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黔剧:田间地头绽放芳华(艺近人和)
首页> 文娱频道> 演出 > 正文

黔剧:田间地头绽放芳华(艺近人和)

来源:人民日报2023-03-08 10:46

  《腊梅迎香》剧照。

  贵州省黔剧院送戏下乡演出。

  核心阅读

  《腊梅迎香》创排期间,从艺十余载的演员郑涵月多次随团深入麻怀村,去过数十个扶贫点,走访了数百名干部群众。当地村民和院团的演员们越来越熟悉,不住感叹:“我们麻怀村是你们的第二故乡咯!”

  演员从黔剧经典唱段唱到新创作品,观众也大着胆子跟唱、学唱,甚至有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蹒跚走到台口,想要爬上舞台。节奏不一的合唱响彻山间。

  《黔剧动漫》走进省内小学校园甚至幼儿园。黔剧的一招一式、一板一眼经过动画人物的表演阐释,引得孩子们竞相模仿。在一片欢声笑语的交流中,许多小朋友迫切地举手提问,想要学习了解黔剧知识,尽情感受戏曲艺术的独特文化魅力。

  “作为一个地方戏曲院团,能够5次走进国家大剧院,很不容易。”油妆未卸,贵州省黔剧院院长朱宏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这是他时隔三年再次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这次带来的剧目,是新戏《腊梅迎香》。

  演出结束时,舞台上的朱宏与演员们牵着手在观众的掌声里谢幕,一次又一次。贵州人爱听的黔剧在首都饱受赞誉,《腊梅迎香》作为“百戏中华”国家大剧院非遗戏曲展演活动的首部剧目,一出场就赢得“碰头彩”。

  “我兴奋地看到贵州省戏曲界的一朵鲜花——黔剧”,1960年6月,梅兰芳先生观看黔剧《秦娘美》后曾欣然题词。黔剧源于“贵州扬琴”,是民间一种分角色坐唱的表演形式,已有200多年历史。但直到1953年,黔剧才被搬上舞台,时称“文琴戏”,到1960年2月正式定名为“黔剧”。因此,梅兰芳在题词中也称黔剧为“青年的黔剧”。

  这个年轻的地方剧种,一度发展艰难。而如今,在不断的艺术创新中,黔剧终于焕发新生,在梨园中别样绽放。

  “熟悉、新鲜、好听!”

  2019年,取材于“时代楷模”黄大发先进事迹的黔剧《天渠》大获成功,还受邀参加了国家大剧院“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演出。此后,贵州省黔剧院蛰伏了3年。院团上下并不急于打造新剧目,反而沉下心来,将工作重心放在下乡演出上。

  年均百场以上的下乡惠民演出,他们忙碌在贵州的村里坝子、田间地头、农家院落。正是在奔波的路上,新戏《腊梅迎香》的灵感闯入他们心头。

  《腊梅迎香》以贵州罗甸县麻怀村党支部书记、“最美奋斗者”邓迎香为素材创作。“我就是用嘴啃,也要把隧道打通!”邓迎香被称为“当代女愚公”,她的事迹和精神打动了无数人。在一年多的创排时间里,从艺十余载的演员郑涵月多次随团深入麻怀村,去过数十个扶贫点,走访了数百名干部群众。当地村民和院团的演员们越来越熟悉,不住感叹:“我们麻怀村是你们的第二故乡咯!”

  凭借对邓迎香的传神表演,《腊梅迎香》“圈”了一大批粉丝。有观众红着眼眶感叹:“熟悉、新鲜、好听!”“我就想听听啥是黔剧,没想到光顾着哭了,还得再看一次。”演出现场气氛热烈,院团所有人都深受鼓励。

  “你们要经常到我们乡里来演出啊!”

