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舞出艺术的蓬勃生命力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舞出艺术的蓬勃生命力

来源:人民日报2024-11-15 08:36

  作者:任姗姗

  核心阅读

  舞蹈走出了舞台,走向广场,走上更广阔多元的时代舞台和公共空间。舞蹈承担了大量的主题性表现,舞蹈艺术的生命力和表现力令人印象深刻。

  气势恢宏的合唱、激情澎湃的交响、绚烂绽放的烟火、热血沸腾的瞬间……近年来的一系列大型文艺活动,激荡着中国人的爱国情怀,塑造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

  艺术创作百花齐放,但终归要将美的感受、美的启迪传递给观众。舞者若仅仅沉醉在自我的感受之中,观众会毫不犹豫地远离。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好口碑是硬道理。

  成都大运会开幕式现场。

  就在前不久,北京舞蹈学院建校70周年之际,“为人民而舞为时代建功”专场演出在国家大剧院与观众见面。近千名师生同台共舞,古典舞、民族舞、芭蕾舞、国标舞、音乐剧、创意情景表演竞相展示。演出“一票难求”,学院舞蹈告别传统印象中的“高冷范”,成为舞蹈艺术蓬勃发展的又一缩影。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演出超过600场,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同名电影全国上映,舞蹈《唐宫夜宴》《朱鹮》《咏春》《锦鲤》一夜火爆出圈……这些年,舞蹈艺术真的离观众更近了,更能舞到观众的心里。

  舞蹈走出了舞台,走向广场,走上更广阔多元的时代舞台和公共空间。2014年南京青奥会开幕式,201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2016年中埃文化年开幕式演出《两大文明的对话》,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文艺演出《千年之约》,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2023年成都大运会开幕式……舞蹈承担了大量的主题性表现,舞蹈艺术的生命力和表现力令人印象深刻。作为上述大型文艺活动总导演的陈维亚,见证了舞蹈艺术与时代的同频共振。

  大型文艺活动不断绽放艺术魅力,锤炼新的审美品格

  11月1日下午,中央戏剧学院昌平校区剧场中心。正在放映的大型情景史诗舞台艺术电影《伟大征程》,将观众带回2021年6月28日晚近乎沸腾的国家体育场。赞叹、感动、振奋,时隔3年重温这一历史时刻,现场观众仍沉浸其中。

  放映结束,文艺演出《伟大征程》总导演陈维亚、电影《伟大征程》总导演侯克明以及参与创作的6位青年师生走上舞台,与观众面对面交流。再忆创排演出的点点滴滴,每一位参与者都十分动容。侯克明感慨:“现场上万人用心去抒发去表演,镜头所到之处,每一位参演者都全情投入。”

  气势恢宏的合唱、激情澎湃的交响、绚烂绽放的烟火、热血沸腾的瞬间……近年来的一系列大型文艺活动,激荡着中国人的爱国情怀,塑造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

  大型文艺活动不断绽放艺术魅力,锤炼新的审美品格,也锻造了不同领域的人才队伍。据陈维亚介绍,《伟大征程》约8000名演员,约5000人为舞蹈演员,其中1000余人为北京舞蹈学院师生,对他们来说,这种记忆与影响刻骨铭心。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老师朱晗饰演一位战士,他回忆:“成千上万名演员夜以继日地排练,我们的表演与每一个音符、每一个节奏共振,与塑造的每一个角色共情,不知不觉深化了自身对历史的理解和内心的情感。”2021年春节过后,主创人员和部分学生演员入驻位于北京昌平沙河镇的“阅兵村”。还原真实的情境,才能读懂内在的历史逻辑。主创们聆听多位党史专家的授课,去上海参观中共一大会址,在嘉兴南湖之畔感悟信仰的力量。生活与排练,是一堂堂生动入心的党史课。“从哭到不哭再到哭,是这群孩子们的情感转变。”陈维亚清楚记得,“阅兵村”里,很多孩子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是把钻进鞋子里的毒蝎子捉出来。一开始,他们因为吃了没有吃过的苦而落泪;排练中,因为未曾亲历过的艰苦而流泪;演出结束,又因为舍不得告别而泣不成声。

