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一票难求,民族舞剧《红楼梦》何以成爆款
首页> 文娱频道> 演出 > 正文

一票难求,民族舞剧《红楼梦》何以成爆款

来源:新华日报2023-03-07 09:47

  3月9日—12日,在观众的翘首期盼中,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指导,江苏大剧院出品,南京民族乐团联合出品的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将于南京再度起舞,由此掀开2023年全国巡演的序幕。此番已是这部舞剧的第四轮全国巡演,但观众热情依旧不减,所到之处均是一票难求,俨然成为了演出行业的“爆款”。

  舞剧《红楼梦》为何越演越热?究竟是什么“点”触发了当下年轻人的情感共鸣?新一轮巡演启程之前,记者对话民族舞剧《红楼梦》主创,为观众揭开该剧台前幕后的甘苦,解密“爆款”背后的创作密码。

  以年轻的方式诠释“红楼”故事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者,几十年来,《红楼梦》改编的版本层出不穷,此前有数版影视作品“珠玉在前”,而舞蹈界改编的也已有五个版本了。

  2019年,经江苏大剧院一批年轻文化工作者的集体投票,《红楼梦》从剧目海选库中脱颖而出。这令江苏大剧院副总经理李斯思感到吃惊,“没想到现在的年轻人会对这样一部古典文学作品感兴趣。”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这个题材的舞台呈现难度很大,很可能吃力不讨好。经过多次商讨、论证之后,江苏大剧院决定从年轻人的审美视角出发,打造这部红楼舞剧。

  于是,舞剧《红楼梦》请来的主创和主演,均是清一色的“90后”。作为中国舞蹈界新生代的杰出代表,如何将意蕴深刻的文学名著重构成符合当下审美的舞剧,考验着这群年轻人的创作智慧与魄力。

  “红楼梦的故事早已耳熟能详,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可以解读出不一样的红楼味道,可以把它当作一个爱情故事看,也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家族兴衰的侧面记录,当然,还可当作那个时代里社会横切面的浮世绘。”舞剧《红楼梦》的导演之一李超坦言,刚接下这个项目时,心情是激情且兴奋的,但短暂的兴奋过后,便是长达半年的“自我折磨期”。

  《红楼梦》内容庞杂、博大精深,究竟该如何讲述?

  创作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解构与重建的过程。李超试图翻越文学的藩篱,借助音乐与肢体语言的表达,建立舞剧《红楼梦》的独特视角。一遍遍地反复阅读原著后,李超发现,最能打动他的还是“十二个姑娘”的命运。最终,他决定从“十二位姑娘”入手,讲述“十二金钗”盛开和凋零的生命历程。

  “这是一次勇敢的尝试,我很感谢观众能接受我们的出格和冒险。”李超和年轻的创作者们从常规的舞剧叙事手法中独辟蹊径,采取传统章回体小说特色,分为“入府”“幻境”“含酸”“省亲”“游园”“葬花”“元宵”“丢玉”“冲喜”“团圆”“花葬”“归彼大荒”12个篇章,各自独立又串联成篇,着重展现个人命运与家族的深沉关联。

  在痛苦和挣扎中“精雕细琢”

  “以往的创作我都会有很多的选择,哪种角度描述故事?画面是什么样的审美属性、什么样的时代背景?情绪是哪种处理、何种质感?然而创作‘红楼’,就像在一个所有既定中去呈现、复制,然后等着被比较。”

  回忆起舞剧《红楼梦》创排过程,所有主创、演员都仿佛经历了一场长途负重拉练。身为导演的李超更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他和团队从早到晚都“泡”在排练厅里,对每一个细节进行雕琢——大到情节的铺排、音乐的处理,小到肢体动作的发力、舞蹈语言的运用。巨大的压力让他的体重噌噌往下掉,一下子瘦了15斤。

  排练时,李超一次次地打破时空感,与《红楼梦》中的人物“古今对望”,甚至产生了一种神奇微妙的情感碰撞。“也许是太投入了,排练整个过程,我一直处于压抑和紧绷的状态。”有时候演员们有说有笑地走进排练场内,看到李超面色凝重的样子,都不敢上前与他攀谈,生怕一不小心就让他出了戏。

