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铁人”捷杰耶夫马不停蹄北京行
首页> 文娱频道> 演出 > 正文

“铁人”捷杰耶夫马不停蹄北京行

来源:北京日报2023-04-03 09:43

  记者 高倩

  3月26日来到北京,3月31日启程回国,时隔三年半之久,指挥大师瓦莱里·捷杰耶夫率先重返中国。他的到来不仅掀起了全国瞩目的交响狂潮,更是国际文化交流开启新篇章的缩影。

  捷杰耶夫深知此行的重要意义。短短几天内,他如“铁人”一般,马不停蹄地排练、演出、参观,总是兴致勃勃,不知疲倦。

  3月30日晚,捷杰耶夫执棒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携手青年大提琴家李拉,为第八届“中国交响乐之春”开幕。

  3月30日下午,捷杰耶夫参观正在建设中的北京艺术中心。

  临时加演《红旗颂》回馈观众

  3月26日,捷杰耶夫和马林斯基交响乐团的班机落地北京。在机场,国家大剧院工作人员看到了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所有人都紧张而兴奋。直到这时,大家心中才有了第二天的音乐会真的要上演的“实感”——按照以往的经验,国际巡演项目至少需要几个月时间来沟通筹备,但捷杰耶夫与乐团这次来访的实际推进阶段,只有逼近极限的短短10天。

  这是中俄两国在文化交往领域的双向奔赴,“是太多机构、太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演出相关负责人说。10天内,巡演的阵容、曲目、机票、酒店等事宜迅速敲定,100多名乐手递交签证的材料填了一页又一页,两国工作人员连续几天彻夜未眠,直到从俄罗斯起飞的前一天,还有“刚出锅”的签证压着最后时间点递到乐手手中。

  北京观众也对率先重返中国舞台的俄罗斯音乐家们报以最热烈的回应。3月20日,捷杰耶夫与马林斯基交响乐团的3场音乐会刚刚开售,几千张演出票瞬间就被抢空。

  观众那远超所有人预料的热情,捷杰耶夫看到了。3月27日首场音乐会上,他执棒乐团率先奏响了《红旗颂》,一首并未出现在当晚节目单上的作品。当熟悉的号角吹响,全场瞬间沸腾。“说实话,我们最初并没有准备这首《红旗颂》。”捷杰耶夫后来解释道。但他实在感念中国观众给予的期待,于是,在音乐会开演前半小时,《红旗颂》被临时加入了当晚的演出曲目。那一夜,国家大剧院音乐厅被巨浪般的掌声一次次吞没。有一位观众在社交平台上写道,从自己座位的角度看过去,谢幕时,有那么一瞬间,捷杰耶夫像是抬手抹了一下眼角。

  超长演出奉献满满诚意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柴科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门德尔松、布鲁克纳……连续3天,捷杰耶夫与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带来了横跨俄罗斯与德奥系的重磅交响经典。一般来说,19时30分开始的交响音乐会都会在21时30分左右结束,但这3场音乐会的谢幕时间都超过了22时。超长的时长、大部头的作品,捷杰耶夫与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奉献了满满的诚意。

  在国家大剧院工作人员的印象里,捷杰耶夫数度到访,这是排练时间最长的一次。3月28日上午,为了回馈那些没能抢到演出票的乐迷和音乐学子,捷杰耶夫和马林斯基交响乐团额外增加了一场马勒《第五交响曲》公开排练。这首作品本不在这次访华演出的曲目之列,但捷杰耶夫排练程度之细致,甚是令人动容,乐团当晚演出的排练因此后延,比原计划的结束时间晚了两个小时;3月29日和30日,捷杰耶夫执棒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每天用三个小时排练第八届“中国交响乐之春”开幕音乐会。

  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演奏家陈述在这次演出中担任乐队首席。“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细致。”陈述说。在排练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时,捷杰耶夫把作品掰开揉碎,一点点引领乐团接近作曲家的精神,“大师非常敏感,在我们听来好像不太是问题的地方,到了他那里肯定过不去。”

  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成立13年,乐手平均年龄35岁,参演这台音乐会的青年大提琴家李拉则是00后。他们那么年轻,与白发的捷杰耶夫形成了相当鲜明的对比。“我们需要发现那些值得被帮助的年轻音乐家。”捷杰耶夫说。已经名满天下的他,曾经深受伯恩斯坦、索尔蒂等大师的提携启迪,如今他也想跨越国界等各种有形或无形的障碍,把这种薪火相传的精神继续传递下去,“艺术的力量在于打破壁垒,让全世界的人们紧紧相连。”

  “到了北京,就像回家一样”

  不到一周的北京之行,捷杰耶夫的行程几乎全被排练和演出填满,国家大剧院对面的故宫以及城市副中心正在建设中的北京艺术中心,成为他在剧院和酒店两点一线往返路途上的两个例外。故宫历史悠久,是北京文化底蕴的见证;北京艺术中心拔地而起,是北京踔厉奋发的写照。一旧一新之间,北京这座城市的魅力让捷杰耶夫由衷喜爱。

