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演艺新空间还有更大空间吗?
首页> 文娱频道> 演出 > 正文

演艺新空间还有更大空间吗?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4-05-20 11:16

  区别于传统剧场的“演艺新空间”近年成为演出行业的热点,“沉浸式”成为被年轻人追逐的时髦热词。新的演出空间衍生出新的演出内容和形态,也带来观演关系和观演体验的变化。

  近日,北京市文联举办坊间对话第29期,以“小空间中的大格局——潮流化的演艺新空间”为题,邀请文化产业研究者、文艺院团的管理者和一线创作者,探讨北京演艺新空间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新空间为何受追捧?

  去年,北京有超过300个演艺空间开展营业性演出。其中,东城、西城、朝阳率先开展演艺新空间试点工作,先后挂牌颜料会馆、77剧场、繁星戏剧村等25家演艺新空间,给观众提供不同于传统剧场的观赏体验。吉祥大戏院、正乙祠戏楼等演艺空间,通过融合京剧、昆曲等传统文化演出焕发新活力。

  演艺新空间为何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北京儿童艺术剧院院长王东认为,这是由于新媒体、人工智能的发展,人机交互对生活的渗透,让现在的人已经不满足于传统剧场的在场感、仪式感,而需要更多的沉浸感。

  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张朝霞认为,在新空间的演艺形态中,观演关系的颠覆会让观众成为演出的主角,甚至会左右剧情的发展,这正好契合年轻人对于艺术市场和艺术产品的多元化期待,并为严肃艺术和大众文化消费之间提供一个新的沟通渠道。

  中国戏曲学院副教授胡娜认为,新空间中的演艺除了具有艺术价值,也具有更多元的社会价值,“新空间不仅是文化的消费,还会对整个文艺事业的发展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旧艺术”如何借力?

  戏曲等传统艺术在面临观众趣味和欣赏习惯的加速变化时,该如何适应时代,展示独有的艺术特质来吸引观众?北京市曲剧团团长崔迪表示,2018年北京市曲剧团就曾试水将《茶馆》做成沉浸式,在中国戏曲文化周上演出。“当时就想尝试观演关系的改变,让演员和观众不分台上台下,一起演、一起看。近几年我们继续思考并做了尝试,《林则徐在北京》就在三进院落的场景里演出。”

  崔迪说,“越剧《新龙门客栈》给我们很多思考。戏曲作品要秉持戏曲的艺术标准,永远不能丢失剧种本体特色来创新,在本体之下再做新空间、新传播手段等尝试,才可能出圈。”面对新媒体带来的传播方式的变革,她认为这是戏曲必须要利用好的手段,“但是这个好东西也需要有个摸索试错的过程。”

  艺术性是否被折损?

  演艺和新空间的结合,让很多人对“艺术的纯粹性”产生担忧,认为对商业性票房的追逐会损伤创作的艺术性。

  对此,《大真探赵赶鹅》《朱莉小姐》等沉浸式、环境式戏剧作品的导演张肖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得。他说,创作者第一肯定要为观众负责;第二要为出品方负责,给投资者做出一个亏损的戏,那就没有下一部了,无法让创作持续下去。“我们尽可能地结合自己的创作兴趣和喜好,做观众不讨厌的东西。我们喜欢的东西,可能跟我们一样的人也会喜欢。”

  张肖认为,新空间中的演艺作品,和传统的剧场作品一样能够提供讨论的空间,“完全可以通过一个娱乐化的戏,让观众看完之后思考我们生活的意义。”

  如何避免为新而新?

