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刘恒:认真做事 做认真的人
首页> 文娱频道> 明星 > 正文

刘恒:认真做事 做认真的人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4-11-11 09:26

  文/记者 张嘉 供图/晓艺

  一座院,一群人,寒来暑往,生死浮沉。一出戏,绘出荒诞众生相,一张嘴,道尽世上酸苦辛。

  2009年,著名作家、编剧刘恒写下了戏剧作品《窝头会馆》,通过一个个生动的角色,展现了普通人在巨大历史变迁中的挣扎与希望。

  走进《窝头会馆》,仿佛走进了老北京的街巷。剧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像是从胡同里走出来的老街坊。他们的故事,在刘恒的笔下变得栩栩如生,既带有北京的味道,又深藏着人生的哲理。

  剧本里的每一句台词,都充满了对生活的洞察和对命运的思考。无论是幽默的调侃,还是无奈的悲哀,观众都能从中感受到生活的厚重和戏剧的力量。这是一个关于生活、关于命运的故事,它既是对过去的回望,也是对人性的礼赞。

  15年过去,《窝头会馆》在话剧舞台依旧长盛不衰,深受观众喜爱。2022年,“龙马社”将发生在“窝头会馆”里的故事搬上舞台,创造了“2年,4城,20场演出,场场售罄,座无虚席”的成绩。今年,龙马社版的《窝头会馆》载誉归来,于10月23日至27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连演五天。

  演出之际,《窝头会馆》也随之出版。10月23日,《窝头会馆》主创分享暨新书发布会举办,这场活动不仅是对经典话剧《窝头会馆》的致敬,更是一次对文学与戏剧的深刻探讨和延伸。刘恒说:“《窝头会馆》不仅仅是一部剧作,它是我对那个时代的一种记录和反思。我希望通过这些小人物的故事,让读者和观众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人性的复杂。”

  如果没有舞台,剧本的文字就是死的

  《窝头会馆》讲述的是北平解放前一年,一个名叫“窝头会馆”的小四合院里,几户挣扎在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小人物,他们有的爱钱如命,有的嘴皮子刻薄,有的心眼小脾气大……在黎明到来前的至暗时刻,这些小人物嬉笑怒骂、说着辛辣的俏皮话,应对着荒谬艰辛、冷暖自知的生活。“窝头会馆”里收着老北京的各种声音,绘着一幅黎明前的荒诞众生相。刘恒用生动的笔触描绘出这些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对话不仅是生活的真实反映,更是历史的缩影。

  刘恒介绍说,创作《窝头会馆》的起因是张和平先生当时刚任北京人艺院长,适逢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人艺需要一部献礼作品。“我跟人艺关系非常好,一直想给人艺写戏,但没有机会。所以机缘巧合,有了这部《窝头会馆》。《窝头会馆》的发起人是张和平先生,所以15年过去了,我仍然要对他表示我最诚挚的谢意。”

  张和平对《窝头会馆》的重视让刘恒感恩,话剧《窝头会馆》由林兆华导演,主演有何冰、宋丹丹、濮存昕、杨立新、徐帆等,可谓是当时北京人艺最好的演员阵容,刘恒说:“我一直非常喜欢林兆华导的戏,这次有机会跟他合作,我要把我的全部本事都拿出来。演员们高超的表演以及敬业精神,让这部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让我沾了很大的光。”

  为了写《窝头会馆》,刘恒曾走访北京各大胡同寻找故事与灵感,最终将目光放置于“会馆”这一浓缩着历史与地域特点的独特空间,“我们在宣武区的胡同转来转去,转到一个会馆,进去后已经是一个杂居的状态,住着很多户人家,我们在里面转,非常有感觉。后来又从宣武图书馆借了将近100本关于会馆的书,了解了各种各样的故事。”

  对于自己的第一部话剧剧本,刘恒笑说自己对这个话剧怀有特别大的期待,“囊括了好多内容,后来随着构思的一点点变化,一点点淘汰,一点点筛选,留下了现在的内容。坦率地说,《窝头会馆》只是最初构思的一小部分,是创作激情沉淀之后一个自然的产物。后来我看老舍先生创作《茶馆》的经历,他本来想写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构思也非常庞大,最后的《茶馆》实际上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从一小部分生发出来就填满了。所以,你最初的创作想象,以及你灵感的激发,和最后作品出来的成果,可能会有非常大的距离。”

