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黔剧:田间地头绽放芳华(艺近人和)
首页> 文娱频道> 演出 > 正文

黔剧:田间地头绽放芳华(艺近人和)

来源:人民日报2023-03-08 10:46

  《腊梅迎香》剧照。

  贵州省黔剧院送戏下乡演出。

  核心阅读

  《腊梅迎香》创排期间,从艺十余载的演员郑涵月多次随团深入麻怀村,去过数十个扶贫点,走访了数百名干部群众。当地村民和院团的演员们越来越熟悉,不住感叹:“我们麻怀村是你们的第二故乡咯!”

  演员从黔剧经典唱段唱到新创作品,观众也大着胆子跟唱、学唱,甚至有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蹒跚走到台口,想要爬上舞台。节奏不一的合唱响彻山间。

  《黔剧动漫》走进省内小学校园甚至幼儿园。黔剧的一招一式、一板一眼经过动画人物的表演阐释,引得孩子们竞相模仿。在一片欢声笑语的交流中,许多小朋友迫切地举手提问,想要学习了解黔剧知识,尽情感受戏曲艺术的独特文化魅力。

  “作为一个地方戏曲院团,能够5次走进国家大剧院,很不容易。”油妆未卸,贵州省黔剧院院长朱宏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这是他时隔三年再次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这次带来的剧目,是新戏《腊梅迎香》。

  演出结束时,舞台上的朱宏与演员们牵着手在观众的掌声里谢幕,一次又一次。贵州人爱听的黔剧在首都饱受赞誉,《腊梅迎香》作为“百戏中华”国家大剧院非遗戏曲展演活动的首部剧目,一出场就赢得“碰头彩”。

  “我兴奋地看到贵州省戏曲界的一朵鲜花——黔剧”,1960年6月,梅兰芳先生观看黔剧《秦娘美》后曾欣然题词。黔剧源于“贵州扬琴”,是民间一种分角色坐唱的表演形式,已有200多年历史。但直到1953年,黔剧才被搬上舞台,时称“文琴戏”,到1960年2月正式定名为“黔剧”。因此,梅兰芳在题词中也称黔剧为“青年的黔剧”。

  这个年轻的地方剧种,一度发展艰难。而如今,在不断的艺术创新中,黔剧终于焕发新生,在梨园中别样绽放。

  “熟悉、新鲜、好听!”

  2019年,取材于“时代楷模”黄大发先进事迹的黔剧《天渠》大获成功,还受邀参加了国家大剧院“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演出。此后,贵州省黔剧院蛰伏了3年。院团上下并不急于打造新剧目,反而沉下心来,将工作重心放在下乡演出上。

  年均百场以上的下乡惠民演出,他们忙碌在贵州的村里坝子、田间地头、农家院落。正是在奔波的路上,新戏《腊梅迎香》的灵感闯入他们心头。

  《腊梅迎香》以贵州罗甸县麻怀村党支部书记、“最美奋斗者”邓迎香为素材创作。“我就是用嘴啃,也要把隧道打通!”邓迎香被称为“当代女愚公”,她的事迹和精神打动了无数人。在一年多的创排时间里,从艺十余载的演员郑涵月多次随团深入麻怀村,去过数十个扶贫点,走访了数百名干部群众。当地村民和院团的演员们越来越熟悉,不住感叹:“我们麻怀村是你们的第二故乡咯!”

  凭借对邓迎香的传神表演,《腊梅迎香》“圈”了一大批粉丝。有观众红着眼眶感叹:“熟悉、新鲜、好听!”“我就想听听啥是黔剧,没想到光顾着哭了,还得再看一次。”演出现场气氛热烈,院团所有人都深受鼓励。

  “你们要经常到我们乡里来演出啊!”

  “各位父老乡亲们,云千重,水千重,土家歌舞迎客来……”在客串主持人的青年演员黄蕾的问好声中,2021年贵州千重岭第一届乡村文化旅游节德江县“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文艺演出在德江沙溪土家族乡隆重举行。虽说隆重,但下乡演出历来没有舞台,先出发的工作人员就只是在村里找了块空地,没想到,演员队伍堵在了半道上。

  德江没有高铁直达,从贵阳出发,4个小时的车程多是盘山公路,先行的舞台车卡在一个急弯处动弹不得。原计划上午10点开始的演出几度推迟,等大伙儿顶着日头抵达后,来不及休息就要上台。自己动手挂横幅、搬音响、搭台子,黔剧院的演员们不只修炼了演技,幕后工作也是手到擒来,戏服被汗水打湿了一件又一件。已等待多时的乡亲们,就一直在简陋的广场上默默陪伴。