  10月24日,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剧场后台,在校生王江瑶带着珍藏的T恤衫,找到陈维亚签名。3年前,她穿着这件衣服参加《伟大征程》排练,如今穿着这件衣服参加母校演出。一个是“饱含激情”、一个是“饱蘸深情”,两个时间点、同样的深爱,成为青春年华里最特别的记忆坐标。

  “高度浓缩时代信息的舞台,锻造创作者的品质与品性。”陈维亚认为,年轻人参与大型文艺活动,熔铸了深厚的感情基础,他们内心的自豪、自信与激情来自对时代变化的感同身受。

  文艺演出《伟大征程》排练现场。

  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好口碑是硬道理

  北京舞蹈学院教师刘冰一直关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追踪观众对“为人民而舞为时代建功”专场演出的评价。她惊喜地发现,“观众是罕见的‘零差评’,有的观众说看完下午场,连着看晚场演出,有的观众从国家大剧院又追到了北京舞蹈学院。”

  舞蹈出圈传播的现象,不是孤立和偶然的。前不久,陈维亚赴南京观看舞剧《红楼梦》。下午四五点钟,距离演出开场还有两三个小时,剧场周边就聚拢了一大群从外地赶来、拎着行李箱的年轻人。“他们在等待开场,像是追明星演唱会一样。”陈维亚说。

  这不禁让陈维亚联想到前些年的经历。一次业内评奖活动邀请陈维亚担任评委,当天参赛的15个节目,有14个节目“以黑场开始,经过压抑沉闷的表演后,以黑场结束”。点评环节,陈维亚不吐不快:“表现阴暗、压抑、痛苦、忧愁,并不是艺术创作的全部,我希望看到一些阳光、明亮、漂亮、令人振奋的作品。”话音刚落,全场响起掌声。

  “这些年,昂扬、唯美的舞蹈作品越来越多了。”陈维亚说,“舞蹈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人民性、大众性的特点,是容易被人们理解、接受、喜爱的艺术门类。”在他看来,“艺术创作百花齐放,但终归要将美的感受、美的启迪传递给观众。舞者若仅仅沉醉在自我的感受之中,观众会毫不犹豫地远离。”

  科技发展到今天,全息影像、实时捕捉、人工智能交互设计等技术的出现,对舞蹈的创作、表演、传播提出了新要求。陈维亚认为,舞蹈需要连接新的空间、新的媒介、新的技术与材料。2014年南京青奥会开幕式上,200多人凌空造型上演“筑梦之塔”,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舞蹈与地面光影的互动下,所有雪花聚合成一朵大雪花,唯美震撼的场景深入人心;2023年成都大运会开幕式上,立体飞旋于空中的男女演员“追梦”共舞,与地屏中的浩瀚宇宙即时互动,新潮之力奔流涌动。

  “舞出观众的心声、舞出他们的欢乐、舞出蓬勃生命力的作品,无论男女老少,都能产生共鸣。”陈维亚说,“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好口碑是硬道理。”

  北京舞蹈学院建校70周年专场演出剧照。

  艺术要创新,胆识和方法缺一不可

  “《风华》融合中国古典美学精神,以万物归一起始,继而一袭白衣展万物群像,在黑白阴阳的混沌中道出中国哲学思想。”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教师汪子涵写道。

  “踏入《焦点》的空间,演员与光共舞,不仅要关注舞蹈动作的质量,更强调与灯光互动产生的感受,让身体的律动更加生动而立体。”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现代舞系学生伍涵茜写道。

  这次为北京舞蹈学院建校70周年创作演出,作为总导演的陈维亚力求以创意取胜。每个篇章的表演,由“亮点”“观点”“焦点”“支点”4个情景片段贯通。“亮点”利用威亚,让舞者的身体驰骋在广阔空间。“观点”聚焦人声,将舞蹈文本的丰富内涵诉诸肢体。“焦点”运用灯光效果,舞者与光共舞,强化肢体语言与情感表达。“支点”致敬舞蹈幕后工作者,充满现代与时尚的气息。人们通常认为舞蹈长于抒情,但这场演出让观众看到,舞蹈不仅可以讲好故事,也可以表达深刻的思想。

