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庆余年第二季》京渝双城巡映启幕,主创主演跨屏互动赴五年之约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电视资讯 > 正文

《庆余年第二季》京渝双城巡映启幕,主创主演跨屏互动赴五年之约

来源:光明网2024-05-07 18:02

  5月6日,电视剧《庆余年第二季》在北京、重庆两地举办了超前巡映礼,编剧王倦、导演孙皓亮相北京活动现场,与身处重庆的张若昀、李沁、郭麒麟进行跨屏交流互动,主创与主演们分享了剧集的创作心得与拍摄时的感受,引发现场观众热烈回应。时隔五年归来,《庆余年第二季》备受瞩目。不少观众观影后表示,“相较前作,在贯彻古今思想碰撞的命题下,这一季的思想内涵更具深度”“这场环环相扣的‘神仙局’成功具象化,充满悬念的情节、演员之间的交锋对峙,期待值拉满。”

《庆余年第二季》京渝双城巡映启幕,主创主演跨屏互动赴五年之约

  主创主演惊喜跨屏互动,张若昀谈角色升级成长

  映后分享环节中,北京站与重庆站实时跨屏连线,编剧、导演与三位主演隔空对话,带来诸多惊喜。三位主演畅聊了各自角色在新一季的成长升级。

《庆余年第二季》京渝双城巡映启幕,主创主演跨屏互动赴五年之约

  张若昀透露第二季自己遇到了非常多的困难,幽默表示“每一个困难都能把范闲克服”,但范闲又能够不断地在“被克服”的过程中站起来,走向下一个困难,可谓关关难过关关过;除了范闲自身的成长,张若昀表示在与庆帝(陈道明 饰)、林相(于洋 饰)等角色演绎对手戏时,自己也是学习和旁观的态度,自己在演戏的过程中与范闲共同成长。

《庆余年第二季》京渝双城巡映启幕,主创主演跨屏互动赴五年之约

  李沁则现场“爆料”导演拍戏非常精雕细琢,在40度的高温环境中,林相与大宝告别的戏份几乎拍摄了一整天。

  当现场聊到如何定义范家两兄弟关系时,张若昀与郭麒麟二人互相调侃说范闲对范思辙是血脉压制,他们的关系更像“人生导师和宝藏老弟”,现场气氛在主演们的趣味互动中逐渐升温。

  之后,三位主演化身重庆站“记者”,灵魂拷问编剧与导演,挖掘出更多创作信息。编剧王倦和观众分享了自己眼中的第二季名场面,朝堂激辩、范闲婉儿大婚、手术现场,每一个名场面都实打实地勾起了现场观众的好奇心,但王倦也表示更希望观众能够自己在观看过程中,去发现更多精彩的剧情。而导演孙皓则表示这一季想拍的东西与前作有着相似的“染色体”,同时也力图拍出创新的内容,让观众入心入情、有动力追剧。主创和主演的分享,将现场观众对于剧情的期待值拉满。

  在熟悉的世界观里寻求变化,燃爽风格获现场媒体认可

  跨屏互动结束后,编剧王倦、导演孙皓和现场观众、媒体进行了更深度的交流。王倦坦言通过三年的沉淀与推翻重组后,这一季着力更多的是挖掘剧中人物的另外一面,打造出一个更“深”的故事,范闲在第二季中实现了自我觉醒,如果说第一季中的范闲还是个棋子,而第二季里他成为了棋手。导演孙皓则表示之所以花费这么长时间,是因为把沉重的话题用轻松的方式来讲述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希望第二季的新角色、新剧情,会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惊喜。

《庆余年第二季》京渝双城巡映启幕,主创主演跨屏互动赴五年之约

  此外,现场观众表示自己意犹未尽,有观众向王倦提问“为什么从第一季到第二季花费了五年之久”,王倦表示“五年确实很漫长,挺对不起大家,但也在努力完成工作,看我都累瘦了”瞬间引来现场一片欢笑。随后他表示,自己创作剧本花费三年左右的时间,既要符合原著,又要找到影视化改编的契合点,整个主创团队都想把它做得更好,由此可见主创们满满的制作诚意。也有观众问到第三季是否会再等五年时,王倦透露第三季已经提上了工作日程,在现场观众的起哄下催更氛围拉满,也充分展现了观众对《庆余年》系列剧集的迫切期待。

