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沂蒙老区舞台剧《红石崮》亮相深圳成热点
首页> 文娱频道> 演出 > 正文

沂蒙老区舞台剧《红石崮》亮相深圳成热点

来源:光明网2023-09-29 16:59

  秋风轻拂,海浪放歌。在深圳这座现代化大都市,掀起了第十九届中国(深圳)文博会艺术节展演热潮。9月12日至13日,带有浓郁沂蒙特色的红色题材非虚构舞台剧《红石崮》登陆深圳大剧院,向特区观众展现了沂蒙精神的伟大与深厚。

沂蒙老区舞台剧《红石崮》亮相深圳成热点

  一部红色精品舞台剧的诞生

  为全面深刻地用艺术形式反映沂蒙红色文化,更加扎实深入地弘扬沂蒙精神,2022年3月至7月,在临沂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沂水县委、县政府将《红石崮》创作确定为文旅活县重要工作之一,组建专门的创作团队,进行顶层设计、全面协调、统筹资源,以打硬仗、打胜仗的姿态抓落实,构建了所有涉及单位和部门拧成“一股绳”的布局,政治文化“一体化”的工作格局。排演了被列为山东省“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全省优秀巡演剧目的红色题材非虚构舞台剧《红石崮》。

沂蒙老区舞台剧《红石崮》亮相深圳成热点

沂蒙老区舞台剧《红石崮》亮相深圳成热点

沂蒙老区舞台剧《红石崮》亮相深圳成热点

  这部剧基于发生在沂蒙山区沂水县的六个真实红色故事创作而成,分《初心红日》《血染战报》《红旗飘飘》《赤心若克》《崮上红云》《生死相守》六个篇章,用一线穿珍珠的艺术手法,将“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纵队和大众日报社”在王庄成立;云头峪村老百姓舍命护卫“大众日报”;农民刘洪秀和妻子杨凤琴坚守信念与山东省“第一面党旗”共存亡;中共夏蔚区委书记武善桐为掩护百姓和八路军伤员抱鬼子跳悬崖;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妇女干部陈若克和刚出生二十天的女儿在沂水城英勇就义;八路军侦察员郭伍士受伤后被红嫂祖秀莲相救,郭伍士千里寻母,二人结下母子情缘生死相守等故事搬上了舞台。以真实存在的“红石崮”作为象征,用《大众日报》报道过的这六个故事的新闻作导引,艺术地展现了沂蒙人民的坚韧不拔、忠诚无畏,红色文化的崇高神圣、坚如磐石,中国革命的胜利成果万古长青、永恒不败这一重大主题。

  从小县城演到大都市

  《红石崮》从2022年7月开始上演,先后在沂水、临沂、济南等地演出60余场。山东省委党校、大众报业集团、山东师范大学、临沂市委党校、沂蒙干部学院及沂水县的党员干部、普通观众,将近6万人先后观看该剧,好评如潮。国内百余家网络媒体围绕该剧发表了新闻、通讯、评论文章,把深入传播红色文化,进一步弘扬沂蒙精神,推向了新高潮。

  深圳市文化和旅游局高度关注该剧,第19届中国(深圳)文博会艺术节热情地向《红石崮》的演出单位沂水县文化馆发出了演出邀请,希望能在影响巨大的文博会艺术节上,在新时代深圳的艺术舞台上看到该剧,从而推动沂蒙精神与特区精神的紧密结合,鼓舞深圳人民更加奋发向上。这对沂蒙老区人民来说无疑是莫大的鼓舞与荣幸,因为中国(深圳)文博会艺术节是一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艺术节,每届持续2个月,能够得到邀请的文艺团队需为国内外有较大知名度,且有一部成熟且具较大影响力的剧目或一台精彩的文艺节目方能在艺术上展示。沂水县文化馆作为县级艺术团队能够得到邀请,是深圳文博会艺术节举办以来所少见的。

沂蒙老区舞台剧《红石崮》亮相深圳成热点

  践行着沂蒙精神走向全国

  《红石崮》场面宏大,涉及人物众多,共有演职员70余人。这些演员99%都为沂水本土演员和业余文艺爱好者,但是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极大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吃着煎饼、盒饭,参与这台充满创新意识和人文情怀,又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大型话剧的演出。

沂蒙老区舞台剧《红石崮》亮相深圳成热点

  主演之一李升霞已近七十岁高龄,在去济南演出前因意外受伤造成右胳膊骨折,但她吊着胳膊忍着疼痛坚持到济南连续演出了两场。很多观众得知真实情况后,感动不已,赞叹这才是真正的人民艺术家。而李升霞却表示:“戏比天大啊!作为一名老文艺工作者,我不能因为受了点伤就耽误整部戏的演出。”

  导演薛岩是著名的戏剧编剧、导演,他的许多作品都获得过国内大奖。作为本剧主创团队的核心人物,他为这个剧的成功付出了巨大心血和汗水。年过六旬的他,由于长期操劳,身体一直处于亚健康。但是为了该剧成功搬上舞台,他冒着酷暑坚持排练,为全体演职员树立了良好榜样,也激发了广大演员的干劲。