  《红楼梦》中人物众多,个性鲜明,如何用舞蹈动作表达出人物内心情绪,对所有的演员来说,颇具挑战性。李超自我评价在工作时是有“洁癖”的,他对演员的要求极为苛刻,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甚至是每一口气息,都要求“唯一准确性”。他还要求演员不能停留在“悦目”的层面,更要达到“赏心”的深度,必须通过深入的思考、情感的带动来展现人物,“你心里有的东西,肢体和表情才能到位。”

  《红楼梦》主要演员分为两组。今年25岁的年轻舞者姜爱东,在剧中饰演贾宝玉,这是他第一次接触这类题材的角色,如何将人物的性格拿捏得当,呈现属于自己风格的贾宝玉,成了姜爱东考虑最多的事,“因为贾宝玉的表现好坏,将直接影响整部剧的呈现。”

  为了更好地贴近角色,姜爱东查阅了许多文献资料,也反反复复看了之前的影视剧,从中对比、打磨人物的表现手法,“塑造贾宝玉,最重要的是把握他的眼神,活泼灵动又不失真挚。直到今天我仍在研究,希望能够更好贴近他的真实内心。”

  舞台作品与文学作品对话的探索样本

  2021年9月,民族舞剧《红楼梦》迎来了首场演出。舞台上,轻撩帷幔,静推屏风,十二金钗身着鲜艳华服、徐徐起舞,红楼之景如油画画卷般在观众面前徐徐展开,令人沉醉。

  这之后,无数的好评如排山倒海般袭来,豆瓣8.6的高分、场场爆满、许多观众二刷三刷……2023年,舞剧《红楼梦》计划进行超过60场的全国巡演,上海、成都、景德镇、济南、临沂等城市开票即售罄。

  这样的票房盛况,让江苏大剧院总经理、出品人廖屹直呼“没想到”。但他内心更为欣喜的是,演出吸引了大批年轻人走进剧场,这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受到青年一代的喜爱。

  “民族舞剧《红楼梦》将传统题材成功地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舞剧的形式传递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审美意境,当代性强,很符合年轻人的口味。”在廖屹看来,舞剧《红楼梦》不仅完成了传统文化从古至今的解读,也成为了中国舞剧与经典文学作品对话的探索样本,更让他看到了传统题材艺术创作更广阔的空间。

  面对纷至沓来的好评,李超同样始料未及,“这就是经典文学作品的生命力,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有的时候,看着台下的观众热泪盈眶,李超也会抑制不住地泣不成声。“百年以后,观众仍然会被那个年代的女性故事所吸引、所感动,这大概就是传统文化的力量,女性的力量。”

  当然,舞剧《红楼梦》也并非没有遭遇过批评,面对批评,主创们会把观众的意见一一收集起来,一边演一边改。比如很多观众反馈:“太想看十二个姑娘同框了!”所以在之后的版本中,导演又创造性地加入了“新场面”,“原著里,《红楼梦》中的12个姑娘没法同时在大观园里出现,我们针对‘游园’这一章节,重新作曲、重新设计舞美、重新编舞,借‘惜春笔画大观园’之由,给了十二金钗齐聚的机会,因为我们对这一群姑娘和宝玉太喜欢了,所以想在舞台上送给他们一份团圆。”

  “我们深知自己还很年轻,但对待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和剧场艺术创作的野心同样捧在手心。或许,曹先生之后就再没有完满的红楼之梦,亦或许,‘遗憾’才是红楼梦最完满之处。”一次演出结束之后,李超在社交平台这样写道。

  “我没法给这部作品打100分,但我至少可以给自己打100分。”对于李超而言,年轻观众愿意多次走进剧场,并且细细琢磨“红楼梦”背后的故事,这部舞剧的意义已然达到。王慧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开幕倒计时1天

  • 倒计时1天!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分论坛即将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