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融合传统与科技,民乐文创注入新活力
首页> 文娱频道> 音乐资讯 > 正文

融合传统与科技,民乐文创注入新活力

来源:文汇报2024-11-26 08:58

  ■记者 祝越

  连接蓝牙,一曲《春江花月夜》展现了江南水乡之美,推、拉、揉、吟之间,音箱上的琵琶琴弦微微回应,惟妙惟肖。

  第五届长三角文博会昨天闭幕,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力在现场收到不少文创订单——此次闵行展区的民乐一厂“敦煌”微型乐器音箱引起了不少观展者的兴趣,这让他引发了持续上新的念头,“我们还将开发拼搭民乐乐器新品,不断回应消费新需求,为传统民乐注入新活力”。

  其背后也指向文创新趋势,闵行区此次发布十佳文创伴手礼一方面与文化IP、品牌IP深度融合,另一方面也更具功能性、科技性、实用性。同步发布的《闵行区文创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也明确新目标,到2026年,全区文创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保持在2500亿元以上,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20%以上。

  此次展出的“敦煌”微型乐器音箱一套共6件,包括古筝、二胡、扬琴、琵琶、月琴、三弦。主要难点是将常规乐器同比例缩小到手掌大小,同时还要在有限的空间中加入音箱功能。

  “这是企业在文创产品的第三代创新”,周力介绍,在此前民乐摆件工艺品的尝试中,就已经实现礼品版小乐器。在制作工艺上,伴手礼保持了与传统乐器一脉相承的高标准。

  就如琵琶的缠弦、老弦、中弦、子弦四弦,在钢丝之外仔细包裹着尼龙,而在琵琶琴头用来调音的弦轴,则是用三种材料拼接制作,再仔细雕刻出轸纹。同时,设计师在确定音位的“相”和“品”专门进行了尺寸调整,使小乐器在视觉上更符合美感比例。

  中国传统乐器与音箱的结合,看似有些不可思议。既然已经有乐器的腔体共鸣,为何要将声音数字化呈现?

  周力关注西方乐器的可及性,目前市面上出现左手按照指示灯“按和弦”,另一只手把开关拨下去的“无弦”吉他,既有互动性也有科技感,也满足快速学会乐器的成就感。他认为此次探索是新质生产力赋能民乐的尝试,集文化性、艺术性、趣味性为一体,具有一定的观赏和收藏价值。“希望通过这些文创产品和伴手礼的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同时,企业也将继续参加国内外的展览活动和文化交流,将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传播到世界各地。”

  展区另一边,锣钹科技带来便携式新形态乐器小小笛,这一电吹管产品内置几十种不同的乐器音色,还能实现一键换调,让乐器学习变得更加简单。

  去年,闵行区规模以上文创企业突破1000家,营业收入超2500亿元,增加值逾66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2.1%,文创产业作为地区支柱产业的地位持续稳固。

  让企业感同身受的是创意产生之后的互动性,比如依托大零号湾“文创+科创”、虹桥枢纽“文创+开放”、七宝“文创+商贸”、浦江“文创+智媒”、莘庄“文创+智造”等五个发展极,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共同打造高能级产业集群。

  “科技是翅膀,文化是灵魂。”闵行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将产生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专利。如何让这些科技成果、专利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文创产业,尤其是工业设计、数字技术将发挥重要作用。

  下一步,闵行区将着力建设大零号湾“文创+科创”发展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力溢出效应,发展数字智能、数字广告、工业设计、网络视听、服装时尚、航天展示高能级产业集群,建设策源功能突出、文创科创深度融合的战略性产业集群。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世界机器人大会周末人气旺

  • “动车医生”战高温斗酷暑 为暑运保驾护航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研人员最近在引力波天文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发现:双黑洞并合事件可能发生在第三个致密天体的“眼皮子底下”。
2025-08-11 09:56
日前从安徽省林业局获悉,安徽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创历史新高。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20日,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扬子鳄产卵超3800枚,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超1920条。
2025-08-11 09:53
近年来,我们团队聚焦海洋多场环境耦合机制、多体结构相互作用、多尺度耦合效应等难题,开展深度产学研用合作,研发多款海工装备。
2025-08-11 09:45
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实现蛋白质定向进化,使其具有新功能或改进功能至关重要。为此,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开发了一个可以加速蛋白质进化的合成生物学平台T7-ORACLE。
2025-08-11 09:43
近日,科学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与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发布《传承与创新:解码中医药科学发展轨迹》报告。
2025-08-11 09:41
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摇篮,但里边有不少危险而又昂贵的设备,可能对科研工作者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如何织密安全防护网?
2025-08-08 10:2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可闭环生物回收的纤维素基介电薄膜,能够提高电子器件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减少电子废弃物。
2025-08-08 10:16
日前,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团队与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团队合作,在可见光集成光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研制出一套新型可见光矢量光谱分析仪。
2025-08-08 10:12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林木细胞遗传研究组近日提出了研究裸子植物生长停滞可塑性的独特模型。这一成果填补了人们对裸子植物发育可塑性认识的空白。
2025-08-08 10:11
8月6日,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在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的地外天体着陆试验场圆满完成,此次试验是我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器地外天体着陆起飞试验。
2025-08-08 10:09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凯丰团队采用胶体量子点溶液作为增益介质,通过法布里-珀罗谐振腔耦合及双脉冲泵浦设计,开发出连续稳定工作10天以上、能量转化效率大于17%的量子点液体激光器。
2025-08-07 10:18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深入解析了中亚野猪种群在跨越欧亚大陆百万年的迁徙历程中适应环境的独特遗传密码,为理解大型哺乳动物如何应对环境变化提供了全新视角。
2025-08-07 10:18
无论是钢琴家指尖流淌出的动人旋律,还是外科医生在显微镜下的精准操作,甚至是母亲为孩子系鞋带时的温柔细致……
2025-08-07 03:40
月球,地球最亲密的邻居,它的“婴儿期”是什么样的?为破解这个谜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王水炯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秋立研究员团队合作
2025-08-07 03:40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2025-08-07 03:40
长期以来,石油衍生塑料的污染问题,特别是微塑料对食物和水源的有害影响,一直困扰着人类。研究人员设计了利用恶臭假单胞菌等菌株,将二氧化碳、木质素和食物垃圾等废物转化为生物塑料的方法。
2025-08-06 09:38
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副教授林玉峰与合作者揭示了地球磁场发电机对地核流体黏度的不变性,并发现早期地球模型可产生与现今观测高度相似的地磁场结构和强度。
2025-08-06 09:35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万建民表示,纹枯病是威胁全球水稻生产的重大病害,年均造成产量损失10%至30%。
2025-08-06 09:33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灾害性天气的突发性、极端性、不确定性愈加明显,特别是进入汛期,突破历史纪录和传统认知的灾害频繁发生。
2025-08-06 09:25
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日前联合发布《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4)》,公布2024年中国渔业水域水质、沉积物、浮游生物等18项指标的生态环境监测情况。
2025-08-06 09: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