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枫桥夜泊》重现姑苏 寒山寺钟声,安慰多少漂泊的人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综艺看点 > 正文

《枫桥夜泊》重现姑苏 寒山寺钟声,安慰多少漂泊的人

来源:光明网2023-12-12 14:56

  近日,一场电影级的文旅直播《枫桥夜泊》,在姑苏重现。项目由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姑苏区委宣传部主办,金阊街道办事处、苏州市虎丘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枫桥管理办公室、苏州市寒山寺承办,为你读诗·走进历史文化遗产项目组策划呈现。

  邀请学者作家、影视演员、主持人、艺术家参与其中,采取电影与戏剧的手法,将诗词、古今人物与历史古迹结合,并通过姑苏评弹、箫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呈现,以及寒山寺的钟声,为数十万观众送上了一个2023年的特别岁末礼物。

《枫桥夜泊》重现姑苏 寒山寺钟声,安慰多少漂泊的人

  学者、作家周国平讲述他心中的《枫桥夜泊》

  这场直播中,著名学者作家周国平来到枫桥,讲述了他心目中的《枫桥夜泊》。《觉醒年代》鲁迅的扮演者曹磊则首次饰演了张继,书写和诵咏这首经典名篇。评弹艺术家吴嘉雯、张怡晟,笛箫演奏家宋泳,以评弹和箫,吟哦这千年枫桥、人间夜泊。不仅如此,直播还通过情景演绎的方式,再现了宋代陆游、明代唐寅、清代王士祯三位文人与《枫桥夜泊》的故事。苏州广播电视主持人文静则担任讲述人,带领人们诗意漫游。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在安史之乱后,来到相对安定的江南,路过姑苏,夜泊枫桥时所写。唐代不乏千古名篇,但为何唯有《枫桥夜泊》,千百年来一直被名人名家书写,并影响了整个亚洲文化呢?

《枫桥夜泊》重现姑苏 寒山寺钟声,安慰多少漂泊的人

  《觉醒年代》鲁迅的扮演者曹磊饰演张继

《枫桥夜泊》重现姑苏 寒山寺钟声,安慰多少漂泊的人

  箫艺术家宋泳吹奏《枫桥夜泊》

  学者周国平在直播现场这样讲道:这首诗歌中的意象,早已超出文学的范畴,成为一种表达着人普遍境遇的象征意义。他也分享到:因为孤独,我们渴望爱的安慰。在我们的心灵深处,爱和孤独其实是同一种情感,孤独是因为爱的能量得不到释放而感到的痛苦,而爱无非是对他人之孤独的发现和抚慰。所以,让我们珍惜爱情、亲情、友情,珍惜人间一切美好的感情。

  在漂泊和孤独中,寒山寺的钟声给了诗人以安慰,因为这钟声传递了人间的信息。对于人类来说,真正的安慰只能来自同类,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爱和善意。我们活在世上,人人都有对爱和善意的需要。请你记住,这也赋予了你一种责任,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敲响安慰的钟声。

《枫桥夜泊》重现姑苏 寒山寺钟声,安慰多少漂泊的人

  评弹艺术家吴嘉雯、张怡晟弹奏《枫桥夜泊》

  的确,在中国诗歌史上,张继并不是最最著名的诗人,但他这首《枫桥夜泊》却被一代代的诗人、书法家、艺术家,记载、书写、传唱。

  受他影响,白居易写下:“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温庭筠也有“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这样的词句。到了宋代,诗人孙觌还专门写下一首《过枫桥寺》。诗中这样描述:“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

  不仅如此,还有很多人以书法不断回应着《枫桥夜泊》的孤独与安慰。唐寅写过,康熙写过,李鸿章写过……并成就了《中华第一诗碑》。

  《枫桥夜泊》还被创作为音乐、歌曲。苏州的评弹里演绎过它,昆剧里吟咏过它,流行歌曲《涛声依旧》唱过它……可以说,《枫桥夜泊》的流传和唱诵,见证了岁月变迁、时代荣辱。如今,位于姑苏城外的枫桥与寒山寺钟声,已不仅是张继笔下的了,更是人类的枫桥与寒山寺钟声。

  因此,2023年末,《名人名园名诗》第二集《枫桥夜泊》,不仅仅是一次诗歌场景文旅的创作,还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安慰,更是一个送给所有人的岁末礼物。它寄予着我们所有人最最朴素的愿望和情感:

  愿漂泊时有枫桥可依

  愿孤独时有钟声可慰

  愿幸福时有知音可共

  《名人名园名诗》由「为你读诗」联合创始人、CEO、总编辑张炫担任总策划和总撰稿。据其介绍,如果说敬一丹在拙政园为你读诗,带给大家一次美妙的《园林问早》,是借中国古典园林里容纳的生命志趣,希望大家在繁忙、焦灼的日常中,建设自己心灵的园林;《枫桥夜泊》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对所有人的安慰。再读《枫桥夜泊》,我们会震撼地发现,这首诗所记录的是一种人的普遍境遇,即生命之河上的漂泊,夜半时分的孤独,但是它也传递了一种永恒的安慰:夜半钟声到客船。因此,我们特地在直播的结束,带来了寒山寺的108声钟响。这声声钟响,是无限祝福。

  而在被问到,《名人名园名诗》系列直播,有哪些创新时,张炫特地强调:一切创新都源于对历史古迹和文学文本的理解,方能借助于新的创作方式进行深入浅出的表达。在这两次的直播中的筹备中,我们第一步的工作,首先是“文本研究”,然后才进行“脚本创作”,接着再请电影导演吴绮和为你读诗的直播团队进行影视化的创作转化等等。我们希望打造一种丰富的内容表达形式,即诗词、人物、历史与自然遗产、人文遗产相遇的时候,会产生怎样奇妙的反应。中国文化实在是太迷人了。当我们走进这些名城名胜,历史古迹的时候,会有一种遇见我们文化血脉的欣喜之感。

