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草根”剧团深耕乡土二十载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草根”剧团深耕乡土二十载

来源:人民日报2024-11-25 09:00

  记者 郑海鸥

  11月10日,浙江杭州临安区峡谷源村,不到下午1点,4岁的儿子拉着王秋冉就往村文化礼堂走。今天,杭州新青年歌舞团来村里惠民演出。许多孩子围拢过来,看搭台、看彩排,还想摸摸道具。等到2点半演出开始时,现场已是人山人海。

  “我们等候的时间比演出的时间还长呢!”王秋冉说,“经常是这样,盼着他们常来。”

  20年来,杭州新青年歌舞团始终扎根乡间沃土、惠民服务,从一个“草台班子”成长为全国首家新三板挂牌的民营文艺院团、浙江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找到了一条民营院团发展的新路子。

  图①:新青年歌舞团在萧山区三头村文化礼堂演出。朱凌海摄

  图②:专业舞蹈老师给村民排练舞蹈。记者 郑海鸥摄

  送文化——

  每年送戏200多场,扎根乡间创排作品,抓住老百姓的心

  萧山区衙前镇,一场大雨突然降下,台下的村民却迟迟不走,演员们转头一看,喊一嗓子:“都去长廊!”于是,演员们在长廊里继续演,观众蹲在一旁看,站不下的,就打着伞围着看。

  “我们始终被大家喜爱和需要,十分感动。同时也如履薄冰,一定要把服务搞得更好!”杭州新青年歌舞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钎说。

  2004年,舞蹈专业出身的张钎来到杭州组建新青年歌舞团。七八位演员聚在一起,在城乡接合部租下一间民房,地面坑坑洼洼,夏天是闷罐子,冬天到处漏风,演员们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演员们将舞台搭在老百姓“家门口”,最多时一天在各个村辗转演出两三场。舞蹈演员、现任新青年歌舞团团长的曾凡思一年最多演出200多场。

  可是,新青年歌舞团的发展模式与其他民营院团并无多大差别——被动等演出、主动要演出。由于缺乏自主性和竞争力,濒临解散。

  2007年冬天,为应对发展危机,队员们讨论后认为:制约院团发展的根本问题是没有“金字招牌”“拳头产品”,“有戏才能‘有戏’!要主动创作优质作品,抓住观众的心,积攒人气,稳固地位。”

  戏从哪里来?一年在村里演出200多场,新青年歌舞团对老百姓的喜好太了解了——现实题材作品和传统文化节目最受欢迎。大家意识到,“我们过往3年的奋斗经历,有血有肉、有笑有泪,不正是很好的素材吗?”

  集中精力搞创作。2008年,情景舞剧《在路上》被创排出来,讲的是一群外来务工者在生存的挑战中挣扎、拼搏的故事,几乎每个情节都取材于真实生活。

  曾凡思坦言:“每次跳完都会哭,这是我们自己的经历、岁月的苦累、心中的梦想啊!”

  戏到哪里去?排练完成,《在路上》首先走到工地。“这不就是我们的故事嘛!”不少观众边看边抹眼泪。台上台下的共鸣,无缝契合。

  演员们知道,“我们抓住老百姓的心了!”

  《在路上》先后在各个工地演出几十场,场场爆满。

  各界好评如潮,《在路上》获得包括浙江省戏剧节剧目奖等在内的多项大奖。

  从扎根人民中得到艺术的馈赠,多部优秀作品相继问世——《词风·水调歌头》展现中华传统诗词文化,获得中国舞蹈“荷花奖”;《寻找雷锋》讲述青年进城务工者助人为乐的故事,人物鲜活生动,弘扬了正能量;反映田间地头劳作场景的群众文艺作品舞蹈《作裙》,深受老百姓喜爱……

  金杯银杯和老百姓的口碑都赢来了,新青年歌舞团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在路上》盈利30余万元,《词风·水调歌头》盈利400多万元……”张钎说,2013年起,新青年歌舞团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演出稳定增长,团队扩大到百余人,还参与了G20杭州峰会文艺演出等国家级演出。

  走得再远,新青年歌舞团的坚守始终没变——时刻不能脱离基层。于是在机制上特别强调:所有编导和演员晋升的首要标准是送戏下乡必须超过500场,否则一票否决。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我们始终的坚守。政府支持,群众欢迎,还带来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有戏演、有钱赚,院团就有前景、有希望。”张钎说。

  新青年歌舞团在萧山区尖山下村表演川剧变脸。图为受访者提供

  种文化——

  调动资源专业服务,留下带不走的队伍,服务群众1200多万人次

  “一条运河村中穿,我家是那新新的岸……”晚上8点,萧山区临浦镇通一村的文化礼堂灯火通明,婉转的村歌传得很远。“发音要更准一些,气息要稳,注意连贯性……”浙江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硕士研究生朱昶宇,逐字逐句地给村民合唱队队员辅导。“老师很专业,也很耐心,我们都在努力学,争取唱出咱村的精气神!”拄着拐还认真学唱的村民涂晓琳说。

