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大戏看北京”两周年交出亮眼答卷
首页> 文娱频道> 演出 > 正文

“大戏看北京”两周年交出亮眼答卷

来源:北京日报2023-07-17 09:40

  记者 高倩

  2021年7月,北京市提出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为建设全国文化中心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如今,两年过去,大戏不落幕的北京交出了耀眼的答卷。

  意大利音乐家合奏团在国家大剧院演出。 王小京摄

  自2022年7月以来,尤其是进入2023年后,京城舞台加速升温,百花齐放。据近期统计,仅在今年6月15日至7月8日期间,国家大剧院观众购买演出票同比2022年增长200%,同比2019年增长47%;天桥艺术中心销售票房预计将于7月下旬达到1亿元,破亿速度超过2019年……这些令人鼓舞的数据,折射出北京作为“演艺之都”焕发的无穷魅力。

  《正红旗下》剧照。记者 方非摄

  “演艺之都”闪耀世界星光

  “真是一个醇厚酣畅的‘四季’之夜!”7月14日深夜,熙攘的人潮涌出灯火通明的国家大剧院,身处人群中,观众吴女士发了一条朋友圈。这一晚,时隔4年,意大利音乐家合奏团再访北京,他们带来了包括经典代表作维瓦尔第《四季》在内的3套“四季”主题名作,近3个小时的整场演出精彩纯粹,酣畅淋漓。

  意大利音乐家合奏团是一个缩影。从今年3月起,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师名团开始密集到京,一连串闪耀的名字如同灿烂的群星,再度点亮了北京的艺术星空:大提琴家扬·沃格勒、指挥大师瓦莱里·捷杰耶夫与马林斯基交响乐团、钢琴巨匠鲁道夫·布赫宾德、殿堂级百年名团玛莎·葛兰姆现代舞团、闻名世界的维也纳交响乐团……很快,7月25日至30日,“天团”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将以15名首席领衔的全明星阵容,上演6场芭蕾盛宴。值得一提的是,不少艺术家都将北京作为访华演出的唯一一站或是巡演第一站。

  许多艺术家直言,到了北京,就像回家一样。“北京对国外大师名团有很大的吸引力。”业内知名经纪公司吴氏策划总经理郑颖说。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北京演艺市场发育成熟,更与一众艺术大家结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厚情谊。几个月来,国外艺术家在北京舞台上留下了几乎不曾间断的高光瞬间,成为推动疫情后演艺市场迅速复苏、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

  《五星出东方》剧照。记者 方非摄

  出人且出戏 叫好又叫座

  “武汉的观众和天气一样热情!”著名舞蹈家古丽米娜在小红书上写道。配图中,她张开双臂,脸上挂着大大的笑容,尽情感受谢幕时观众给予的热烈喝彩。7月13日和14日,古丽米娜参演的大型历史题材舞剧《五星出东方》完成了武汉站巡演,自2021年首演以来,这部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带有浓郁民族风情的作品好评不断。在经历市场检验的同时,2022年,《五星出东方》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大奖”,是“北京出品”在舞台艺术领域的生动写照。

  一年来,北京持续加大力度推动文艺生产出大戏、出精品。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大剧院根据同名电视剧改编的原创民族歌剧《山海情》、国家大剧院与北京舞蹈学院联合出品的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北京人民艺术剧院2023年开年大戏《正红旗下》、北京演艺集团制作的原创音乐剧《理想之城》、北京广播电视台与开心麻花联合出品的音乐剧《觉醒年代》等众多剧目轮番首演亮相,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彰显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北京这片沃土培养的艺术家同样在舞台上大放光芒。5月21日,第九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公布终评结果。15名获奖演员最终脱颖而出,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青年程派名家郭伟凭借在新编现代京剧《石评梅》中的精彩表演位列其中。“排一出新戏,特别能让我清楚地认识到,没有集体的共同努力,这部作品就不能完美地呈现在舞台上,也就更不可能有这次的梅花奖。”郭伟动情地说,“能为北京京剧院、为北京市争得这份荣誉,我真的感到非常自豪。”

  《觉醒年代》剧照。 记者 方非摄

  “大戏看北京”惠及更多市民

  2023年,“着力打造‘演艺之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增加高品质文化供给,增进人民文化福祉,是北京打造“演艺之都”题中应有之义,“大戏看北京”更应成为百姓受惠、市民共享的高品质文化品牌。

