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古典推理带给观众新乐趣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电视资讯 > 正文

古典推理带给观众新乐趣

来源:北京晚报2023-10-20 10:10

  记者李夏至

  正在平台热播的古装悬疑剧《繁城之下》,播出至今热度口碑持续攀升,这是继《漫长的季节》和《欢颜》之后,腾讯X剧场的第三部作品。

  ■中式悬疑强调抽丝剥茧

  该剧讲述了明朝万历三十七年,江南蠹县县城接连发生凶案,死者身份各异,彼此毫无关联,作为第一个受害者冷捕头的徒弟,小捕快曲三更(白宇帆饰)协同典史宋辰(宁理 饰)和同伴高士聪(刘怡潼 饰)、冷桂儿(向涵之 饰)、凤可追(张昊唯饰)等人就此展开调查,却在接近真相的过程中得以窥见蠹县早已腐烂的社会机制。

  以这些年的国产悬疑剧分类来看,《繁城之下》看上去并不隶属于任何流派。它打破了悬疑探案剧以罪案为单元推进,抑或“一事一议”的风格,开篇三集就出现了“一集一个尸体”的高能场面。三起命案以隐秘的线索彼此勾连,而查案者需要从看上去完全无关的细节中找到关键的线头,以抽丝剥茧的方式接近真相。它也处处挑战着观众的既有观剧体验,当小捕快曲三更抱着为师父报仇的念头去查验真相,却在大量的线索面前被迫面对“受害者可能也是加害人”的困境。当曲三更终于找到了一些眉目,开始倒查20年前的陆宅大火真相,案件的核心线索人物又继续在被杀害,看似嫌疑人的程大夫又变成了受害者。

  故事始终没有给观众提供一个全知全能的视角,反而让观众自动带入小捕快曲三更的主观视角,面对稀少的线索和刚有眉目又中断的人物,只能感受到查案者的无力。这其实也较为还原了悬疑案所在的历史环境,也更贴近了悬疑推理的本质,当我们不再能依靠现代科技手段去甄别线索,侦探智商和个人能力的局限性决定了能否全面查出真相。这也让看惯了各种现代化推理破案方式的观众重新获得了古典推理的乐趣,而相对陌生的明代历史又增加了故事限定背景的神秘感,从这个层面讲《繁城之下》其实拉高了观众观剧的门槛,同样也扩充了国产悬疑剧的表达上限。

  ■反映小人物追寻公道正义

  在《繁城之下》之前,其创作团队其实有些名不见经传。尽管编剧导演均为王铮同一人,但在拍摄该剧前,王铮及主创团队此前更多的经验来自于广告拍摄,并无成熟的影视剧制作经验。因此,这部剧从创意诞生之时就具备了不少实验性。

  王铮介绍,《繁城之下》是他构思了多年的故事,明代中晚期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江南地区富庶繁华,“这样的世界里会发生什么样的悬疑罪案故事?”他希望讲述一个不涉及庙堂的小人物故事,希望观众们不是去仰望“大人物”,而是对那个叫“蠹县”的地方产生好奇、流连其中,去共情里面的人物,让观众看到命运车轮下的每一个小人物都“其情可悯,其悲可泣”。剧中有一句点题的台词来自于冷捕头,“公道,是一条绕远的道”,坚信公平正义的捕快曲三更在查案中多次颠覆自己的认知去重新认识自己身边的人物和世界,而能否真正找寻到真相,都来自于他的选择。

  故事里这个有点愣头青的曲三更或许是正义的化身,但他选择了正道的过程却并非一帆风顺。查案中,对他有恩的师父、学子尊敬的王夫子都被其发现了腌臜、龌龊的另一面,而看上去平静祥和的江南蠹县,正如其名一样不过是蛀虫满地。王铮希望观众能够从中感受到,“每个人物都是活生生的人,有日常的困扰也有真实的爱恨,希望通过呈现善恶难辨的人性,让观众看到那个复杂世界里,公道和正义并不是自然、轻松地就能得到践行。正义的宝贵之处在于:有人宁愿付出代价也愿意为之战斗。”

