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默杀》何以成暑期档“潜质爆款”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电影动态 > 正文

《默杀》何以成暑期档“潜质爆款”

来源:文汇报2024-07-12 08:07

  见习记者 臧韵杰

  记者 宣 晶

  相较日前的持续高温,暑期档电影市场却有些不温不火。悬疑电影《默杀》被业界认为是暑期档首部具有“爆款潜质”的作品,上映近10天累计票房破6亿元,已进入今年上映新片的票房前十。该片导演柯汶利曾因执导热门片《误杀》被观众熟悉,时隔五年《默杀》卷土重来,故事围绕一所女子中学的校园霸凌事件展开,还涉及原生家庭、家庭暴力等备受关注的社会话题。

  近年来,悬疑犯罪类影片迎来井喷,展现出类型片强劲的市场潜力。据灯塔发布的《2023年中国电影市场年度盘点报告》显示,悬疑犯罪类型广受青睐,成为拉动年轻观众的有效支点。因此,《默杀》刚一亮相,立刻点燃了电影市场,也激起了各方热议。目前,该片豆瓣评分仅6.7分,逊于前作《误杀》的7.5分,能否成为真正的“大爆款”还有待观察。有观众认为,《默杀》并未将“追凶”过程当作核心环节,反而着重落笔于还原案件真相,观影体验既有爽感又有思考。也有观众吐槽,“狂下猛料”的视觉奇观与“故弄玄虚”的悬疑设定充斥全片,《默杀》与其说是现实题材悬疑片,不如说是一部暗黑系惊悚片。

  冷峻观察植入电影创作

  沉默放纵暴行,开出邪恶之花。据柯汶利透露,拍摄《默杀》的缘起是一则新闻:妈妈发现女儿失踪,孩子竟然被楼下邻居劫持。这则新闻最触动柯汶利的是,当邻居们听到女儿的呼救声,他们都觉得这是别人的家务事,既没有人主动告知母亲,也没有人站出来阻止或报警。“最讽刺的是,当警察带着凶犯重返犯罪现场的时候,整栋大楼的人都冲出来,想要教训他。”柯汶利将冷峻的观察移植到电影创作中,血淋淋的镜头直击观众内心。

  “我们存在于此,皆为众生,众生之行,引发觉悟之链。觉悟的终点,皆是新生的起点。”电影里反复出现这段台词。柯汶利试图以新的意象来解剖人物的内心世界,善恶有报,罪恶难逃……在《默杀》中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场景:李涵(张钧甯饰演)被家暴致使鲜血直流,却没有一位邻居上前制止;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林在福(王传君饰演)被抓捕归案后,整栋楼的邻居都跑上天台看热闹,义愤填膺地指责他的罪行。令人不寒而栗的反差,映射出影片的主题——每一个面对恶行而沉默的人都是凶手,集体沉默之中将会孕育出更大的罪恶,最终吞噬所有人。

  在119分钟时长的《默杀》里,柯汶利向观众展示性侵、家暴、虐待、校园霸凌、跟踪偷拍等众多社会问题。在极大拓展话题丰富度的同时,电影叙事的剖解难免流于表层,绝大部分是点到为止,未能止渴。更为遗憾的事,《默杀》罗列堆叠众多话题,反而稀释冲淡了悬疑“浓度”。影评人韩梦想认为:“也许是想说的太多,全片在影像造型和议题关注的同时也缺失了部分悬疑片的叙事编织,故事层面没有《误杀》的逻辑严密。”

  高密度“反转”成为揽客招牌

  近几年,一批悬疑犯罪电影呈现出类似气质:《唐人街探案》《误杀》《消失的她》《拯救嫌疑人》《瞒天过海》等都把背景设置在东南亚或非当下社会,以高能反转的情节诱发观众的浓厚兴趣。《默杀》同样具有鲜明的类型片烙印,暗系的色调、阴森的老建筑、接连而至的暴雨……营造出“悬疑+惊悚”的氛围。柯汶利坦陈,对于一部题材有些沉重的商业片来说,悬疑和惊悚的元素能增加可看性。

  部分悬疑犯罪电影越来越趋向抖音短剧,把接连反转的剧情、血腥暴力的镜头当做揽客的“招牌”。“反转”“尺度”“真实”等元素被包装成“金句”,作为电影海报上最醒目的关键词。一般来说,“反转”是悬疑犯罪电影最突出的核心卖点;然而《默杀》中高密度、弱逻辑的反转却让有些观众有一种“故弄玄虚”的感觉。部分人物形象、行为动机上略显单薄,让人产生割裂的观感,难以信服。