  3月12日,首届“大戏看北京”展演季圆满收官,4个多月的时间里,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院团在线下带来35部139场展演,吸引超12万观众走进剧场;从去年12月底到今年5月中旬,由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共邀请约60部获得“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和入选新时代现实题材、历史题材等创作扶持工程的优秀作品来到北京,在各大剧场进行约120场演出;与此同时,丰富多彩的演出走出剧场的大门,持续深入城市“肌理”,“开心麻花·花花世界”沉浸式演艺新空间、天宁1号东方艺空间等遍布城市的演艺新空间开门迎客,促进了文化与商业、旅游相融合的新消费,更把艺术资源送到观众更易触及的地带,扎扎实实地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以戏通心,以文搭台,以艺塑魂,未来,“大戏看北京”将继续发力,彰显首都品质,讲好中国故事。据悉,即将出台的《北京市建设“演艺之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年-2025年)》将坚持首善标准、守正创新、服务人民、交流互鉴、统筹推进5个原则,聚焦演艺精品、主体、市场、空间、品牌、传播、生态7个方面,全面推动“演艺之都”建设。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98

  • 中国航展举行地面装备动态演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日前,北京理工大学张军院士团队首创片上光谱复用感知架构,自主研制了国际首款百通道百万像素高光谱实时成像器件,其光能利用率创造了世界纪录。相关成果日前在《自然》期刊发表。
2024-11-14 04:55
中国石化在天津南港正式投用国内首座冷热能互换站,年处理能力超260万吨。
2024-11-14 05:05
13日,全球首个吉瓦级海上光伏——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山东垦利100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首批光伏发电单元成功并网,成为全球率先成功并网的最大海上光伏项目。
2024-11-14 05:05
当前,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扎实,农业现代化正向纵深迈进,更需要铆足干劲、再接再厉,大力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2024-11-14 04:45
北京大学郭雪峰教授、山东大学李延伟教授和北京大学莫凡洋教授等联合研究团队,通过在芯片上对开环易位聚合反应的在线调控,实现了单个聚合物的精准合成,有望为聚合物材料精准制造与有机合成领域带来革命性进展。
2024-11-14 04:55
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工程师认证制度,应从我国实际出发,形成一个由政府人才综合管理部门主导,由产业部门、企业、院校、工程界和专业社会组织紧密合作、合理分工的治理体系。
2024-11-14 04:55
近日,由中国企业承建的南非最大的可再生能源项目——红石100兆瓦塔式熔盐光热电站顺利实现并网发电。
2024-11-14 06:10
世界气象组织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期间发布报告说,2024年有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2024-11-13 09:47
在刘汉龙指导下,肖杨凭借在微生物加固土体力学领域的丰富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24-11-13 09:46
到点自动发车、区间自动运行、到站自动对标停车、车门站台屏蔽门联动开启……京张高铁在全球第一次实现了运营时速350公里的有人值守自动驾驶。
2024-11-13 09:40
中欧科技合作“龙计划”2024年海洋遥感高级培训班日前在海南三亚开班。在11日上午举办的开幕式上,近30位国内外遥感领域知名专家和近60位来自海洋遥感领域优势科研院所与高校的青年科研人员共同参加活动。
2024-11-13 09:39
近年来,北京涌现出一批新能源、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先进制造等领域的高科技民营企业,目前已逐渐形成技术和品牌优势。
2024-11-13 09:40
记者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获悉,在12日开幕的第十五届中国航空航天博览会上,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航天局“中国军工”“中国航天”展台亮相。
2024-11-13 09:39
由于轴子暗物质信号极其微弱,经典磁场干扰可能成为高灵敏识别轴子信号的巨大挑战。
2024-11-12 09:09
该项目位于福建东山县杏陈镇、前楼镇海域,该地区多年平均日照时间为2204小时,太阳能资源丰富,年平均风速5.2米/秒、最大风速可达48米/秒。
2024-11-12 09:09
在“夸父”设施园区,有数座单体建筑(科研厂房),它们都是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的子系统,每个科研厂房里都有多个系统正在建设和运行。
2024-11-12 09:08
未来,核聚变能将在人类的能源系统中占据非常大的比重,来自核聚变的清洁、持久且便宜的电能会走进千家万户。
2024-11-12 09:06
非编码RNA可能成为未来癌症诊疗的新指标和新靶点,其独特的细胞类型特异性表达也为实现个性化医疗提供了可能。
2024-11-12 09:05
11月11日,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和空军航空大学“红鹰”飞行表演队展翅珠海,以独特的方式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75周年。
2024-11-12 09:06
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钟柏昌看来,用信息化手段为水火箭这类跨学科教学项目“赋能”,是开展科普教学创新的有效尝试。
2024-11-11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