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综艺黑马“翻车”,戳中多少行业痛点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综艺看点 > 正文

综艺黑马“翻车”,戳中多少行业痛点

来源:文汇报2024-07-25 10:21

  记者 王彦

  短短几天,《种地吧》官微掉粉百万,相关争议屡被观众送上热搜高位、持续发酵。

  作为一档劳作纪实类真人秀,《种地吧》第一季于2023年2月上线。从不被看好到迅速圈粉,该节目不仅跻身2023年综艺口碑榜前列,第二季亦无缝衔接,其10名成员更是登上今年央视春晚分会场舞台,俨然有着形成热门IP并实现IP价值的向好趋势。情势在第三季到来前急转直下。7月19日,节目组发布“招聘启事”,被视为阵容换血的预告,瞬间遭到忠实观众的集体抵制。连日来,节目组、节目成员先后发声回应,依然无法阻止节目拥趸愤怒“掀桌”。

  综艺黑马“翻车”,或许偶然中有必然。这出闹剧所戳中的,与其说是《种地吧》一家之迷茫,毋宁看成整个综艺乃至影视创作行业发展的痛点,值得更深、更广泛的思考。

  内容赢得流量后,能否避免“粉丝经济”的陷阱?

  做节目,流量逻辑与内容逻辑哪条优先?

  《种地吧》正式开播前,乡村、种田、沉浸式、真人秀,只看这些关键词,人们的好奇心与不信任票一度二分天下。最集中的质疑莫过于“初心”二字。10个演艺圈的无名之辈零片酬种地6个月,是出于对土地的热爱与敬畏,还是将节目当作“成名”的跳板?节目组闯入农耕劳作的综艺新赛道,是想以创新稀缺性博眼球,还是如他们所言“想做真正有意义的事”?

  问号在播出后渐渐被拉直。原本持观望态度的观众一点点信服了。他们跟着10个年轻人从对农事一无所知,到了解一粒种子如何经辛勤耕耘后化作一碗米饭,了解科技赋能下现代化又不失传统的乡土中国;也看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中华传统美德,经由扎实的劳作,在网综里被凸显、被推崇。可以说,第一季长达半年多的录制和播出周期里,年轻人真实地犯错、真实地流汗并流泪、真实地耕耘和收获,为观众带来了正向的价值反馈和治愈的情绪价值。观众托起节目、跑出黑马数据,10名年轻人则以“十个勤天”之名吸纳155万活跃粉丝。

  “真诚就是必杀技”的内容赢得流量,这本是节目底层逻辑的胜利。可一切在《种地吧》赢得流量后渐渐偏离。先是节目成立“十个勤天”关联公司,经营范围包括水果种植、谷物种植、豆类种植、油料种植等,随后又拓展出服饰品牌业务。假如说前者尚且有“助农”的社会效益,后者更偏向节目本身的商业诉求。与此同时,节目出品方在赞助商盈门的前提下,仍持续推进商业化运作,开发节目周边、举办“十个勤天”演唱会、爱奇艺甚至开启了音乐节线上观看收费通道等,加速节目IP的变现进程。

  当原本“反流量操作”的节目将流量与利益捆绑,推动观众转变为粉丝、消费者,流量经济、粉丝经济的过早介入,稀释了节目本身的立意,也令观众因为“消费者”的身份而产生了更多话语掌控权。初心走调,《种地吧》更重“经济账”,难怪“十个勤天”如今落入消费主义的“饭圈陷阱”。

  当“人”赢得关注后,能否回归安身立命之本?

  当艺人,节目赋予的“人设”、个人能“留得住”的作品,孰轻孰重?

  陈少熙、何浩楠、蒋敦豪、李耕耘、李昊、鹭卓、王一珩、赵小童、卓沅、赵一博——“十个勤天”的10人全名单。于普通网友,他们或许仍是演艺圈的“小透明”。但对《种地吧》的高黏性观众——一群以“禾伙人”命名的粉丝群体来说,“十个勤天”既是值得点赞、追随的优质偶像,还是无可取代的整体。本轮闹剧的导火索,即节目组在“招聘启事”里透出“有人来、有人走”的意图,与“禾伙人”的期待不符。

  而在外界看来,这种从寂寂无名到拥有百万粉丝的艺人成长过程中所建立起的深度联结,其实与偶像生态中的“养成系”颇为类似。只不过,对比偶像练习生展示唱跳、比拼艺能,《种地吧》更像是以田间劳作为展示内容的“偶像养成”。比如节目不仅本身拥有超常规的制作和播出周期,10名成员还分别在抖音、微博等平台开设账号、不定期直播,以长时间的曝光来换取观众的陪伴。