  舞台总监张伟良不仅统揽全剧的各种事务,还扮演剧中一名八路军战士。在排练过程中,他每天7点左右即赶到现场,来不及吃早餐,就带着煎饼咸菜,什么时候有空了好歹吃一口。整个戏排练完成搬上舞台,他瘦了将近二十斤。本就瘦弱的他,看上去更瘦弱了。但他却说:“一个县级文化馆能排练一台大戏不容易,我作为文化馆负责人,必须身先士卒,以最大的努力完成这个剧,并使之成为精品力作。”

  其实,在红石崮剧组,每个演员都付出了很多很多。不管个人家庭条件多么优越,在剧组,他们一样吃盒饭,一样加班熬夜。就连十岁的小演员张馨歆,也能和大哥哥大姐姐们一样不怕苦不怕累,令大家交口称赞。

  为了节约经费,此次赴深圳演出,所有演职员乘坐的是普通列车,2000多公里的路程,27个小时的行程,从带队领导到演职员,从年过七旬的老人,到十来岁的孩子,没人喊苦,无人叫累。不仅如此,大家一路上除了吃盒饭就是吃煎饼,七十多人的队伍组成了一道吃煎饼风景,令许多旅客好奇地观看。而当他们得知这是一群从沂蒙山赴深圳演出红色题材非虚构舞台剧《红石崮》的演职员时,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沂蒙人就是朴实吃苦,沂蒙人创造的沂蒙精神不是白创的,他们正是践行着沂蒙精神走向全国的。

  深圳专场演出受追捧

  《红石崮》在深圳专场演出期间,受到了深圳观众的热情追捧。这其中既有老人,也有很多年轻人的身影。甚至有几位曾经职位很高的退休老领导,也悄悄来到剧场观看该剧。两场演出,现场观众全都鸦雀无声,没有人乱走动,没有人乱说话,连小学生也都静悄悄地观看。更让人感动的是,有位八九岁的孩子,在演出结束时,跑到舞台前面向谢幕的演员敬了个军礼。这个军礼无疑是一个孩子对该剧的最高评价,也是对该剧演职员的最大褒奖。

  演出期间,不断有观众找导演、演员签名。一位00后的年轻人在与总编剧魏然森谈感受时说:“这个剧的演员没有明星,但是,他们的表演朴实无华,深刻到位,不比明星差。而且他们所传导的沂蒙精神,是我们年轻一代需要深入了解、理解、传承的。所以,我在看了这个剧之后,感觉他们比明星还要高大。”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则说:“在看这部剧的过程中,我多次流泪,我觉得沂蒙人民真是了不起,每个演员身上都透着感人至深的红色文化气息。”有一位公司老总在看完该剧后,手捧鲜花跑上舞台,郑重地献给了剧中老将军的扮演者刘立龙,并怀着激动的心情与演职员合影留念。

沂蒙老区舞台剧《红石崮》亮相深圳成热点

  成功的不只是一部戏

  此次《红石崮》赴第九届中国(深圳)文博会艺术节演出,不仅完成了一部戏从沂蒙山走向全国的跨越,还带动了山东沂水(深圳)双招双引暨旅游推介会在深圳的成功举行。永州市军分区、深圳市烟草专卖局、深圳大学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沂水驻深圳招才引智工作站、临沂市驻粤流动党委、临沂市人民政府驻广东联络处等单位的老领导或现任负责同志参加推介会。沂水县领导陈士贤、王海娟、张晓华等同志在推介会上现场推介了“沂水精品旅游线路”以及《沂水县2023年度过夜旅游团队奖励办法》《沂水县促进旅游民宿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此次活动现场签约多个项目,总投资43.3亿元。

  《红石崮》演出期间,还在深圳大剧院展览厅举办了沂水文旅产品展、沂蒙非遗手造产品展、“沂水十品”展及蒙山沂水书画展。引来了络绎不绝的深圳市民前来参观。

沂蒙老区舞台剧《红石崮》亮相深圳成热点

  实际上,《红石崮》的上演,早从去年开始已经显现出“成功的不只是一部戏”这样一种良好势头。该剧对于推动区域红色旅游发展,带动餐饮、交通、住宿等方面的收入增长,已经产生了巨大作用。同时,借助该剧所产生的热能辐射,通过培育一批新的红色沉浸式情景小剧,比如《红衣新娘》《红色货郎》《布衣司令》《初心》《热血》《赤诚》《坚守》《英雄》《奉献》等等,进入红色景区、红色旧址、红色纪念地进行实景演出,满足外来游客对本地红色文化演艺的需求,不仅盘活了资源、填补了沂水县露天演艺的空白,而且实现了演员业务的再造和人生价值的重塑,提升了红色景区、红色旧址、红色纪念地的经营业态水平,并成为新的卖点。促进了红色纪念品、民间手工艺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作品到产品到商品的快速转换,实现了寓教于乐、寓教于游、寓教于购的理想目标,为红色基因的创新性传承,提供了多业融合模式和重要经济支撑,为红色基因的创新性传承作出了积极贡献。(赵焕祥)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春来早,奋进正当时】这堂AR物理课,“包会”的!