  近期的爆款商业片都重视“情绪营销”,当“猎奇+话题”的组合拳“捶向”短视频平台,更易击中网友的情绪爆点。一年前,《消失的她》以大尺度视觉奇观叠加争议性社会话题的方式,满足了观众视听需求和情绪诉求。如今,《默杀》再次证明了这种模式的行之有效。值得关注的是,在大银幕上的暴力美学固然会带给观众巨大的视觉冲击,但有专家认为,展现霸凌虐待的细节场景过多过长,以及黑暗、压抑和暴力的风格难以让人共情。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英国首相斯塔默

  • AI绘乌镇丨人工智能“眼”中的乌镇长啥样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北京时间11月15日23时13分,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七号遥九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自中国空间站建造以来,空间应用系统已在轨开展了百余项科学实验和应用试验,阶段性研究成果持续产出。
2024-11-18 10:27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晓群研究员课题组、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张旭院士课题组和北京师范大学吴倩教授课题组合作,深入解析了人类背根神经节(DRG)发育过程中调控多种感觉神经元分化的多层级信号通路,并成功构建了人类DRG类器官(hDRGOs)模型。通过比较人类和小鼠的感觉神经元发育,研究人员发现两者在发育进程、基因表达谱和细胞亚型上存在差异。
2024-11-18 10:24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航空航天民航高校应发挥特色优势,形成“航空+”的多元化低空经济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低空经济科技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
2024-11-18 10:21
中北大学极端环境特种传感与测试创新研究团队成员正在围绕近期发射任务进行产品研发。日前,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揭晓,中北大学极端环境特种传感与测试创新研究团队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称号。
2024-11-18 10:16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舟七号货运飞船已于11月17日21时25分受控再入大气层。 天舟七号货运飞船于2024年1月17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入轨,装载了航天员在轨驻留消耗品、推进剂、应用实(试)验装置等物资。
2024-11-18 10:14
一声战机轰鸣划破长空,一柄银色利剑直冲天际。此次歼-35A敢于摘掉面纱公之于众,不是因为它不再神秘,而是因为它拥有基于实力、能力、国力上的强军自信与大国自信。
2024-11-15 09:20
我国科学家目前已完成八条全球主要海沟深渊的载人深潜科考,创造多项世界载人深潜作业和科考新纪录,在深渊深海地质、生命与环境科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重大发现和科考成果。
2024-11-15 09:16
我们必须坚持科技创新的战略先导地位,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先机,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中赢得主动权。
2024-11-15 09:12
该项技术由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与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东莞磁脉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完成。
2024-11-15 09:12
120公斤推力级涡喷发动机KP12可配装多用途无人机开展灾情监测、空中消防、物资投送、通讯中继等。
2024-11-15 09:11
可满足海洋、减灾、气象等多个行业的业务需求。
2024-11-15 03:20
日前,《细胞》杂志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严建兵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玉米籽粒脱水的分子机制,为快脱水宜机收玉米品种的培育奠定重要基础,我国宜机收玉米品种培育有望进一步“提速”。
2024-11-15 03:20
日前,北京理工大学张军院士团队首创片上光谱复用感知架构,自主研制了国际首款百通道百万像素高光谱实时成像器件,其光能利用率创造了世界纪录。相关成果日前在《自然》期刊发表。
2024-11-14 04:55
中国石化在天津南港正式投用国内首座冷热能互换站,年处理能力超260万吨。
2024-11-14 05:05
13日,全球首个吉瓦级海上光伏——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山东垦利100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首批光伏发电单元成功并网,成为全球率先成功并网的最大海上光伏项目。
2024-11-14 05:05
当前,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扎实,农业现代化正向纵深迈进,更需要铆足干劲、再接再厉,大力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2024-11-14 04:45
北京大学郭雪峰教授、山东大学李延伟教授和北京大学莫凡洋教授等联合研究团队,通过在芯片上对开环易位聚合反应的在线调控,实现了单个聚合物的精准合成,有望为聚合物材料精准制造与有机合成领域带来革命性进展。
2024-11-14 04:55
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工程师认证制度,应从我国实际出发,形成一个由政府人才综合管理部门主导,由产业部门、企业、院校、工程界和专业社会组织紧密合作、合理分工的治理体系。
2024-11-14 04:55
近日,由中国企业承建的南非最大的可再生能源项目——红石100兆瓦塔式熔盐光热电站顺利实现并网发电。
2024-11-14 06:10
世界气象组织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期间发布报告说,2024年有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2024-11-13 09:4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