  作为新的演出形态,演艺新空间的发展也存在一些挑战甚至误区。创作者在追求新和潮流化的同时,如何避免浮躁,避免过度的、不适宜的科技手段的使用,以及保留空间的独特性?王东认为,可以这样理解科技的反向价值:当下这个时代,越追求科技,可能越需要烟火气,越需要人与人近距离接触,这正是演艺新空间独有的价值。而演艺新空间要求作品与空间结合的独特性,别人不能轻易复制,“我们在做演艺新空间创造的时候,应该从时间、地点、场景、心理这四个维度去考虑受众,才能真正让观众沉浸在我们打造的概念中。”

  张肖说,现在沉浸式演出、空间实验戏剧的同质化确实比较严重,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追逐潮流化的东西。“我自己的想法是尽可能多排跟我们生活贴近的、能够跟年轻人想法接通的题材,即便题材有时间、空间的距离,也要找到它的现实意义。”文/记者 于静 统筹/刘江华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全网追的“扁担女孩”,找到了!

  • 新能源汽车的中国-中亚跨国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3月,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二期正式通过验收,建成了国际上综合实力最强的空间天气地基区域监测网络。
2025-06-13 09:45
前不久,一场人形机器人格斗擂台赛引发了全球关注。
2025-06-13 09:44
系外行星大气研究对理解行星形成、演化和宜居性具有重要意义。
2025-06-13 09:38
地磁暴,是由太阳表面活动引起的地球磁场全球性剧烈扰动现象。据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消息,受5月31日太阳爆发活动影响,北京时间6月1日14时至2日14时,先后出现了6小时特大地磁暴。
2025-06-13 09:37
中外科学家团队在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取得四足类足迹的重要发现,首次记录了华南白垩纪地层的哺乳形类及恐龙足迹组合。
2025-06-13 09:35
“如果你是一名文科生,将有机会学习数学和计算机,将来可能成为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生”,这是不久前,复旦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布会上传出的消息。
2025-06-12 18:17
一种新的神经细胞网络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2025-06-12 09:52
这一机器人仿生手灵感源于人类手部的生物智慧。
2025-06-12 09:46
冬虫夏草学名叫“中华线虫草”,其实是一种寄生蝙蝠蛾幼虫的真菌。线虫草在白垩纪就已经寄生蚂蚁的基干类群,学会了“操控蚂蚁”,而这类寄生蚂蚁的线虫草,正是如今最繁盛的一支。
2025-06-12 09:43
来自NASA的3位科学家分析了2020—2024年间坠落地球的523颗“星链”卫星在不同太阳活动水平的轨道变化。美国《商业内幕》网站报道称,很多科学家担心“星链”卫星可能会以人们尚不了解的方式破坏大气层。
2025-06-12 09:40
天气越来越热,我们中医院急诊西北角的药膳坊门前,同样“火热”。现在,“中医药+餐饮”在很多地方越来越火,药膳面包等产品吸引了很多消费者,也带动了更多人了解中医药知识和养生理念。
2025-06-12 09:37
中毒、缺氧、病原体侵袭……这些突如其来的“变故”会诱发生命应激反应。
2025-06-11 09:27
传统人工智能研究聚焦于物体识别准确率,却鲜少探讨模型是否真正“理解”物体含义。
2025-06-11 09:26
为满足小农户的粮食干燥需求,该所联合国内多家单位研制出智能化可移动牵引式烘干机。
2025-06-11 09:25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以满足企业绿色用能需求、提升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纳水平为目标,建设绿电直连项目。
2025-06-11 09:23
 地处浙皖赣三省交界处的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由衢州市开化县的钱江源园区与丽水市的百山祖园区组成,总面积约747平方公里。
2025-06-11 09:23
为发挥警示作用,切实推动问题整改,第三轮第四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9日对第一批典型案例进行集中公开通报。
2025-06-10 10:04
6月8日,国产人形机器人携手机器狗攀上湖北燕矶长江大桥,挑战在全球最长猫道上行走。
2025-06-10 10:03
夏日,生机勃勃,在北京市温榆河公园“生态心”区域,这里没有人工干预和打理,一切都在“野蛮”生长。
2025-06-10 10:02
日前,位于重庆巫山的五里坡管理中心在科研监测中发现了2个新属共8个新物种,这是继2022年发现4个新物种后该中心在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再次发现新物种。
2025-06-10 09: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