  • 探馆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记者日前获悉,自去年10月全球洲际间断分布的5种崖柏属植物全部落户重庆市开州区崖柏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以来,科研团队已成功繁育崖柏实生苗30万株,崖柏扦插苗20万株,
2025-03-27 04:00
职业技能培训对劳动者提技增收、缓解就业矛盾意义重大。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工作,2024年印发《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要求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2025-03-27 05:10
长期以来,天气预报主要依赖于传统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型。随着AI技术的突破,气象领域开始应用AI技术提高天气预报以及气候预测水平。2023年,《科学》杂志将“AI辅助天气预报的发展”评为世界科学十大进展,同年我国主导的AI大模型在精细化天气预报中的应用,更被评为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之首。这些里程碑既展现了大气科学与AI融合的潜力,也为应对极端天气和防灾减灾创造了新机遇。
2025-03-27 05:10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迭代并被应用到各行各业,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人工智能的发展越快,公众的期待与担忧越是急剧上升。如何平衡推进人工智能应用与治理,如何缩小科技发展带来的数字鸿沟,成为今年论坛上嘉宾热议的焦点之一。
2025-03-27 05:10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聚焦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关键点,通过标识提醒用户辨别虚假信息,明确相关服务主体的标识责任义务,规范内容制作、传播各环节标识行为,将于2025年9月1日起施行。如何让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亮明身份”,不再“真假难辨”?如何破解人工智能安全治理难题?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2025-03-27 05:10
当前,人口老龄化问题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蔓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必须面对的共同挑战。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预计2050年全球60岁以上人口数量将达21亿,其中包括4.26亿8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养老领域,养老机器人不仅可以减轻社会和家庭照料老年人的负担,还可支持老年人享受高质量的居家生活,因此智能养老机器人正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技术手段。
2025-03-27 05:10
目前,中国电信积极探索中央企业和国家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范式,打通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通道,推动量子技术产业化发展。
2025-03-26 10:28
至此,中国空间站舱外航天服已经圆满保障空间站任务以来的19次出舱活动,使用年限次数超出“3年15次”的寿命设计指标。
2025-03-26 10:27
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加速“出海”“出圈”,让更多澳大利亚华商和杨东东一样,开始将目光瞄准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积极寻找投资机会。
2025-03-26 10:27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旅需求正从“看山看水看风景”向“品文品魂品生活”转变。比如,逛博物馆,青铜器的精美纹饰固然能够吸引人的兴趣,但观众更希望了解青铜器纹饰背后的礼制密码;去故宫旅游,飞檐斗拱彰显的传统建筑之美固然让人欣喜,但榫卯结构背后的“天人合一”哲学更引人深思。山水器物背后的文化密码,具有一定的隐匿性,不易被直接观察和理解,而数智技术为游客了解这些文化密码提供了一把钥匙。
2025-03-26 04:45
记者从25日召开的中央企业“人工智能+”媒体通气会上获悉,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持续深化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专项行动,着力提升中央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力。截至目前,中央企业在工业制造、能源电力、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行业布局应用人工智能,科研、生产、客服等方面降本增效明显。
2025-03-26 04:45
25日,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以下简称“细胞谱系设施”)在广东广州国际生物岛正式启动建设。这一设施是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2025-03-26 03:45
1956年,27岁的林皋带领年轻教师和同学们从零开始,通过自行设计制作的激振和测振仪器设备,在我国率先开展大坝抗震试验。
2025-03-25 09:10
2024年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比上年增长1.3%。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方面,《报告》指出,推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5-03-25 09:09
在应用数学中心,来自东南大学通信、网络安全、电子、医学、制药等约10个学科的科研团队经常汇聚一堂,寻找交叉融合的合作点。
2025-03-25 09:05
日前,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以下简称“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张敏的诊室里,4岁小患者洋洋(化名)的父母激动地向医生连声致谢,
2025-03-25 04:05
在蛋白质设计领域,传统方法面临着诸多难题,如需要丰富的专家经验,且要经过数以万计的实验试错,时间长、成本高,这些问题长期制约着行业发展。
2025-03-25 04:05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联合海洋出版社有限公司和三六零数字安全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开发了海洋垂直领域大语言模型——“瀚海智语”。该大模型已顺利通过专家评审,
2025-03-25 04:05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人类探索地球的征程离不开载人潜水器的技术创新。海底两万里,书写新传奇。
2025-03-24 12:09
3月20日至23日在海南三亚举办的2025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上,智慧育种成为焦点议题,业内人士期待智慧育种破译“基因密码”,开启种业创新的新赛道。
2025-03-24 08: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