  涂晓琳坦言:“搁在以前,村民是很难找到专业老师培训的。”

  每年送戏下乡200余场,新青年歌舞团也看到了基层文化的短板——设施利用率不高,活动不成体系,文化队伍不多……

  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变化也被看在眼里。张钎说,早些年,老百姓常常是里三层外三层把演员围起来。为什么?看稀罕,连演员化装都好奇。往后,老百姓就问我们:“能不能不要演完就走,再教我们几个节目?”

  北京大学教授、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李国新表示,近年来,我国基层尤其是农村的公共文化硬件设施都建了起来,但普遍面临有阵地、缺服务的问题,尤其缺乏长期、专业服务,其症结在于缺乏人才。

  2015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

  新青年歌舞团马上开始探索——在基层留下带不走的专业队伍。

  2016年,新青年歌舞团创新推出文化管家服务模式——由政府购买,新青年歌舞团按照服务清单和百姓需求,派出专人长期驻扎基层一线,向老百姓提供一揽子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管家”也成为老百姓对派驻人员的亲切称呼。按照老百姓的说法,“光是在村子里看见一个个90后、00后文化管家青春的活力,便想跟着唱唱跳跳。”

  在衙前镇,企业多、年轻人聚集,文化管家李丹迪便有针对性地请来书法、八段锦、瑜伽等专业老师,让上班族有一个充实的午间。

  “文化管家做培训、建队伍、搞活动,我们有求必应,请来的老师水平高!”村民何飞娜说。

  “诸生妙制、名噪洛阳”,说的是萧山区戴村镇顾家溪村的省级非遗项目顾家溪手工造纸技艺,可年轻人却很少了解。文化管家走村入户时了解到传承人宣传推广的期待,便迅速联系新青年歌舞团的国家二级演员李建平。李建平来到一线,创作了舞蹈《纸曰》,乡村舞蹈团凭此在全省获得群众艺术金奖,许多年轻人也对这项非遗产生了兴趣。

  有了文化管家的助力,更多村民从“灶台”走向“舞台”,更多传统文化被更好地挖掘、传承、弘扬,文化礼堂也更热闹,空间效能稳步提升。截至今年10月底,文化管家打造一镇一品项目近200个、一村一品项目近1000个,培育近1万支群众文艺团队,服务群众1200多万人次。

  李国新表示,作为专业的社会力量,新青年歌舞团创新服务机制,有效拓展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文化管家一方面对接老百姓的需求,让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多;一方面调动自身力量和广泛的社会资源,让民营院团的专业人才有了更多用武之地。这一举措实现了文艺与人民的“双向奔赴”。

  戴村镇村民艺术团的演员表演越剧《盘夫索夫》。图为受访者提供

  优服务——

  “红色文艺轻骑兵”走村入户,推动乡风文明更上层楼

  孔璐瑶出生于1999年,喜欢跳舞、主持,大学时就是文艺骨干。毕业后,她应聘成为文化管家。“做自己喜欢的事,还能影响更多的人,很开心。”孔璐瑶发现,通过文化活动,村民和村子有了可喜改变,“比如,为排好一个节目、为村里争取一项荣誉,大家眼里都是带光的。一段时间下来,乡亲们积极向上、团结进取、密切沟通,个人面貌和集体面貌都焕然一新。”

  像孔璐瑶一样,更多年轻的文化管家在乡土间找到了事业的方向和人生的价值,也慢慢改变着农村的精神面貌。

  柴燕丹曾在乡镇文化站工作15年,2019年加入新青年歌舞团成为文化管家。柴燕丹说:“背靠新青年歌舞团团队,平台大、资源多,有能力和渠道找到更多高水准的老师为村民服务。”

  文以化人、润物无声,新青年歌舞团送戏下乡、文化管家驻扎基层,无疑是巩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和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举什么旗、走什么路,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清清楚楚……”在萧山区党湾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新青年歌舞团用一场快板书开展理论宣讲,赢得阵阵掌声。村民马玉说:“接地气、有感情,老百姓都听得懂!”

