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12小时戏剧体验展现青春人艺
首页> 文娱频道> 演出 > 正文

12小时戏剧体验展现青春人艺

来源:北京日报2024-06-13 10:00

  记者 高倩

  2024年6月12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72周年。“70周年院庆之后,我们一直在思考今后的人艺应该怎么走。”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说。对这座处于新老交替关键时期的戏剧圣殿来说,“年轻化”显然是一大着力点。

  《白鹿原》片段展示。 记者 方非摄

  在“青春人艺”的主题下,今年,北京人艺的院庆纪念日将线下活动和线上直播相结合,以长达12小时的戏剧体验全面展现人艺72年的艺术成果和发展传承。青春的力量与创新创造的基因一直伴随着北京人艺的脚步,并延续至今。

  两届学员班畅聊学艺故事

  上午10时,首都剧场里响起一片掌声,人艺1985级学员班全体成员与刚刚结业的2022级表演学员培训班学员一起现身,是对这场观众分享会的标题“经典与青春”的生动诠释。舞台一侧,相识数十年的冯远征、吴刚、丁志诚、岳秀清、高冬平、王刚、孟秀、刘小蓉老友再逢,另一侧,年轻的刘宸、周情云、柳文伊、杜子俊、宋建霖、龚钰泉、杜博涛还难掩一点紧张,两代人艺人的对话如同架起了时空桥梁,把剧院的温情与传承风趣道来。

  一件从人艺戏剧博物馆里淘出来的硬皮笔记本,成为打开回忆的钥匙,泛黄的纸页里珍藏着85级学员班每天的“大事记”。两年的朝夕相处,让所有人对彼此的“糗事”心知肚明:吴刚、丁志诚“筋硬”,最不爱上形体课;冯远征、岳秀清、刘小蓉每天点名时最先到场,在总是晚起的丁志诚看来,勤奋的他们“起得比鸡还早”;孟秀开窍晚,有段时间甚至走到了被淘汰的边缘,冯远征、高冬平陪她去观察生活、演小品,岳秀清一有时间就找她聊天谈心,孟秀不禁感慨,“因为有他们的帮助,我才能最终留在北京人艺。”

  吴刚曾在一篇文章中写到,他喜欢闻人艺“后台的味儿”,如今仔细想来,那是剧院“严谨、开放、快乐的创作精神”沉淀下来的痕迹。年轻人则想再给这种“味儿”延伸出一点“人情味儿”的温暖。“排《小井胡同》时,跨进排练厅的门槛,所有老师安静地看着我这个新换上来的小孩,我特别明显地发现自己腿肚子都在抖。”杜子俊说。但下了舞台,每一位前辈都会来安抚他的紧张,“从这些细枝末节里,我们能清楚地感受到剧院对年轻人的爱护和宽容。”

  7个考核片段首次与观众见面

  近年来,北京人艺通过青年演员艺术考核等方式为优秀人才搭建平台,不少演员在考核中脱颖而出,一批剧目孵化登台,丰富了剧院的剧目储备。已然取得的成果,在这场“我们正青春”北京人艺青年演员优秀考核作品展演中集中亮相,《家》《晚安,妈妈》《喜剧的忧伤》等7个优秀考核作品片段首次与观众见面,吴刚、岳秀清、王刚、龚丽君、吴珊珊、唐烨担任现场评委,按照正式考核的标准进行逐一点评。

  演员们突破自我的勇气和创意令人赞叹,比如,《晚安,妈妈》中,向来以饰演小孩角色见长的演员韩清“颠覆性”地饰演了一位苍老又心痛的母亲;《喜剧的忧伤》中,扮演过甄宓、虞姬、陈白露等一众美人的陆璐换上一头卷发,变成口音浓重的蹩脚编剧。片段结束的铃声响起后,评委们显然没有止步于你好我好式的表面文章,如何运用气息、如何平衡喜剧片段与小品的关系……他们的建议一针见血,切实可行。

  “2016年,我开始担任演员队长,那个时候,我们能感受到年轻演员在创作上遇到的瓶颈。有些演员经常扮演同一类型的角色,也有观众给我们留言,反映年轻人的台词听不清楚。”冯远征说。青年演员艺术考核应时而生,“考核不是难为大家,而是为了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尽快与人艺合槽,同时也展现平时很难表现的另外一面,充分释放自己的才华。”

  3场演出年轻面孔处处可见

  换下考核的服装后,许多演员暂时松口气,马上又要走进剧场的化装间,找到另外一部作品中的自己。从6月11日开始,3场演出每晚同时在北京人艺上演,年轻面孔处处可见:首都剧场里,原创历史大戏《张居正》迎来二轮演出,人艺实验剧场和北京国际戏剧中心·人艺小剧场里,《长子》《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各成意趣。“要让年轻人尽快接班,就得在舞台上展示他们,让更多观众尽早认识他们,也让他们尽快成熟起来。”冯远征说。