  这是《繁城之下》之于“中式悬疑”的破题,暴力血腥和猎奇从来都不应该是悬疑剧真正的目的,罪案奇观的出现最终都是为了烘托人物和塑造世界,既要讲出人性的复杂,也需要揭示公心难守、正道常在的价值观,这才是让故事和表达不会流于表面、摆脱悬浮的根本。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世界机器人大会周末人气旺

  • “动车医生”战高温斗酷暑 为暑运保驾护航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研人员最近在引力波天文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发现:双黑洞并合事件可能发生在第三个致密天体的“眼皮子底下”。
2025-08-11 09:56
日前从安徽省林业局获悉,安徽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创历史新高。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20日,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扬子鳄产卵超3800枚,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超1920条。
2025-08-11 09:53
近年来,我们团队聚焦海洋多场环境耦合机制、多体结构相互作用、多尺度耦合效应等难题,开展深度产学研用合作,研发多款海工装备。
2025-08-11 09:45
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实现蛋白质定向进化,使其具有新功能或改进功能至关重要。为此,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开发了一个可以加速蛋白质进化的合成生物学平台T7-ORACLE。
2025-08-11 09:43
近日,科学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与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发布《传承与创新:解码中医药科学发展轨迹》报告。
2025-08-11 09:41
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摇篮,但里边有不少危险而又昂贵的设备,可能对科研工作者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如何织密安全防护网?
2025-08-08 10:2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可闭环生物回收的纤维素基介电薄膜,能够提高电子器件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减少电子废弃物。
2025-08-08 10:16
日前,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团队与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团队合作,在可见光集成光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研制出一套新型可见光矢量光谱分析仪。
2025-08-08 10:12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林木细胞遗传研究组近日提出了研究裸子植物生长停滞可塑性的独特模型。这一成果填补了人们对裸子植物发育可塑性认识的空白。
2025-08-08 10:11
8月6日,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在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的地外天体着陆试验场圆满完成,此次试验是我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器地外天体着陆起飞试验。
2025-08-08 10:09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凯丰团队采用胶体量子点溶液作为增益介质,通过法布里-珀罗谐振腔耦合及双脉冲泵浦设计,开发出连续稳定工作10天以上、能量转化效率大于17%的量子点液体激光器。
2025-08-07 10:18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深入解析了中亚野猪种群在跨越欧亚大陆百万年的迁徙历程中适应环境的独特遗传密码,为理解大型哺乳动物如何应对环境变化提供了全新视角。
2025-08-07 10:18
无论是钢琴家指尖流淌出的动人旋律,还是外科医生在显微镜下的精准操作,甚至是母亲为孩子系鞋带时的温柔细致……
2025-08-07 03:40
月球,地球最亲密的邻居,它的“婴儿期”是什么样的?为破解这个谜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王水炯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秋立研究员团队合作
2025-08-07 03:40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2025-08-07 03:40
长期以来,石油衍生塑料的污染问题,特别是微塑料对食物和水源的有害影响,一直困扰着人类。研究人员设计了利用恶臭假单胞菌等菌株,将二氧化碳、木质素和食物垃圾等废物转化为生物塑料的方法。
2025-08-06 09:38
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副教授林玉峰与合作者揭示了地球磁场发电机对地核流体黏度的不变性,并发现早期地球模型可产生与现今观测高度相似的地磁场结构和强度。
2025-08-06 09:35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万建民表示,纹枯病是威胁全球水稻生产的重大病害,年均造成产量损失10%至30%。
2025-08-06 09:33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灾害性天气的突发性、极端性、不确定性愈加明显,特别是进入汛期,突破历史纪录和传统认知的灾害频繁发生。
2025-08-06 09:25
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日前联合发布《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4)》,公布2024年中国渔业水域水质、沉积物、浮游生物等18项指标的生态环境监测情况。
2025-08-06 09: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