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彩云之南飞来“雀之灵”,杨丽萍再现经典舞台
首页> 文娱频道> 演出 > 正文

彩云之南飞来“雀之灵”,杨丽萍再现经典舞台

来源:文汇报2022-12-08 10:33

  ■记者 宣晶

  一只七彩孔雀飞到冬日的黄浦江畔,捎来了彩云之南的暖意。昨晚,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带着2022版舞剧《孔雀》亮相申城舞台。上海大剧院将演出增至七场,仍一票难求。此次巡演中,杨丽萍挑选中国舞蹈新秀担纲男女“孔雀”,自己则出演第四幕“冬”之篇章。与此同时,“半个世纪的回眸——杨丽萍艺展”在春美术馆开展,再现舞蹈艺术的精彩瞬间。

  孔雀,早已成为杨丽萍最经典的舞台符号,而杨丽萍也化作了中国民族舞代表作——孔雀舞的艺术灵魂。在“孔雀之灵”的纤细身体里,蕴藏着极强的艺术能量。昨晚演出现场,观众的心随着舞蹈和剧情,时而心潮澎湃,时而扼腕叹息,被《孔雀》的艺术魅力深深震撼。尽管年过六旬,杨丽萍从未觉得自己到了该“挂靴”的时候。“每时每刻都可以舞蹈,任何地方都可以是舞台。舞蹈已经刻入了我的生命,也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叩问生命意义,抒写浪漫的东方传奇

  “她就是孔雀,孔雀就是她!”流光溢彩、极具华美巅峰舞蹈,让00后观众徐小姐屏息凝神。2022版舞剧《孔雀》通过四季篇章展现生命的轮回,绽放“涅槃”之美。“冬”之篇章,万物凋零之时,杨丽萍登场了。舞台上一片侘寂,但孔雀迎雪而舞,以涅槃重生点燃生命之美。

  杨丽萍仿佛天生为“孔雀”而生,高难度的下腰、连续旋转宛若信手拈来;走下舞台的她依旧仙气十足,身着素色民族服饰,戴着黑边眼镜,说话轻声细语。“《孔雀》是会让人感觉奇妙的舞剧,它讲述了一个关于自然、生命、成长、人性和爱的故事。它在我身体里涌动、流淌,有感而发地表现出来。”杨丽萍告诉记者,舞台上加入了“不停走动的时间”概念,“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尝试着把我对生命、对时间的理解和感悟也加入到舞蹈中去。希望通过我对冬天孔雀的演绎,让观众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孔雀”是杨丽萍塑造的经典舞台形象。1979年,杨丽萍主演民族舞剧《孔雀公主》,一炮打响;1986年,杨丽萍创作并表演独舞《雀之灵》,万众瞩目;2012年舞剧《孔雀》问世,惊艳四方,至今已在全球40多个城市演出了300多场。2022年新版舞剧《孔雀》力邀著名视觉艺术家叶锦添担任美术总监,更是汇集了杨丽萍舞蹈艺术的精粹。如今《孔雀》已为中国艺术走向国际舞台打造了一张闪光的名片。杨丽萍透露,此前《十面埋伏》《春之祭》等剧目都有国外巡演版,2022版《孔雀》亦不例外。“我们已经收到国外多个邀请,预计将于2024年带着舞剧《孔雀》进行世界巡演。希望能通过这部舞剧,让世界看到中国现代舞蹈艺术的魅力。”

  舞台留给“后浪”,开创崭新的观演模式

  演完《孔雀》,很多观众都在问,杨丽萍是否会退出舞台?“在我的家乡,80多岁的老婆婆会和年轻人们一起跳舞。”杨丽萍说,“我不会纠结到底还跳不跳,对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人来说,舞蹈就是生命的一部分。”

  杨丽萍表示,自己正把更多精力放到幕后,带领年轻舞者走上国际舞台。2022版舞剧《孔雀》由中央民族歌舞团的首席演员肖蓉浩出演“女孔雀”,“男孔雀”则是在网络上很受欢迎的年轻舞者杨涵。“《孔雀》融入了新鲜的血液,他们技术好、舞感好,赋予舞蹈新的生命力。”她说,“能跳‘男孔雀’的演员尤其难得,身体需要兼具刚与柔的特点。我一直在寻找,但没有发现合适的。”在社交平台,杨丽萍偶然看到了杨涵发布的舞蹈视频,留言称“他的胳膊简直比我还软”,并邀请他加入团队。“希望《孔雀》就像经典芭蕾舞《天鹅湖》一样,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

  不断创新的舞蹈观演模式,则为杨丽萍拓宽了“新国潮”的艺术空间。近年来,她开创舞蹈“贺岁档”,每年推出一款“生肖系列”舞蹈短片,引发了人们对于传统舞蹈、对于舞蹈视频化的持续讨论。此前,《春牛图》《虎啸图》在视频平台推出,收获了数亿的点击量;近日,《玉兔与嫦娥》在昆明开机,将舞台与虚拟空间结合,开启全新创作之旅。杨丽萍向记者透露,这部新片将以单人舞、双人舞形态呈现,特邀国内优秀青年舞者陈添和华宵一出演,以更加唯美、奇幻的方式重新阐述流传千年的神话。

  记录艺术瞬间,展现多彩的民族文化

  上世纪70年代初,白族小姑娘杨丽萍以自然为师,在苍洱之间翩然起舞;从此,中国舞台上便多了一只独一无二的“金孔雀”。伴随着舞剧《孔雀》登上申城舞台,“半个世纪的回眸——杨丽萍艺展”于12月5日-19日在上海市黄浦区春美术馆开展。展览以“民族舞·中国心”为主题,杨丽萍特意挑选了《云南映象》宣传片中的影像作为主图——舞者身着民族服饰,背后是一抹热烈的红。站在展厅里的巨幅照片前,杨丽萍深情告白:“这片红土地孕育了我的艺术生命。”从这片沃土出发,她走出云南、走出国门,以舞蹈之美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

