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一部极具导演风格的“割裂”之作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电影动态 > 正文

一部极具导演风格的“割裂”之作

来源:北京晚报2024-04-09 10:08

  青年导演顾晓刚执导的第二部电影《草木人间》上映5天收获了6066万元的票房,虽然这个数字并不算惊艳,但相比他的导演处女作《春江水暖》在网络视频平台上播放的结局,已经算是不错的结果。

  这首先要归功于流量演员吴磊的加入,他在片中饰演儿子目莲。最近几年,有流量的青年演员纷纷加入到文艺电影的创作中来,大大提高了影片的关注度。比如去年朱一龙出演《河边的错误》,让这部充满了先锋意识的犯罪题材电影最终收获了3.09亿元的高票房。此外,蒋勤勤和陈建斌这对夫妻在视频平台上的互动也被关注,先是蒋勤勤凭借《草木人间》中的母亲苔花获得了第17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女主角,后是夫妻之间的“隔空示爱”,贴合片中陈建斌饰演的老钱疯狂追求苔花的剧情,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草木人间》在内核上依然是一部文艺范十足的电影,它在风格上延续了顾晓刚的首部电影《春江水暖》,只不过《草木人间》的剧情要简单紧凑很多。《草木人间》的故事灵感来自于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目连救母》,影片被设计成三个段落:第一部分是“人间”,第二部分对应着“地狱”,而第三部分则升华到“天堂”。影片有两条故事线索:一是儿子目莲在苦苦坚守的“寻父”,二是目莲在目睹母亲苔花误入传销组织后的“救母”。两个线索看似独立,其实是“此消彼长”,目莲在“救母”的过程中逐渐放下了“寻父”的执念,寓意着他的成长和成熟。当然,顾晓刚还在片中放入了很多个人的思考,这些思考借助像“树根”这样的实物来表达隐喻的效果,这需要观众自己细细体会。

  看过该片的很多观众都有这样的感受,第一和第三部分在风格上是统一的,它延续了顾晓刚在《春江水暖》中对于浙江山水充满诗意和禅意的描绘。第一部分有一个从空中俯拍的长镜头,将藏在山中的茶田和打着手电筒在“喊山”的茶农队伍尽收眼底,让人看到了“茶文化”的生生不息。但影片的第二部分才是故事的主体,影片用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讲述了苔花误入传销组织“蝴蝶国际”的全过程。这部分内容写实,充满了生活细节,再配合蒋勤勤癫狂式的表演,跟第一和第三部分形成了“一动一静”的强烈反差,这也是让不少观众感觉影片风格“割裂”的原因之一。

  正如贾樟柯的电影反复描绘老家山西汾阳的人和事一样,出生于浙江富阳的顾晓刚对于浙江山水也充满了感情。看得出,他试图将浙江的地貌特征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联系在一起,解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含义。《草木人间》中的苔花从一个经历婚姻失败的温顺茶农,到希望成为“独立而自信”女强人的内心被传销组织点燃,精神状态进入失控,再到在儿子目莲的帮助下,内心的“猛虎”被驯服,最后选择了重生,从中不难看出导演顾晓刚的内心真实想法:相比大起大落的人生,这种平静踏实的生活才是普通人最理想的归属。

  几位主演都贡献了不错的表演。蒋勤勤的表演充满了爆发力和穿透力,尤其是苔花陷入癫狂状态后的表情,颇有点超级英雄电影《小丑》中“小丑”的味道。吴磊的表演也自然而松弛,演出了一个大学生该有的青涩,这非常难得。

  此外,日本作曲家梅林茂创作的电影音乐让人拍案叫绝,那份空灵中带着颤动的意境,很好地渲染了故事的主题。

  总的来说,《草木人间》是一部极具导演个人风格的影片,拍得唯美而诗意,但它依然有很多改进的空间,如何让故事主题和画面风格更好地统一融合起来,可能是顾晓刚在后面的创作中需要更多考虑的问题。记者王金跃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塞内加尔总理松科

