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寻根溯源,让文明奔涌不息——评总台大型文化节目《诗画中国·江河万古流》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寻根溯源,让文明奔涌不息——评总台大型文化节目《诗画中国·江河万古流》

来源:文汇报2024-08-22 10:36

  娄玮

  江河东流去,诗画入梦来。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大型文化节目《诗画中国·江河万古流》收官,以丰富的电视节目表达方式让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黄山图》《杜甫诗意图》《钱塘观潮图》等画作“活起来”,得到专家学者和观众网友的颇多赞誉,为弘扬传统文化、丰富当代文化树立起文艺创作的标杆。

  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承载者,故宫博物院深入挖掘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总台及其他文化机构倾力协作,打造《诗画中国》等文化节目,通过创新节目内容和形式,将物质文化遗存转化为文化发展动能,全力推进“活力故宫”建设,努力架起文化遗产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沟通桥梁。

  2022年,第一季《诗画中国》开先河、辟新径,以诗画合璧的全新样态和独特视角,为60余幅古代名画、70余首诗文予以歌曲、舞蹈、音乐、戏曲、木偶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创意展演,尽显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更是用独属于中华美学的诗情画意打动世界,获得第60届“亚广联”电视类娱乐节目奖,成就了一个现象级原创文化IP。

  序章开启,当如何续写,又如何超越?

  探源:从诗画看江河,从江河看文明

  新一季的节目创作把准了一个关键词——“探源”。在求解“文明从何而来,文化何以形成”的问题中,展开新的恢弘画卷。

  历数中外文明的起源与发展,都离不开大江大河的孕育与滋养;回溯中国传统诗画的题材与内容,江河又是其中极其重要的对象和意象。对自然的敬畏、对家国的感怀、对生命的追问、对美好的感知等等都浓缩于这不舍昼夜、奔涌向前的江河之上。

  《诗画中国·江河万古流》以祖国的江河文脉为线索,以诗画为载体,从大家诗画中撷取地理人文线索,延续诗画融合的艺术表达和多元呈现的艺术手段,从诗画看江河,从江河看文明,探寻中华文明奔流不息的源泉和脉络,展开了一部中华文明的重要图像志。

  如果说第一季节目是一场“City walk”式文化漫游,珍宝集萃、精彩纷呈,让人目不暇接;那么本季节目更像是一次深度体验游,震撼依旧但更具历史纵深感,令人回味悠远。

  首期节目以长江为开篇,便是这场文明探源旅程的重要一站。

  “万里长江万首诗”,跟随朗诵艺术家陈铎铿锵有力的浑厚声线,观众们以画中行者的视角,徜徉于明代画家吴伟的近十米长卷《长江万里图》卷中;舞蹈演员们以江为幕、踏水而来,呈现出一幅壮阔浩渺的长江音舞诗画秀。歌手许嵩以歌入画,为《早发白帝城》原诗谱曲,于《蜀川图》卷绘就的巴山蜀水间,唱出北宋画家李公麟寄情山水的旷达,体会诗人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释然。出生于湖北的演员曾黎“化身”一位明代仕女,以戏腔带观众“进入”《江汉揽胜图》,还原昔日武汉三镇的繁荣胜景。演员张桐一人分饰李白、苏轼、沈周三角,唐代、北宋的诗文大家与明代的丹青妙手跨时空同台,深度呈现《庐山高图》轴创作背后高山仰止的文心与艺心。

  用诗画丈量山海纵横,这一季节目通过深入挖掘大江大河的文化内涵,生动讲述生于江河间、流传千百年的传奇故事,揭示出中华传统文化中风物与人文、笔墨与丹青、诗情与画意交相辉映的鲜明特征。在追寻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同时,让博物馆里的书画藏品、古籍里的经典诗词“活”起来,让文明之源流淌进现实生活,成功打通了现代观众与传统文化的对话通道,让传统文化可感可知、可亲可近。

  开新:承古人之创造,开时代之生面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江河以善利万物、润泽天下成就万古奔流;经典的魅力也在于超越时间,让一代又一代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造属于每个时代新的经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诗画中国·江河万古流》绝不仅仅是向传统文化致敬,更意在从传统文化宝库中获取灵感、汲取养分,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创造出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新时代文艺精品,擘画新时代精神图谱。

  节目打破原有的观演模式,创新设置的“诗画手工班”环节令人眼前一亮。在开卷、品卷之后,邀请当代艺术家、美术爱好者、非遗传承人、高校学生、小朋友等等,接过先贤手中的“诗笔”与“画笔”,以现代人的视角进行“伴随式二次创作”,用浮雕、版画、3D打印等创意表达赋予经典以“时代品格”与“时代温度”。