  院团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我们爬过最高的山,走过最险的路,去过最偏远的村寨,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正是这样的觉悟,让演员们在小乡村里挥洒热情。演员从黔剧经典唱段唱到新创作品,观众也大着胆子跟唱、学唱,甚至有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蹒跚走到台口,想要爬上舞台。节奏不一的合唱响彻山间。

  “太喜庆、太活泼了,你们要经常到我们乡里来演出啊!”有村民大声喊。这些十七八岁的年轻演员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在田间地头,黔剧仍是一道必点的“家常菜”。

  离开时,乡亲们跟着客车一直送到村外,演员们不由地将脸贴近车窗,大声喊着:“乡亲们辛苦啦!”这幕告别的画面,深深印在了他们心间。

  这些年,贵州省黔剧院开展送戏进乡村、进校园、进部队活动,累计行程约20万公里。演员们有时会开玩笑:“我们在省内演出奔波的路程都够绕地球几圈了。”

  2021年,黔剧院演出超过280场,线上演出更是吸引观众近千万人次。2022年,伴随“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的开展,黔剧这道“家常菜”全年演出近200场,观演超8.3万人次,黔剧真正走进了千家万户。

  人才接续,剧目创新,观众多元

  从艺40余年,朱宏深知黔剧要发展创新,首先要解决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

  10年前,贵州省黔剧院就开启了新一代人才培养计划。朱宏在贵阳和北京之间来回奔走,希望中国戏曲学院附中能够开办一个黔剧班。时任附中校长徐超被朱宏的一片赤诚打动。这一年,黔剧院从全省900个报名者中选拔出30个有潜力的孩子,把他们送进了中国戏曲学院附中。经过6年的学习,这批孩子顺利毕业。如今,他们已经成长为黔剧院的中坚力量。

  今年21岁的魏英如便是其中之一。她演出毕业大戏时的照片,还出现在中国戏曲学院教育教学成果展上。来到黔剧院时,魏英如就为自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还有很多人不知道黔剧,我要把戏演好,让更多观众知道黔剧原来是这样唱的,原来这么好听。”

  人才源源不断,黔剧才会有突破创新。2022年初,朱宏又将7名黔剧新秀招进剧院。

  有了年轻血液的注入,黔剧院一边重拾折子戏,一边创作出《黔花新蕊》《扇韵》等创新作品,以黔剧表演唱的新颖形式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黔剧的创新之路,不仅仅通向舞台,还可以走得更宽、更远。

  2016年,由贵州省黔剧院拍摄制作的60集戏曲情景喜剧《欢乐黔剧》在贵州电视台开播,大受欢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观众们津津乐道,时至今日,仍然有观众联系电视台,希望重播。

  “要想让地方剧种发展下去,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推陈出新。”对于朱宏而言,这是黔剧院创新的第一步。用情景喜剧的方式来对黔剧进行包装,不仅可以达到宣传和推广黔剧的目的,还能让更多观众在轻松愉快的观看中接受黔剧。

  2021年,贵州省黔剧院又一鼓作气,拍摄制作了26集戏曲动画《黔剧动漫》。《珍珠塔》《九驿图》《大学生村官》等作品,以动漫的形式在电视台、短视频平台播出,每集点击量均超过20万。伴随传统文化进校园等活动,《黔剧动漫》走进省内小学校园甚至幼儿园。黔剧的一招一式、一板一眼经过动画人物的表演阐释,引得孩子们竞相模仿。在一片欢声笑语的交流中,许多小朋友迫切地举手提问,想要学习了解黔剧知识,尽情感受戏曲艺术的独特文化魅力。

  如今,朱宏正在忙活着为观众准备下一个“惊喜”——重现贵州第一部戏曲电影《秦娘美》。

  《秦娘美》源于贵州侗族民间故事,上世纪60年代被改编为黔剧,从此成为黔剧经典剧目,还被拍摄成戏曲电影,在东南亚地区放映后曾经引发“黔剧潮”。时隔多年复排《秦娘美》,黔剧院十分注意将传统戏曲韵味与新的舞美科技手段相结合,让老观众仍能醉心于原汁原味的传统剧目,新观众则能体验充满时代审美趣味的新式黔剧。

  黔剧,始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它牵动着越来越多观众的心。

  图片均由贵州省黔剧院提供

  版式设计:赵偲汝

(王丹美斯)