  《庆余年第二季》由中央电视台、腾讯视频、阅文影视、新丽电视出品,王倦任编剧,孙皓执导,张若昀领衔主演,剧集改编自阅文集团旗下起点读书作家猫腻小说《庆余年》。此次北京、重庆两地的超前巡映礼顺利举行,主创团队五年磨一剑的匠心态度与众主演对角色更加从容的诠释获得了在场观众的认可。据悉,剧集即将在腾讯视频全网独播,期待与“庆”再度相逢。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尔滨”雪人迎八方来客

  • 地毯小镇赶制订单生产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所掀起的澎湃汹涌浪潮,在深刻改变人的存在和生活方式,给人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打破了传统人机关系的界限,给人类的存在和交往带来了新的伦理挑战和道德困境。
2025-01-06 02:50
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怎样让领先的科技成果及早被市场了解?怎样让实验室成果实现大规模量产?怎样让成熟的成果匹配到合适的企业?连接科研与市场两端的技术经理人被列入“十四五”紧缺人才开发目录,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尤其令人关注。
2025-01-06 02:15
受日冕物质抛射活动影响,2025年新年第一天,即北京时间1月1日11时开始,到1月2日2时,地球出现明显地磁活动,其中1月1日23时至2日2时发生了全球地磁指数(Kp指数)为8的特大地磁暴。
2025-01-06 09:49
中国水稻研究所稻米质量安全评估创新团队通过系统分析我国十几年来稻米食味数据后发现,育种遗传改良、田间管理优化等措施不断改善提升我国稻米食味品质。
2025-01-06 09:48
聚变工程堆中心螺管系统的建成,不仅能为未来聚变堆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同时也为低温、材料、凝聚态物理、超导应用等其他领域提供一流的大型测试平台。
2025-01-06 09:47
经过168小时满功率连续运行考核,全球最大华龙一号核电基地、由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的漳州核电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25-01-03 09:31
社交网络的去中心化推动着信息平权,使人人都有麦克风。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发布虚假错误的信息。科普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不能被流量为王和眼球效应所裹挟,而应坚持科学性、合法性。
2025-01-03 09:27
记者2日从中铁(上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上投”)了解到,全球首台高压射流—机械联合破岩盾构机“山大号”于近日在济南轨道交通6号线东仓站始发。
2025-01-03 09:22
当下,人工智能的火热让人们对其有了深刻的体会。尽管许多人并不完全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但一提起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汽车、智能交互机器人、机器狗、无人机等已广为人知的应用便浮现在人们脑海中。
2025-01-03 09:19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2025-01-03 09:18
闸门开合,水涨船高。2025年1月1日,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三峡枢纽通过量达1.59亿吨,连续三年突破1.5亿吨大关。其中,三峡船闸运行10000余闸次,通过量1.54亿吨;三峡升船机运行4700余厢次,同比增长5.1%。
2025-01-02 09:33
波澜壮阔的海洋中,更多宝藏正待发掘,深海油气资源就是其中的宝藏之一。深海区域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如今已成为全球油气资源的主要接替区。
2025-01-02 09:31
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产生和需要存储的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传统的存储方式,如硬盘、磁带等,正面临存储容量有限、维护成本高以及存储设备寿命短等诸多限制。
2025-01-02 09:30
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两种记忆在大脑中可以协同工作。然而,当两种记忆产生冲突时会发生什么?
2025-01-02 09:29
量子计算正加速发展!2024年12月上旬,谷歌公司推出其最新量子芯片Willow。几天之后,我国科研团队在预印本网站arXiv发布了“祖冲之三号”的相关成果。
2025-01-02 09:29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2024-12-31 09:14
30日,“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2024-12-31 04:10
教育部日前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及试点工作,要求2030年前实现基本普及。这对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高地至关重要,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系列深层变革。顺利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需深化基础研究,把握底层框架和逻辑,做好体系化构建。
2024-12-31 04:45
享受便利的同时,掌握它们背后的核心技术更为重要。如何培养更多懂人工智能、会应用人工智能、能研发人工智能的人才?
2024-12-31 04:45
30日,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升趋势,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2024-12-31 04:4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