  《窝头会馆》已成经典,刘恒感谢与这部话剧有关的所有参与者,“包括启动者、导演、演员,以及台前幕后所有的人,包括在台下喊好的观众,用文章赞美我们的人,甚至包括那些批评我们的人,我对他们都要表示感谢。因为我们的劳动成果引起了他们的注意,给他们带来了不同的收获。如果没有舞台,没有导演辛勤的工作,没有演员在舞台上充分地、完美地表演,我那个剧本的文字就是死的,仍然趴在纸上。有了他们辛勤的付出之后,那些文字才真正地活起来,才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张国立感谢刘恒写出这么好的剧本

  “龙马社”是由著名编剧邹静之、刘恒、万方共同发起,张国立担任艺术总监,创立于2008年的作家剧社,龙马社版的话剧《窝头会馆》由张国立执导,虽然这并非他首次担纲话剧导演,但他用“有幸”一词总结自己做导演的心态与感受。“何其幸运,一个时代,能有这样一位优秀的编剧,把他的所思所想所表达凝练成一部戏剧作品,记录、流传。我们非常珍惜这样的文本,希望我们的创作没有辜负刘恒兄写下的每一个字。”

  张国立表示,刘恒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老北京的风韵底色深深地刻在他心里,流淌在他的笔下。“读这个剧本的时候,就深深觉得他充满了智慧。这种智慧,不仅体现在每一个人物的语言当中,更是在他们各自不同的命运和经历里。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交织成了那个时代一个底层人的心理状态和欲望。这欲望汇成了一股力量,在一个旧世界崩溃、新世界来临时迸发。这是一部非常厚重、非常有分量的作品。伟大的艺术是可以穿越时空的,要感谢刘恒老师写出这么好的一个剧本,我才有可能今天做这部话剧的导演。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我是如此热爱戏剧。热爱戏剧是快乐的,与刘恒老师这样优秀的作家合作,是一次修行,与一群热爱戏剧艺术的创作团队合作,更是一种幸福。”

  作为从演员转型的导演,张国立说自己不会用宏大的叙事去讲解剧本,更倾向于从规定情境中的人物关系入手,“找到角色当下的想法,就是任务;找到角色时用什么方法去完成他的任务,就是动作;找到可以改变人物关系的事件,事件又重组了新的任务、动作,形成了新的人物关系。事件推动了变化,变化让戏剧行进。”

  张国立认为,《窝头会馆》剧作中人物身上具有一种“底层的幽默感”,而这也正是角色“活下去的一种动力”,这次排戏的过程非常享受,因为大家都喜爱这个剧本,都认真细致地琢磨舞台艺术,“排演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挑战,但更多的是乐趣。演员们都非常投入,他们不仅在舞台上呈现了角色,还在生活中找到了角色的影子。这种全身心的投入使得每一个细节都更加真实动人。我们在排戏的时候一直讲,除了演好剧情之外,我们要理解这个戏的文学性,不是你说完台词就完了,它的文学性太好了,演员都从剧本中获益匪浅。而且演员们都很生动,他们的感受都是从内心里发出来的,没有那么多的杂念,能看出他们对这部戏的热爱,他们的努力也让舞台人物都鲜活起来。每一次在演出前复排,每一场的演出,我都能看到他们对戏、对角色的交流还在继续深入,这部戏的生命力还在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这是戏剧独有的、非常美妙的过程。”

  张国立、刘恒、鲍坚(从左至右)

  于谦觉得越演越深,越研究越有得研究

  于谦在《窝头会馆》中饰古月宗,“在这么一个大戏当中能演一个角色,也是我的荣幸。古爷是一个特别聪明的人,他洞察一切事物,但是他又游戏于当中,这个人物的年代是承上启下的,当时社会层面上的很多东西,他也能点出来,所以,我觉得特别有难度,但是在进入人物的刻画以后,也是特别过瘾。”

  虽然演话剧心情挺忐忑,但是于谦说自己比较喜欢玩,“我特别希望能够从话剧当中体验一些艺术的东西,来丰富到相声里面,也同时希望从相声所获得的东西融入到别的当中,能够起到一个融合作用,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所以才参加了《窝头会馆》。”

  于谦坦承在演《窝头会馆》前,自己也拍了不少戏,研究了不少剧本,《窝头会馆》与之不同的是,会让于谦觉得越演越深,越研究越有得研究,越发掘越有得发掘,“写得太深奥了。每字、每句都要斟酌,都要发现,都要挖掘,每一轮演出当中可能更有新的体会。前几天我们演员还在说,我经历过一个什么事情,今天再演,就觉得这个角色又能发掘点一些之前没演到位的。”

