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唐嫣:我过去的三年,都是“汪小姐”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电视资讯 > 正文

唐嫣:我过去的三年,都是“汪小姐”

来源:文汇报2024-01-08 10:45

  记者 王彦

  关于电视剧《繁花》,社交平台有个话题“×天前和×天后看繁花”,意指随剧情而变的观剧心理。数千万阅读量的话题下,热门第一条对唐嫣不吝赞美。“刮目相看”“王家卫用对了唐嫣”“人生角色”等评价一时占据主流。

  时间倒回《繁花》开播前,王家卫还在对画面精雕细琢,几乎没有演员看过全片。导演的一贯神秘、情节的隐而不宣,让大家在路演时都不敢轻易剧透细节。大众观望,主创也在等待,等这部拍摄了三年的电视剧在播出后“响”还是“不响”。

  专访唐嫣那天,她正处于这段等待期,等“汪小姐”为大众认识,等《繁花》被观众认可,也等待更多人给演员唐嫣的最新判词。对一些问题,她表示“时候未到”,但有三件事是彼时便确凿无疑的:她说“美”是多维的、多向的;她说《繁花》于目前的自己是无可取代的;她说“汪小姐”这个角色有一部分留在了唐嫣身体里。

  《繁花》播到现在,至少“汪明珠”的名字在许多人心里“碰碰响”了,不只是因为这个看来娇俏俏的姑娘在暴风雨里高喊“我要做自己的码头”,也不见得是为她自立门户后开出第一单而折服。“汪小姐”能撬动人心的魅力,很多时候在乎一种“明天感”,是在丛林法则里始终相信明天会更好的明媚敞亮;是在穿透了鎏金色调和浓烈光影后,人们在唐嫣的“汪小姐”身上看到了一个上海姑娘能拥有多么阔达的精神世界。

  从未见过的自己

  剧组第一次官宣阵容时,外界不无愕然。“汪小姐”,一个在原著里命途坎坷又带着“人情复杂、万事纠葛”肉感的角色,到了电视剧该怎样呈现,是照样凌厉还是温柔善待,没人猜得到王家卫的底牌。

  问题到了唐嫣这儿,演员答得辩证,“她让人心疼又让人欣赏”。心疼她依然风吹雨打、起起落落,欣赏她“有韧劲、有冲劲、有担当、至真至情、拿得起放得下、敢打敢拼……有很完整的人物成长线、丰满的表现维度,几个标签不足以形容”。一时怜惜给角色,“善待”则是角色与演员共享的。尤其,王家卫爆改后的“汪小姐”,打开了唐嫣从未见过的自己。

  1988年,“汪小姐”的青葱岁月,姑娘上外毕业后,顶替父亲进了外贸大楼,生命和日常的基调都有些高亢。“戴尼龙袖套和半截的绒线手套,啤酒瓶样厚底近视眼镜后面,一点青涩、几分较真、风风火火,都是妈妈那辈人年轻时的样子。”拍摄间隙,唐嫣给家里打视频,手机那头的妈妈脱口而出,“灵,登样”,两个沪语用词都是漂亮的变体说法。“真的很美。”唐嫣说,萌新的“碰哭精”、众星捧月的“汪小姐”、暴风雨里成长的“虹口小汪”、自立门户的“汪明珠”,“一个造型有一个造型的美感”。

  毋庸置疑,美,对于女演员而言是天赋。因为形象优越,还在中戏上学时,唐嫣就被张艺谋选中为雅典奥运会闭幕式“北京8分钟”的“奥运宝贝”。但也无法否认,美或者说表面的颜值这桩事,在众声喧哗的互联网时代,是让很多女演员态度微妙的“资产”。

  《繁花》剧组的邀约递来,唐嫣并不讳言那是难以置信的。更让她惊讶的事发生在与王家卫的初次见面,“聊天中,导演一直让我别给自己太大压力,许多话让我感觉他已经非常了解我了”。现在回想起来,那天也像是契机、一个让演员唐嫣自我审视的契机,王家卫导演为什么找到她、他看到了她哪些特质……她把寻找的答案放到“汪小姐”身上,最终,长波浪、高跟鞋、外滩27号的金花是她,头发蓬乱、工服灰暗、暴风雨下的狂花也是她。

  演员本人说,妆造只是角色内心的外化,“小汪身上有野蛮生长的活力,像‘打不死的小强’,那种朴素的生命力是一个女生不同阶段的美,我全盘接受”。

  恩师王家卫

  上世纪90年代初,唐嫣还是个小姑娘。彼时的她观察家乡的视角,肯定和成年人汪小姐有所区别。饶是如此,唐嫣很笃定:“《繁花》里的一幕幕似曾相识,代入感太强了。”