《枫桥夜泊》重现姑苏 寒山寺钟声,安慰多少漂泊的人

  苏州越剧演员周壮丽漂泊于枫桥边

  2500多年城址未变的苏州古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始终是江南文化发展、传播、延续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明地标性的存在。作为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姑苏区始终以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用好用活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园林、非遗等苏州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华文明的姑苏故事,让文化传承弦歌不辍,让文化创新活力奔涌,展现中国文化自信的苏州样本,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历史文化名城”“江南文化的强大内核”“诗与当下兼具的人间天堂”。

  本次直播也得到了苏州市评弹团、FM91.1苏州新闻广播、苏州市朗诵协会、叙竹洞箫艺术工作室的支持。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世界首条350公里时速单洞双线高铁海底隧道贯通

  • 2025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记者日前获悉,自去年10月全球洲际间断分布的5种崖柏属植物全部落户重庆市开州区崖柏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以来,科研团队已成功繁育崖柏实生苗30万株,崖柏扦插苗20万株,
2025-03-27 04:00
职业技能培训对劳动者提技增收、缓解就业矛盾意义重大。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工作,2024年印发《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要求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2025-03-27 05:10
长期以来,天气预报主要依赖于传统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型。随着AI技术的突破,气象领域开始应用AI技术提高天气预报以及气候预测水平。2023年,《科学》杂志将“AI辅助天气预报的发展”评为世界科学十大进展,同年我国主导的AI大模型在精细化天气预报中的应用,更被评为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之首。这些里程碑既展现了大气科学与AI融合的潜力,也为应对极端天气和防灾减灾创造了新机遇。
2025-03-27 05:10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迭代并被应用到各行各业,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人工智能的发展越快,公众的期待与担忧越是急剧上升。如何平衡推进人工智能应用与治理,如何缩小科技发展带来的数字鸿沟,成为今年论坛上嘉宾热议的焦点之一。
2025-03-27 05:10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聚焦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关键点,通过标识提醒用户辨别虚假信息,明确相关服务主体的标识责任义务,规范内容制作、传播各环节标识行为,将于2025年9月1日起施行。如何让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亮明身份”,不再“真假难辨”?如何破解人工智能安全治理难题?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2025-03-27 05:10
当前,人口老龄化问题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蔓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必须面对的共同挑战。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预计2050年全球60岁以上人口数量将达21亿,其中包括4.26亿8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养老领域,养老机器人不仅可以减轻社会和家庭照料老年人的负担,还可支持老年人享受高质量的居家生活,因此智能养老机器人正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技术手段。
2025-03-27 05:10
目前,中国电信积极探索中央企业和国家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范式,打通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通道,推动量子技术产业化发展。
2025-03-26 10:28
至此,中国空间站舱外航天服已经圆满保障空间站任务以来的19次出舱活动,使用年限次数超出“3年15次”的寿命设计指标。
2025-03-26 10:27
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加速“出海”“出圈”,让更多澳大利亚华商和杨东东一样,开始将目光瞄准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积极寻找投资机会。
2025-03-26 10:27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旅需求正从“看山看水看风景”向“品文品魂品生活”转变。比如,逛博物馆,青铜器的精美纹饰固然能够吸引人的兴趣,但观众更希望了解青铜器纹饰背后的礼制密码;去故宫旅游,飞檐斗拱彰显的传统建筑之美固然让人欣喜,但榫卯结构背后的“天人合一”哲学更引人深思。山水器物背后的文化密码,具有一定的隐匿性,不易被直接观察和理解,而数智技术为游客了解这些文化密码提供了一把钥匙。
2025-03-26 04:45
记者从25日召开的中央企业“人工智能+”媒体通气会上获悉,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持续深化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专项行动,着力提升中央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力。截至目前,中央企业在工业制造、能源电力、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行业布局应用人工智能,科研、生产、客服等方面降本增效明显。
2025-03-26 04:45
25日,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以下简称“细胞谱系设施”)在广东广州国际生物岛正式启动建设。这一设施是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2025-03-26 03:45
1956年,27岁的林皋带领年轻教师和同学们从零开始,通过自行设计制作的激振和测振仪器设备,在我国率先开展大坝抗震试验。
2025-03-25 09:10
2024年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比上年增长1.3%。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方面,《报告》指出,推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5-03-25 09:09
在应用数学中心,来自东南大学通信、网络安全、电子、医学、制药等约10个学科的科研团队经常汇聚一堂,寻找交叉融合的合作点。
2025-03-25 09:05
日前,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以下简称“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张敏的诊室里,4岁小患者洋洋(化名)的父母激动地向医生连声致谢,
2025-03-25 04:05
在蛋白质设计领域,传统方法面临着诸多难题,如需要丰富的专家经验,且要经过数以万计的实验试错,时间长、成本高,这些问题长期制约着行业发展。
2025-03-25 04:05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联合海洋出版社有限公司和三六零数字安全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开发了海洋垂直领域大语言模型——“瀚海智语”。该大模型已顺利通过专家评审,
2025-03-25 04:05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人类探索地球的征程离不开载人潜水器的技术创新。海底两万里,书写新传奇。
2025-03-24 12:09
3月20日至23日在海南三亚举办的2025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上,智慧育种成为焦点议题,业内人士期待智慧育种破译“基因密码”,开启种业创新的新赛道。
2025-03-24 08: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