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厦门集美区城市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既是经济的发达发展,也是城市文化的兴盛繁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繁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赋予城市经济发展人文价值,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厦门集美区坚持守正创新,对照“七个着力”重要要求,打造了富有特色的“一精神三文化”(以嘉庚精神为内核,以华侨文化、闽南文化、学村文化为特征)城市文化名片,文化传承与城市建设发展相得益彰,文化繁荣昌盛,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有力促进了集美现代化城市建设。
集美区聚焦现代化城市建设,围绕“一精神三文化”工程,深化“人文集美”建设,人文经济取得显著成就。
集美区打造了一大批高水平文艺作品,多维度呈现了集美区传承嘉庚精神,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特色文艺作品方面:2023年,围绕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校110周年、集美学村命名100周年,集美区打造了一批高质量的“一精神三文化”题材文艺精品,专题纪录片《学村星火》、戏曲《中国的希望在延安》、纪实文学《集美诗词大观》、歌曲《永远的陈嘉庚》、歌剧《伟大的抉择》、纪实文学《在延安——陈嘉庚先生的1940》、诗剧《嘉庚荣光》、朗诵会《嘉庚回响》,以富有“一精神三文化”特质的优秀的文艺精品项目展现新时代集美区文化建设成就,弘扬嘉庚精神。
非遗方面:集美区现共有非遗代表性项目31项,其中区级非遗14项、市级非遗10项、省级非遗6项、国家级非遗1项,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曲艺、民俗等类别。影视作品方面:得益于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落户厦门,集美集影视文创园“一园多区”的产业布局,《西虹市首富》《我不上头条》等多个高品质影视剧在影视文创园区开机。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发展的精神底蕴和特色,集美区高度重视地方文艺创作、传承、发展工作,不断提升文艺基地建设,强化文艺人才培养,支持文化精品创造,开展品牌活动,多方面打造富有“一精神三文化”特色的文化活动,助力厦门特区“文化中心、艺术之城、音乐之岛”建设。
促进传统与现代文化发展融合,打造文化特色品牌。办好富有传统特色的海峡两岸(集美)龙舟赛和龙舟文化节、集美(端午)诗歌节,开展文艺浓厚的集美学村周末音乐会、集美学村文化艺术节,举办首届海峡两岸青春影展、青年潮玩节、IAI国际设计节、集美学村青年设计大赛等具有影响力的大型活动。发挥侨乡、闽南文化特色,深化对外和对台文化交流。举办东盟文化艺术创作季、福建•东盟电影文化周、厦门-中菲音乐之声、海峡影视季、两岸研学体验营,讲好集美故事。
集美区积极利用辖区内厦门影视拍摄基地、集美集影视文创园、东盟文化经济交流中心等文化空间资源,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基地建设强劲。集美区充分利用浓厚的文化基础和人才资源,深入打造全国智能视听基地、东南设计之都核心区、闽南城市演艺中心产业聚集地。积极培育影视和音乐新增长极,推动国家音乐产业基地、海葵音乐产业基地、两岸音乐产业融合基地、普普街舞基地、IOI数字艺术产业园区、国家特色文化服务出口基地(语言服务)等项目落地,促进集美新城音乐、演艺消费和文艺跨岛发展建设,提升“音乐之岛”核心区建设。
产业经济发展迅速。2023年,首届中国电视剧大会期间,集美区举办“集美之夜”活动,与8家代表企业签订投资额14亿元项目,与中广联合会6个专委会签订战略合作意向书,在集美建立影视创作基地。在第十四届海峡两岸文博会、第二十三届投洽会期间,开展文化产业招商推介会,集中签约一批项目。在2023金鸡电影市场开幕式上,签约16个项目,总金额62.3亿元。2023年,集美区文化产业招商项目共计52个,项目拟投资额达95亿元。
产业项目不断投产。2023年,红点设计博物馆、厦门复兴影业、奥映火炬影视、云梦城影业等一批头部企业相继落地集美;铂爵集团愿望屋、“大明千星港”等重点项目不断推进。2023年,增加2家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3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影视产业发展迅速。集美区是厦门影视产业重要集群地,影视总部园区、影视资源聚集地。从2015年成立到2023年8月,集美区厦门市影视产业服务中心累积服务接待影视剧组达到355个以上,带动落地消费约16.0914亿元,集美区影视拍摄基地成为厦门市影视产业链,厦门影视产业集群重要资源基地,吸引了联瑞影业、北文时代等多家知名影视企业落地。
作为厦门文化产业重镇,影视、音乐和文旅、文艺产业重要聚集地,多年来,集美区充分挖掘“一精神三文化”丰富资源,准确把握“忠公、诚毅、勤俭、创新”为内涵的嘉庚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立足嘉庚精神的价值在新时代依然绽放光彩这一重要基础,深化产、城、学、人的融合,促进文化与经济互促发展,推动建设高颜值、现代化、高素质的对外交流中心、文化和经济强区。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在集美区持续涌现,集美声音、集美智慧不断走向海内外,集美人民文化担当与文化情怀益愈增强。
集美区深耕拓展“人文集美”工作,对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不断进行具体部署,立足集美独特的人文资源优势,系统协调部署文化强区建设。系统部署 “人文集美”建设工程。2022年3月,集美区召开“人文集美”建设推进会,发布《集美区“人文集美”建设提升工作方案》,《方案》系统梳理了提升“人文集美”建设的五大体系、29项具体工作,对文化强区建设工作进行再部署、再推进、再提升,明确集美区努力打造成著名的华侨文化交流中心、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心和乡村文化的实践中心。
专项扶持文艺发展工作。2014年制定、落实《集美区民间文艺团体扶持办法》;2015年,推出《集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暂行办法(2015)39号》和《集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经费补助方案》,推动富有闽南特色的非遗传承,保护传承民间文艺;2018年,制定实施《集美区文艺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奖励办法》和出台《集美区戏剧曲艺团队扶持办法》,从文艺项目资助、文艺团体扶持、文艺创作奖励、文艺队伍传承等方面,推动文艺建设和传播。2019年,出台《集美区文艺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奖励办法》,鼓励扶持文艺创作,促进文艺事业繁荣发展;2024年,出台《厦门市集美区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暂行)》,从产业发展角度鼓励影视创作,助力文化旅游业。