  “新青年歌舞团开展的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内容丰富、群众欢迎,推动乡风文明更上层楼!”党湾镇党建办副主任孙春芳说,“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支‘红色文艺轻骑兵’,推动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走得更实更深。”

  对一个个文化管家、文艺工作者,老百姓总是用朴实无华的方式表达内心的喜爱——递过来的热水和板凳,亲切的招呼和拥抱,亲手晒的萝卜干、自家种的瓜果……

  “我们的舞台在乡间。农村天地广阔,青春大有可为。”说这话时,孔璐瑶嘴角上扬,自信而坚定。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亚太峰会开幕倒计时1天

  • 北方多地出现大风降温天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监测,截至2024年年底,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12.75万吨,较2023年增加0.72万吨,增长5.98%,较2002年保护初期增长49倍;
2025-04-11 03:45
中央气象台预计,4月11日至12日,随着新一股较强冷空气东移南下,我国中东部地区将出现强风、降温、沙尘天气,华北将出现历史同期罕见持续性大风,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东部将出现暴雪,南方将出现今年以来最强风雹天气。
2025-04-11 10:23
我国科学家利用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背面样品,首次获得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小于2微克/克,为认识月幔水的时空演化提供了关键约束。
2025-04-11 03:45
自然资源部10日发布公告:经国务院批准,高纯石英矿成为我国第174号新矿种。据悉,这一矿种于2020年至2021年被发现,
2025-04-11 03:45
为实现长期心电智能监测,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无运动束缚的动态12导联心电系统(以下简称“MU-DCG系统”),实现了无感化佩戴、抗运动伪影以及低功耗原位实时信号处理的优势集成。
2025-04-11 03:45
一根细细的纱线,一头连着福建首个规模超万亿元的纺织鞋服产业;另一头牵动5位院士的心,带动多项高性能纺织面料技术取得突破,为国内一家锦纶龙头企业及上下游企业新增产值逾10亿元……
2025-04-10 10:13
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在赋能千行百业、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利用AI进行违法犯罪、AI数据权属争议等新问题也随之出现。透过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司法案例,看司法机关如何通过积极稳妥审理相关案件,运用法治方式厘清法律边界、做好规制监管、强化司法指引,护航人工智能向上向善。
2025-04-10 10:11
医生身处临床服务、保障人民健康第一线,能切实了解病患需要、诊疗现状、技术进展,也是最容易做创新、出成果的。
2025-04-10 10:07
近日,该所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首次实现对流动水体中高风险抗生素、农药残留等新发污染物的实时、在线、动态监测。
2025-04-10 03:55
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部分。其中,小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发育、免疫监视及退行性病变等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自1919年被发现以来,小胶质细胞一直被认为仅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部。
2025-04-10 03:55
业内有这么一句话:“世界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 之所以发生如此巨变,离不开一批批农业技术人员的辛勤努力,其中有个闪亮的名字,人们不会忘记——“中国长绒棉之父”陈顺理。
2025-04-09 09:54
在现代化工中,90%以上的生产过程需要催化剂的参与。 团队研制了世界首套双光束原位透射红外光谱,在催化反应中发现了新机制。
2025-04-09 09:54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席鹏教授团队联合河北大学高保祥教授课题组,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近红外荧光探针HBimmCue,实现了对线粒体内膜环境的高分辨率、高亮度动态观测。
2025-04-09 09:53
千松坝林场位于河北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成立20多年来,林场建设者们通过推广林草间作、林牧结合等多种模式,完成造林工程逾百万亩。2013年开始,千松坝林场在大滩镇小北沟村荒山上植树造林,生态环境的改善,带动了旅游、餐饮、民宿等发展。
2025-04-09 09:53
润滑材料在飞机的诸多部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如发动机、起落架、舱门、尾翼,以及液压系统等部位都离不开高性能润滑材料的支持。为我国一款重要飞行器研制高性能润滑剂是乔旦接到的第一个重要任务,而她也因此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025-04-09 09:50
啃下硬骨头的不是蛮力,而是创新力,思维创新、技术创新是突破极限的关键驱动力 如今,在无垠大海,在广袤荒漠,能源装备今非昔比,能源技术突飞猛进,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我们这一代人责无旁贷,更有底气。
2025-04-09 09:47
打开手机刷短视频、通勤路上听播客、睡觉前追微短剧……网络视听已如空气一般,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每一刻。加强对低俗、恶俗、违法内容的监管,严厉打击版权侵权行为,为创作者提供更加安全的创作环境。
2025-04-09 09:46
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需要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支撑作用。推动跨学科、跨地区、产学研协同攻关,凝聚农业科技创新合力,关键在于加快建立协同化农业科技创新组织机制。
2025-04-09 09:44
清明时节,浙江杭州、福建武夷山等地的春茶采摘进入旺季。 在不断拓展下沉寄递服务网络的同时,快递企业还持续提升科技发展水平,加大对无人机、无人车等智能装备的应用,助力全社会物流成本的有效降低。
2025-04-08 10:03
俗话说:“绿肥种三年,瘦田变肥田。近日,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西南丘陵山区农机与电动装备创新团队成功研发出高效机器采收装备,解决了这一难题。
2025-04-08 10:0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