  诚然,节目拥趸的陪伴为这批年轻人提供了新的展示机会,让获得更多人气与关注的他们,有了再多一次机会逐梦演艺圈。同时,踏实耐劳的农耕生活,也以劳动之美、坚韧之力为一些综艺节目的过度娱乐化纠偏。然而,随着这群原本分属不同经纪公司、赛道各不相同的年轻人想要回归本业,不得不面对成败皆萧何的困境。一方面,《种地吧》的拥趸在现阶段很难接受“养成系”团体就此各奔东西或注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十个勤天”单飞后各自的唱演艺能如何,仍是未知数。毕竟,过去的两季节目,10名年轻人的吃苦耐劳、坚韧乐观得到了点赞,但他们的作品如何、演技几何,在过去这段时间里,尚未得到大众真正的检视。

  《种地吧》官微持续掉粉,“十个勤天”10名成员似乎被观众保护得很好。殊不知,警钟已然响起。当“人”赢得关注后,这10名原本该锤炼艺能、打磨作品的演艺青年,能否交付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以满足广大观众而不局限于“禾伙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毕竟,德是艺人安身立命之根,作品则是安身立命之本。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广交会参展企业超3.2万家创历史新高

  • 2025湾区半导体产业生态博览会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分辨光谱成像芯片“玉衡”,实现了亚埃米级光谱分辨率、千万像素级空间分辨率的快照光谱成像。
2025-10-16 09:50
10月13日至15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在大连举行。近日,天津市河东区大王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了天津市国产九价HPV疫苗的首针接种,而这背后,离不开专利技术的支撑。
2025-10-16 10:06
10月的上海淀山湖波光粼粼,岸边的东方绿舟国防园已万事俱备,只待“2025年全国青少年智能无人系统应用大赛(IUSAC2025)”拉开帷幕。
2025-10-16 09:48
到2027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3亿千瓦的公共充电容量,满足超过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实现充电服务能力的翻倍增长。
2025-10-16 09:48
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超高速实时示波器正式发布,其带宽突破90GHz、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标志着全球电子通信产业迎来超高速信号“中国标尺”。
2025-10-16 09:44
在15日举行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25年年会开幕式上,生态环境部部长、国合会中方执行副主席黄润秋表示,要以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为牵引,深化美丽中国建设推进落实机制,分级分类推进美丽中国地方实践。
2025-10-16 10:02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钱毅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粮食储运等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26个部级粮食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百余个地方研发创新平台。
2025-10-15 10:49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4日表示,中国机器人正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逐步从实验室走进工厂生产线和各国百姓家。林剑介绍,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此前发布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在役工业机器人存量突破200万台,居全球首位。
2025-10-15 10:45
约两年前,谷歌旗下深度思维公司宣布,借深度学习技术发现220万种新型晶体材料。科学家期待借助AI,设计出可规模化生产、真正影响日常生活的先进材料,让AI在材料科学领域的价值真正落地。
2025-10-15 10:44
盼望北极熊出现,是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进入北极圈后的心愿。午后,按照防熊预案部署,考察队决定使用直升机对其驱离,以保证冰面作业人员安全,快速完成冰上作业任务。
2025-10-15 10:40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已有超6000台无人配送车投入规模化应用,为100多个细分场景用户交付上亿件订单。随着智能技术与现代物流深度融合,在城乡经济循环中,无人配送车有了更多打开方式。
2025-10-15 10:20
不久前的国庆中秋假期,人形机器人俨然成为多地商场、工厂、医院甚至众多家庭的“明星”。这款名为Galbot的人形机器人来自银河通用,已正式“入职”该智慧工厂,承担自动质检、零部件分拣与搬运等复杂任务。
2025-10-14 09:57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
2025-10-14 09:56
最长主跨跨径、最高主塔塔高、最大锚碇基础、最大主缆规模、最多车道数量……狮子洋大桥集齐了双层悬索桥的多个世界第一。
2025-10-14 09:55
13日18时0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三十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10-14 09:53
日前从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获悉,龙骨坡遗址第5轮发掘获得的粪化石中,有几枚被确认为剑齿虎粪化石。
2025-10-14 09:51
十多位国内外医学“大咖”在接受“新华深读”栏目采访时表示:结节检出率升高,核心原因是检查设备精度的显著提升,让过去难以发现的微小结节“无所遁形”。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体检普及度的提升,甲状腺、乳腺及肺结节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2025-10-13 10:26
现有将聚合物转化为金属或陶瓷的技术,往往会导致材料多孔、强度不足,而且部件会出现严重收缩,导致变形。这种3D打印工艺实现了从“制造零件”到“生长功能”的跨越,有望为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2025-10-13 10:24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9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拍摄到两个黑洞相互环绕运行的无线电影像。由芬兰图尔库大学天文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瞄准一个异常明亮的星系核心中心区域名为OJ287的类星体,成功拍摄到其中两个黑洞相互绕行的珍贵画面。
2025-10-13 10:2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