  “各位父老乡亲们,云千重,水千重,土家歌舞迎客来……”在客串主持人的青年演员黄蕾的问好声中,2021年贵州千重岭第一届乡村文化旅游节德江县“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文艺演出在德江沙溪土家族乡隆重举行。虽说隆重,但下乡演出历来没有舞台,先出发的工作人员就只是在村里找了块空地,没想到,演员队伍堵在了半道上。

  德江没有高铁直达,从贵阳出发,4个小时的车程多是盘山公路,先行的舞台车卡在一个急弯处动弹不得。原计划上午10点开始的演出几度推迟,等大伙儿顶着日头抵达后,来不及休息就要上台。自己动手挂横幅、搬音响、搭台子,黔剧院的演员们不只修炼了演技,幕后工作也是手到擒来,戏服被汗水打湿了一件又一件。已等待多时的乡亲们,就一直在简陋的广场上默默陪伴。

  院团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我们爬过最高的山,走过最险的路,去过最偏远的村寨,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正是这样的觉悟,让演员们在小乡村里挥洒热情。演员从黔剧经典唱段唱到新创作品,观众也大着胆子跟唱、学唱,甚至有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蹒跚走到台口,想要爬上舞台。节奏不一的合唱响彻山间。

  “太喜庆、太活泼了,你们要经常到我们乡里来演出啊!”有村民大声喊。这些十七八岁的年轻演员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在田间地头,黔剧仍是一道必点的“家常菜”。

  离开时,乡亲们跟着客车一直送到村外,演员们不由地将脸贴近车窗,大声喊着:“乡亲们辛苦啦!”这幕告别的画面,深深印在了他们心间。

  这些年,贵州省黔剧院开展送戏进乡村、进校园、进部队活动,累计行程约20万公里。演员们有时会开玩笑:“我们在省内演出奔波的路程都够绕地球几圈了。”

  2021年,黔剧院演出超过280场,线上演出更是吸引观众近千万人次。2022年,伴随“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的开展,黔剧这道“家常菜”全年演出近200场,观演超8.3万人次,黔剧真正走进了千家万户。

  人才接续,剧目创新,观众多元

  从艺40余年,朱宏深知黔剧要发展创新,首先要解决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

  10年前,贵州省黔剧院就开启了新一代人才培养计划。朱宏在贵阳和北京之间来回奔走,希望中国戏曲学院附中能够开办一个黔剧班。时任附中校长徐超被朱宏的一片赤诚打动。这一年,黔剧院从全省900个报名者中选拔出30个有潜力的孩子,把他们送进了中国戏曲学院附中。经过6年的学习,这批孩子顺利毕业。如今,他们已经成长为黔剧院的中坚力量。

  今年21岁的魏英如便是其中之一。她演出毕业大戏时的照片,还出现在中国戏曲学院教育教学成果展上。来到黔剧院时,魏英如就为自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还有很多人不知道黔剧,我要把戏演好,让更多观众知道黔剧原来是这样唱的,原来这么好听。”

  人才源源不断,黔剧才会有突破创新。2022年初,朱宏又将7名黔剧新秀招进剧院。

  有了年轻血液的注入,黔剧院一边重拾折子戏,一边创作出《黔花新蕊》《扇韵》等创新作品,以黔剧表演唱的新颖形式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黔剧的创新之路,不仅仅通向舞台,还可以走得更宽、更远。

  2016年,由贵州省黔剧院拍摄制作的60集戏曲情景喜剧《欢乐黔剧》在贵州电视台开播,大受欢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观众们津津乐道,时至今日,仍然有观众联系电视台,希望重播。

  “要想让地方剧种发展下去,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推陈出新。”对于朱宏而言,这是黔剧院创新的第一步。用情景喜剧的方式来对黔剧进行包装,不仅可以达到宣传和推广黔剧的目的,还能让更多观众在轻松愉快的观看中接受黔剧。

  2021年,贵州省黔剧院又一鼓作气,拍摄制作了26集戏曲动画《黔剧动漫》。《珍珠塔》《九驿图》《大学生村官》等作品,以动漫的形式在电视台、短视频平台播出,每集点击量均超过20万。伴随传统文化进校园等活动,《黔剧动漫》走进省内小学校园甚至幼儿园。黔剧的一招一式、一板一眼经过动画人物的表演阐释,引得孩子们竞相模仿。在一片欢声笑语的交流中,许多小朋友迫切地举手提问,想要学习了解黔剧知识,尽情感受戏曲艺术的独特文化魅力。