  展览内容分为图片、舞台服饰和影像三部分组成,共展出100余幅图片、数十套舞台服饰和部分舞蹈影像作品。记者发现,展品包括杨丽萍设计服装、编导影像作品,著名摄影家肖全、著名服装设计师、视觉艺术家叶锦添作品等。一幅幅蕴含着深情的照片回顾了艺术家半个世纪的舞台生涯,再现了杨丽萍舞蹈艺术的精彩瞬间,讲述她发现美、追寻美、创造美、传播美的艺术人生。据悉,此次上海展览免费对公众开放。

  云南和上海山海相望,杨丽萍用舞蹈缔结起沪滇文化交流的桥梁。1993年,杨丽萍曾在上海举办《东方梦——杨丽萍舞蹈晚会》;1995年,她主演了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胡雪桦导演的电影《兰陵王》;2004年,《云南映象》在上海荣获中国舞蹈“荷花奖”五项大奖。“我与上海很有缘!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帮助我创作了《十面埋伏》《春之祭》,他们鼓励着我,作为一个本土编导,用东方语言、全球视角将中国文化推广到世界舞台。”杨丽萍说。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黄河内蒙古包头段已进入开河期

  • 贵州榕江:花田间 秀盛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最近的科技新闻中,人工智能依然备受关注:能看会写的AI医生、灵活拧螺丝的机器人、会自己“脑补”物理规律的视频生成模型……
2025-03-17 08:57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工智能驱动未来发展是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引发广泛关注。
2025-03-17 02:10
番茄像葡萄一样成串生长,可以揪着吃。走进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镇北京京农智慧农业有限公司的智慧温室产业示范园,无土栽培串收番茄,经过一系列改良升级,正走向千家万户的餐桌。
2025-03-17 02:10
在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有3个“80%”令人瞩目:80%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是民营及中小企业,8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是民营及中小企业,80%以上的发明专利、创新成果和新产品来自民营及中小企业。
2025-03-17 02:10
从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悉,该院陈贵林教授团队发现,甲虫与蚂蚁合作,共同完成了荒漠生态系统中药用寄生植物锁阳种子的传播,从而首次揭示了锁阳种子的传播机制,为荒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新的证据,也为保护和管理锁阳种群提供了新的视角。
2025-03-17 02:10
当前,泰国经济处于缓慢复苏阶段。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报告指出,尽管泰国经济增长略好于预期,但整体增速仍然低于东盟邻国。面对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泰国亟须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自身经济韧性,以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2025-03-17 02:10
据《自然》杂志近日报道,美国新兴技术观察站(ETO)一项分析报告发现,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大部分芯片设计和制造研究方面的基础研究,有望为未来的计算硬件奠定基础。
2025-03-14 09:46
车市竞争从价格战转向智驾战。近期上市的几款新车上搭载或升级智驾功能,包括15万元级的深蓝L07,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表示:“今年8月将智驾覆盖到10万元级车型。“比亚迪多款车型搭载了基于地平线征程6M的天神之眼C高阶智驾系统。
2025-03-14 09:39
此项研究中,团队将金属熔化,并利用团队前期制备的高质量单层二硫化钼压砧进行挤压,实现了多种二维金属的普适制备。
2025-03-14 09:38
近日,来自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陈喆研究员团队,联合浙江大学化学系白宏震、汤谷平教授及海洋学院王楠副教授团队,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2025-03-14 09:38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白洋团队13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发表成果,构建首个作物根际细菌基因组数据库以及作物根际病毒基因组数据库,
2025-03-14 04:10
我出生在安徽寿县农村,幼时目睹父老乡亲缺医少药的困境,长大后便下定决心做一名医生,治病救人。
2025-03-14 04:25
2025年3月13日是第20个世界肾脏日,本届主题是“您的肾脏还好吗?早检查,保健康”,旨在呼吁全社会关注肾脏健康,提高对慢性肾脏病的早期认识,强调了早期发现和干预对肾脏健康的重要性。
2025-03-13 09:15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获悉,该所王占彪研究员团队定量解析了童装、针织衫、工作服、T恤和作训服等棉质纺织品“从种子到成衣”全阶段的碳排放情况,即碳足迹,并提出对应的具体“减碳”策略,为我国棉花纺织服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路和线索,也为全球棉花纺织产业减排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环境科学类国际期刊《资源、保护与回收》上。
2025-03-13 04:40
刚开学,我和学生聊天,询问他们假期有啥进步。有学生说深入钻研了英语六级通关秘籍,自信本学期六级必定取得高分;有学生讲潜心研究了高压绝缘,C刊论文胜券在握;
2025-03-13 05:15
这个春天,越来越多“Z世代”新农人走进田间地头,带来春耕新气象。如今,他接到了3000多亩农田的服务“订单”,周边农户都乐意把农田托付给这个老练的“新农人”来打理。
2025-03-13 09:01
在总结11个术前免穿刺手术案例的基础上,邢念增在国际上首创“前列腺癌免穿刺理念”。
2025-03-13 09:01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能够推动数实深度融合,释放需求潜力,提升产出效率,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提高。
2025-03-13 09:00
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2025)虽已落幕,但引发的思考和争论仍在持续。
2025-03-12 10:11
龙泉又多了一张新名片——汽车空调热管理产业,全市不到30万的人口中,就有近2万人从事汽车空调行业。
2025-03-12 10:0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