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彩云之南飞来“雀之灵”,杨丽萍再现经典舞台
首页> 文娱频道> 演出 > 正文

彩云之南飞来“雀之灵”,杨丽萍再现经典舞台

来源:文汇报2022-12-08 10:33

  ■记者 宣晶

  一只七彩孔雀飞到冬日的黄浦江畔,捎来了彩云之南的暖意。昨晚,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带着2022版舞剧《孔雀》亮相申城舞台。上海大剧院将演出增至七场,仍一票难求。此次巡演中,杨丽萍挑选中国舞蹈新秀担纲男女“孔雀”,自己则出演第四幕“冬”之篇章。与此同时,“半个世纪的回眸——杨丽萍艺展”在春美术馆开展,再现舞蹈艺术的精彩瞬间。

  孔雀,早已成为杨丽萍最经典的舞台符号,而杨丽萍也化作了中国民族舞代表作——孔雀舞的艺术灵魂。在“孔雀之灵”的纤细身体里,蕴藏着极强的艺术能量。昨晚演出现场,观众的心随着舞蹈和剧情,时而心潮澎湃,时而扼腕叹息,被《孔雀》的艺术魅力深深震撼。尽管年过六旬,杨丽萍从未觉得自己到了该“挂靴”的时候。“每时每刻都可以舞蹈,任何地方都可以是舞台。舞蹈已经刻入了我的生命,也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叩问生命意义,抒写浪漫的东方传奇

  “她就是孔雀,孔雀就是她!”流光溢彩、极具华美巅峰舞蹈,让00后观众徐小姐屏息凝神。2022版舞剧《孔雀》通过四季篇章展现生命的轮回,绽放“涅槃”之美。“冬”之篇章,万物凋零之时,杨丽萍登场了。舞台上一片侘寂,但孔雀迎雪而舞,以涅槃重生点燃生命之美。

  杨丽萍仿佛天生为“孔雀”而生,高难度的下腰、连续旋转宛若信手拈来;走下舞台的她依旧仙气十足,身着素色民族服饰,戴着黑边眼镜,说话轻声细语。“《孔雀》是会让人感觉奇妙的舞剧,它讲述了一个关于自然、生命、成长、人性和爱的故事。它在我身体里涌动、流淌,有感而发地表现出来。”杨丽萍告诉记者,舞台上加入了“不停走动的时间”概念,“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尝试着把我对生命、对时间的理解和感悟也加入到舞蹈中去。希望通过我对冬天孔雀的演绎,让观众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孔雀”是杨丽萍塑造的经典舞台形象。1979年,杨丽萍主演民族舞剧《孔雀公主》,一炮打响;1986年,杨丽萍创作并表演独舞《雀之灵》,万众瞩目;2012年舞剧《孔雀》问世,惊艳四方,至今已在全球40多个城市演出了300多场。2022年新版舞剧《孔雀》力邀著名视觉艺术家叶锦添担任美术总监,更是汇集了杨丽萍舞蹈艺术的精粹。如今《孔雀》已为中国艺术走向国际舞台打造了一张闪光的名片。杨丽萍透露,此前《十面埋伏》《春之祭》等剧目都有国外巡演版,2022版《孔雀》亦不例外。“我们已经收到国外多个邀请,预计将于2024年带着舞剧《孔雀》进行世界巡演。希望能通过这部舞剧,让世界看到中国现代舞蹈艺术的魅力。”

  舞台留给“后浪”,开创崭新的观演模式

  演完《孔雀》,很多观众都在问,杨丽萍是否会退出舞台?“在我的家乡,80多岁的老婆婆会和年轻人们一起跳舞。”杨丽萍说,“我不会纠结到底还跳不跳,对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人来说,舞蹈就是生命的一部分。”

  杨丽萍表示,自己正把更多精力放到幕后,带领年轻舞者走上国际舞台。2022版舞剧《孔雀》由中央民族歌舞团的首席演员肖蓉浩出演“女孔雀”,“男孔雀”则是在网络上很受欢迎的年轻舞者杨涵。“《孔雀》融入了新鲜的血液,他们技术好、舞感好,赋予舞蹈新的生命力。”她说,“能跳‘男孔雀’的演员尤其难得,身体需要兼具刚与柔的特点。我一直在寻找,但没有发现合适的。”在社交平台,杨丽萍偶然看到了杨涵发布的舞蹈视频,留言称“他的胳膊简直比我还软”,并邀请他加入团队。“希望《孔雀》就像经典芭蕾舞《天鹅湖》一样,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

  不断创新的舞蹈观演模式,则为杨丽萍拓宽了“新国潮”的艺术空间。近年来,她开创舞蹈“贺岁档”,每年推出一款“生肖系列”舞蹈短片,引发了人们对于传统舞蹈、对于舞蹈视频化的持续讨论。此前,《春牛图》《虎啸图》在视频平台推出,收获了数亿的点击量;近日,《玉兔与嫦娥》在昆明开机,将舞台与虚拟空间结合,开启全新创作之旅。杨丽萍向记者透露,这部新片将以单人舞、双人舞形态呈现,特邀国内优秀青年舞者陈添和华宵一出演,以更加唯美、奇幻的方式重新阐述流传千年的神话。