  有些亲切感由“硬件”营造。第一次走进片场搭建的进贤路,唐嫣为眼前的“神还原”兴奋不已。弄堂、烟纸店、自行车、路牌,先映入眼帘,随后移步换景,几乎步步有惊喜。棒头糖、“老坦克”、缝纫机、热水瓶、磕掉了边缘搪瓷的痰盂罐……细节太多了,演员们刚进片场,看到这个东西也有,那个东西居然也有,惊呼声此起彼伏。剧组也请来当年外滩27号上班的初代白领们给演员讲课,城市的记忆与个体人生温柔重合,“开机时自然而然就入戏、入情了”。

  许多观众达成了共识:《繁花》就要看沪语版。一则沪语是片场用语,声场的远近、轻重乃至气流都是与表演一脉相承的;二来沪语作为母语,揭开了演员们本能式反应、潜意识表演。唐嫣承认,家乡话是迅速进入角色内心的秘钥,“看着剧本,就会自动切换成上海话,从未有过”。沪语不仅带来亲切感,许多文字下的潜台词也跟随上海话独有的表达平添意蕴。演员形容台词为“千层蛋糕”,写来与普通话一样,但在气息和顿挫的发音背后,“方言的习惯带着心照不宣的暗号”,让演员和角色卷起岁月乡愁的记忆,化在烟火气里等待观众前来相认。

  但方言并不只是“解除封印”“降低难度”的,尤其对唐嫣。上海话本就语速轻快、雀跃,“汪小姐”快人快语,情绪一上来,台词几乎没有气口。后期重配普通话版本时,同组演员替“汪小姐”暗暗叫苦,唐嫣深呼吸,“唯一办法,就是在话筒前投入地、全身心地再演一遍,用普通话再感受一遍汪小姐”。

  在唐嫣眼里,自己“卷”自己,是《繁花》剧组的常态。她将王家卫视作“恩师”,“导演会根据我们在镜头前的表现不断深挖,听他讲戏常会有醍醐灌顶的感觉”。有这样亦师亦友、善于挖掘演员潜能的导演在,拍戏便是大家最享受的事,收工反而成了让人黯然的一刻。“每天收工,很多人舍不得离开,怎么就结束了呢,都意犹未尽。”于是,有了吴越主动拖堂、被导演抓包后顺便补拍的幕后花絮,成就的却是“小汪”含泪收下师父邮票集,为岁月珍贵情深意长掬一把泪的动情场面。

  生命的痕迹

  《繁花》整整拍了三年,“杀青多”是网友的玩笑辞令,但摆在演员面前的难题很现实:怎样接戏?妆造和道具的衔接交给剧组工作人员,人物状态怎样保持一致考验着演员。外型上看,不能胖、不能瘦,就连多几条皱纹都会被高清的镜头捕捉;更要紧的在眼神、在心境。

  生命会在岁月里留痕,可对一部剧的同一个角色,演员需要“无痕”,藏起自己在真实岁月里的痕迹,抹掉其他剧组角色带来的痕迹。“我可能没有这样的难题。”唐嫣说,“因为过去三年里,我全身心投入,我的情绪事实上是被汪小姐牵着走的。难过着她的难过,欣喜着她的欣喜。”此话听来轻松,可稍稍咂摸,很容易分辨个中五味杂陈。都说女演员“花期”宝贵,三年只接一部戏,三年只跟一个角色死磕,时间的洪流会带来也会带走许多人和事。唐嫣不说选择,只谈值得。

  王家卫导演是恩师,外界只道他把唐嫣带到了作为演员的新境界,但演员本人说:“他给我上的最重要一课不单单是表演,而是人生。演戏是演另一个人的人生,在剧组与王导聊天时,常常好像走进了人生课堂。”她把对手戏演员看成“高山”,是自己戏里戏外的贵人。饰演金花科长的吴越、饰演范总的董勇都是演技精湛的前辈,“跟他们对戏,压力不小”;虹口码头的工头范志毅从足球跨界来客串一把,“他的表演状态很自由,而越自由越厉害,一样是挑战”。故事里,师父、范总、工头都是角色的贵人和革命战友,“戏里,他们帮我从‘汪小姐’蜕变成真正的汪明珠;戏外,他们帮到我唐嫣,让我知道,对手戏演员强,我也可以遇强则强”。

  还有些痕迹潜移默化着留在了生活里,变成唐嫣的一部分。“‘小汪’行动力强,生命力饱满,一言一语都像是上了倍速的。”忽然一天,唐嫣在家发现自己的动作变快了,以往洗漱、吹头的时间几乎压缩了一倍。“过去的三年,我全都是汪小姐,身、心、灵结合一体,我不认为自己是唐嫣了。”