  如今,朱宏正在忙活着为观众准备下一个“惊喜”——重现贵州第一部戏曲电影《秦娘美》。

  《秦娘美》源于贵州侗族民间故事,上世纪60年代被改编为黔剧,从此成为黔剧经典剧目,还被拍摄成戏曲电影,在东南亚地区放映后曾经引发“黔剧潮”。时隔多年复排《秦娘美》,黔剧院十分注意将传统戏曲韵味与新的舞美科技手段相结合,让老观众仍能醉心于原汁原味的传统剧目,新观众则能体验充满时代审美趣味的新式黔剧。

  黔剧,始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它牵动着越来越多观众的心。

  图片均由贵州省黔剧院提供

  版式设计:赵偲汝

(王丹美斯)

[ 责编:杨帆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全网追的“扁担女孩”,找到了!

  • 新能源汽车的中国-中亚跨国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3月,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二期正式通过验收,建成了国际上综合实力最强的空间天气地基区域监测网络。
2025-06-13 09:45
前不久,一场人形机器人格斗擂台赛引发了全球关注。
2025-06-13 09:44
系外行星大气研究对理解行星形成、演化和宜居性具有重要意义。
2025-06-13 09:38
地磁暴,是由太阳表面活动引起的地球磁场全球性剧烈扰动现象。据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消息,受5月31日太阳爆发活动影响,北京时间6月1日14时至2日14时,先后出现了6小时特大地磁暴。
2025-06-13 09:37
中外科学家团队在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取得四足类足迹的重要发现,首次记录了华南白垩纪地层的哺乳形类及恐龙足迹组合。
2025-06-13 09:35
“如果你是一名文科生,将有机会学习数学和计算机,将来可能成为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生”,这是不久前,复旦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布会上传出的消息。
2025-06-12 18:17
一种新的神经细胞网络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2025-06-12 09:52
这一机器人仿生手灵感源于人类手部的生物智慧。
2025-06-12 09:46
冬虫夏草学名叫“中华线虫草”,其实是一种寄生蝙蝠蛾幼虫的真菌。线虫草在白垩纪就已经寄生蚂蚁的基干类群,学会了“操控蚂蚁”,而这类寄生蚂蚁的线虫草,正是如今最繁盛的一支。
2025-06-12 09:43
来自NASA的3位科学家分析了2020—2024年间坠落地球的523颗“星链”卫星在不同太阳活动水平的轨道变化。美国《商业内幕》网站报道称,很多科学家担心“星链”卫星可能会以人们尚不了解的方式破坏大气层。
2025-06-12 09:40
天气越来越热,我们中医院急诊西北角的药膳坊门前,同样“火热”。现在,“中医药+餐饮”在很多地方越来越火,药膳面包等产品吸引了很多消费者,也带动了更多人了解中医药知识和养生理念。
2025-06-12 09:37
中毒、缺氧、病原体侵袭……这些突如其来的“变故”会诱发生命应激反应。
2025-06-11 09:27
传统人工智能研究聚焦于物体识别准确率,却鲜少探讨模型是否真正“理解”物体含义。
2025-06-11 09:26
为满足小农户的粮食干燥需求,该所联合国内多家单位研制出智能化可移动牵引式烘干机。
2025-06-11 09:25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以满足企业绿色用能需求、提升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纳水平为目标,建设绿电直连项目。
2025-06-11 09:23
 地处浙皖赣三省交界处的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由衢州市开化县的钱江源园区与丽水市的百山祖园区组成,总面积约747平方公里。
2025-06-11 09:23
为发挥警示作用,切实推动问题整改,第三轮第四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9日对第一批典型案例进行集中公开通报。
2025-06-10 10:04
6月8日,国产人形机器人携手机器狗攀上湖北燕矶长江大桥,挑战在全球最长猫道上行走。
2025-06-10 10:03
夏日,生机勃勃,在北京市温榆河公园“生态心”区域,这里没有人工干预和打理,一切都在“野蛮”生长。
2025-06-10 10:02
日前,位于重庆巫山的五里坡管理中心在科研监测中发现了2个新属共8个新物种,这是继2022年发现4个新物种后该中心在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再次发现新物种。
2025-06-10 09: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