  第二期节目开启黄河的探源之旅,演员濮存昕化身明代画家陈洪绶,以《黄流巨津图》的创作者视角“入画”,在“活起来”的古画中演绎黄河波澜壮阔的磅礴之势与艄公搏浪而行的不屈精神。更多江河实景的加入,也为热气腾腾的中国文旅再“上分”。在《黄山吟》《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等节目中,黄河及其流域的山川、峡谷、高原、清泉等美景被一一展现,尽显万里黄河的恢弘气势与中华文化独特的审美风范,每一个作品既是风景画,更是宣传片,引发各地网友们纷纷“种草”,把其中不少地方纳入自己的旅行清单。“中国之诗画”与“诗画之中国”相映生辉,再次彰显文旅融合的重要成果。

  江河如带萦九州。与江河对望,亦是与历史相遇、与文明对话。《诗画中国·江河万古流》饱含着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秉持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自信,扬帆起航、驭风而行,开辟出当代人品味传统、体悟经典、传承文明的崭新航道。作为传统文化的研究者、推广者,我们乐见这样的节目不断涌现并日益深入人心。同时更坚信,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在创作者的精心打磨下,新一季节目必将更上一层楼,为新时代探索中华文化新辉煌注入澎湃活力。

  (作者为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开往春天的列车

  • 污水变资源 微藻“显神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能源局20日发布的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4.0亿千瓦,同比增长14.5%。
2025-03-21 03:40
今年前两个月,我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6%和9.1%,有力支撑工业经济实现稳步向新向好发展。
2025-03-21 03:40
2024年12月16日,中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3-21 10:12
一颗青梅、一杯酸奶、一碟陈醋、一缸酸菜……中国人的餐桌上,常能看到酸味的身影。夏季气候炎热,人体出汗较多、胃口可能变差,适量食用酸味食物可以起到开胃、收敛止汗的作用。
2025-03-21 10:11
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的一项开创性研究首次直接观察到了DNA开始解旋的瞬间,揭示了使细胞能够准确复制其遗传物质的基本机制。
2025-03-21 10:09
根据新一期《自然》杂志发表的气候科学研究,2023/24年海洋表面温度的大幅上升虽然是异常现象,但用气候模型预测时并不全然意外。
2025-03-21 10:07
液体粉笔的研发让师生免受粉尘之扰,如今湖北应城市黄滩镇刘垸村粉笔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村民眼中的夕阳产业焕发新生。实践证明,深耕技术创新,用好技术赋能,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还能提高产品品质和性能,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2025-03-20 09:54
今年春节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研究员黄家兴就跨越3000多公里,从北京来到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开启新一年的追花之旅。跟着帮扶团队,蜂农李光强学到了真本事:以前有蜜就割,蜜蜂饿肚子出逃;现在留蜜补蜜,提高采蜜效率。
2025-03-20 09:53
对人性温度的感知,对多元价值的判断,对公共利益的坚守,这些人类独有的认知维度,是AI无法替代的核心价值。
2025-03-20 09:52
从燧人氏钻木取火,到墨子提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朴素理论,再到牛顿用棱镜分解白光揭示光谱的奥秘,光始终是科学与技术演进的见证者。进入21世纪,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迎来了全新维度——光经济。
2025-03-20 09:49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在国家卫生健康委19日举行的“时令节气与健康”发布会上,专家提醒,春分时节,昼夜平分,公众要注重规律起居、保证睡眠、均衡寒热饮食、适时添减衣物。
2025-03-20 09:40
近日,国内首款碳-14核电池原型机“烛龙一号”发布,这标志着中国在核能技术领域与微型核电池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5-03-19 10:24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日公布2024年全球知识产权申报统计数据。中国申请量为70160件,同比增长0.9%,仍是申请量最大的来源国。
2025-03-19 10:20
先优化人员分工,过去按天计工时,改为了以量计价,鼓励村民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用人成本降低了20%。
2025-03-19 10:19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
2025-03-19 10:15
首次揭示了植物新型广谱抗病天然产物——芥酸酰胺及其抗病机制和化学防御策略,对于开发新型绿色无害农药、减少细菌病害、保证植物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25-03-19 10:14
包括加快人工智能(AI)大模型迭代升级、推出AI应用新产品、加快开源步伐等,进一步竞速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赛道,优化人工智能落地应用体验。
2025-03-18 09:13
上海、浙江、广东、四川等地中小学也在积极开发人工智能教育资源、构建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并已取得一定成效。
2025-03-18 09:13
日前,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及合作者在重离子治癌微观机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3-18 01:55
日前,记者从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保护区与湖北博得生态中心科研团队在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时发现一个蜘蛛新种——官山伪遁蛛。
2025-03-18 01: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