子坚定勇敢地登上祖灵山,全力吹响爷爷的牛角号,三声九转,响彻云霄。此刻,牛角号所奏响的正是苗族文化代代相传的激昂乐章,观众亦在强烈的情感共鸣中实现心灵的升华。

  《二十四时舞》以生动形象而又凝练隽永的舞蹈符号,实现了颇具震撼力的舞台呈现,助力优秀民族文化与非遗文化的传承创新,是一部集艺术性、文化性与观赏性于一身的民族舞剧佳作。

[ 责编:杨帆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南白沙:兰花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 对口援疆助力戈壁兴建智慧农业植物工厂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已满两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6-26 09:48
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非鸟类恐龙灭绝,而就在撞击点附近,一种神秘的夜蜥蜴可能是唯一幸存下来的陆生脊椎动物。白垩纪末期,一颗巨型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直径超过150公里的陨石坑,导致全球大多数动植物物种灭绝。
2025-06-26 09:47
在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等提出了一个衡量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程度的全球框架。论文合作作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主任Pedro Conceicao表示,面对当今严峻的地球系统变化,我们必须把人与自然健康、互惠的关系纳入发展愿景。
2025-06-26 09:46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这项调查系统查清了我国东北典型黑土区地表基质资源“家底”,实现了东北黑土地地表基质层的首次系统调查与深度解剖。
2025-06-26 09:41
记者邱玥25日从中国海油获悉,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二期项目全面投产。 目前,“深海一号”大气田已经达到最高产能设计状态,年产气量有望超过45亿立方米。
2025-06-26 09:40
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能源部支持的薇拉·C·鲁宾天文台,首次捕捉到的太空景象呈现出一场由恒星“托儿所”及邻近星系的密集星团构成的粉蓝视觉盛宴。鲁宾天文台的科学团队还开发了面向公众的工具“天空查看器”,用户可通过平移和缩放功能探索这些超高分辨率图像中的恒星和星系。
2025-06-25 09:46
中国海油25日宣布,公司在南海水域的“深海一号”大气田二期项目全面投产,标志着我国最大海上气田建成。“深海一号”大气田分一期和二期开发建设(一期于2021年6月投产),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1500亿立方米,最大作业水深超1500米,最大井深达5000米以上,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6-25 09:33
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为新一代草地植被图的绘制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共识别出65种主要草地类型,其中高山嵩草草甸、紫花针茅草原、矮生嵩草草甸、垂穗披碱草草甸和线叶嵩草草甸这5个群系分布最广。
2025-06-25 09:30
6月24日,“应急使命·2025”极端灾害事故场景新质救援能力检验性演习在黑龙江省东宁市、河南省濮阳市等地举行。“源网荷储”应急供电中,国家电网运用新技术、设备,实现小型水电站“黑启动”“光伏+储能”协同供电,保障重点区域电力供应。
2025-06-25 09:24
研究团队通过发育表达分析、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在甜菜孢囊线虫早期寄生阶段鉴定出两个关键分泌效应蛋白——Hs28B03和Hs8H07。该研究首次发现,植物寄生线虫会“劫持”植物细胞的“垃圾处理系统”——泛素化系统来摧毁免疫。
2025-06-25 09:23
24日,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获悉,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西部农业研究中心棉花分子遗传改良创新团队杨作仁研究员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柳小庆研究员,合作创制了可生产虾青素的工程棉花。
2025-06-25 09:22
“智慧光源大脑”是国内首个同步辐射人工智能数据解析平台,能够更高效地处理同步辐射实验产生的海量复杂数据。
2025-06-24 09:43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实施半年,近日,有媒体采访多位科研人员,梳理新科普法落实效果。受访的多位科研人员表示,新科普法为科研人员开展科普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2025-06-24 04:50
6月初,依托东南大学共建的南京紫金山实验室发布全球首个6G广域低空覆盖的无蜂窝通智感融合外场试验网,赋能低空经济、数字能源、智能制造等应用场景,有望催生千亿级产业链,助力南京打造“6G之城”。这是东南大学勇挑硬核科技创新大梁,支撑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动缩影。
2025-06-24 05:00
从国铁集团获悉,近期,沪昆高铁杭州东至长沙南段(以下简称“沪昆高铁杭长段”)安全标准示范线建设拉通试验圆满成功,复兴号动车组列车最高试验时速达385公里,各项设备指标表现良好。
2025-06-24 05:00
构建新农科人才“四新”培育目标体系。
2025-06-24 03:45
专家建议,预防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每日需用38℃以下温水泡脚,擦干后检查趾间有无破损,穿透气棉 袜与宽松鞋,并每年至少做一次足部血管神经专项检查。基因疗法主要是通过刺激血管生成来改善近端肢体的血液流入,从而改善单个血管小体中的血液再分。
2025-06-24 09:31
既能上天飞行,也能踏海遨游,我国完全自主研制的AG600“鲲龙”飞机,正是这样的“跨界”航空装备。近期,“鲲龙”喜讯频传——4月20日,获颁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5月6日,批产首架机总装下线;5月18日,顺利完成生产试飞;6月11日,获颁中国民航局生产许可证。
2025-06-23 09:32
记者从展会上感受到,过去几年氢燃料汽车的发展倒逼氢能产业的发展,而今,氢能的应用从燃料电池车的单一赛道向其他行业辐射。丰田智能电动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丰田中国氢能事业总部领域长真锅晃太表示,中国实现2035年百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规模的目标面临挑战。
2025-06-23 09:31
近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血液病医学部高晓宁教授团队和周杰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著名期刊《Oncogene》发表突破性研究成果,首次揭示PHF19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致命开关”作用,为破解白血病复发耐药难题带来全新解决方案。团队首次阐明WTAP-PHF19调控轴的双重表观遗传调控机制,这相当于找到了癌细胞的“能量总控开关”。
2025-06-23 09:2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