发挥侨台优势。集美是著名的侨乡,也是两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所在地,华侨文化既是“人文集美”重要特色,华侨力量更是集美高质量发展重要资源。依托华侨大学、集美大学等高校资源,集美区开展汉语培训、海外华裔子女新侨交流等活动,推动“以侨引商”,嫁接省、市华商交流活动平台和辖区高校校友资源平台,吸引集美校友、海外华商来集考察,举办“云招商”“闽侨精英海丝情”等活动;建立侨资企业综合服务机制,为华商回乡投资兴业创造更优营商环境。推动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建设,入围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成立两岸青年创业创新行政赋能导师,推动两岸青年经济、人文交流发展。集美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营商环境评估指标连续3年位列厦门第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离不开教育担当有为。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厦门医学院……集美辖区有16所高校、科研院所,林立的高校,丰厚的智库资源打造了集美独特的学村文化,更成为集美推动现代化发展重要力量。集美区实行教育强区战略,弘扬嘉庚先生倾资兴学、爱国爱乡遵循,陈嘉庚的教育梦想薪火相传。文化活力对城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集美区发挥文教重镇优势,统筹工作生活、产业建设和文旅等城市功能,构筑特区消费集聚新地标、时尚新天地。在集美,最好的地块留给教育;在集美,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优秀的人才是老师,集美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高校人才资源成为集美现代化发展重要抓手,通过提升“集美讲堂”“嘉庚讲堂”理论宣讲品牌,办好大学生嘉庚论坛等,打造品牌理论传播平台,扩大嘉庚精神海内外传播力和影响力。
通过构建“政府搭台、企业出题、高校公关”的产学研平台”,推进产教融合、赋能产业发展、依托高校资源,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深化校地协作、资源共享,设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社科普及基地,开展课题研究和精品创作,加强艺术和文化人才培养,推动产、城、学、人融合。通过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建设高素质能吃苦、肯担当、讲奉献的大学生青年志愿服务群体,培育了一批品牌项目、优秀团队和先进人物,吸引了人才留厦,实现了人才爱集美双赢结果。
文化遗产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挖掘、用好集美“一精神三文化”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才能为集美现代化城市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力量,打造“人文集美”品牌特色。推动产、城、学、人融合,加快建设文化强区、经济强区,集美大有可为。
做好城市工作,要加强改善党的领导;城市人文建设,必须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坚持集美区党委、政府对“人文集美”建设的领导,从组织、资金、人才引进等方面做好文化传承和发展。发挥“人文集美建设提升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协调、统筹集美学村等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加强集美区与厦门、泉州、漳州其他各区县在闽南文化、侨乡文化传承发展上的互动互鉴。打造、开发新兴文化项目工程。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城市建设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群众过得更幸福。”要发挥人民群众参与强区建设。作为文教重镇、人文强区,集美区拥有众多高校资源,人才资源,在校生达16万余人,要加强吸引广大青年工作者参与文艺创造,鼓励更多青年多创新、出精品,鼓励高校青年学子、专家教师参与文化强区建设。要在文化传承中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富裕。要学好用活“千万工程”经验,要把“一文化三精神”融入集美城乡发展,立足集美乡村特色,引育青年人才到乡村建设工作中,打造乡村产业振兴新亮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城乡富裕。
“尊重城市的发展规律;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城市建设发展既是保护传承、也是可持续发展过程,集美区推动“人文集美”建设,必须深入打造特色的人文经济发展模式。要大力培育文化产业。推动文旅产业提档升级,培育好“摆摊经济”“夜间经济”,深入挖掘和打造特色文化产品。
要推动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文化+”新业态。用好杏林老工业区资源,打造特色影视文化基地。用好海洋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海洋文化产业。用好青年文艺资源,打造特色青年创意文化产业。要发挥文化的赋能功能。文化是高质量发展的力量源泉,用好用活“嘉庚精神”的商业文化精神,持续打造“先行而后言”的优质营商环境,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发挥侨乡文化纽带作用,吸引港澳台、东南亚等侨商资源,用良好的营商环境,激发企业争相涌入,提高创新动能。
文化发达的地方,经济往往发展迅速。集美良好的文化氛围营造了好的营商氛围,塑造了产品品牌,激发了创造力。深挖“一精神三文化”文化资源,打造富有活力、魅力的集美,应持续推动“人文集美”建设纵深发展,提升集美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和竞争力。深耕特色文化创造。深入挖掘和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一精神三文化”资源,在影视、展览、革命文化挖掘、乡村振兴等方面持续创作和丰富文化产品。做好品牌宣传,展示文化新形象。把集美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融入到对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融入城乡发展工作中,让丰厚的集美文化作品进社区、入学校、进企业。用好用活各类媒体资源,全面展示特色集美,积极主动对接和扩大“人文集美”在海外侨胞中的知名度、影响力。(作者:陈跃培,厦门医学院药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