[ 责编:杨帆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中央歌剧院《卡门》唱响沙特

  • 电影《日掛中天》主创亮相威尼斯电影节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植物在漫长的适应性进化过程中,催生出丰富多元的物种谱系。9月2日,《细胞》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宁国贵团队的一项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月季香气基因起源的新机制。
2025-09-05 10:06
今年8月,中央网信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为医疗科普立了“规矩”。
2025-09-05 10:02
数字经济时代,算力是如同水、电一样重要的基础资源。我国算力发展情况如何?未来着力点在哪儿?
2025-09-05 09:54
算法技术的赋能强化了传统意识形态风险,算法的自我进化制造了意识形态黑箱,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和优化治理智能算法技术意识形态风险的新路径。
2025-09-05 09:48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孙道远教授、毛竹教授团队联合国外学者在行星科学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该研究首次在地球以外的行星中确认了固态内核的存在。
2025-09-05 09:41
据世界气象组织2日发布的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最新通报,拉尼娜现象有可能从今年9月起回归并影响未来数月的全球天气和气候状况。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而厄尔尼诺现象则是指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升温的现象。
2025-09-04 09:47
这种说法缺乏科学依据。
2025-09-04 09:44
正确掌握储存技巧和使用习惯,才能发挥冰箱的功能,保障家人饮食健康。
2025-09-04 09:39
这不是惊悚小说,也不是玄幻剧,而是世代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和海洋巨兽的别样相遇——这是鲸和海豚的骨头。从意外搁浅偶然获得,到渔业生产相对频繁打捞,闽南的“新鱼骨庙”(阴庙)呈现出和历史上的鱼骨庙截然不同的样貌。
2025-09-04 09:37
9月3日,某潜艇支队某艇员队组织收看阅兵仪式直播,铿锵有力的步伐、全新亮相的装备、转型跨越的成就,让他们动容,更让他们振奋。南昌舰的入列,标志着海军驱逐舰实现由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首次突破万吨级设计,在航母编队体系作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5-09-04 09:32
日前,我国科学家近日成功研制出超宽带光电融合集成系统,首次实现全频段、灵活可调谐的高速无线通信,有望为未来更畅通可靠的6G无线通信提供保障。为此,北京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历经4年,自主研发出超宽带光电融合集成系统。
2025-09-03 10:01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牵头完成的“基于耐盐植物和土壤调理剂的滨海盐碱地高效利用技术创制与应用”项目获2024年度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为滨海盐碱地的综合治理与高效利用提供了新方案。基于各项研究,团队开发了4种抗盐剂、2种盐碱地土壤调理剂等盐碱地培肥改良系列产品,为盐碱地快速培肥和障碍消减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5-09-03 10:01
9月1日起,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修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正式实施。新国标进一步增强了电动自行车的智能化功能,增加了北斗定位、通信和动态安全监测功能。
2025-09-03 10:00
作为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增设的群众赛事项目,被称为“空中F1”的无人机竞速备受瞩目,该项赛事决赛举办地深圳近日也掀起了无人机竞速热潮,市民和游客在公园里就能过一把“飞行瘾”。据介绍,深圳中心公园位于深圳核心区域,无论是深圳还是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无人机爱好者,都能轻松快捷到达这里。
2025-09-03 10:00
油菜、白菜、甘蓝、萝卜是大众最熟悉的十字花科作物,也是食用油和蔬菜的主要来源,然而它们都受到同一种毁灭性病害——根肿病的威胁。基于GSL5功能研究和团队所创制的材料,他们还揭示了有趣的病菌与寄主的互作关系,即病菌致病和寄主抗病反应机制。
2025-09-03 10:00
点击羽绒服胸前的按钮,2秒即可速热,实现四档温度调节……1日,在哈尔滨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现场,一款造型时尚的智能温控羽绒服吸引不少观展者驻足围观。
2025-09-02 10:23
当地时间9月1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最新报告显示,今年的全球创新指数(GII)集群研究将风险资本交易活动作为一项新指标。全球创新指数集群排行榜于2017年创设,通过三项核心指标,识别世界级创新活动在当地的集中程度。
2025-09-02 10:21
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昨起实施。为保障新国标在本市顺利推行,近日,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召开在京销售电动自行车生产经营企业约谈指导会。为保障新国标平稳落地实施,本市市场监管部门将强化监督抽检,保障本市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安全。
2025-09-02 10:18
会空翻、格斗,能叠衣、调饮,善聊天、“思考”……前不久举行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各类机器人本领“进化”、各显神通,展现了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如今,从旅游出行的智能助手,到工厂培训的“最强大脑”,再到装备升级的有力支撑,人工智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25-09-02 10:15
零碳园区的建设,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节能降碳,光靠“外套保温”不够,在园区地上、地下,还有“血液循环”系统来“保持恒温”。
2025-09-02 10: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