  在于谦看来,《窝头会馆》是一个非常好的文学作品。“文本用精妙的台词展现了一段浓缩的历史,用诙谐的调侃描写了百姓的艰辛,用朴实的对白表达了底层人生存的智慧,用一件件小事勾勒出一个灰暗的时代背景,堆砌起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作者用超强的文字功力给予了表演者强大的支撑。让演员深陷其中,让观众欲罢不能,造就了剧场里的理想状态,一部经典也就此诞生。然而,经典不应该止于膜拜,更应该用于学习。表演如是,剧本亦如是。话剧是导演对剧本的解析,表演是演员对人物的二度创作,而剧本才是一台大戏的基础。”

  剧组其他演员也分享了他们对《窝头会馆》及自己所饰演角色的感悟。演员们表示,每个角色背后都有独特的故事和情感,在排演过程中,他们深刻感受到这些小人物在历史大背景下的挣扎与坚韧,仿佛重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扮演田翠兰的于明加说:“《窝头会馆》不是一般的剧本,你会看到世间百态,人生状态。”她表示,这部作品对她个人的艺术提升有很大帮助。“能够参与这样一部经典作品,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对于龙马社版话剧《窝头会馆》的这些演员,刘恒也非常欣赏,“职业话剧演员如果一年不演,第二年再演一轮的时候要经过多次彩排,多次彩排上台之后还难免‘吃螺丝’,这既有记忆力的问题,也有舞台的适应性的问题。但是这帮相声演员多年不演,猛地捡起来,有的时候就排一次,而且可能直接商演下来就演这个戏,依旧行云流水,我觉得他们舞台的能力太强了,他们就是为舞台而生的。”

  所有的文字都是珍贵的,哪怕是一张便条

  对于《窝头会馆》剧本被称赞,刘恒表示,在文学界是有鄙视链的,“大家通常觉得写长篇小说是最正宗的,还有人认为诗歌是最正宗的。总而言之,剧作,尤其是类似于电影剧本这种技术性的剧作,排在写作的最后面。但是在我一个创作者来看,所有的文字都是珍贵的,所有从创作者笔下诞生的每一个文字,都是他生命的钻石。包括他写的信,写的情书,写的日记,哪怕写的一张便条,都是有意义的,所以我们丝毫不应该贬低我们的写作。”

  刘恒还提到了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即世界”,“他的这个哲学观点受到了几乎所有学者的认可。如果没有语言的话,我们的世界是无法描述的。我们的理念,我们的感受也是无法传达的。如果我们对语言的理解是肤浅的,所有传递的信息都会产生错误的理解,只有那些对语言的内涵、语言的功能,有充分掌控力的人,才能感受到语言里的真谛,才能准确地掌握信息,准确地表达信息。我觉得对创作者是这样,对生活里任何人是这样,对我们随便在单位里两个人的交谈也是这样,要永远保持对语言的敏感。而舞台艺术就是语言的艺术,我们就是在通过他人对语言的运用,来琢磨我们自己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不光涉及到艺术,也涉及到我们的人生,涉及到我们生命本身,语言的重要性就在这个地方。”

  成功就是给那些认认真真的人准备的

  作家出版社鲍坚社长表示,《窝头会馆》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它不仅反映了历史,更触及了人性。“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人感受到文学的力量。《窝头会馆》的出版不仅是对经典的延续,更是为了让更多读者能够通过文字的形式,重新走进刘恒笔下的世界,感受小人物的命运变迁。”

  刘恒感谢作家出版社出版《窝头会馆》,但他也谦虚地表示自己觉得这本书对时代的影响可能是微乎其微,“像物质世界里的一个细菌一样,它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微小的。有很多朋友说希望书大卖,但是我不抱太大的希望,即便是卖出的话,我相信读它的人也不会很多。”

  刘恒认为当下的大多数人在短视频里,捕捉信息的欲望,比看一本书的欲望要强烈得多,“所以我不指望有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这本书,但是我相信会有一些知音,这些知音可能数量很小,但是他们的心灵会跟我的心灵产生碰撞和融合。只要我的一些苦心所酿造的东西能够传递出去,被体味到,我觉得就很知足了。至于能卖多少本,我毫不在意。”

