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当“极新”爱上“极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何以吸引年轻人?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当“极新”爱上“极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何以吸引年轻人?

来源:文汇报2024-02-08 08:11

  刘俊 翁旭东

  春节将至,穿着传统服饰、感受传统器乐、打卡文物古迹……这些一度被贴上“过时”标签的传统文化,在包括Z世代青年群体在内的当代中国人中受到追捧,大有成为新年俗的趋势。

  在视听领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的传统文化类节目数量不断增加、“爆款”连连,《中国诗词大会》等春节期间播出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也成为不少观众的年度期待。

  作为新新人类的青年群体,火爆追逐的恰恰是我们原来误认为有些“陈旧”的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仪式、风物、作品和产品,这种“极新”爱上“极旧”的颇具“对撞感”的现象的兴起,与一系列文化类视听传媒艺术作品的推出有着紧密的关联。在《百家讲坛》造就了传统文化在新世纪的首次荧屏复兴之后,大量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优质综艺节目、纪录片、剧集、中短视频、网络动漫等传媒艺术作品在近十年间集中涌现,开始走上内容形态不断创新、传播力影响力持续增强的连续发展阶段。

  如《如果国宝会说话》《诗画中国》《唐宫夜宴》《新千里江山图》等一大批传统文化类视听内容成为自带流量的“爆款”,不仅进入到年轻群体所宣称的、与社会主流相隔“次元之壁”的亚文化领域当中,更激发起他们积极的自发传播与广泛参与。

  传统文化类视听内容之所以由荧屏“清流”逐渐成长为收视“主流”,并持续在更广阔的社会层面掀起文化共创的浪潮,这既是因为主流媒体在如火如荼的传播实践中,找准了有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当代化呈现与转化的“路”,更在于创作者在深入理解和认识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这座精神富矿挖对了“点”。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探索中,主流媒体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挖掘中找到了真正吸引年轻人的“密码”。这些蕴藏于传统文化之内,跨越千年而依旧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与人文精神,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年轻群体间建立起精神交流与价值共鸣。

  五个关键词实现“极新”与“极旧”的接合

  “极新”与“极旧”间的接合点,首先是“民族性”——独特的民族性魅力构成唤起年轻群体情感认同的天然纽带。

  广阔且复杂的地域造就了中华文明内容的多元广博,与此同时,漫长的历史轨迹使优秀传统文化在文明演进的诸多维度都得到深入且精细地发展。例如,琼楼玉宇、霓裳羽衣、金石丝竹、水墨丹青、玉盘珍馐……这些琳琅满目、绚丽多彩的文化元素,无不直观地展现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美,从视觉体验的层面惊艳受众。

  当我们仔细观察网络平台上用户关于传统文化类视听内容的弹幕或评论内容时,就会发现,“漂亮”“美”“宝藏”等关键词最为常见,而与之相关联的往往是“哇”“喜欢”“好评”等用户明确的正向情感表达,这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间天然的情感连接的直接体现。

  其次是“连续性”——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文化特质为年轻群体带来精神昂扬感。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经千年悠久孕育与近代百年激荡而绵延至今,是世界民族之林中唯一不曾中断的文明。更为重要的是,中华文明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面对进步的现代文化与优秀的外来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保持包容四海、兼纳百川的胸怀,不断吸收文化新质以实现自我焕新与发展。也正因为如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与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发展成果的当代价值与时代精神相有机接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展现出的这种连绵不断、历久弥新的强大生命力,显著提升了个体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如《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中国礼 中国乐》等文化类视听节目的走红,不仅仅在于引入剧场模式来具象化地讲述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更在于它们着眼于将中华优秀文化的前世今生相关联,在穿越时空的千年流转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与连续性,有效切中了视听用户的精神共鸣点。

  其三是“烟火气”——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优秀生活方式与理念满足当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阳春白雪,同时也有其生活化、通俗性的一面,这也是其最灵动的一部分。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伴随着现代化建设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和改善。在这一大的背景之下,90后、00后群体更加注重个人生活的乐趣与品质。

  一方面,衣食住行方面的文化与习俗如基因一般深深刻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凭借其经过历史沉淀与检验的实用性,让生活变得更加健康、方便与和谐。另一方面,在年轻群体看来,优秀传统文化所孕育出的雅致生活格调与精致生活方式同时具有“高级感”,是现代生活中所向往与追求的一种理想化的生活风尚。围炉煮茶、八段锦、中式插花等休闲方式的兴起,无不体现出年轻群体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求生活之风雅与浪漫的兴致与热情。

  同样重要的是“大智慧”——深邃精妙的思想文化为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科学实施行动形成有益参考。

  如天人合一、阴阳平衡、道法自然等宝贵哲学思考,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引导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既保持定力又能识变应变。在这个信息爆炸、变化莫测的时代,这样的洞察与思考对于年轻群体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传统思想文化,年轻群体不仅掌握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与有效路径,也得以学到日常、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为人处世的智慧,妥善处理好个体与外在世界的关系。这对于尚处于社会化过程中、阅历尚浅的年轻群体而言,无疑为其快速融入社会、和谐人际关系提供了重要帮助。

  最后是“正能量”——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代青年修炼人格、奋发向上提供不竭精神力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等一系列宝贵品质为年轻群体磨砺人格、提升道德提供了有益的标杆模范与价值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承载这些宝贵精神品质的故事与典故,能够激发青年们的斗志和热情,为自己的人生设定更高目标,赋予他们为之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奇迹的广阔天地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

  两对关系推动“极新”与“极旧”的融合

  这些深深蕴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为年轻群体发掘和喜爱的光芒,本质上与当代青年向上、向好、向善、向美的精神追求相契合。这是其在现代化发展语境中依旧保有显著活性与强大适应性的有力例证。

  同时,由此也可以看出,尽管青年追求个性,喜欢新潮事物,心智上可能还不够成熟,但其在民族复兴、社会担当、个人修养等方面与民族和社会整体共享着相同的价值标准与精神需求。因此,无论是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年轻的一代,我们都应抱有信心。

  而要进一步推动“极新”与“极旧”的融合,必须紧紧围绕上述接合点做进一步挖掘与拓展。细化到具体的媒介实践层面,以下两对矛盾关系需予以注意与反思。

  内容与表达的关系。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化转化过程中,必须做好传统文化内涵本身与其呈现方式之间的平衡。内容创新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与有效传达,不能过度单方面追逐呈现方式的极致绚丽而忽略内容为本的基本立场。只有牢牢扭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视听内容生产与传播创新才是有意义的。

  集合与融合的关系。我们需要通过同流行文化相接合的方式为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内涵,但应避免沦为对各种流行文化简单的“大拼盘”“一锅烩”。对于这些流行化、娱乐化元素,既不能做简单的集合以迎合用户,也不能“竭泽而渔”式地过度消费传统文化,而应在生产与传播中,在选择性借鉴吸收的基础上推动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通过既具备网络传播特质又凸显媒体格局格调的新型主流声音的自我生成,实现文化与价值的有效引领。

  (作者分别为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传媒大学讲师、师资博士后)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四川舰顺利完成首次航行试验

  • 大、小苏干湖:咸淡相连的高原“姊妹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