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话剧《庭前》:从象牙塔走向“成人”的世界
首页> 文娱频道> 演出 > 正文

话剧《庭前》:从象牙塔走向“成人”的世界

来源:文汇报2023-09-11 09:57

  记者 柳青

  话剧九人的新作《庭前》于9月8日在上海大剧院首演,8-10日,连演五场,场场爆满。台上演着“三十功名尘与土,少年与我镜中别”,台下,一路陪伴且见证了话剧九人成长的忠实观众们泪洒剧场。自2019年5月《四张机》在北京首演,在四年多的时间里,《春逝》《双枰记》《对称性破缺》相继上演,话剧九人以散发着书卷气的文学剧场,刻画了20世纪上半叶活跃在不同学术领域的中国知识分子群像,到这一部《庭前》,往日的文章气节少年人,被命运推搡着从象牙塔走进“成人”的世界,至此,“知识分子系列”将告一段落。

  《庭前》的一对主角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一批法学高材生。男主角郎世飖半生大起大落,仕途得意时出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落魄上海时投奔杜月笙当门客,从“为维护他人自由而庭前一辩”的意气少年,到坚信“程序正义”的清流政客,又沦为千夫所指的讼棍,终于在人生的下半场,甘于寂寞地做私塾先生。女主角尤胜男起初因为性别限制,从欧洲学成归国仍只能以翻译或助理的身份出庭,她能力出众,却在多年里充作丈夫事业的贤内助,直到国民政府司法改革,允许女性出任律师,她成为了第一批执业女律师,专为女性和弱者提供法律援助,她在动荡的时局里始终抱持信念,相信法律应该追求让孤苦无依者生活在一个安稳的世界里。

  《庭前》是话剧九人至今体量最大的作品,演出时长近200分钟。作品容量大,部分是因为剧作时间跨度近30年,以全景式的画幅呈现1910年代至1940年代间引爆公众舆论的著名案件,戏剧化地再现了女师大“驱杨”风波、鲁迅告赢教育部长章士钊和救国七君子案等。同时,《庭前》勾连着《四张机》和《双枰记》中诸多故人的命运,迎着新文化运动曙光成长起来的一代知识分子,历经劫波不断的前半生,对个体和家国的命运有了清晰的体认。话剧九人“知识分子系列”的特色在于作品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在理想和信念的弧光中,这群才志清明的人物之间的情谊和牵绊穿越了作品的边界,《四张机》《双枰记》和《庭前》之间,以及《春逝》和《对称性破缺》之间,它们不构成续集或前传的剧情关系,但是人物命运的交集和呼应,构成了一个有着隽永意味的“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知识分子宇宙”。

  几个月前,话剧九人的编剧兼导演朱虹璇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提到,她的创作追求“真诚地讲故事”,并且,“让人们接受故事传递的信念”。所以从《四张机》到《庭前》,话剧九人的风格从不是冒犯或颠覆的,而是以一种中正平和得近乎“保守”的戏剧剧场,以清新委婉的风格展开舞台上的象牙塔故事会。

  舞台剧《繁花》的编剧温方伊曾形容《四张机》“是一部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品”。当时仍以“业余演剧”姿态出现的这部作品,不仅表演的完成度显得生涩,并且,剧作技巧层面有着明显的硬伤:“三位教授面对四张试卷的招生理念之争”,尽管形式仿效了《十二怒汉》和《哗变》等以说理构成戏剧主体的经典作品,但《四张机》的核心事件不足以提供主要人物的困境,人物和情节难以发展。即便如此,《四张机》并没有陷入单薄的境地,因为主创们在作品中真诚地探讨了教育公平、女性地位、人才培养的思路等能在观众中激发强烈共情效应的议题。

  在话剧九人所描绘的一系列故事里,人和人的对抗或人和世界的对抗,几乎没有正面出现过,这一点,最典型的是《春逝》。两位女性物理学家面对社会偏见和学界的隐形歧视,她们没有以激烈的行动来改变现实,而是用春风化雨的温和行动改变身边人的认知和感受。编剧通过剧中一位年长的女物理学家说出了一番女性立场的“相对论”:把目光放得久远些,几十年对个人而言是漫长的,在人类历史中却是短短一瞬,反抗现存不公的最好方式是坚定执着地投入自己可以胜任的专业工作。

  即使在《双枰记》中,程无右和郎世飖之间横亘着一位故友的死亡,隔着分道扬镳的20年时光,剧作所关注的仍是这两人重逢时的“精神角力”,面对迫在眉睫的牢狱之灾,两人耿耿于怀的仍是无法搁置的理念之争:面对有缺陷的世界,应选择激烈的变革还是程序正义的改良?