  网络云端,好戏同步开演,4K技术录制的《阮玲玉》高清实况录像、经典作品《哗变》分别在午间与夜晚播出。此外,昨天长达12小时的直播还包括探讨小剧场实验性的“戏剧沙龙”、剧目创作专题片、现场导赏、“云游”剧场等丰富内容,串联起纵贯清晨至深夜的戏剧艺术体验。“希望北京人艺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话剧作品,无愧于招牌之中‘人民艺术’四个大字,无愧于伟大的新时代。”网络直播间的观众热情留言,诉说着他们对人艺的深情与期盼。

  为人民而歌,与时代同行,72岁的北京人艺正在以青春的姿态继续前进。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出席2025年上合峰会国际贵宾欢迎宴会

  • 习近平主持“上海合作组织+”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记者近日从国家发展改革委获悉,围绕《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相关部门将制定出台一系列配套文件。具体来看,一方面将围绕《意见》提出的6大行动若干重点行业领域,分别制定“人工智能+”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各行业目标任务、重点方向和工作举措。
2025-09-01 09:56
8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大力发展智能农机、农业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提高农业生产和加工工具的智能感知、决策、控制、作业等能力,强化农机农具平台化、智能化管理。
2025-09-01 09:55
生产车间里,抽气泵凹槽上蒸汽弥漫,极细的金属导体经过氯化液处理,三次涂漆后,再附上绝缘漆膜,最终制成直径仅0.012毫米的成品电磁线。 银西产业园甘肃康视达隐形眼镜有限公司的厂房内,智能化生产线高效运转,无人搬运车有序穿梭,整个流程高度自动化。
2025-09-01 09:53
江南大学是一所以轻工特色见长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发酵工程学科凭借深厚的学科积淀和前瞻性布局,成功跻身国家“A+”学科行列。学校与发酵行业龙头企业共建16个联合研究中心,聘请16名教授级高工和国家级科创人才担任工程技术导师,推动研究生深入产业一线。
2025-09-01 09:52
在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山东赛区比赛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参赛队共荣获10项金奖、1项银奖。 山东省特种焊接技术重点实验室是山东省焊接领域唯一的重点实验室,突出在特种环境、特种材料以及特种结构方面的焊接技术及装备制造研究。
2025-09-01 09:51
当前,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AI)正从“辅助工具”跃升为驱动社会变革的核心引擎。
2025-08-29 09:40
中国科幻完成了从文学、影视到互动娱乐的全产业链突破,步入业态融合与创新驱动的关键阶段。科幻阅读作为科幻产业链上游的基础产业,需率先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
2025-08-29 09:38
作为太阳系中目前已知唯一拥有生命的天体,地球宜居性的形成与演化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核心议题。
2025-08-29 09:35
国家气候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28日,华北雨季已持续55天,较常年雨季长度(30天)明显偏长。截至8月25日,华北雨季监测区累计雨量较雨季常年值偏多131%。
2025-08-29 09:18
8月29日是七夕节,在古代神话中,牛郎和织女因为被天上的银河隔开,只有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才能通过鹊桥相会。那么,银河到底有多宽?
2025-08-29 09:17
浙江大学物理学院王浩华团队、杭州国际科创中心郭秋江超导量子计算团队联合清华大学邓东灵团队,在百比特超导量子芯片上观测到,“预热化”机制能有效抵御热激发扰动,使有限温度下的拓扑边缘态展现出了足够的稳定性,为保护脆弱的量子信息提供了新可能。
2025-08-28 09:47
6G时代,无论在城市楼群还是偏远山区,都需要数据的高速传输和快速接入,但基于纯电子技术的传统无线设备带宽受限、频段单一,难以动态调度频谱资源。
2025-08-28 09:47
8月26日,《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发布。为何要出台这份文件?这份文件重点说了些什么?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参与文件起草的专家。
2025-08-28 09:45
从“人工智能+”发展进展来看,朱克力认为,在政策层面,形成了举国体制,算力基础设施、数据供给、人才体系等基础支撑全面强化。
2025-08-28 09:37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鼓励卫星通信在工业、农业、交通、能源、城市治理等各行业各领域创新应用。
2025-08-28 09:35
8月26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能源高质量发展成就。
2025-08-27 09:36
王蜜所在团队养蜗牛的装置和她用指甲油给蜗牛壳做的标记(首次发表,非授权禁止转载)。在中科院地球环境所,针对蜗牛壳体季节尺度研究,副所长晏宏提出的理念是,用空间换时间。
2025-08-27 09:47
8月8日至12日,第十届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举行。”  近年来,更多养老机器人在家中、社区及养老机构落地应用,从桌面式机器人、轮式底盘型机器人到人形机器人,“人机共栖”的智慧养老图景正加速照进现实。
2025-08-27 09:45
作为海洋生物医药研发的特色方向,海洋中药尚不能满足中医药产业发展需求,其开发和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产业转化环节,郑明月指出,应借鉴“算法开发—标靶确证—临床转化”范式,构建海洋天然产物专属数据库和AI工具。
2025-08-27 09:45
一项近日发表于《应用生理学、营养学与代谢》的研究发现,摄入动物蛋白质食物与更高的死亡风险无关,甚至可能降低与癌症相关的死亡率。论文第一兼通讯作者、加拿大营养策略公司负责人Yanni Papanikolaou表示,“综合这类观察数据与临床研究,很明显,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均有益于健康长寿。
2025-08-27 09:4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