  • 三沙市举行海上应急救援综合演练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今年“三夏”生产,该农场配备无人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播种机、精准水肥轮灌系统、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
2025-06-27 10:25
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并投入试运行。
2025-06-27 10:24
古生物研究表明,包括早期犬齿兽在内的一些远古动物,脑袋为一个没有左右脑半球区分的整体,而现生哺乳动物和典型的进步颌兽类则有左右两个脑半球。
2025-06-27 10:18
6月26日21时29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2025-06-27 10:17
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26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一项开创性研究,成功将复杂难处理的混合废塑料变废为宝,为根治全球塑料污染顽疾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06-27 10:16
近日,一组“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络引发热议。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还面临社会伦理与隐私保护方面的争议,如何平衡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伦理、监管要求等仍是难题。
2025-06-27 10:1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已满两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6-26 09:48
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非鸟类恐龙灭绝,而就在撞击点附近,一种神秘的夜蜥蜴可能是唯一幸存下来的陆生脊椎动物。白垩纪末期,一颗巨型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直径超过150公里的陨石坑,导致全球大多数动植物物种灭绝。
2025-06-26 09:47
在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等提出了一个衡量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程度的全球框架。论文合作作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主任Pedro Conceicao表示,面对当今严峻的地球系统变化,我们必须把人与自然健康、互惠的关系纳入发展愿景。
2025-06-26 09:46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这项调查系统查清了我国东北典型黑土区地表基质资源“家底”,实现了东北黑土地地表基质层的首次系统调查与深度解剖。
2025-06-26 09:41
记者邱玥25日从中国海油获悉,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二期项目全面投产。 目前,“深海一号”大气田已经达到最高产能设计状态,年产气量有望超过45亿立方米。
2025-06-26 09:40
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能源部支持的薇拉·C·鲁宾天文台,首次捕捉到的太空景象呈现出一场由恒星“托儿所”及邻近星系的密集星团构成的粉蓝视觉盛宴。鲁宾天文台的科学团队还开发了面向公众的工具“天空查看器”,用户可通过平移和缩放功能探索这些超高分辨率图像中的恒星和星系。
2025-06-25 09:46
中国海油25日宣布,公司在南海水域的“深海一号”大气田二期项目全面投产,标志着我国最大海上气田建成。“深海一号”大气田分一期和二期开发建设(一期于2021年6月投产),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1500亿立方米,最大作业水深超1500米,最大井深达5000米以上,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6-25 09:33
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为新一代草地植被图的绘制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共识别出65种主要草地类型,其中高山嵩草草甸、紫花针茅草原、矮生嵩草草甸、垂穗披碱草草甸和线叶嵩草草甸这5个群系分布最广。
2025-06-25 09:30
6月24日,“应急使命·2025”极端灾害事故场景新质救援能力检验性演习在黑龙江省东宁市、河南省濮阳市等地举行。“源网荷储”应急供电中,国家电网运用新技术、设备,实现小型水电站“黑启动”“光伏+储能”协同供电,保障重点区域电力供应。
2025-06-25 09:24
研究团队通过发育表达分析、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在甜菜孢囊线虫早期寄生阶段鉴定出两个关键分泌效应蛋白——Hs28B03和Hs8H07。该研究首次发现,植物寄生线虫会“劫持”植物细胞的“垃圾处理系统”——泛素化系统来摧毁免疫。
2025-06-25 09:23
24日,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获悉,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西部农业研究中心棉花分子遗传改良创新团队杨作仁研究员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柳小庆研究员,合作创制了可生产虾青素的工程棉花。
2025-06-25 09:22
“智慧光源大脑”是国内首个同步辐射人工智能数据解析平台,能够更高效地处理同步辐射实验产生的海量复杂数据。
2025-06-24 09:43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实施半年,近日,有媒体采访多位科研人员,梳理新科普法落实效果。受访的多位科研人员表示,新科普法为科研人员开展科普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2025-06-24 04:50
6月初,依托东南大学共建的南京紫金山实验室发布全球首个6G广域低空覆盖的无蜂窝通智感融合外场试验网,赋能低空经济、数字能源、智能制造等应用场景,有望催生千亿级产业链,助力南京打造“6G之城”。这是东南大学勇挑硬核科技创新大梁,支撑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动缩影。
2025-06-24 05:0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