  这种看似中庸的“剧场故事会”,没有创造激烈的戏剧情境和情感,也没有在舞台上创造新的形式和新的表述,但这种“温和的改良”成就了话剧九人的显著风格。它以大多数观众容易接受的形式抵达了广泛的人群,在实现商业成功的同时,它把商业剧场中缺失的现实关注、社会议题和理想主义的讨论都带了回来,它让众多普通观众意识到,那些带着校园记忆、带着“象牙塔”色彩的讨论,在商业剧场里同样可以存在。

  到了《庭前》,话剧九人跨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郎世飖的“入仕”和尤胜男走出“太太的客厅”而“入世”,不仅是他们个体的命运,也在象征层面意味着,校园里的、研究所里的、书斋里的读书人们,走进了无法以“理想-现实”二元分立的混沌真实世界。赤子步入了“成人”的天地,未必是岁月或人间改变了他和他们,只是,清白的理想和浑浊的欲望可以矛盾又自洽地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人身上,这是郎世飖的故事,又不只是他一个人的故事。就这一点而言,《庭前》是一代人和一段故事的终结,同时是话剧九人可以讲述的新故事的开始。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阿根廷总统米莱

  • 在高原高处追寻星辰大海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年来,北京市延庆区大力发展低空经济,2023年相关产业产值达23.3亿元。天气渐冷,北京八达岭长城脚下,中关村延庆园内的低空经济产业园依旧热火朝天,一派繁忙景象。
2024-11-19 09:50
据最新一期《自然·化学》杂志报道,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团队在最新研究中给出了一个涉及两种简单分子间反应的精妙解释。
2024-11-19 09:47
利用样地观测数据、空间分析和树线模型模拟,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梁尔源等人系统分析了尼泊尔珠峰国家公园和安纳普纳保护区混交林树线,揭示了糙皮桦和喜马拉雅冷杉的种群更新动态和树线位置变化。
2024-11-19 09:46
机器人服务员、咖啡师、宠物……各种机器人让人目不暇接。自动载人飞行器,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智能驾驶技术遍布“海陆空”。11月14日至16日,第二十六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广东深圳举行。
2024-11-19 04:55
近日,记者从湖北省神农架林区林业管理局野保科开展的陆生野生脊椎类动物普查中获悉,神农架现有陆生野生脊椎类动物710种,比原来的493种增加217种。
2024-11-19 05:00
北京时间11月15日23时13分,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七号遥九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自中国空间站建造以来,空间应用系统已在轨开展了百余项科学实验和应用试验,阶段性研究成果持续产出。
2024-11-18 10:27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晓群研究员课题组、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张旭院士课题组和北京师范大学吴倩教授课题组合作,深入解析了人类背根神经节(DRG)发育过程中调控多种感觉神经元分化的多层级信号通路,并成功构建了人类DRG类器官(hDRGOs)模型。通过比较人类和小鼠的感觉神经元发育,研究人员发现两者在发育进程、基因表达谱和细胞亚型上存在差异。
2024-11-18 10:24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航空航天民航高校应发挥特色优势,形成“航空+”的多元化低空经济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低空经济科技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
2024-11-18 10:21
中北大学极端环境特种传感与测试创新研究团队成员正在围绕近期发射任务进行产品研发。日前,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揭晓,中北大学极端环境特种传感与测试创新研究团队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称号。
2024-11-18 10:16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舟七号货运飞船已于11月17日21时25分受控再入大气层。 天舟七号货运飞船于2024年1月17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入轨,装载了航天员在轨驻留消耗品、推进剂、应用实(试)验装置等物资。
2024-11-18 10:14
一声战机轰鸣划破长空,一柄银色利剑直冲天际。此次歼-35A敢于摘掉面纱公之于众,不是因为它不再神秘,而是因为它拥有基于实力、能力、国力上的强军自信与大国自信。
2024-11-15 09:20
我国科学家目前已完成八条全球主要海沟深渊的载人深潜科考,创造多项世界载人深潜作业和科考新纪录,在深渊深海地质、生命与环境科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重大发现和科考成果。
2024-11-15 09:16
我们必须坚持科技创新的战略先导地位,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先机,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中赢得主动权。
2024-11-15 09:12
该项技术由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与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东莞磁脉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完成。
2024-11-15 09:12
120公斤推力级涡喷发动机KP12可配装多用途无人机开展灾情监测、空中消防、物资投送、通讯中继等。
2024-11-15 09:11
可满足海洋、减灾、气象等多个行业的业务需求。
2024-11-15 03:20
日前,《细胞》杂志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严建兵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玉米籽粒脱水的分子机制,为快脱水宜机收玉米品种的培育奠定重要基础,我国宜机收玉米品种培育有望进一步“提速”。
2024-11-15 03:20
日前,北京理工大学张军院士团队首创片上光谱复用感知架构,自主研制了国际首款百通道百万像素高光谱实时成像器件,其光能利用率创造了世界纪录。相关成果日前在《自然》期刊发表。
2024-11-14 04:55
中国石化在天津南港正式投用国内首座冷热能互换站,年处理能力超260万吨。
2024-11-14 05:05
13日,全球首个吉瓦级海上光伏——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山东垦利100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首批光伏发电单元成功并网,成为全球率先成功并网的最大海上光伏项目。
2024-11-14 05: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