  “艺术创新,胆识和方法缺一不可。”陈维亚说。受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邀请,陈维亚根据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编创舞蹈作品,不仅是对他个人创作风格的一次突破,也是中国舞蹈界对西方现代舞的一次大胆尝试。作为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春之祭》的创新性和复杂性为编舞带来巨大挑战。“你敢站到大师们的肩膀上去吗?要不要填补《春之祭》中国版的改编空白?”短暂的自问后,陈维亚下定决心。他一遍遍听音乐,一遍遍用笔画下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最终形成了一幅“心电图”。

  今天的舞台越来越丰富多样,个人和编舞团队越来越有鲜明的叙事创新和美学追求。以这些年的中国舞蹈“荷花奖”获奖作品为例,古典舞更多地取材于诗词歌赋、神话传说等,通过虚实相生的古典舞语汇,传递一脉相承的传统人文精神。很多挖掘文化遗产元素、让文物“活起来”的作品取得了较高的成就。而现代舞从个体的心灵感知出发,体悟生命的自在与自洽,思索与探寻人生的哲学命题,有各自的艺术表达和极致的审美追求,并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

  舞出新时代的共同心声,舞出艺术的蓬勃生命力,众多舞蹈工作者一次次打破陈规俗套,一次次突围,一次次舞向新的高峰。

  版式设计:蔡华伟 以上图片均为林毅摄影工作室提供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为春日添新绿

  • 辽宁朝阳:调查红山文化遗迹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2025)虽已落幕,但引发的思考和争论仍在持续。
2025-03-12 10:11
龙泉又多了一张新名片——汽车空调热管理产业,全市不到30万的人口中,就有近2万人从事汽车空调行业。
2025-03-12 10:01
发展新质生产力,抢占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制高点已成为各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的“首选项”。
2025-03-12 09:59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之下,找准产业发展需求的“钉子”,砸实科技成果转化的“锤子”,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
2025-03-12 09:58
代表委员之声——创新引领推动未来产业
2025-03-12 09:53
CGT25型燃气轮机额定输出功率25兆瓦,具有功率密度大、结构紧凑、地域适应性强、双燃料适配及在线切换等特点。
2025-03-11 09:05
科普事业的发展,是一场与时代共进的征程。把科普这一“翼”做强做优,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追求创新的良好风尚,就能更好助力科技创新的腾飞。
2025-03-11 09:04
从伦理治理的角度看,研发者应在数据收集、模型训练和算法设计阶段,引入多样性、多元化的视角,避免单一文化或群体偏见主导AI。
2025-03-11 09:04
新修订的《科普法》明确,开展科普,“应当采取公众易于接触、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
2025-03-11 09:01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2025-03-11 04:55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体现的正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考量。
2025-03-11 05:00
走路,本是一桩简单的小事,但对瘫痪病人而言,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加福民团队采取微创手术,将2个直径约1毫米的电极芯片植入到运动脑区,脑部、脊髓的手术可在4小时左右一次完成。
2025-03-10 09:10
近年来,沪市民营上市公司以创新为引擎,其智能工厂代表了当前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的领先水平。
2025-03-10 09:09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伊彤代表观察到,人工智能技术在推动产业智能化变革发展的同时,引发的技术风险也日益凸显。
2025-03-10 09:09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03-10 05:05
深渊水深超过6000米,是地球上最少被探索的极端环境。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等多家单位联合发起的马里亚纳海沟环境与生态研究计划,依托“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及深海生命研究领域自主可控的软硬件体系,阐述了深渊生命独特的生存策略,并揭示了深渊生命成为人类资源宝库的无限可能。日前,相关科研成果以封面专辑形式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上。
2025-03-10 05:20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
2025-03-10 05:05
2025年全国两会的帷幕刚刚拉开不久,不少“两会热词”已新鲜出炉,“人工智能”当属其中之一。不信,请听——
2025-03-07 04:50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2025-03-07 04:50
6日从中国海油获悉,位于我国北部湾海域的涠洲10-5油气田获得高产油气流,标志着北部湾盆地古生界潜山油气勘探获重大突破,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25-03-07 04:5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