  而对于“知音”,刘恒则提出了建议,他希望喜欢《窝头会馆》的朋友可以看完剧本的文字后,跟舞台上的表演做一个对比,“你能感受到导演和所有的演员,以及台前幕后的人付出的巨大努力。张国立是演艺圈里出了名的追求完美的人,他对自己非常苛刻,我觉得他有强迫症,他要弄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我看他第一次读剧本的时候,他把导演笔记放在桌子上,我拿过来一看惊着我了,太仔细了,太认真了。再看看这些演员,之所以能成功,不就是认真做事才能成功吗?成功就是给那些认认真真的人准备的,所以,我希望大家看戏之后,从他们的身上能看到自己做人的某种准则,大家认真做事,做一个认真的人。”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石榴籽连籽 共庆“三月三”

  • 燕园春意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目前,中国电信积极探索中央企业和国家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范式,打通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通道,推动量子技术产业化发展。
2025-03-26 10:28
至此,中国空间站舱外航天服已经圆满保障空间站任务以来的19次出舱活动,使用年限次数超出“3年15次”的寿命设计指标。
2025-03-26 10:27
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加速“出海”“出圈”,让更多澳大利亚华商和杨东东一样,开始将目光瞄准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积极寻找投资机会。
2025-03-26 10:27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旅需求正从“看山看水看风景”向“品文品魂品生活”转变。比如,逛博物馆,青铜器的精美纹饰固然能够吸引人的兴趣,但观众更希望了解青铜器纹饰背后的礼制密码;去故宫旅游,飞檐斗拱彰显的传统建筑之美固然让人欣喜,但榫卯结构背后的“天人合一”哲学更引人深思。山水器物背后的文化密码,具有一定的隐匿性,不易被直接观察和理解,而数智技术为游客了解这些文化密码提供了一把钥匙。
2025-03-26 04:45
记者从25日召开的中央企业“人工智能+”媒体通气会上获悉,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持续深化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专项行动,着力提升中央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力。截至目前,中央企业在工业制造、能源电力、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行业布局应用人工智能,科研、生产、客服等方面降本增效明显。
2025-03-26 04:45
25日,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以下简称“细胞谱系设施”)在广东广州国际生物岛正式启动建设。这一设施是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2025-03-26 03:45
1956年,27岁的林皋带领年轻教师和同学们从零开始,通过自行设计制作的激振和测振仪器设备,在我国率先开展大坝抗震试验。
2025-03-25 09:10
2024年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比上年增长1.3%。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方面,《报告》指出,推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5-03-25 09:09
在应用数学中心,来自东南大学通信、网络安全、电子、医学、制药等约10个学科的科研团队经常汇聚一堂,寻找交叉融合的合作点。
2025-03-25 09:05
日前,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以下简称“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张敏的诊室里,4岁小患者洋洋(化名)的父母激动地向医生连声致谢,
2025-03-25 04:05
在蛋白质设计领域,传统方法面临着诸多难题,如需要丰富的专家经验,且要经过数以万计的实验试错,时间长、成本高,这些问题长期制约着行业发展。
2025-03-25 04:05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联合海洋出版社有限公司和三六零数字安全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开发了海洋垂直领域大语言模型——“瀚海智语”。该大模型已顺利通过专家评审,
2025-03-25 04:05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人类探索地球的征程离不开载人潜水器的技术创新。海底两万里,书写新传奇。
2025-03-24 12:09
3月20日至23日在海南三亚举办的2025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上,智慧育种成为焦点议题,业内人士期待智慧育种破译“基因密码”,开启种业创新的新赛道。
2025-03-24 08:53
中关村论坛重大成果、《国家创新指数报告》和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等一批科技成果、创新政策和权威报告也将在论坛年会期间发布。
2025-03-24 08:49
今年3月23日是第65个世界气象日,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当日在京启动2025年世界气象日活动,发布2024年度“中国十大气象科技进展”。
2025-03-24 04:55
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日前在北京怀柔科学城通过国家验收。该设施是“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为生命科学研究和重大疾病诊治提供全尺度、
2025-03-24 04:55
青藏高原湖泊既对全球气候变化非常敏感,也对其有重要影响。我国科学家研究评估了近36年间气候变化给青藏高原湖泊带来的影响,结果发现,青藏高原湖泊对气候变化响应显著,
2025-03-24 04:55
记者22日从中国石化胜利油田获悉,我国油气勘探领域迎来重大突破——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济阳页岩油新兴油田亿吨级探明储量正式通过自然资源部储量评审备案。位于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内的新兴油田樊页平1区块,页岩层系石油探明地质储量达1.4亿多吨,技术可采储量达1135.99万吨。这是首个通过自然资源部评审备案的探明地质储量达亿吨级的页岩油田。
2025-03-24 05:25
国家能源局20日发布的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4.0亿千瓦,同比增长14.5%。
2025-03-21 03: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