  “1998年,我和马林斯基交响乐团第一次到北京演出,是在人民大会堂。”捷杰耶夫说。人民大会堂的场地宏大壮观,但终归不是专业的演出场地,25年过去,不仅国家大剧院投入运营并迅速成为享誉世界的艺术殿堂,在城市副中心,达到世界先进水准的剧场也拔地而起。在北京艺术中心参观时,从建筑的外观、观众席的座席数量、剧场的声学设计到未来的节目规划,捷杰耶夫看得很多,想得很远。短短一个小时的参观时间,他的手机几次响起,作为马林斯基剧院这座庞大艺术机构的掌门人,还有音乐之外的许多事情等待着他来考虑。

  “每一秒钟,他都在同时思考很多事情。”跟随他的工作人员感叹。几乎每天,捷杰耶夫都要到后半夜才能休息,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他兴致勃勃,似乎永不疲倦,只有偶尔几个瞬间,人们才会意识到这位“铁人”大师今年已经70岁了——在参观完北京艺术中心返回市区的路上,捷杰耶夫靠在车上睡着了。

  但他意犹未尽,如果时间允许,他想在北京演上10天。“到了北京,就像回家一样。”捷杰耶夫在中国有许多朋友,这一次,还有不少好友专程从世界各地飞来,赶到北京与他相见,周围人都能感受到,这些天里,捷杰耶夫一直非常高兴。而在不久的将来,更多如捷杰耶夫一般与中国结下深厚情缘的国外艺术家将陆续重返北京。

  包括马林斯基剧院在内,疫情期间,国家大剧院与国外艺术家的联络从未中断。今年,剧院向大家发去了演出邀约,捷杰耶夫与马林斯基交响乐团的轰动演出,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起点。目前,钢琴大师鲁道夫·布赫宾德与伊沃·波格莱里奇、小提琴大师雷诺·卡普松、维也纳交响乐团等世界名家名团今年的演出计划都已公布,很快,闪耀的星光将再次点亮演艺之都的灿烂夜空。牛小北摄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抵达阿斯塔纳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

  • 科学报国正当时|从日常用品到尖端科技,高分子材料如何改变世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水利部近日印发《关于积极探索和规范推进黄河流域跨省区用水权交易的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流域跨省区用水权交易作出总体安排和部署。
2025-06-16 09:55
可仅通过一个人的呼吸模式识别其身份,准确率高达96.8%。不仅如此,鼻部呼吸的这些“指纹”还能揭示个体的身体与心理健康状况。
2025-06-16 09:52
2023年5月,依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建设的“文物领域核技术应用与装备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正式获批。
2025-06-16 09:50
6月14日,在中核集团秦山核电内,经重水堆辐照过后的钇-90玻璃微球顺利出堆,经检测,该批钇-90玻璃微球比活度等参数满足设计需求。
2025-06-16 09:50
新农人之“新”,不仅是身份上的“新来”之意,更在于他们的技能、理念、思维之新。
2025-06-16 09:49
2025年3月,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二期正式通过验收,建成了国际上综合实力最强的空间天气地基区域监测网络。
2025-06-13 09:45
前不久,一场人形机器人格斗擂台赛引发了全球关注。
2025-06-13 09:44
系外行星大气研究对理解行星形成、演化和宜居性具有重要意义。
2025-06-13 09:38
地磁暴,是由太阳表面活动引起的地球磁场全球性剧烈扰动现象。据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消息,受5月31日太阳爆发活动影响,北京时间6月1日14时至2日14时,先后出现了6小时特大地磁暴。
2025-06-13 09:37
中外科学家团队在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取得四足类足迹的重要发现,首次记录了华南白垩纪地层的哺乳形类及恐龙足迹组合。
2025-06-13 09:35
“如果你是一名文科生,将有机会学习数学和计算机,将来可能成为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生”,这是不久前,复旦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布会上传出的消息。
2025-06-12 18:17
一种新的神经细胞网络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2025-06-12 09:52
这一机器人仿生手灵感源于人类手部的生物智慧。
2025-06-12 09:46
冬虫夏草学名叫“中华线虫草”,其实是一种寄生蝙蝠蛾幼虫的真菌。线虫草在白垩纪就已经寄生蚂蚁的基干类群,学会了“操控蚂蚁”,而这类寄生蚂蚁的线虫草,正是如今最繁盛的一支。
2025-06-12 09:43
来自NASA的3位科学家分析了2020—2024年间坠落地球的523颗“星链”卫星在不同太阳活动水平的轨道变化。美国《商业内幕》网站报道称,很多科学家担心“星链”卫星可能会以人们尚不了解的方式破坏大气层。
2025-06-12 09:40
天气越来越热,我们中医院急诊西北角的药膳坊门前,同样“火热”。现在,“中医药+餐饮”在很多地方越来越火,药膳面包等产品吸引了很多消费者,也带动了更多人了解中医药知识和养生理念。
2025-06-12 09:37
中毒、缺氧、病原体侵袭……这些突如其来的“变故”会诱发生命应激反应。
2025-06-11 09:27
传统人工智能研究聚焦于物体识别准确率,却鲜少探讨模型是否真正“理解”物体含义。
2025-06-11 09:26
为满足小农户的粮食干燥需求,该所联合国内多家单位研制出智能化可移动牵引式烘干机。
2025-06-11 09:25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以满足企业绿色用能需求、提升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纳水平为目标,建设绿电直连项目。
2025-06-11 09:2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