  记录艺术瞬间,展现多彩的民族文化

  上世纪70年代初,白族小姑娘杨丽萍以自然为师,在苍洱之间翩然起舞;从此,中国舞台上便多了一只独一无二的“金孔雀”。伴随着舞剧《孔雀》登上申城舞台,“半个世纪的回眸——杨丽萍艺展”于12月5日-19日在上海市黄浦区春美术馆开展。展览以“民族舞·中国心”为主题,杨丽萍特意挑选了《云南映象》宣传片中的影像作为主图——舞者身着民族服饰,背后是一抹热烈的红。站在展厅里的巨幅照片前,杨丽萍深情告白:“这片红土地孕育了我的艺术生命。”从这片沃土出发,她走出云南、走出国门,以舞蹈之美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

  展览内容分为图片、舞台服饰和影像三部分组成,共展出100余幅图片、数十套舞台服饰和部分舞蹈影像作品。记者发现,展品包括杨丽萍设计服装、编导影像作品,著名摄影家肖全、著名服装设计师、视觉艺术家叶锦添作品等。一幅幅蕴含着深情的照片回顾了艺术家半个世纪的舞台生涯,再现了杨丽萍舞蹈艺术的精彩瞬间,讲述她发现美、追寻美、创造美、传播美的艺术人生。据悉,此次上海展览免费对公众开放。

  云南和上海山海相望,杨丽萍用舞蹈缔结起沪滇文化交流的桥梁。1993年,杨丽萍曾在上海举办《东方梦——杨丽萍舞蹈晚会》;1995年,她主演了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胡雪桦导演的电影《兰陵王》;2004年,《云南映象》在上海荣获中国舞蹈“荷花奖”五项大奖。“我与上海很有缘!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帮助我创作了《十面埋伏》《春之祭》,他们鼓励着我,作为一个本土编导,用东方语言、全球视角将中国文化推广到世界舞台。”杨丽萍说。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全网追的“扁担女孩”,找到了!

  • 新能源汽车的中国-中亚跨国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3月,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二期正式通过验收,建成了国际上综合实力最强的空间天气地基区域监测网络。
2025-06-13 09:45
前不久,一场人形机器人格斗擂台赛引发了全球关注。
2025-06-13 09:44
系外行星大气研究对理解行星形成、演化和宜居性具有重要意义。
2025-06-13 09:38
地磁暴,是由太阳表面活动引起的地球磁场全球性剧烈扰动现象。据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消息,受5月31日太阳爆发活动影响,北京时间6月1日14时至2日14时,先后出现了6小时特大地磁暴。
2025-06-13 09:37
中外科学家团队在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取得四足类足迹的重要发现,首次记录了华南白垩纪地层的哺乳形类及恐龙足迹组合。
2025-06-13 09:35
“如果你是一名文科生,将有机会学习数学和计算机,将来可能成为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生”,这是不久前,复旦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布会上传出的消息。
2025-06-12 18:17
一种新的神经细胞网络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2025-06-12 09:52
这一机器人仿生手灵感源于人类手部的生物智慧。
2025-06-12 09:46
冬虫夏草学名叫“中华线虫草”,其实是一种寄生蝙蝠蛾幼虫的真菌。线虫草在白垩纪就已经寄生蚂蚁的基干类群,学会了“操控蚂蚁”,而这类寄生蚂蚁的线虫草,正是如今最繁盛的一支。
2025-06-12 09:43
来自NASA的3位科学家分析了2020—2024年间坠落地球的523颗“星链”卫星在不同太阳活动水平的轨道变化。美国《商业内幕》网站报道称,很多科学家担心“星链”卫星可能会以人们尚不了解的方式破坏大气层。
2025-06-12 09:40
天气越来越热,我们中医院急诊西北角的药膳坊门前,同样“火热”。现在,“中医药+餐饮”在很多地方越来越火,药膳面包等产品吸引了很多消费者,也带动了更多人了解中医药知识和养生理念。
2025-06-12 09:37
中毒、缺氧、病原体侵袭……这些突如其来的“变故”会诱发生命应激反应。
2025-06-11 09:27
传统人工智能研究聚焦于物体识别准确率,却鲜少探讨模型是否真正“理解”物体含义。
2025-06-11 09:26
为满足小农户的粮食干燥需求,该所联合国内多家单位研制出智能化可移动牵引式烘干机。
2025-06-11 09:25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以满足企业绿色用能需求、提升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纳水平为目标,建设绿电直连项目。
2025-06-11 09:23
 地处浙皖赣三省交界处的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由衢州市开化县的钱江源园区与丽水市的百山祖园区组成,总面积约747平方公里。
2025-06-11 09:23
为发挥警示作用,切实推动问题整改,第三轮第四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9日对第一批典型案例进行集中公开通报。
2025-06-10 10:04
6月8日,国产人形机器人携手机器狗攀上湖北燕矶长江大桥,挑战在全球最长猫道上行走。
2025-06-10 10:03
夏日,生机勃勃,在北京市温榆河公园“生态心”区域,这里没有人工干预和打理,一切都在“野蛮”生长。
2025-06-10 10:02
日前,位于重庆巫山的五里坡管理中心在科研监测中发现了2个新属共8个新物种,这是继2022年发现4个新物种后该中心在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再次发现新物种。
2025-06-10 09:59
加载更多