  汪明珠的故事还在继续,演员唐嫣也是。1983年生于上海,唐嫣在《繁花》开播时40岁了。“《繁花》让我更热爱表演。”三年打磨,愿她像“汪小姐”那样,跳脱纠结的混沌、穿越繁花迷人眼,在演员这条路上真正抵达“不惑”。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救援队伍完成缅甸地震救援任务启程回国

  • 三峡水库实施保春灌补水调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业内有这么一句话:“世界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 之所以发生如此巨变,离不开一批批农业技术人员的辛勤努力,其中有个闪亮的名字,人们不会忘记——“中国长绒棉之父”陈顺理。
2025-04-09 09:54
在现代化工中,90%以上的生产过程需要催化剂的参与。 团队研制了世界首套双光束原位透射红外光谱,在催化反应中发现了新机制。
2025-04-09 09:54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席鹏教授团队联合河北大学高保祥教授课题组,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近红外荧光探针HBimmCue,实现了对线粒体内膜环境的高分辨率、高亮度动态观测。
2025-04-09 09:53
千松坝林场位于河北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成立20多年来,林场建设者们通过推广林草间作、林牧结合等多种模式,完成造林工程逾百万亩。2013年开始,千松坝林场在大滩镇小北沟村荒山上植树造林,生态环境的改善,带动了旅游、餐饮、民宿等发展。
2025-04-09 09:53
润滑材料在飞机的诸多部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如发动机、起落架、舱门、尾翼,以及液压系统等部位都离不开高性能润滑材料的支持。为我国一款重要飞行器研制高性能润滑剂是乔旦接到的第一个重要任务,而她也因此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025-04-09 09:50
啃下硬骨头的不是蛮力,而是创新力,思维创新、技术创新是突破极限的关键驱动力 如今,在无垠大海,在广袤荒漠,能源装备今非昔比,能源技术突飞猛进,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我们这一代人责无旁贷,更有底气。
2025-04-09 09:47
打开手机刷短视频、通勤路上听播客、睡觉前追微短剧……网络视听已如空气一般,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每一刻。加强对低俗、恶俗、违法内容的监管,严厉打击版权侵权行为,为创作者提供更加安全的创作环境。
2025-04-09 09:46
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需要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支撑作用。推动跨学科、跨地区、产学研协同攻关,凝聚农业科技创新合力,关键在于加快建立协同化农业科技创新组织机制。
2025-04-09 09:44
清明时节,浙江杭州、福建武夷山等地的春茶采摘进入旺季。 在不断拓展下沉寄递服务网络的同时,快递企业还持续提升科技发展水平,加大对无人机、无人车等智能装备的应用,助力全社会物流成本的有效降低。
2025-04-08 10:03
俗话说:“绿肥种三年,瘦田变肥田。近日,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西南丘陵山区农机与电动装备创新团队成功研发出高效机器采收装备,解决了这一难题。
2025-04-08 10:03
当前意识研究主要聚焦于在大脑皮层中寻找意识体验的神经相关物,但对脑深部皮层下结构的研究较少(如丘脑)。
2025-04-08 10:01
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规划遵循世界农业强国建设规律,立足我国国情农情,对农业农村发展谋篇布局。
2025-04-08 09:57
活动中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为14.3/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至4.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至5.6‰。
2025-04-08 09:54
在养老服务领域,智能机器人能帮助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目前,一些企业研发的机器人不仅能够帮助老人取快递,还能把老人抱到轮椅上、搀扶老人走路等等,可大大减轻照护人员的劳动强度。
2025-04-07 10:03
长江作为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孕育着超过4300种水生生物,形成了独特且复杂的生态系统。长江生态系统在国土空间生态格局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价值。
2025-04-07 09:56
伴随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企业人才需求更加旺盛:算法架构师、硬件工程师、数据分析师……岗位细分,体现着行业对人才的多元期待。对用人企业来说,把竞得人才作为起点,将人才与研发生产流程精准匹配,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发展方能更上台阶。
2025-04-07 09:49
近年来,我国原创性、引领性成果持续涌现。从科研产出看,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等前沿领域,近年来,我国原创性、引领性成果持续涌现。我国科技期刊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建立期刊影响力和信誉,形成成熟的运行管理、传播的模式,这些都需要长期积累。
2025-04-07 09:46
武汉兰丁智能医学股份有限公司科研人员正运用AI工作站和机器人工作站进行宫颈癌样本扫描。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执行院长张伟男看来,AI与其他领域或学科的结合主要面临三重挑战。
2025-04-07 09:40
尽管AI能一键生成完整的运动方案,涵盖从热身到放松的全部阶段,但在细化到每个动作时,使用者很难完全按照标准执行。
2025-04-03 02:35
在数字经济浪潮推动下,职业教育正通过数字技术革新突破传统边界。
2025-04-03 02:3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